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sgill-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他因为担心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那些功臣们会造反,对他们大开杀戒。蒙古人虽然已经退守漠北了,但是朱元璋担心他们会死灰复燃,还对他们一通穷追猛打,前后发动了八次北伐。朱元璋对曾经的农民起义领袖也非常猜忌,元末农民起义早期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最终被沉入江中淹死,这件事据说与朱元璋有极大的关系。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后,朱元璋对他也很不放心,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严密地看管起来。

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对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却相当优待。他不但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让他只享受不干事。而且,方国珍在洪武七年去世后,朱元璋还亲自为他设祭,并且还让大文豪宋濂给他写了一篇《神道碑铭》,刻在方国珍的墓碑上。

(方国珍雕像)

其实,朱元璋是不该对方国珍这么好的。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应该忌惮方国珍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方国珍是“首义”。也就是说,方国珍是元朝末年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我们都知道,“第一”总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因为方国珍是“第一”,因此,其号召意义是很大的。朱元璋留下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难道他不担心吗?

其二,方国珍战斗力强悍。方国珍曾经起义造反又投降元朝后,率军和张士诚作战,七战七捷,最后打得张士诚也投降了元朝。由此也可以看出,方国珍有多么强悍的战斗力。朱元璋把一个有强悍战斗力的人留了下来,难道他不担心吗?

(张士诚雕像)

其三,方国珍反复无常。方国珍在造反起义后,曾多次投降元朝,最后又再次造反。当时,由于江南沿海一代,元朝鞭长莫及。因此对方国珍,只能以招抚为主,多次对方国珍加官进爵。但是方国珍一直不满足,仍然还是要造反。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方国珍实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留着这样的人,不危险吗?

其四,方国珍两面三刀。当朱元璋强大起来的时候,方国珍一面表示臣服朱元璋,一面又和元朝暗通款曲。同时,他为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多次对朱元璋耍心眼。当朱元璋要对他封官的时候,他就装病不能胜任,其实是推辞。同时又主动要把儿子派到朱元璋那里去当人质,实际上是为了有个内应,好刺探朱元璋的军情。朱元璋早就看出他这一点,多次去信指责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朱元璋派军打败他为止。一个两面三刀的人,朱元璋不怕被蒙蔽,给他造反留下机会吗?

可为什么,朱元璋还会对方国珍优待有加,让方国珍得以善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朱元璋雕像)

一、方国珍没有大的志向。

《明史》记载:有张子善者,好纵横术,说国珍以师溯江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国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谢之去。

这段话说的是,当方国珍还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时候,有个叫张子善的谋士,劝方国珍往长江上游打,乃至问鼎中原。但是方国珍说,他还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由此可见,方国珍并不是一个胆大的人,并没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在手握重兵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大的野心。投降朱元璋,手中没有兵权的时候,他哪里还有造反的野心呢?

二、方国珍人品不受尊敬。

方国珍由于多次投降元朝,又多次反复造反。再加上他对朱元璋两面三刀。虽然其目的是为了自立,但是,这也让他在天下人面前有了坏印象。就是他的谋士丘楠说他的那样,“惟智可以决事,惟信可以守国,惟直可以用兵”。方国珍做事没有诚信,因此得不到大家的敬重。如果方国珍后来想造反,跟着他的人一定会考虑,如果方国珍突然又投降了,不是就把大家给出卖了吗?

三、方国珍得不到大家支持。

方国珍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其实已经呈现出一种众叛亲离的态势。当时他不愿意投降朱元璋,日夜打造战船,准备把金银珠宝装在船上,逃到海里去。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悄悄弃他而去,不愿意跟着他去做海盗。后来,当朱元璋派军前来攻打他的时候,他本来战斗能力强劲,却竟然那么不堪一击。就是因为有很多人投降。而且,当初他打张士诚时,七战七捷,那是因为有朝廷的背景。当他没有这个背景的时候,打仗就很困难了。

方国珍没有大的志向,又没有什么人支持,因此,朱元璋对他非常放心,不用提防他,也不用打击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方国珍之所以得以善终,其实主要有两点:

1、方国珍不同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他威胁小并且是主动乞降的;

方国珍可以说是元末农民起义运动的首义,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众数千人,反抗元朝,不断劫夺海运漕粮,比韩山童和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还要早三年。

尽管方国珍是首义,但他的势力却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大,只是占据着浙东庆元、温台等地区,始终都不是争夺天下的有力竞争者。他不像陈友谅和张士诚那样,都曾称王称帝。因此,方国珍对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胁并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没必要非得杀掉他不可。

虽然,方国珍一向反复无常,开始时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职;之后又开始转而对抗朱元璋,与北方元朝的扩廓帖木儿和南方福建的陈友定联通。

但等到朱元璋转而对方国珍出手时,那时的朱元璋已经相继荡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主要的汉族势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来了。加之,面对朱元璋的征讨,方国珍抵抗没多久,就主动乞降了,这与张士诚宁死不降的态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没必要对方国珍下狠手,甚至还有点同情战败的方国珍。

2、方国珍得以善终,还有一点就是他死得早。

方国珍归降后,被朱元璋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实际上,方国珍之后就是顶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在朱元璋的严密监视下活着。而且,没几年就离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国珍病死,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撰《神道碑铭》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国珍死时,朱元璋尚没有开始对功臣勋贵们展开大肆杀戮。之后,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蓝之狱”等,针对功臣勋贵们的大规模屠戮清洗行动,方国珍都很幸运的没遇上。

所以,方国珍能够得以善终,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难以躲过朱元璋的屠刀的。



这些历史要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方国珍的聪明之处。

朱元璋曾经有三大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比朱元璋还厉害;

张士诚实力大体和朱元璋旗鼓相当。

而方国珍的实力最弱。他本来是浙江的私盐贩子。

私盐走私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国珍其实就是一股黑社会分子的头目。

后来见私盐赚不到太多钱方国珍干脆下海做了海盗,集中了几千人。

但方国珍根基不好,实力不强,仅仅盘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属于土皇帝,地头蛇。

相反,陈友谅的实力是方国珍的十倍,张士诚也比方国珍强得多。

然而,陈和朱元璋决战时被打死,张士诚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斩杀。陈张死后,家族基本都被诛灭。

有意思的是,方国珍却是善终。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7年后,方国珍病死,终年56岁。在当年,这个死亡年龄不算小了。

方国珍死后,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那么,方国珍为什么会有善终呢?

因为他聪明。

1362年,方国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陈友定结盟,一通对付朱元璋。

5年后,扫平强跌朱元璋出动大军攻打方国珍。

仅仅1个月的时间,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

这种情况下,方国珍没有顽抗,2个月后交出了地盘和军队,投降了。

因为主动交出地盘和军队,朱元璋虽恼怒,当年指责方国珍反复无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无权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这就是识时务的好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盘都是抢来的。


萨沙


方国珍得以善终的原因在于:他的死恰逢其时,方国珍死的时候,朱元璋因为天下未稳,还没有顾着大开杀戒呢。

(1)朱元璋是从1375年开始逐渐对功臣进行屠戮,1380年以后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国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等事宜被朱元璋赐死,死时53岁。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军”势力的领袖,属于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势力,属于朱元璋的亲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动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开的没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为王”了。

淹死“小明王”后,表面受到惩罚,但实际上一直被重用。对朱元璋如此重要的亲信,因为“簪越”就被赐死了。由此,人们将廖永忠的死,视作朱元璋对功臣有目的做法的开始。

方国珍在1368年十一月彻底投降明朝后,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显然没有赶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说为1382年)则属于集体试探行为、1380年的“胡惟庸案”则是大规模正式屠戮地开始。因此,方国珍死得真是时候。

廖永忠

(2)怎么一个病,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说家的筹划了,学历史的人没有证据只能当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国珍投降后两个多月就来到南京被“监视居住”,一直到死几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势力早已经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实一直处在煎熬中。

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大规模反元时期的“反元海上部队”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队”造反的情况非常多。而在这些部队中,作为“海上反元领袖”的方国珍几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属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岛的兰山起义。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队造反消息后,这些人会对方国珍什么态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国珍的心理受了怎样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谈今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起义者中,方国珍的名字不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却独享一个记录:元末第一个掀起反元大旗的领袖。

