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英国为何最终放弃舟山选择香港?

沙漏遗爱


舟山群岛是位于浙江东海水域内的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这片群岛的地理位置极佳,极具战略价值。

因此,英国从18世纪末马戛尔尼访问中国时起,就对舟山群岛垂涎三尺。

这种觊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英国一直以占领舟山群岛作为目标,希望将其发展为英国的贸易据点,进而赚取利润。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后,英国的舰队先是封锁珠江口,第二步就是奔赴浙江,占领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舟山群岛。

但问题就在于,此后英国并没有打算长期占领舟山,而是将其退还给了中国。这就是1841年义律和琦善签订的《穿鼻草约》的内容。

虽然这份条约总体来说后来沦为一纸空文,但是,舟山确实是退还给了清朝,英国并没有准备真正占领那里。

英国为什么放弃了舟山呢?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舟山群岛过于庞大。

英国并不准备对中国的舟山进行军事性管理,他们是希望将其发展为贸易据点。

但是,如果据点过于庞大,就需要派出庞大的兵力驻扎在那里,其成本费用过高。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发现香港也是一处不错的地方,于是就在《南京条约》中重新选择了割占的土地。

总而言之,英国放弃舟山选择香港,其实还是利益的考虑。


HuiNanHistory


我是老泰迪,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导语

舟山可以说是非常的富裕,再者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说这个地方是非常的富裕了,可为何英国人占领舟山后要放弃舟山转战一文不值的香港?是无奈还是另有原因?且往下看!

英国人对舟山“抓与放”

由于舟山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舟山有可能成为亚洲最早的贸易基地,所以英国人认为占领舟山能在建立军事基地的基础上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他们急迫于占领舟山

很快广东禁烟,英国有了借口,随即爆发了鸦片战争,次日占领了定海城,而为什么英国人第一次提出退还舟山?原因有三:

1.众志成城

英军因为是远道而来的侵略,所以并没有准备足够的食物,定海城民众不断的往外转移食物,所以英军得不到新鲜的食物。其次定海城居民往溪水里投放浓药,使英军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而且当地还有民间武装组织虎视眈眈的望着英国人。

2.疫病

英国人由于远道而来,所以水土不服,再加上食物匮乏。不算上治好的人,当年因病死去的人占了北上英军的八分之一,这使英军开始左右为难。

3.人数太少

事实上,舟山及沿海领域战线过长,控制舟山需要大量的财力,大量的时间,大量的人马,而在华英军数量太少了,以至于英军高层开始怀疑占领舟山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战略。

结合着前两个原因,出于形势所迫的英军不得已开始转换战线,很快矛头便指向了香港!

再次占领舟山

放弃了舟山后,英军以武力占领了香港,结果英国高层认为香港太过于贫瘠,放弃舟山是个愚蠢至极的决定。

很快英国高层便重新委任在华英军领导者,并强烈要求重新占领舟山。

1841年10月1日,英军再次占领舟山!

再次归还

在英军宣布舟山为自由贸易港的同时,英国方面突然又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新任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将舟山作为合约性通商口,必定会对英国造成巨大的财政支出,同时英国还有可能与清政府闹僵,影响对华贸易。

没错,英国政府迫于无奈,再次归还了舟山。

然而这一次归还有了条件,啥条件呢?那就是将舟山作为质押物,换句话而言,质押期间舟山还是我的,待你清政府赔款付清,我才能退还舟山,其次我归还了舟山,你的香港必须给我。

那么很快就到了归还舟山的时刻,英国一方又开始眼红,舟山这一块大肥肉自己吃不上也不能让别人白吃,没错!英国人再次和清政府签署合作,直白的说就是,你的舟山除我之外不能给任何国家,如果有国家要侵略舟山,那么由我来保护你舟山!这叫啥,自己吃不到也不允许别人来吃!

结语:

英国人放弃舟山的犹豫不定,昭示了舟山地区的地理优势,但最后不得不放弃舟山,转战香港,一方面来自于舟山民众的众志成城,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无奈!


