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亘古怀念说史


明宣宗继位不久,他的叔叔朱高煦在乐安发动了叛乱,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叛,朱高煦投降后被囚禁,后来被处死。

01.明宣宗朱瞻基和叔叔的矛盾根源在于对皇权的争夺。在成祖朱棣时期就埋下了祸根。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炽特别受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很早就被立为了燕王世子。朱高煦作战勇敢,在靖难之役里屡立战功。例如:

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带领数千骑兵,斩杀了建文帝军队的都督瞿能爷俩,由此靖难军反败为胜。

东昌之役中,成祖朱棣战败后一个人落荒而逃,多亏了朱高煦率援军救了朱棣。

朱棣认为二儿子像自己,想改立太子。

朱棣做皇帝后,在考虑立太子时,靖难中的武将支持朱高煦的很多,如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多次建议朱棣立高煦为太子。但是朱高炽的优势也很明显,一是长子,二是为人宽厚,得到了很多文臣的拥护,加上他有太祖的光环加持,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时就“册为燕世子”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经过一番犹豫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国云南。朱高燧为赵王,国彰德。

朱高煦难以接受这个结果,说:“我有什么罪,把我发配到这么远的地方。”不肯到云南就藩。由此开始了和太子争取的斗争。

02.朱高煦和朱高燧狼狈为奸,合力陷害朱高炽。

明成祖在位期间多次亲率大军出征蒙古,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

永乐十年(1412年),朱高煦构陷朱高炽,太子的属官多人被下狱。大理寺丞耿通上书为朱高炽解释,朱棣则认为耿通离间他们父子关系,把耿通杀了。后来经过杨士奇的委婉解释,朱棣的怒气才平息。

永乐十二年闰九月,朱棣北征返京时,借口太子迎接的慢了,又杀了几个太子的下属。

在朱高煦的陷害下,朱棣几次打算换太子。

朱高炽虽被立为皇太子,但朱棣对他总是不大满意。朱高炽身体肥胖,不能骑射,并有足疾,行动时需宦官扶持着,还常失足。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生得却很英俊,言语行动都很敏捷,得到朱棣的钟爱。朱瞻基自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孙后,多次跟随朱棣北征,表现不错,朱棣赞赏地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可以这么说,仁宗能顺利继位,得益于儿子朱瞻基。朱棣把继承他事业的希望寄托在孙子朱瞻基身上,朱高炽也因此巩固了皇太子的地位。

朱高煦将自己比喻为李世民,把自己的护卫命名为天策卫,经常自夸说“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朱高煦的骄横跋扈引起了朱棣的不满,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改封朱高煦于青州,意思是你朱高煦不是嫌弃云南远吗,我封你个近的地方,离我远远的。事与愿违,朱高煦还想赖在南京。

这时,朱棣听说了朱高煦谋夺皇太子地位和其他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朱棣遂于永乐十五年三月徙封高煦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限令即日成行。朱高煦到了乐安,怀恨在心,处心积虑要夺取皇帝宝座。

03.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御驾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病死,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派人到京城侦察情况,准备借机叛乱。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即位后不到10个月就病死了。宣宗朱瞻基即位,朱高煦认为宣宗朱瞻基根基不稳,于是发动叛乱。

朱高煦建立了前、后、左、右、中五支军队,随后派遣亲信偷偷进入京师邀请英国公张辅作为内应。出人意料的是,张辅把这个人交给了宣宗朱瞻基。

与此同时,御史李濬,在乐安老家为父亲守丧,在拒绝了朱高煦的招揽后,偷偷的跑到京师,向朱瞻基报告。

朱瞻基开始准备派遣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认为不妥,他劝宣宗御驾亲征,他说:“皇上难道忘了建文帝时期李景隆率军投降的事情了吗?”

于是朱瞻基亲统大营五军将士出行,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等保驾随行。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朱高煦本来约好了山东都指挥靳荣在济南起兵接应,但是靳荣被山东布政使与按察使阻止了。

宣宗朱瞻基为了瓦解叛军,两次写信劝降朱高煦——

“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明史·朱高煦传》

朱高煦怕被属下出卖,怀着一线活命的希望,出城投降。朱高煦的叛乱虎头蛇尾,父子皆被押送到京师,禁锢于西华门内,“筑室居之,曰逍遥城”,到宣德四年(1429年)皆被处死。因朱高煦的叛乱牵连被杀及充军的达二千多人。