方国珍起义后,割据浙东二十余年,游走在各方势力之中,最后得以善终,关键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与招安之间率做文章,

方国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贩盐为生。

当时浙东的确百姓民不聊生,民间有句歌谣暗中流传:“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的某个同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入海为匪,朝廷没能平定,方国珍便认识到“天下乱自此始”。赶巧他的一个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数千人开始打劫元朝的海运皇粮,正式开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来,他与元朝周旋,时叛时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万水军揖捕方国珍,兵败。方国珍请命于朝廷,被授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国珍再次反元,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讨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与招抚之中,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官至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州、台州之地。

方国珍可谓谙熟懂得生存法则的,由此有个称号:“海精”

不过方国珍的行为在史学家看来便是:反复无信。其实在乱世,反复无常也只是是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识时务。

再一次次反复之间,也使得方国珍太在于生存,目光有些短浅,只想着浙东这一亩三分地,缺乏争夺天下的志向。

这也可以认为是识时务。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拥有“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算得上一方霸主,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他身边的谋士劝他主动出击,成就霸业。

但方国珍却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从事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方国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识时务。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以及和元政府相互争斗之际,方国珍采取观望的态度,立足割据浙东。当朱元璋做大后,他主动遣使纳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让他纳土归降,对他纳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认为是“阴持两端”。

最后朱元璋大军出动,方国珍众叛亲离,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书乞降。

朱元璋也难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让他进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这是《明史》中对方国珍的评价,对于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方国珍最后却得好死,连修史者都有些惊讶。

其实,“海精”的绰号就能解释他的为何能善终了。


微史春秋


谁告诉您放国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的?

陈吊眼、许夫人这些残宋未亡时就已经起兵的起义领袖,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如果我们把条件放宽到蒙古进入中原,那么还得加上李璮和武仙。方国珍仅仅是元末一干起事者中起事最早的。元朝中叶还有蔡五九等一干起事者,他上哪里去争这个最早?

但这个“最早”其实是“水汪汪”的:他在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因为被人诬告逃入松门岛避祸,并在随后进行过几次武装拒捕——但这种“起义”是否应该被纳入元末起义范畴,实在是大有疑问的,因为当时这样做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只是他熬到天下起义并也成为其中一分子而已。

大家都知道元末大起义中绝大多数义军属于红巾军系统,而红巾军系统的共同纽带是白莲教,这个宗教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第一次以白莲、红巾为号的反元起义,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河南息州白莲教赵丑厮、郭菩萨起义。

尽管元末大起义中红巾系统的宗主——韩林儿龙凤起义,是至正十一年爆发的,比方国珍晚了三年,但起义爆发时红巾已遍及天下,这显然需要很多年的组织和筹划;不仅如此,后来成为红巾起义重要人物的彭莹玉,第一次确凿证据下组织起义,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这是元顺帝的后至元,江西袁州),比方国珍跑到岛上去“起义”,早了整整十年。

方国珍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他造反就半心半意,反元时动辄受招安,先后接受过元朝海道运粮万户、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太尉兼江浙行省左丞相、福建及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等官职,而从未自称过任何职衔,也未接受过红巾军或其它起义政权的官职,归附朱元璋虽然三心二意,但最终还是赶在朱元璋称帝前一年(1367年)纳土。

此后他循规蹈矩低调做人,顶着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的虚衔寿终正寝,不但比张士诚、陈友谅等“不得好死”者强得多,也比投降的明昇、陈理强(这两位都被赶到半岛某国去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几条。

首先,他从未“僭号”即称帝王,这样的人就比较容易安置,不会担太多嫌疑;

其次,他虽然动辄当墙头草,但并没有顽强抵抗明军进攻,而是先撒腿就跑,然后找了个文学家写信求饶,对他的处理,当然要比对“僭号称帝”且曾顽强抵抗、战败才投降的明昇、陈理缓和些;

