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悲劇與喜劇,歷來都被認為是兩個相互對立的美學範疇,代表著兩種不同風格的藝術類型。

可是,悲劇與喜劇雖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在文藝創作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緊密融合在一起,在悲喜交融中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使得文章更加耐人尋味。

在《儒林外史》第二回中,吳敬梓塑造了一個皓首窮經、沉溺於八股文無法自拔,一心想求功名的周進。一直以來,周進這一篇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是足以與“范進中舉”一篇所媲美的。

年過六十的周進,前半生沉淪落魄受盡冷眼,後半生卻因“中舉”而春風得意,後來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

一開始讀該篇時,總是有種作者在講訴“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故事,周進成功逆襲的錯覺。但是再次閱讀時,才發現周進喜劇性的結局,“悲喜交融”的藝術特色,是說盡了讀書人的眾生相,寫盡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更是異化了讀書人的性格。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沉淪落魄,受盡世間冷眼

在山東汶上縣的薛家集,由於集裡的孩子都長大了,需要請一個先生來教書,於是就準備把觀音庵做個學堂。

在集裡議事時,夏總甲的“推薦”了周進,眾人也決定請周進來集裡教書。

正月十六日這天,眾人將分子錢送到申祥甫家,準備了一大桌酒飯,請周進過來吃,這是周進的第一次出場。

“眾人看周進時,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的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麵皮,花白鬍子”,從此可見,周進年紀很大且經濟條件並不是很好,卻依舊保著持一個讀書人的樣子,心裡滿是讀書人的尊嚴。

周進年紀六十多歲,一開始在顧老相公家中教書,後來顧小舍人中了個秀才,也就失業了。而周進得過前任老爺(舉人)的青睞,取過頭名,但沒當過秀才。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在聚餐時間,同坐的梅玖秀才就多次出言嘲諷周進,話中有話地說“周進六十多歲卻只是個童生,未能取得半點功名,連個秀才都不是”,不斷地打擊著周進的內心,而周進只能夠忍氣吞聲,陪著眾人笑。

當時,周進與梅玖見面,兩人相互謙讓一番後,梅玖對眾人說:“你眾位是不知道我們學校規定,老友從來不同小友序齒的。只是今日不同,還是周長兄請上。"在明朝,沒有進學的,不管多少歲都是小友,只有進過學的人才能稱老友。

言外之意就是說,在讀書的圈子裡,地位高低不能由年齡大小來定,而是有沒有進學決定。也就是說周進沒進過學,根本沒資格坐上這個位置,應該是我坐,只是今天不同罷了。

對於梅玖的刁難,周進也不再跟他謙讓,直接坐下,內心自然是不開心但並沒有表達出去,這也是周進的一個“逆來順受”的性格。

聚餐過半,周進因為吃齋而不吃肉,被眾人發現後,就問其中緣由,而梅玖卻又以一個笑話、一首詩來嘲諷他。

“呆,秀才,吃長齋,鬍鬚滿腮,經書不揭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清我自來”。這詩說的就是顧老相公家中的教書先生,而這先生就是周進,周進並不是秀才,但這詩說的確實是周進。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從此也可以看出,周進雖是個讀書人,但並沒有得到士人圈子裡的人認可,反而受盡冷眼。因為士人圈子裡的地位從來不是以才華和年齡來定的,而是以功名來規定的,而這也是明朝讀書人為何會沉溺於八股文,一心求得功名的原因,周進也不例外!

只有功名才會讓你高於常人,或是平起平坐,而不被欺負,融入士人階級,這也是周進想要追求的,這些嘲諷也為下文周進“大哭”作了鋪墊。

幾番波折後,周進算是順利在觀音庵教書了,而教書期間又碰到了個王舉人。

王舉人不知道是大大咧咧的性格,還是自我感覺高人一等,並不怎麼把周進放在眼裡,60多歲的周進只能稱30歲的王舉人為老先生。

而且,王舉人吃著山珍海味,而周進只有“一碟老菜葉”,王舉人卻不叫周進一同用餐。或許,在這個士人圈子裡,周進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尊重。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另外,周進不單單是受到讀書人的嘲諷,還受到集里人的白眼。

因為“荀玫”的笑話,王舉人說“荀玫”這個名字與夢中會試旁的人同名,集裡的人開始不待見周進,說他的是非,申祥甫更是背後造謠說周進是為了討好荀老爹。但是,礙於夏總甲的情面,將就了一年。