在宣宗朱瞻基擒拿二叔朱高煦班师回京时,尚书陈山建议,在彰德的赵王朱高燧与汉王朱高煦一起想谋反,我们应该乘势进军彰德,擒拿赵王。朱瞻基拒绝了,认为父亲仁宗善待两位叔叔,二叔因为叛乱我不敢饶恕,三叔赵王没有叛乱的行为,我怎么能下手呢?后来户部主事李仪等人建议剥夺赵王的护卫。第二年,宣宗朱瞻基将这些大臣的上书送给朱高燧。朱高燧吓坏了,赶紧主动请求交还常山中护卫等部署。宣德六年朱高燧病死。

04.结语

朱高煦叛乱直接的影响就是,明朝分封政策的重大改变。明初时期诸王权力非常大,后成尾大不掉之势。从建文帝开始,朝廷开始着手限制他们的权力。宣宗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后,朝廷对宗藩的特权不断加以改革限制,最终使得分封下的宗室成为只有分封,未有实权的寄生子弟。


闵不克


明宣宗对他两个叔叔是很不错的,只是他二叔疯狂作死,明宣宗他爹死的时候,明宣宗在南京,当时回京即位的时候,他二叔就派人想半路杀了他,只是他跑的快,他二叔的人还没到伏击地点,他就已经回京即位了。即位之后还给他两个叔叔加了工资什么的。

后来他二叔又兴兵造反,他一开始也没想打,还给他二叔下诏书说只要你不闹我就当啥事没发生,只是他二叔不听,后来抓了他二叔也没杀,只是贬为庶人,在北京修了个宫殿让他二叔住。这是他二叔作死,有一次他去看他二叔,他那个二逼二叔伸腿绊他,把他给逼急了!压在大缸里烧死了。

他三叔好像一直做逍遥王爷活到死,后代也继承了爵位一直延续到明末。



大武王曹孟德


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分别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和朱高炽是一母同胞,都是徐皇后所生。

靖难时,朱高煦以勇猛闻名,屡立战功。著名的白沟河战役,朱高煦身先士卒,击溃瞿能率领的南军,斩杀瞿能父子。东昌之战和浦子口战,都是在朱棣溃不成军时,及时赶到,拯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很得朱棣赏识。

靖难能够取得胜利,朱高煦功不可没,他的功绩也是燕军将领里数一数二的。

反之,朱高炽因为身体太肥胖,腿脚行动不便,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自然不能随朱棣带兵出征。

《明史鉴-卷十三》计载:“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说,靖难时,有一天朱棣拍着朱高煦的背勉励道,“你要好好努力,你哥哥虽然被封为世子,但他身体一直不好………”后半句虽然不能说的太明白,但朱高煦心里是很激动的。可见,朱棣在三个儿子中间对朱高煦还是偏爱有加。

靖难成功后,朱棣继承皇位。在立太子一事上,朝中有不同的态度。一些善于察言观色者,因为看到了朱棣偏爱朱高煦,便议立朱高煦为太子。还有曾跟随朱高煦参加靖难之役的大匹武将,也都赞成立朱高煦,这样他们可以为自己捞点政治资本。但有部分大臣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朱高煦武将出身,性格暴躁,带兵打仗还行,却不懂治国之道。朱高炽仁德宽厚,在防守京城时也曾立过大功。自宋一来,都是以文治天下。朱高炽更适合立为太子。

朱棣思虑再三,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人对朱棣立太子之事,分析有三种原因:首先,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本身就是得位不正,如果再废长立幼,怕引起事端。其次,朱棣比较喜欢长孙朱瞻基,感觉朱瞻基英勇神武有明君之相,立朱高炽也是为朱瞻基铺路。最后一点应该是,靖难结束了,现在是国泰民安,需要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从性格上的优点分析,朱高炽更胜一筹。

朱高炽被立太子后,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朱高煦心中十分不满,他的性格缺点很快就暴露出来。经常和赵王朱高燧勾结朝中一些投机取巧者对太子发难。朱棣因朱高煦靖难有功,也没怎么实行处罚,只是心里渐渐疏远了。赵王朱高燧侍宠自傲,率先谋反,很快被镇压下去,因太子朱高炽求情免于一死,回到封地后,老实做人再也不敢兴风作浪。最终无忧无虑的度过余生。

朱高煦毕竟和他父亲一起参加了靖难,看到父亲能从朱允文手里夺得皇位,心想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复制。朱棣在时他心里有所忌惮。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感觉有点机会了。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兴奋的彻夜难眠,这不正是走父亲的老路吗?天赐良机不取有违天意。靖难能成,这次又何尝不能成。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明宣帝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最终兵败,被废为庶民。有大臣劝宣帝,何不斩草除根,明宣帝朱瞻基不肯,并说道:“两个叔叔都和先帝同胞,先帝在时对他们都是疼爱有加。”

