12-18歲是青春叛逆期,如果你的孩子叛逆,你該怎麼辦?

家庭教育之說



青春期這三個字好像有種魔力,有時候彷彿一夜之間,那個曾經依偎在父母懷裡的小天使,就變成了胡攪蠻纏的小惡魔。但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單純的說教、打罵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一味的縱容更行不通。只有瞭解孩子為何叛逆,才能讓孩子走出叛逆。

一:孩子為何叛逆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叛逆歸結為不懂事、頑劣,但他們並不知道,孩子的叛逆是因為正在經歷“心理斷乳期”。青少年心智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比起童年時期,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獨立。


這一階段的孩子,往往會用叛逆行為來“宣誓主權”,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經成熟。

在經歷“心理斷乳期”時,孩子會出現疏遠父母的舉動。不願意跟父母外出,“嫌棄”爸媽老土。他們更享受跟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光,渴望有自己的“小圈子”和隱私權。


青春期的孩子在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了大人,通過和同齡人的交往來模擬自己的社會生活。而朋友、同學之間的交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了尊重和理解。


所以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叛逆,孩子的反叛並不是不懂事,而是長大成熟的表現。只有對叛逆有了更清楚認知,才能更好的應對孩子的情緒。

二:如何跟叛逆的孩子溝通


中醫講痛則不通,其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一樣的。由於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不順暢,才會讓孩子對家長形成了牴觸心理,排斥跟爸媽交流。這種排斥對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正說出來父母也理解不了,所以乾脆沉默。而當孩子進入自我保護模式,不管爸媽說什麼,孩子都會當作耳邊風。


想要改變叛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和孩子的交流方式。

1:學會傾聽孩子

心理學及傑裡弗•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寫道:沒有天生叛逆的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是孩子沒說出口的要求。因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與同情,孩子才會用叛逆的行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所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學會傾聽。


孩子的話語裡藏著心靈的秘密,靜下心來好好傾聽孩子,會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還會讓家長對孩子有更深的瞭解。


而當孩子向你傾訴的時候,你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傾訴環境”。要讓孩子知道,不管ta說什麼你都願意聽ta,不會因為ta的話責罵ta,也不會打擊ta。只有讓孩子覺得對你傾訴是放鬆的,安全的,孩子才會徹底放下防備,真正敞開心扉。

2: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交流

交流不是說教、嘮叨,而是和孩子站在同一層面,去和孩子平等的談心。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擺出一副“我是你爸/媽你必須聽我的”的架勢,甚至把跟孩子的交流當成了“批鬥會”,沒完沒了的數落孩子的缺點。


這種帶著“權威”的對話起不到任何交流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跟自己聊天就是為了找自己的缺點和“罪狀”,對父母產生強烈的戒備心。


所以父母和孩子交流時,應該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交流,尊重ta的想法,詢問ta的需求,並在交流中給出建議讓孩子去選擇。當父母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審判者”變成孩子的“盟友”時,孩子自然會改掉叛逆的行為。


即便你想讓孩子做出改變,也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不要讓孩子認為“我這麼做是為了爸爸媽媽。”

因為如果讓孩子覺得自己所作的事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ta就會覺得眼前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自己只是在被迫服從。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心理不平衡,變得叛逆激進。


巴菲特的金牌合夥人查理•芒格曾在《誤判心理學》中寫道:說服一個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只有讓一個人覺得眼下的事情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他才能真正做好這件事。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叛逆期的孩子。


在說服叛逆期的青少年時,父母不要強調道德,而是要跟孩子講明好處。


例如孩子叛逆不愛學習,父母要告訴孩子學習所能帶來的利益,也要擺明學習不好所帶來的惡果,在說清利弊深度溝通後,父母要告訴孩子“要不要好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已經把道理講清楚了,你可以選擇當差生,但你要自己承擔後果。”


這樣孩子往往會更慎重,更小心的做出每一個決定,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還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決斷力。


三:別把孩子逼得太緊


叛逆期的孩子常常厭煩父母的管束,甚至以頂撞父母為樂,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不要總是約束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引導,不要管教。


解決方法有兩種:


1:給孩子限定範圍


給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自在的成長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叛逆行為。但自由不等於放任,而是給孩子限定一個明確的範圍,即能給孩子自由,又可以保證孩子不受傷害。


例如孩子想跟同學出去玩,父母可以答應,但要對孩子提要求。比如“9點前必須回家”,“外出期間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平安”,如果孩子沒有遵守規定,再施以合理的懲罰與教導。這種做法即可以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還能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


2:讓孩子吃點苦頭

有些家長把孩子保護得非常嚴密,就怕孩子吃虧、走彎路。可是這種嚴防死守的保護反而會讓孩子更渴望獨立,孩子天生就對禁止的事情有種好奇,越是不許ta幹,ta越想幹,甚至把自己的反叛當作一種“挑戰”。

所以在不影響孩子健康、安全的情況下,父母不妨讓孩子多吃點苦頭。生活是最好的“導師”,當孩子真的吃過虧、碰過壁才能記住教訓,體會到父母的苦心。


四: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給叛逆的孩子貼標籤。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真叛逆,只是行為出現了一點點偏差,犯了些錯誤。但父母卻認為孩子不省心、固執、反叛,不僅會小題大做斥責懲罰孩子,還會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覺得孩子變了,不像小時候那麼懂事聽話了。

父母的否定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孩子會認定自己就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假性叛逆就會變成真叛逆。


因此即使孩子非常叛逆,父母也要學會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人的性格都有雙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例如固執的孩子往往很堅韌,不聽話的孩子通常很有主見。而孩子的叛逆期恰恰是父母瞭解孩子內心、發掘孩子個性的良好時機,如果家長能把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從負面轉向正面的話,那麼孩子會在叛逆期獲得一次新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