第三,他投降时元大都还未攻下,明夏等起义政权和陈友定等地方实力派也未平定,朱元璋还要做做宽大的样子以招抚各地——事实上这时候除了被打死的张士诚等,包括陈理在内“表现更恶劣”的投降者,也仍然被善待;

第四,他不属于白莲教系统,没有太广阔的社会关系,对明朝威胁不大;

第五,他死得及时。方国珍死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而公认的“建国后杀功臣”始于杀廖永忠,恰在其死后第二年,至于几乎把明初朝堂株连一空的“四大案”,最早的胡惟庸案也要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爆发,当然,很多死在“四大案”爆发前的功臣宿将,其家族也被秋后算账,但这主要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朋党、乡党或姻亲关系,而方国珍从归附明朝开始就是个被功臣宿将和方方面面鄙视、排斥的“死狗”,“社会关系”一干二净,因此反倒因祸得福,没有受到太多株连。

顺便说,方国珍本人固然被“宽大”,他的旧部却被打入“疍民”、“惰户”另册,终明朝一世都不得做官、科举,甚至不能务农、不能上岸定居,所谓“宽大”,不过如此。


李厚何


方国珍是元末群雄中不怎么突出的一位,但他的结果算起来却是很不错的,悦史君先简单说一说。

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方国珍生于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一个以海上贩盐为业的家庭,方国珍长大后,成了“洋屿青,出海精”中的“海精”。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带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方国珍的仇家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做起了海盗。

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方国珍,结果被方国珍打败并抓获,朵儿只班不得已帮方国珍请命,元朝授方国珍为定海尉,不久方国珍反元,进攻温州,成为反元第一人。

元朝任命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征讨方国珍,但也兵败被捉,只好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方国珍。

不久,方国珍再次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贿赂权贵,再次投降被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不接受,率军攻台州、焚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方国珍。

方国珍进升为行省参政,进攻张士诚,七战七捷,张士诚投降后,方国珍才退兵。

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方国珍派使者给朱元璋送信,并送上大量金银珠宝,朱元璋先后派镇抚孙养浩、博士夏煜回复,任命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但方国珍却心存疑虑。

朱元璋写信劝说方国珍,方国珍却顾念元朝衢国公、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高位,不听。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被叛徒蒋英杀死,蒋英投奔方国珍没有结果,就杀死了拦截他的方国珍弟弟方国璋。

朱元璋派使者悼祭方国璋,后来方国珍的堂侄方明善与朱元璋参军胡深争夺平阳被击败,胡深进兵温州,方国珍只好请求朱元璋高抬贵手。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杭州,方国珍派间谍侦察朱元璋的情况,又通好元将扩廓帖木儿,朱元璋大怒,写信威胁方国珍,方国珍为逃亡海上做准备。

同年九月,朱元璋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温州,征南将军汤和攻打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又被打败,只好奉表投降。

朱元璋可怜方国珍,授他为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方国珍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祭,还命翰林学士宋濂写了《神道碑铭》。

看到这里,方国珍其人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他最后能善终,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方国珍对元朝、朱元璋没有直接威胁

方国珍虽然起事最早,但他一直盘踞在东南一隅,而且满足于投诚后的利益,不会威胁到大局。

第二,方国珍软手段较多

方国珍刚开始并没有准备投降,但他一直跟朱元璋示弱,又是上贡又是送人,没有激烈对抗和反复。

第三,方国珍格局小易满足

方国珍与朱元璋、陈友谅等人不同,他的目标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富贵安宁,这是决定他能够善终的最根本原因。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我是霄林天,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方国珍在元末群雄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起义时间在至正八年,早于红巾军起义的至正十一年,因此往往被认为是有"首义之功",掀起了反抗元朝政府的大潮。

但是他在"起义"后的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反反复复地投降和叛变元朝统治者。朱元璋崛起后,他又在元廷和朱元璋之间左右逢源,直至最终归顺朱元璋。

十分奇怪的是,同时期的其他地方割据势力都在朱元璋的攻伐下城破身死,而方国珍这个反复的骑墙派何以安然投奔到朱元璋手下,一直活到洪武七年呢,霄林天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