老泰迪讲历史


舟山地理位置应该是比较优越的,他处在浙江沿海,离宁波和杭州非常近,哥中国自古以来最富有的地方南京上海也是不远。如果可以的话,英国人自然想把舟山占着,这样就方便他们侵略中国。

只不过舟山人民奋起反抗,根本就不允许英国人在那里立足。英国人来了之后,舟山的人民很多都跑了,舟山成了一座空城,即使有少数没走的,也时刻想着赶快逃走。而且有人在英国的水源地下毒,英国人在舟山待下来之后不久还发生了一场瘟疫,最后不得不撤走。

鸦片战争本来是从广州开始打起来的,所以英国人就想着在广州附近弄一块地方,后来他们就看中了香港。香港离当时南边最富有的城市广州比较近,所以地理位置还是非常优越的。同时广东人也经常跟外国人打交道,不至于像舟山人民那样排外,因为旁边的澳门已经和葡萄牙人打了好几百年的交道了。

还有一点,香港地处华南和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新加坡等地相对距离要近一些,也方便几个殖民地之情互相呼应。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明明已经占领了舟山群岛,那么后来为什么会放弃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要知道舟山远远要比当时的香港要富饶,而且土地也比香港肥沃。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更多的还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和风土人情有关。

广东沿海地区自明朝时期就有与西方人进行商业贸易,对于西方人没有恐惧感,但是舟山的百姓普遍对西方人怀有敌意。

广东早在明朝的时候就有来自西方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也就是弗朗机人和红毛人)远到中国来进行贸易的习惯,而到了几百年后的清朝时期,广东地区的人对于西方人早已经是见惯不怪了,甚至有一些西方人都能够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中去。

而舟山向来就是很少与人高马大的白种人接触,有接触的也是个子比较矮小的日本人,而且对于日本人我们我们向来都是蔑视他们的,而突然间冒出个未知的白种人,再加上当时的白种人武力值确实是世界上最强的,所以舟山的百姓处于一种内心的恐惧感,因此对这些白人十分敌视。况且这些外来人是来侵略,来掠夺的,所以这激起了舟山百姓的极大反抗。

在英国人占领舟山了,舟山原住的百姓纷纷出逃,没有及时逃走的,反抗也是很激烈的,比如给英国人的水源下毒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英国人上岸后出现了一种疾病,导致死了很多人,后来才决定撤兵的。



当然除此之外,舟山相比于香港,距离英国人在亚洲的殖民老窝(据点)印度更远。


这个历史很正


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起初占领的是舟山,舟山那个地方可谓是地理环境非常的优越,如果能够占领舟山的话,那么就可以对中国当时最富有的江南一地实行渗透,这对英国的殖民者来说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英国刚开始的时候是想占舟山。



只不过江浙那一带是中国非常传统的地方,他们对外来的侵略者是非常的排斥。当英国侵略者到达舟山的时候,江浙的反抗者可谓是路易布局,甚至有人暗中在英军的水源中下毒。还有一些人甚至偷偷的逃离舟山,一些来不及逃离的也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让英国方面感到非常为难。



所以后来英国斟酌了好久之后,决定舍弃了舟山,而最终选择了香港。毕竟广东一带长期和外国人进行通商交流,所以香港那边的人对英国人并不是很排斥。最后英国人就决定占领香港,而且在香港附近的澳门,一直是被葡萄牙占领的。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当时的香港处在东南亚,离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和印度都非常的近,那就非常便于殖民地之间的互相协作和帮助。对于中国统治者来说,香港的重要性远远不如舟山,所以英国取香港而舍舟山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满清最高统治者很快就答应了。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这个问题,应该从鸦片战争之前的态势和国情说起。

清朝自雍正朝加强了闭关锁国。国策要求沿海均封闭开放。大型船只被封存或损毁。

但留有广州一处作为全国唯一允许对外贸易的口岸,即“广州十三行”。

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生产力、军事等飞速发展,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尤其是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负责东亚地区贸易。

然而由于东印度公司做的一些贸易侵犯中国利益,清政府要求林则徐禁烟,这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也是中英之间第一次正面较量。

然而落后的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那么为什么不选面积更大的舟山呢?