有一天明宣帝想去看看这个叔叔,见到朱高煦时竟然差点被他拌到。大怒,认为他还是有反心,于是下令处死。


墉上闲人


文 / 布衣如是说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宽仁治国公平施政,息兵养民少杀慎杀。他认为人命关天,为了减少冤假错案,尽可能的核准复审。在他的努力下,有数千人无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统治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


那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为何不顾“害亲”的恶名,会对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


朱棣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达的亲外孙。跟宅心仁厚的兄长不同,朱高煦性格强横残暴。小时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学习,虽说隔辈人亲,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讨厌这个孙子。


建文帝即位后,朱高炽、朱高煦前往南京面圣,亲娘舅徐辉祖觉得朱高煦整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便以长辈的身份告诫他。结果朱高煦心存怨恨,盗走舅舅徐辉祖的骏马,不辞而别,策马奔回北平。

朱高煦仗着自己是太祖皇帝的亲孙,纵马行凶,在闹市践踏百姓。在涿州还因小事,击杀一名无辜的驿丞,朝臣们因此指责燕王教子无方。靖难之役时,世子朱高炽坐镇北平,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南下。

朱高煦

朱高煦孔武有力,乐战好杀,在白沟河一战成名,率精锐重骑兵猛攻猛打。开国功勋之后,南军都督瞿能跟随李景隆北上讨燕,前一日还差点生擒朱棣,结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袭后方,还没反应过来,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斩于乱军之中。

东昌之战,燕军先胜后败,朱棣率军突击时中埋伏。大将张玉为掩护朱棣阵亡,朱高煦拼死杀入重围,将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战,战败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余,鼓励朱高煦,并说出:“勉之!世子多疾”这样的话。似乎暗示朱高煦,世子朱高炽多病,如果以后有个三长两短,你就熬出头了。被鼓励的朱高煦,心花怒放,奋力搏杀,将这支南军击退。


朱高煦

朱棣登基坐殿后,自恃劳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胆大妄为,以昔日的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储之争时,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战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炽,于是在解缙的劝说下,朱棣坚持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位于云南。

但朱高煦找借口不肯就藩,并常随朱棣左右,朱棣无法,只能任由他来。朱高煦为剪除太子势力,将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解缙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学士黄淮也被诬陷下狱。


朱棣

1415年,朱高煦的封国改封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这才明白朱高煦的夺嫡用意,为避免再次发生同室操戈的内战,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选招募三千精兵,担任自己的护卫,又纵兵抢劫,多行不法。


当地的兵马指挥徐野驴率部缉捕,结果恼羞成怒的朱高煦,用铁瓜锤亲手砸死这位军官,其他人敢怒不敢言。朱高煦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车马器物。


朱高炽

事后,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违禁多达几十起,本打算将其废为庶人,但太子朱高炽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为乐安州,太子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兄弟,朱高煦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明仁宗封赏朱高煦,不仅将其长子封为世子,还封朱高煦其他儿子为郡王,并增加朱高煦的俸禄,赏赐宝物来拉拢他,但朱高煦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暗中对抗朱高炽。

1425年农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时年47岁。26岁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炽病重时又被紧急召回北京。身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刺客在必经之路截杀太子朱瞻基,结果没有成功。

朱瞻基

朱瞻基即位后,优待叔父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给他们的赏赐要比其他亲王丰厚。但“慈心生祸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认为朱瞻基年轻,软弱可欺,便于1426年农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虽然年轻,但做事果断,之前被朱高煦拉拢的官员纷纷倒戈,明宣宗宣布亲征后,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摇摆不定,叛军还没出乐安就被团团包围,朱高煦没坚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劝降。


文武群臣劝说明宣宗朱瞻基,尽快将朱高煦以正国法,但朱瞻基仅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位于西安门的囚房内。朱瞻基没有追究朱高煦谋反,朱高煦却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视他的时候,用脚故意将朱瞻基绊倒。


朱高煦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铜水缸将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壮汉,他暴怒之余力大无穷,竟将水缸顶起,朱瞻基决意处置朱高煦,命人在铜水缸四周点燃木炭,将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斩草除根,将朱高煦的儿子们处决。

古代将军

朱瞻基处决叔父看似残忍,但迅速解决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迫使赵王朱高燧交出兵权,避免了重蹈靖难之役的覆辙,更避免大明陷入分崩离析和战火之中。