独特的政治资本

实际上,同样得以善终的还有另外一位地方割据势力——广东的何真,又被称为东莞伯,一直活到洪武二十一年,比方国珍的命运还要好很多。不同于方国珍的反复,他是正经效忠元廷的地方势力。

但是何真和方国珍之所以能在元末乱世中坚持到元亡明兴,都是因为同样一个原因——特殊的政治资本。

这个政治资本就是他们所处的势力范围,一个在岭南、一个在浙东,都是较为偏远的地区,远离中原和江淮的争斗。当朱元璋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生死搏斗的时候,何真和方国珍只是在"保境安民"。

方国珍的政治资本还更为特别,浙东尽管在位置上远离争斗最为激烈的地区,但是却很受元廷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元朝的海路漕运。实际上有元一朝,浙东地域一直不稳定,经常有海盗肆虐,方国珍的起事正是利用了浙东舟山一带的岛屿密布的地利,大肆劫掠元朝从福建、广东而来的海运漕粮。这种海盗式的劫掠让元廷很是头疼,因此地方官员决定招安方国珍。

但是方国珍反复无常,元廷只是在长江一带加强水军势力防范张士诚,就引起了方国珍的怀疑,再度反叛。然而此时元廷在陆地上还掌控着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可以通过陆路来打击方国珍势力。一度打压到方国珍逃到海上,不得不派人北上元大都贿赂高官,请降受封。

等到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等人在长江中下游不断崛起后,元廷在江南的势力范围已经被挤压到了嘉兴和杭州一隅,对方国珍十分依赖。此时经过反复叛降的方国珍看到元廷在浙江的势力已经被架空,也乐得表面上遵奉元廷、暗地里做保境安民的地方割据。

当然,方国珍对元廷的命令也选择性的执行了一部分,比如七战七捷成功打压张士诚,以及 源源不断地向元大都运输漕粮,而作为交换,方国珍也拥有了在庆元、台州、温州三路的绝对权力,以及一支强大的水军。

而正是在浙东的合法割据和强大的水军,成为了方国珍在元末乱世生存的根本基业。

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有了基业和实力,说明方国珍有条件在乱世中存活下来,但是决定他命运的,还是他对于发展道路的抉择。

元末地方势力中,有因为野心超过了自身实力而失败的,比如刘福通;也有因目光短浅而错失良机的,比如张士诚。但是他们都早早地割据一方,立国称王,只有朱元璋和方国珍一直低调行事。

当然朱元璋是在行韬晦之计,而方国珍却是压根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

方国珍起事的原因很简单,他并非是穷困潦倒、生计所迫,也不是居心叵测、所谋者大。他只是因为被仇人诬告通贼,就把仇人杀了,不得逃到海上造反起事,纯属逼上梁山。

所以方国珍从来没有坚定的反元意念,也随时可以接受元朝的招安。他甚至抱有一种通过扩大自己势力来寻求元朝官方认可的念头,而这种念头也顺利得到了实现。如果不是朱元璋在江淮一带的快速崛起,方国珍十分乐意在浙东三路保持这种表面服从元朝政府的合法割据状态。

也恰恰是方国珍这种没有政治抱负的表现,让朱元璋能够安心地接纳他。尽管他曾经在元廷和朱元璋之间反复无常、左右逢源,但是朱元璋清楚他这种"真小人"的行为并不可怕,元廷一旦垮台,方国珍也别无选择。他没有称帝的野心,自身实力又多依仗水军,朱元璋只是简单地封了他一个广西左丞,收编了他的水军,就没有再搭理他了。

结语

再次与何真进行比较,方国珍归顺朱元璋后的待遇并没有何真好,因为毕竟方国珍曾经反复无常又没文化,何真是很低调的而且是饱读诗书的儒生。

所以说方国珍的善终,只是因为朱元璋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他,并没有太多把他放在心上而已。


霄林天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头造反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

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军首领王匡和樊崇,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让、唐末的黄巢、明末的两代闯王等,都先后被杀害。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却有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到善终,他叫做方国珍。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说起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朱元璋、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都不是最先起来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国珍。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贩盐为生。后来方国珍的仇人,向朝廷诬告他通倭寇,方国珍一怒之下将仇人杀死,然后带着兄弟们逃亡到海上,干起了海盗的营生。