可最終,夏總甲也嫌棄周進不會“阿諛奉承”,不會來承謝,就辭退了周進。失了業的周進,生活還要繼續,只好跟著妹夫金有餘去做生意,當個記賬的。

周進的前半生可謂是落魄,但更重要的是遭受周邊人的白眼,冷嘲熱諷。而周進也一心想要改變這個狀況,可他只會讀書,也就意味著他只有考取功名這一條路,這也是科舉制的弊端所在。

後來,上天開始眷顧周進,在省城做生意的途中,“一注銀子”改變了他的命運。

兩塊號板,半生所求

在省城做生意的時間,

周進看到工匠在修理貢院,這可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想要到達的地方。於是,周進就想進去看看,卻被看門的拿著大鞭子打了出去。

回到住宅,周進跟妹夫說明情況,金有餘就帶了幾個錢,收買了看門的,周進終於有機會進貢院看一下了。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在龍門下,“天子號”下,周進看著那兩塊號板,就整整齊齊地擺著那,不由地眼裡酸酸的,長嘆一聲,一頭撞到了號板上,不省人世。

這是兩塊號板,就是周進的半生所求。

看到周進暈死了過去,金有餘嚇壞了,急忙地跟旁人一起搶救。眾人灌下了開水,周進吐出了一口稠涎,才醒了過來。

可是,醒了過來的周進卻嚎啕大哭起來,“只管伏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的眾人心裡都悽慘起來”。

最後,周進吐出了一口“鮮血”出來,這段鬧劇才算得以平息一會。眾人才將周進抬起來,到一個茶棚子坐下。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原本以為周進可以安靜下來,可在聽到金有餘說自己的經歷時,周進又大哭起來,完全不顧周邊人的眼光,號啕大哭。

這情況引來了周邊客人的注意,幾位客人在得知周進的遭遇後,就決定支助周進以監生的資格參加考試,籌集了一注銀子給周進考試。

正因為這“一注銀子”,周進有了參加考試的資格,最終也中了,中了舉人。

周邊道喜的人接踵而來,以前嘲笑的人也趕著過來,申祥甫籌集了“四隻雞、五十個蛋和些炒米、歡團”之類的,親自來到縣上賀喜。

此後,周進春風得意,一帆風順,進京會試,中了進士,當了官,又升為御史,欽點廣東學道。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看到這裡,總會有一種錯覺,周進的努力並不白費,終於如願以償地考取了功名,逆襲成功。可是,要是以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聯繫前文中的遭遇,就不是如此了。一路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結局,說盡了讀書人的眾生相,科舉制對於讀書人的毒害,批判了士人階級和科舉制度。

悲喜交融的結局

在明朝,讀書人似乎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來考取功名。

而周進後半生春風得意與前半生的沉淪落魄受盡冷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道出了科舉考試對於讀書人的毒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深入骨髓,無法改變。

中舉成為了讀書人唯一的生活目標,也是唯一的生存技能,假如科場不如意,就無其他技能。正因為如此,周進才會撞號板。撞號板不僅僅因為前半生受盡了苦難,還是因為周進深知:除了科舉,自己是無法自食其力的。

同時,周進前半生是個悲劇,後半生可以說是個喜劇。

在當了學道後,周進前去廣東監考考試,身穿“緋袍金帶”的周進坐在高臺,監考童生考試,是何等的輝煌。

周進: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悲喜交融的藝術更具嘲諷

可一轉眼,周進就看到底下童生的百態,“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也有小的,也有老的,儀表端正的,獐頭鼠腦的,衣冠齊楚的,襤褸破爛的。落後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鬍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

這個喜劇性的結局,悲喜交融,讓讀者看到科舉考試下形形色色的人,與前半生形成了對比,更加具有諷刺作用。

而且,讓周進有機會、有權力去同情和幫助范進,三次審閱范進的試卷,一些細節方面說明了逆來順受的周進,秉性還是忠厚,也只是迂而不惡,從而道出了周進性格的複雜性,也道出了科舉制度異化了讀書人的性格。

結束語

吳敬梓寫周進,並不是要寫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故事。而是以周進的前半生受盡冷眼,後半生春風得意,一個悲劇 一個喜劇,悲喜交融增強了諷刺作用。同時,也說盡了那個時代,滑稽可笑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也成功地將那瞬間的可笑蘊含著永恆的悲哀。


【小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