布衣如是说


朱瞻基是难得的明君,从小就非常聪慧,深受朱棣的喜爱,朱棣能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朱高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好孙子。朱高炽继位之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由于过于宽厚窝囊,所以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有意无意的压制他,尤其是朱高煦,他从小被朱棣宠爱,性格张狂,经常欺负朱高炽。尽管朱高炽身为太子,朱高煦仍然不知道收敛,而朱高燧也是一直跟随朱高煦与太子作对。

朱瞻基与他父亲不同,朱瞻基是一个心思很活跃的人,不像父亲那样窝囊。虽然自己的父亲不受朱棣喜欢,但是两人的父子之情还是很深的,他自然看不得别人羞辱自己的父亲,但是朱瞻基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明面上与二叔对抗,做足了礼数,朱棣还在位的时候,对朱高煦也是仁至义尽。


朱棣去世后是朱高炽继位,朱高煦本就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看窝囊的大哥顺利继位更是眼红,但是碍于皇权和朱瞻基的势力一直也没有什么动作。但是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朱高煦就彻底坐不住了。

在朱瞻基刚继位之后,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但是朱高煦空有这么大的胆子,却并没有这实力,起兵之时,朱高煦还在自己的封底劫掠的时候,朱瞻基就御驾亲征将他死死的堵在了城里,没有办法,朱高煦只好投降了,这个反造的,简直像一个笑话。


朱瞻基与他父亲朱高炽一样,有仁爱之心,他心里一直把这两个叔叔当作自己的亲人,尽管他们之前做过不少伤害自己父亲的事,但是朱瞻基从没想过杀害亲人。所以在大臣们都建议杀了朱高煦的时候,朱瞻基并没有同意,只是将朱高煦关押起来。

朱瞻基还去看望他,但是朱高煦实在是不识相,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竟然故意将朱瞻基绊倒,这下朱瞻基大怒,下命令让人拿了一口大缸将朱高煦倒扣住。但是朱高煦还是不服,他自己很有力气,竟然将大缸直接顶起,朱瞻基这时也不顾什么亲情,直接命人在缸的周围点上炭火,把朱高煦活活的炙死,做成了“瓦罐焖鸡”。


在此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死,这样的下场也是朱高煦自己作的。朱瞻基本来顾念亲情并不想杀他,既然他自己不将情分看在眼里,朱瞻基也没必要去维护了,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另一位叔叔朱高燧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造反,但是给了朱高煦帮助,本来也应该受牵连的,但是朱瞻基并没有这样做。朱高燧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看侄子不忍心杀自己,连忙将自己手里的护卫军队都交了出来,表示自己的忠心。朱瞻基也并没有为难他,收下了这些护卫队,还保全了朱高燧王爷的体面,朱高燧安稳的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最后得以善终。


对于自己的两位叔叔,朱瞻基做的不能再好了,一忍再忍,一直宽容对待,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出手止损,这都是因为他太看重亲情,就算叔叔们不讲他当亲人,他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直把他们当作亲人。


小姐姐讲史


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剧中朱瞻基与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斗智斗勇贯穿全剧,从朱棣在位,到朱高炽即位,最后朱瞻基自己登基后,按照目前的剧情发展二叔朱高煦肯定必死无疑,当然影视剧肯定是有所改编的,那么,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究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们?

朱棣总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其中朱高爔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朱瞻基的叔叔所指就是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

先说结果下场,再来说过程。二叔最后结果以极刑处死,三叔朱高燧则得以善终。两人同为是朱瞻基的叔叔,为什么下场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两人在朱瞻基登基即位后态度表现不同造成的结果,可以说朱瞻基对两位叔叔已经仁至义尽了,奈何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无限挑战朱瞻基的忍耐底线,最后落得了不得好死的下场。

二叔朱高煦

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炽以燕王世子的身份留守北京城,朱高煦则跟随朱棣在前线征战,凭借悍勇好战的性格,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取得很多的战功,多次帮朱棣解围。仗着自己赫赫战功,又认为大哥朱高炽温和仁儒,根本就比不过自己,产生了夺嫡的想法。

虽然朱棣的确不怎么喜欢朱高炽,因为朱高炽能文不善武,且仁儒温和,跟朱棣本人性格不太像,朱棣更喜欢跟自己性格类似的朱高煦。但是最终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本身处理朝政能力不错,且有朱棣喜爱的朱瞻基是自己的儿子,作为太子的朱高炽,还是被朱棣选入自己皇位的继承人。