再后来,元朝政府派大军征讨,结果被方国珍击败,于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国珍,并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职。

但此后不到半年,方国珍再次反叛,并且直接竖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开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当时方国珍的反元,要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为当之无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闻讯后,又派兵前去征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主帅都被方国珍给活捉。没办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后被元朝授予海道漕运万户。

不久,张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让方国珍前去平乱,于是方国珍和张士诚先后打了七仗,七战七捷,逼得张士诚率军投降。

当时元朝在浙江的官员刘伯温,对于方国珍招降张士诚一事非常不满,他向朝廷提出要严肃处理方国珍,但朝廷又哪里有精力和能力来对付方国珍呢?所以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随着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身边也开始不断有人劝他背离朝廷,自己建国称帝。但方国珍认为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于是就说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志向,还是留在元朝做官。

后来,朱元璋开始崛起后,方国珍又奉命前去征讨,结果大都以他的失败而告终。方国珍自知打不过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于是他就假意将温、台、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还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里为人质,但被朱元璋给拒绝。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确,希望方国珍能够归降自己,但方国珍却不愿意,于是双方又继续展开大战,最终朱元璋一路打进温州,方国珍终于害怕,他请求每年供给朱元璋大军白金三万两并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时,就马上纳土前来归附,朱元璋这才下诏班师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后,方国珍不但不来投降,反而联手陈友谅,企图共同对付朱元璋。朱元璋获悉之后大怒,派征南将军汤和率大军围攻方国珍,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战败逃走,方国珍也只好跟着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强势进攻下,方国珍的队伍逐渐被打散,部下中的将领也先后投降。方国珍自知坚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况且当时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挡明军的进攻。这时汤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最终方国珍选择向朱元璋投降。

这个时候的方国珍,真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朱元璋都觉得他可怜,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后,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随后,朱元璋授命他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广西省左丞的职位给他发工资,人则老老实实呆在南京。

后来,方国珍也算老实,从此呆在南京城里低调做人,也不参与任何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正忙着统一天下,需要表现出心胸开阔的模样以拉拢各方人才,所以方国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随后因病去世,享年55岁。

方国珍死后,朱元璋将其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他还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他的三个儿子,都在明朝担任重要官职,最后也都是善始善终。从这层意义上说,方国珍的一生,算是拥有一个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我是赵帅锅


方国珍,出生于1319年,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1348年,方国珍首义反元,在浙江打响了反抗蒙古人统治的第一枪,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比起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的红巾军起义要早三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王朝统治日益腐朽,天灾人祸加持,普通百姓无以为生,还要缴纳沉重的赋税劳役。这个时候就会引发农民起义,而且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声势浩大。腐朽的朝廷就会派遣大军与地方地主武装一到进行镇压,农民起义军只能四处流窜,越打人越少,而起义领袖在兵败后,要么自杀,要么被杀,反正没有好结果。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三国演义里面的黄巾军起义,如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等等。

那么,方国珍作为元朝第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何能够得以善终呢?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政权重建的问题。

当一个国家,政府无法维持社会生产秩序的时候,社会经济就会崩溃,民众就会流离失所。这个时候,民众就会要求重建国家政权,重建的办法有三种:政变、变法、起义。起义是最为彻底的重建,以起义的方式重建国家政权,不仅是要推翻以往的政权,还要另起炉灶建立起全新的政权,直接而暴力,难度系数极高。

国家即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环境扩大的政治权力机构,这个政治权力机构崩溃的原因就是两个:无法聚集财富、地理环境无法扩大。元朝的崩溃与秦朝、隋朝一样,都是因为国家政权对外扩张失败而导致的。

要解释这个定义需要大量的文字,就不解释了。简单地说,也就是元朝秉承国家的意志,在内进行大规模的水利道路建设,对外进行版图扩张,而这两样都需要大量的财富。

因为国家意志不可动摇,这两样国家政权都要完成,失败了那就再干一次。因为消耗了过多的社会财富,导致民生艰难。可即便民生艰难,国家政权还是要秉承国家的意志去干。

这样的话,民众的生存与国家政权的生存便产生了矛盾,这便是秦隋元三朝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下导致的起义,没有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军不会流动,不会破坏生产。

而汉唐明清四朝,其农民起义军的流动性就很明显,阶级矛盾也很明显,四处流动搞破坏,裹挟民众,抢劫官府地主,杀人如麻。如果仔细对比,这四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非常恐怖,简直就是流寇土匪。

方国珍得以善终和国家政权重建问题有什么联系?