因为1.舟山当时所处的附近大陆对外经济贸易基础不完善,上海还不是后来的大上海,还是个小渔村。

2.香港对岸是广州,对外贸易非常频繁,政策、基础设施相对符合英国的贸易要求。

3.香港距离大陆,距离东印度公司控制的东南亚及马六甲海峡、印度等地最适宜,方便英国商队之间的补给和贸易往来运输。

4.就是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了,英国当时并没有吞并和占领中国的大想法,只是为了贸易更加顺畅,让中国的大清政府顺从英国的贸易政策。所以,还没有妄想占领太多领土。

综上所述,英国选择香港更多的考虑是促进和有利于自身贸易发展。若从占领中国的角度考虑,舟山就是首选了。


南胡对面北山娃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江入海口南侧,共有大小岛屿1300余处,其中最大的岛屿是舟山岛(中国的第四大岛,定海城位于该岛的南端)。舟山不仅拥有富饶广阔的江南腹地,而且是南北海运交通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英国对舟山觊觎已久,早在17世纪末就有英国商船在该地活动。18世纪末马戛尔尼来华时曾提出“将舟山的一个岛屿让与英国”的请求,但没有获得乾隆帝的准许。鸦片战争前夕,为了建立一个侵华军事基地,进而不断地侵扰中国,英军把占有舟山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

在英方看来,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进占中国内地,必须建立一个稳固的军事集结站和行动根据地,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海军部第二号机密文件中即明确指出:“舟山群岛的中心位置在广州与北京的中段,接近几条通航的大河河口,从许多方面来看,能给远征军设立司令部提供一个合适的地点。”不仅如此,舟山优越的地理位置还可以为英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并建立与日本的贸易联系奠定基础(因为中日贸易的中心乍浦即靠近舟山群岛)。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的进军路线便是按照上述构想进行的。

1840年6月28 日,除留下部分军队封锁珠江口外,其余大部向舟山进发。7 月5 日下午2 时,英军向定海发起攻击,于次日凌晨占领定海。英军之所以选择在6、7 月份发动进攻,主要是考虑到夏季风(有利于舰队北上)的影响。让侵略者没有想到的是,一旦踏上舟山群岛这块土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告别人世,去“天堂”报到。这一情况一度让英国政府感到惊恐。

当侵略者踏足舟山群岛之时,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一 那就是夏秋两季也正是蚊虫肆虐、各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他们虽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定海,但却遇到了强大的“看不见的敌人”病原菌。这种病菌所引发的各种传染病,导致了英军大规模的非战损失。英国随军记者奥塞隆尼曾在《对华作战记》书中对1840年7月13日一12月31日英军在舟山的疾病状况作了详细记录,据不完全统计(仅有陆军部分,缺少海军记录),英军因病死亡448人,其中死于痢疾者为218人,死于间歇性发烧者91人,死于腹泻者70人,其余的为各种不知名的疾病致死者(可能是交叉感染,症状复杂,不易判定为何病)。

英军刚刚占领舟山后,由于对“外人”的恐慌,舟山人民大多逃走,使得英军缺少新鲜的食物,导致免疫力下降,给各种疾病以可乘之机。同时,不清洁的用水亦是英军在舟山遇到的一大难题。定海的水质条件本来就差,而且当地人还不时地“向井中投毒”,使得英军不得不从稻田的排水沟中取水,这为病菌的大肆扩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恶劣的居住条件也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温床。

出于笼络人心的目的,英军当局规定部队不能占用定海城中的民房、公房甚至寺庙做营房。于是乎,英军各支部队基本都住进了帐篷。帐篷白天要遭到烈日的暴晒,晚上还要受到来自潮湿发臭的土壤、稻田、水沟里的有害气体的熏蒸。这样的居住条件,人不患病才不正常!


心岛未晴TEL


1830年之后,中英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当时英国政府便将舟山群岛作为想要武力占有的对象,47名英籍卖鸦片的商人们于当年12月一同上国会建议,提出了“采用同英国相符的决议,占领中国沿海一个岛屿,确保英国对中国展开的贸易得到保护。”英国政府认可了这份建议,起初他们并没有夺取侵占的目标,先是确定了舟山,后来却又变成了香港,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英国选择舟山为首要目标的原因

当英国政府打算在中国领土范围内夺取一个岛屿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比较确定的目标,备选的主要有这么几个选项,台湾、舟山、厦门、福州这几个地区。

1、英国人首先排除了面积大的台湾,因为当时的英国海军部次长巴罗认为,台湾面积过大,英国的兵力并不能形成长期占有,而且想要长期占有全台,就需要得到岛上居民的支持,这个难度太大了。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倾向于厦门,而印度总督奥克兰却认为厦门、福州等离中国首都太远,位置有些靠南,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2、舟山成为了英国人眼中的最优选择。当时舟山的地位日渐突出,来往于广州的英国商人,传教士们都强烈建议占领舟山。英国驻华海军上校、商务监督义律在1839年4月3日时写信海军少将梅特兰这么阐述了占领舟山的优点:

“舟山群岛良港众多,靠近近也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当然还拥有一条最宏伟的河流和最广阔的内陆航行网。”

“其腹地江浙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丝茶叶的主产区。如果把舟山辟为自由港,它将成为‘大不列颠的商业中心’,该中心不但面对中国,而且面对日本,所以舟山不久便会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贸易场所,也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基地之一。”

3、英国各方势力广泛认可了义律提出的意见,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英国认为,想要向当时的清朝政府施加一定的压力,首先就要占领舟山。

要能做到确保安全停泊船只,还能抵御清帝国的攻打,同时还可以依据形势的需求长期占领,舟山群岛中的某个岛可以符合上述条件。作为位于北京和广州中段的舟山群岛,不但可以满足水路交通的要求,还可以为英国远征军建立一个防守有效的据点。

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舟山群岛都成为当时英国各方面广泛认可的占领据点,因此,1840年2月底,英军开始对中国沿海发动武装攻击,首先封锁珠江口,之后主力攻打并占领了舟山,将舟山变成军事大本营,最后是向天津白河口进行了攻击。

1870年7月6日,英军占领舟山时,《泰晤士报》十分兴奋地报道:“英国国旗第一次在中华帝国的一部分土地飘扬,舟山于7月5日星期天落入英国人手中,英国政府在远东又增加了一块殖民地。

至此,舟山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争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战后,又一度成为中英两国外交的症结所在。

二、英军撤出舟山并选择占据香港的原因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向广东沙角进攻,在沙角得手后,以香港码头和海岸调换为条件,答应从定海撤军。琦善擅自做主,以英军归还舟山为条件作出重大让步。到了20日,义律单方面公布了《穿鼻条约》(琦善并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清政府也没有批准这个条约),条约规定了清政府赔偿6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等为条件,英军则撤出定海。

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2月25日,英军撤离舟山。那么,英国政府为何突然放弃了占领的舟山,并且将目标转向了与广州相邻的香港呢?

1、传染病给英国继续占领舟山造成了巨大阻碍。

从1840年下半年开始,定海的英军中开始流行严重的瘟疫,一支不超过4000人的军队中,住院治病的英军就有5329人次,死亡人数达到了488人。从1840年7月13日至12月31日,英军在舟山病死的人数是其两年内在战争中死亡人数的5倍。而1841年1月舟山驻军为1762人,平均每人住院次数就在3次以上。严峻的传染病直接威胁着英军士兵的健康问题,而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英军对此没有多少有效的控制办法。

与此同时,舟山的群众们在英军占领期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水源中投毒,拒绝给英军提供新鲜事物,甚至组织乡民对英军进行袭击,这些都让驻守在舟山的英国军队胆战心惊,英军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十分不利于英军长期占领。

2、清政府不割舟山的态度十分坚定。

1840年8月3日,琦善在与义律的谈判中强调“皇上不可能割让一个岛屿”给英国。谈判最初阶段,清政府只同意赔偿英国鸦片贸易损失的500万,并分十年偿还,一口拒绝了其他要求。琦善十分硬气地表示,如果英军继续占领舟山,那么双方不会有和平的商业往来。

清政府并没有弄清楚英国发动战争出于何种目的,但他们对领土割让的要求予以拒绝,主要以中断双方贸易为要挟。之后的谈判中,琦善在领土方面寸步不让,强调“割让领土是天朝迄今为止从未有之事,这一情况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至多释放舟山被俘虏的英国人,再多开放一个口岸。

双方之间谈判还集中在增开商埠问题上,并且都以归还舟山与否作为必要条件。清政府在舟山问题上的坚持,最终迫使义律退而求其次,将谈判要点转移到增加开放除广州以外的北方口岸。到了8月30日,义律只能提出“占领舟山是为了不对行动方便和需求,这是因中国官员的暴行而引起了”,并且表示“英国女王经常占领别国的领土或岛屿,也常常归还,如果中国政府能够作一些让步,归还舟山也不是做不到的。

割让岛屿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并非唯一目标,相比较开放贸易,增加更多商埠,这才是当时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庞大市场的终极目标。