亲爹朱棣这样一搞,朱高煦自然是没有办法反对的。但是朱高煦想当皇帝的心思一直没有断过。公元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于榆木川病逝,朱高煦想先发制人,可惜朝廷封锁了消息,朱高煦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行动,最后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即位后,奉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大施仁政,可惜明仁宗朱高炽享国时间不长,在位时间十个月左右就去世了,那后面自然是朱瞻基继位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朱高煦探知大哥朱高炽去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打探得知朱瞻基会从南京返回京城,准备在中途截杀朱瞻基,然后起兵夺得皇位。可惜,朱瞻基旁观父亲朱高炽和二叔朱高煦明争暗斗这么多年,对朱高煦的手段与伎俩了如指掌。他接到信息后立即率几名轻骑返回了京城,朱高煦派出的截杀人手还是晚了一步,最终朱瞻基成功继承了皇位。

朱瞻基即位后,不仅没有针对朱高煦,反而赏赐给了朱高煦大量的宝物。对朱高煦提出的国策建议,朱瞻基也是一律批准采纳。朱高煦是你越对他好就越膨胀,觉得朱瞻基是个毛头小子,怕自己起兵造反抢皇位。在公元1426年,朱高煦学其父朱棣的做法,打起了清君侧的大旗,正式在封国乐安起兵造反。

此时朱瞻基还是希望朱高煦能够及时回头,便派人去劝说二叔朱高煦。朱高煦当着使者的面骂起了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炽违反祖制。使者一走,朱高煦下的战书就送到了北京。这时朱瞻基明白只能通过打仗解决此事了,而且朱瞻基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

朱高煦的起兵造反一来准备不充分,二来不得民心。朱瞻基命发射铳炮进攻乐安城,城中叛军顿时破胆,加上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军心浮动,且御驾亲征大军已然围城,在朱瞻基的劝降下,朱高煦不战而降。

朱高煦投降后,并没有被处死,朱瞻基只是把朱高煦关押造在西华门内一座囚室,这给囚室起名叫逍遥城。于是,被废为庶人的朱高煦带着手铐脚镣,过了几年的囚徒生活,直到宣德四年的一天,朱瞻基带着侍卫来到逍遥城,他想看看被他软禁的二叔是否有所悔过。当朱瞻基来到朱高煦的面前,并久久凝视他的时候,满怀恨意的朱高煦顿时无名火起。趁朱瞻基不注意,朱高煦一脚绊倒了朱瞻基。

此时朱瞻基忍无可忍,当即让侍卫抬来一口重达300多斤的大铜缸扣住了朱高煦。46岁的朱高煦居然硬着脖子将铜缸顶起。想起昔日的仇恨和朱高煦的种种行为,朱瞻基彻底愤怒了,他又命侍卫在铜缸周围燃起木炭,可想而知,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烤死。后面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相继被处死。

三叔朱高燧

在电视剧中赵王朱高燧似乎对皇位没有什么想法,最多也就是帮二哥朱高煦一起想扳倒朱高炽和朱瞻基而已,充其量是个帮凶,其实在真正历史并没有这么简单,朱高燧也有夺嫡的想法,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朱高燧勾结护卫指挥孟贤准备毒死朱棣,伪造假诏废掉太子朱高炽,自己即位称帝,此时被人揭发,并搜出假诏书,幸亏当时太子朱高炽力保,朱高燧才免死。

但是朱高燧没有朱高煦那么固执,有知错能改的特点,不会把自己往死里作。在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燧的表现还是相对不错的,承认大哥朱高炽当皇帝。再是主动交出自己的私人军队,请皇帝削减自己三支护卫队中的两支。

等到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造反和他打招呼也躲的远远的,在朱高煦造反的时候,有大臣建议一举拿下赵王朱高燧,以绝后患。但是此时朱高燧再度向朝廷上书,请求削减其最后一支护卫部队,让其是驻守山海关,为朝廷效力。

朱瞻基对待主动上交权力的三叔,看其积极配合,没有造反可能和倾向,对其进行善终处理,赏赐丰厚,爵位世袭。

总结

从上面分析来看,朱瞻基对两个叔叔可以说还是很良心的了,尽管如此,两位叔叔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二叔朱高煦自己作死,最后被活活烤死,三叔朱高燧就会做人很多,最后得以善终。


叨说历史


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前几位皇帝之外,其他的继承人,普遍都比较昏庸。林宣宗,朱瞻基和他的父亲名人中朱高炽,可谓是明朝的少数几位,比较有作为有能力的皇帝,他们父子二人共同开创了明朝历史上非常出名的盛世-仁宣之治。