一:不流动,不破坏生产,就不会与朝廷产生根本性的矛盾。

方国珍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率领一支农民起义军反抗国家政权元朝的统治,只要他不流动,不破坏生产,那么就不会与元朝朝廷产生根本性的矛盾,就有招安的可能,毕竟不管怎么说,国家政权始终是为了维护社会生产秩序而存在的。

方国珍就是这样,元朝见无法剿灭他,就招降了他,这样的话,多少还是能收到一点赋税的,再不然少了一股添乱的势力也是好事。

方国珍在多次击败元朝的军队后,被元朝招降,成为了江浙行省的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二:不流动,不破坏生产,就不会与地主阶层产生根本性的矛盾。

许多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都是地主阶层,再不济,多少也读了一点书。虽然朱元璋是实实在在的农民,可是他是地主郭子兴的义子,其地位也是继承了郭子兴的,与他的生父没有关系。从一定关系上讲,朱元璋也是一个地主二代。

既然没有阶级上的矛盾,方国珍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被地主阶级镇压或者痛恨杀死的危险就基本上没有了。

三:不流动、不破坏生产,地域之间就不会有根本性的矛盾。

不流动的话,各个起义军之间就不会产生根本性的矛盾。要说有矛盾,那也是起义领袖之间野心的矛盾,与起义军之间没有关系。

这一点,从元末各个起义军之间的对抗就可以看出来。打一仗,打得赢就招降对方,打不赢就投降对方,起义军之间的兼并更多的是起义军领袖之间的竞争。

比如说,方国珍领了元朝朝廷的旨意去打另一支起义军张士诚,结果将张士诚打败了,于是方国珍就招降了张士诚。后来,方国珍又被朱元璋打败了,方国珍就投降了朱元璋。

再比如说,陈友谅与朱元璋,陈友谅这个人野心特别大,杀了好几个自己的同事上级,这才兼并了他们的队伍,迅速地壮大起来。而朱元璋呢?也是陈友谅在战争中一不小心被流矢射死了,陈友谅的儿子就带着队伍就投降了朱元璋。

也就是说,起义军之间,只要肯投降,基本上不会被杀。张士诚被朱元璋击败,朱元璋也没有杀他,张士诚这个家伙太骄傲了,是自杀的。

方国珍就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专业投降户,小日子过得很好。

四: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江浙这个地方是养富商大贾的,养不出帝王。

抛开元朝的政权,重建一个国际政权,那么就需要一个根据地。起义军不流动,那么最后出帝王的地方一定是南京这个龙气环绕的古都。

哪一支起义军能击败元朝夺取南京这个地方,哪一支起义军就能胜利。不要看朱元璋的地盘小队伍小,但是这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昌盛,是出人才的地方。朱元璋手下人才多又强,其他起义军势力干不过他的。

方国珍就没有想过要干得过朱元璋,而是等着真龙天子出再去归降。方国珍的想法是有传统的,方国珍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就是参考钱镠,坚持保境安民,静待真龙天子出。

五:重建一个政权,聚拢的是民心士气。

各个起义军的目的就是要重建国家政权,怎么重建呢?无非就是五点: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重视教育、发展商贸。这几点,方国珍都干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在江浙一带有很大的声望,朱元璋得到方国珍就是得到江浙一带的民心,自然不会杀掉方国珍。朱元璋会杀野心家,但是不会杀英雄,朱元璋能成为一个帝王,这一点自然明白。

除了方国珍,其它的起义军领袖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除了大势所趋之外,方国珍秉承江浙人特有的秉性,坚持保境安民,这是他一生得以善终的根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