三、割让香港,舟山成为英国“保护地”。

义律为了争取开放更多商埠放自作主张放弃舟山后,英国国内兴起了一片反对热潮。当时的英国人认为《穿鼻条约》中“看不见实现了女王陛下政府在去年派遣庞大军队前往中国公开宣布企图达到的任何一项重大目的。

外交大臣巴麦尊对义律十分不满,很快就终止了义律在中国担任的一切职务,并且召开内阁会议,作出了停止广东谈判,扩大侵略战争的决议。

当时英国国内有这么一种很微弱的声音,实际上早在战前,就有英国商人提议将香港作为英军长期占领的首要目标。理由是香港的面积不是很大,利于长期占领,易攻易守,水源充足。所以后来义律才转而求其次,派兵占据了香港。但当时的香港只是一个偏远荒僻的小岛屿,英国高层对此不削一顾。

义律放弃舟山占据香港的消息传到国内,巴麦尊认为东南沿海的岛屿并不是在中国发展贸易的最佳趋于,香港在贸易上一点价值没有,即便要在华南地区开展贸易,也只能是广州,与香港毫无关系。香港距离中国经济、政治中心太远,唯一的价值只是在贸易淡季的时候为英国商人提供房屋居住。

担心香港被英国政府抛弃的商人们开始了“香港是无可取代的贸易区”的宣传,同时,印度总督奥克兰虽然对撤离舟山不认可,但并没有舍弃香港的意愿,遂指出香港“拥有合适停船的港口,气候适宜,军事价值较强,对英而言保留香港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在各方的说服下,1841年5月31日,巴麦尊对义律的继任者璞鼎查指示香港不必放弃,该岛在许多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可以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一个据点。但巴麦尊依然没有放弃舟山,让璞鼎查重新占领舟山,于是10月1日,英军重新占领了舟山。

然而没多久,巴麦尊就下台了,接替他的阿伯丁的对华政策是贸易至上,也就是在于扩展贸易和获得与此相关的权益,而不在于割取中国领土,暂时占领一些岛屿,比如舟山和香港,作为对华战争的军事基地是必要的,但他不赞成永久占领,因为这会加大英国政府开支,且会加深清政府的怨恨,不利于对华贸易的发展。到了1842年1月,英国外交部对璞鼎查正式下达了命了,停止建设香港地区的所有非军事建筑,把舟山作为要挟砝码,迫使清政府做出最大程度地让步,同意不平等条约。这时候,英国政府似乎想放弃在华夺取占领领土的政策。

最终1842年8月,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中方向英国赔偿2100万两银子,开放五口通商,而舟山成为了担保,即在1846年1月前,中方付清所以赔款并开放港口后,英军归还舟山。

到了1846年,中方付清所有赔款,并开放五口通商后,英国方面迟迟不肯撤出舟山,双方就归还舟山的种种问题,又展开了40多次谈判。最终在4月29日时,英国代表戴维斯拟定《英国退还舟山条约》,条约之三规定:英国在舟山撤军后,清朝永远不能把舟山等岛屿割让给其他国家。第四条规定:如果舟山等岛屿遭受其他国家侵略时,英国应当保护其无恙。

1846年7月23日,即违约6个月后,英军终于撤出了舟山,英国在舟山与香港之间的选择最后定局。

结语

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对于中英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英国选择舟山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舟山建立军事基地,对北京形成威胁;其二在舟山建立大不列颠亚洲商业中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长江流域。

战争爆发后,英军两度攻占舟山,在被占领的5年时间里,舟山实际上成为了自由贸易港,1846年7月,清政府以割让香港为代价收回了舟山,舟山成为了英国在中国的一块“保护地”。英国之所以退出舟山,不仅因为手中已经有一个虽然在当时看起来不太理想的代替地香港,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政策适时而变的调整,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毕竟英国不可能与中国发生长期战争,这不合符英国贸易至上的原则,在军事上,英国也根本承担不起一场在远东的旷日持久的战争。


江畔初见月


最主要是舟山民众反抗过于猛烈,英国义律感觉实在招架不住,最后迫不得已退回舟山进而换取香港。毕竟那时候的香港还没有怎么开发,相对比较落后,民众反抗没有舟山那么激烈。


商海问道


舟山战略位置重要,不同于荒岛香港。而且英军驻舟山期间疫病流行,最后放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