在朱瞻基刚刚登基的时候,他老爹朱高炽留下的臣子们,对于这位皇子的敬畏是相当拥护的普遍都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既然朱高炽这位皇帝这么英明睿智,他选定的继承人肯定也不会太差。可是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是相当看不上朱瞻基的,这就是他的亲叔叔汉王朱高煦,在朱高煦的眼里,朱瞻基就是一个小屁孩,而且他很固执的认为这个皇位本来是他的。

他从头到尾都觉得是朱瞻基父子,抢夺了他原本的皇帝宝座,所以朱高煦不论是对朱瞻基,还是朱高炽都是相当不服的。既然不服皇帝的统治,那就发动叛乱吧?可是很搞笑的是朱高煦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甚至于连史书都没怎么写起这场叛乱,因为这场叛乱的规模实在太小而且相当滑稽。

在朱高煦发动判乱的时候,朱瞻基很有远见,在吸取了建文帝朱允文失败的教训,直接就率领大军御驾亲征,而当朱高煦手下人看到皇帝竟然御驾亲征,连较大的反抗都没有组织起来,就通通举手投降,最终就让汉王朱高煦被抓了。

原本朱瞻基考虑到皇家亲情的缘故,一时心软并没有打算想要杀自己的这位亲叔叔,但是奈何朱高炽作死之心始终存在,非得跟当朝皇帝秀一秀自己的存在感,一而再再而三的激起朱瞻基的杀心,最终让自己被活活烧死。

原来在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的判乱后,只是将他软禁在了高墙禁地内,。他很愤怒,他觉得自己是朱棣的儿子,仁宗的弟弟,是有功于明朝的大功臣,现在竟然被关起来,想想就觉得生气。正在他非常生气的时候,朱瞻基就跑过来看望这位叔叔,按理说他也没有别的意思,因为他的父亲朱高炽已经离世了,所以朱瞻基本身是没有打算想怎么着朱高煦的,等着看能不能用亲情来感化他。

但是被软禁的朱高煦依旧没有停止自己作死的脚步,他竟然趁着朱瞻基一时不注意,用腿绊了他一下,结果这位大明皇帝就在众人面前直接摔的匍匐在地,脸面都丢光了。朱瞻基相当愤怒,他让人找来一口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在缸底,他想要教训一下朱高煦,让他收敛一下自己脾气。如果是在这时候,朱高煦能像朱瞻基稍微服软,那么朱瞻基肯定是不会将他怎么样的。但要不说他怎么就自己作死呢?他没有服软不说,还非得逞能,仗着自己力大无穷,将重达几百斤的铜钢直接举起来,还绕着朱瞻基走了一圈,朱瞻基彻底暴走了,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杀心了。

朱瞻基是相当生气,他觉得你作为我自己的亲叔叔,你叛乱谋反,我非但没有杀你,还把你圈禁起来养着你。可是你不认我的好就算了,竟然还当众羞辱我。他又想到自己这位亲叔叔还有很多的老部下,朝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臣子还拥护他,万一哪一天趁自己不注意发动宫廷政变,那么自己这一脉的皇位是不是还能保得住?如果趁现在自己还有能力收拾他的时候不收拾,万一等自己死了,这么个亲叔叔就是心腹大患啊。所以,朱瞻基就觉得朱高煦活着就是一个祸害,非常有可能给明朝带来巨大的隐患。那要怎么办呢?还能干嘛?杀呗。

朱瞻基让人将铜缸死死扣住,并且在铜缸的四周放上柴火,将柴火点燃,直接活生生地将朱高煦给烧死了。按理说,朱瞻基是一个好皇帝,动则不会轻易起杀人之心,但要么说老实人被逼急了也容易下狠手。而汉王朱高煦则有点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都已经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了,竟然还敢如此放肆,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小芊芊爱历史


汉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之弟、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炽在朱棣靖难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多次救朱棣于死地之中,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因夺嫡失败就藩乐安州(属于今山东济南下辖),后因造反失败被明宣宗朱瞻基所杀。

永乐年间的国本之争

永乐年间的国本之争即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储君之争,这次国本之争卷入了朝中大半官员,朱棣也被左右于其中,如内阁首辅、《永乐大典》总编撰解缙为了因卷入国本之争而惨死雪夜。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大统的应是朱高炽,而且朱高炽是朱元璋亲立的世子,于情于理,朱高炽都该继承皇帝之位。不过朱棣不怎么喜欢朱高炽,因为朱高炽身肥体胖,行动不便,这让尚武的朱棣很是讨厌,而朱高煦就不同了,朱高煦与其父一样,身材壮硕、作战勇猛,而且靖难时,朱高煦曾多次救过朱棣。

因此,朱棣便想将太子换成更像他的朱高煦,而不是那个连走路都需要两人搀扶的朱高炽。正是朱棣的犹豫,才令朱高煦决心争夺太子大位,而朝中百官也因此分为两党,一方支持朱高炽、另一方支持朱高煦。

朱棣也为朝中的情况而烦恼,但他仍未下定决心,于是他召开首辅解缙,问解缙是什么意思,解缙当机立断,说了三个字:“好圣孙!”圣孙便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朱棣是极为喜欢这个孙子的,也正是因为他,才下定了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原因。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被封汉王,但朱高煦仍未放弃争夺,他仗着朱棣的宠爱,向朱棣讨要了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时常与人说自己是李世民。

这是何意?

要知道李世民的护卫也是天策卫,各位可以想想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的皇帝,就知道朱高煦是何居心了。

不过朱高煦为非作歹、行事放纵,朱棣终于下定决心,他将朱高煦召去痛斥一番,准备将他贬为庶人,在朱高炽的求情下,朱棣才命朱高煦即日就藩乐安州。

汉王朱高煦造反

而朱高煦就藩后仍不安份,时刻都想着重回北京夺得皇位,幻想着如其父朱棣一样靖难夺位。

在明成祖驾崩,朱高炽登上皇位时,朱高煦企图叛乱,不过朱高炽宅心仁厚,召其入京,赏赐了朱高煦许多财物,并封其长子为世子,其余都封为了郡王。而后,朱高炽驾崩,朱高煦意图截杀从南京回京奔丧的朱瞻基,最后没有成功。

但朱高煦仍未放弃,他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朱瞻基都按照他的意思办了,结果在朱高煦的眼中成为了朱瞻基懦弱的表现,于是朱高煦决心造反。

造反失败,死于缸中

朱瞻基对朱高煦这个叔叔还是很够意思的,对汉王府的赏赐也多于其它王府,对于朱高煦的建议也全部同意。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同月,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部不战自降,朱高煦也向朝廷投降。

在大臣建议处死朱高煦时,朱瞻基还是拒绝了,他不太忍心杀害这个看着他长大的叔叔,于是将其关在了皇城西安门内,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结果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了起来。于是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了铜缸内。


無古無今


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的两个亲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算是仁至义尽了,要落到别的帝王手里,坟头上的草都割了几茬了。

其实,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在朱瞻基父亲明仁宗朱高炽朝代就可以依律当斩,宽厚仁爱的明仁宗不但放过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而且既往不咎,到了朱瞻基一朝,他对自己的两个叔叔也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

朱棣只有三个儿子,而且是一母同胞,长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次子朱高煦,受封汉王,三子朱高燧,受封赵王。他们的母亲都是皇后徐氏,就是开国六公爵之一魏国公徐达。

朱棣在北平造反,发动靖难之役,他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都出了很大的力,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为靖难大军保证粮草,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随军出征,枪林箭雨,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这三个儿子性格迥异,老大朱高炽素来宽厚仁义,而老二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却残暴顽劣,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都恶名远播,连朱元璋都非常厌恶这哥俩。

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长子朱高炽是太子,朱高煦、朱高燧是亲王,这个局面应该很完美,可是朱高煦不乐意了,总觉得自己比窝囊大哥强,要争夺太子之位,皇帝朱棣甚至还犹豫过更换太子。

朱棣死在出征蒙古途中,朱高煦在军中得知了朱棣的死讯,派出了自己的亲信潜回北京,打算司机夺取皇位,阻止明仁宗朱高炽登基,被朱高炽识破后,明仁宗并没有问罪朱高煦,反而给予两位兄弟很大的封赏。

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短短9个月的皇帝,他死后,太子朱瞻基继位,此时的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呢,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后,最忙的有两个人:朱高煦和朱瞻基。

朱高煦忙着组织杀手在路上截杀北上入京准备登基的太子朱瞻基。

朱瞻基忙着星夜启程快马加鞭赶回北京继承皇位。

朱瞻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当他已经在北京登基当了皇帝,朱高煦的杀手才到达埋伏地点,这次暗杀失败了,朱高煦决定学习老爹,叔叔造侄子的反。

朱高煦在山东造反了,刚刚登基当皇帝的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朱高煦的造反很搞笑,既不进攻,也不逃跑,一直躲在城里不出来,朱瞻基的大军围住城池,也没有进攻,而是派了使者进去劝说朱高煦,一家人,不要闹了,罢兵就算了,原来怎样还怎样。

朱高煦认为朱瞻基软弱可欺,不答应,反正老子要反。他要反,部下却不答应了,傻子都能看得出来谁胜谁负,跟着朱高煦闹下去,脑袋要搬家,朱高煦的军心不稳,大有崩盘的迹象。

最先逃跑的还不是朱高煦的部下,而是朱高煦本人,他悄悄的从侧面逃了出来,向明宣宗朱瞻基请罪来了。这怂货还想学老爹样造反呢。

朱瞻基也并没有把自己的亲叔叔怎么样,虽然满朝文武都建议处死朱高煦,明宣宗朱瞻基还是念及骨肉亲情,把朱高煦贬为庶人,安置在北京城内居住,还给他专门修建了府邸。

朱瞻基对朱高煦够意思了,三番两次的要造反,从朱瞻基爷爷朱棣时期就对大哥这一家有想法,谋反的罪不知犯了多少次,都没有杀了他。可是朱高煦却不领情,总觉得这是应该的。

一次,朱瞻基想去看望这位贬为庶人的叔叔,朱高煦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使阴招,伸脚把侄子朱瞻基拌了一跤,这就没有意思了,好歹侄子现在是皇帝,皇家的面子还要不要!?

朱瞻基很生气,既然叔叔孔武有力,那就令人用口大缸把他扣在里面吧,没想到朱高煦顶着缸还到处乱跑,这就更无聊了,自己作死。朱瞻基领人按住大缸,在大缸四周堆上柴火点绕,活活的把朱高煦给烤死了。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朱高煦应该是无良症患者,做任何事情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对别人的伤害始终认识是应该的。

至于朱瞻基的另外一个叔叔朱高燧,朱瞻基父子俩对他同样很宽容,其实朱高燧是朱高煦的死党,铁杆儿,朱高煦的几次图谋不轨,朱高燧都有参与,也得到了朱高煦的供认,但是他的认罪态度很好。

朱高煦造反不成,满朝文武都请求朱瞻基处置赵王朱高燧,朱瞻基并没有对他有惩罚,朱高燧自认理亏,也知道侄子朱瞻基顾及亲情,主动上奏请求朝廷收回他的亲王护卫和府兵,并且不在朝中任任何职务,当个闲散的王爷,朱瞻基应允了他,也没有追究他以前与朱高煦的不法事情。

朱高燧最后得以善终,而他的子孙一直沿袭了他的爵位一直到明朝覆灭。

朱高煦、朱高燧哥俩也得亏遇到朱高炽、朱瞻基俩父子,要不找就被杀了,这哥俩的遭遇还是让人感到了皇家的温暖,也不是所有的皇家都是残酷血腥的。


沉墨I方之城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贤明之君。朱瞻基时任用贤臣,整顿吏治和财政,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朱瞻基和父亲朱高炽开创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明宣宗朱瞻基影视形象

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位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和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一母同胞。在对待这二人上,朱高炽和朱瞻基可以称为“仁”。汉王朱高煦最后被鼎烧实在是咎由自取。尽管朱瞻基采取的方式残忍了一些。

汉王朱高煦多次想置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于死地,朱高炽和朱瞻基却以仁义待他,无奈朱高煦并不领情

汉王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子,生性凶悍,勇猛善武,朱高煦与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朱棣登上皇位后,在立太子时,是有意朱高煦的。但朱高炽儒雅文静,是嫡长子,又有文人大臣的极力支持。朱高炽终被立为太子。

朱棣影视形象

汉王朱高煦不死心,留在北京不愿意去藩地。常常进陷谗言,陷害太子。招募私兵,违法乱纪,终被朱棣察觉,要将他贬为庶人,太子朱高炽求情才幸免。汉王朱高煦无奈去了藩地。

朱高炽即位后,为笼络朱高煦,增加其俸禄,赏赐大量财物,还将他的儿子均封为郡王。

朱高炽影视形象

朱高炽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没有成功。朱瞻基继位,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不久,朱高煦在藩地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叛,朱高煦害怕投降。有大臣劝杀掉朱高煦以绝后患。朱瞻基没有听从,只是关入宫中。

汉王朱高煦影视形象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赵王朱高燧

赵王朱高燧是朱棣的三子。

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

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

汉王朱高煦造反时,和赵王朱高燧也是有联系的。赵王朱高燧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汉王被抓后,赵王朱高燧上书要退还侍卫仪仗。明宣宗朱瞻基没有追究他。赵王朱高燧安享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