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地圖

臺北是臺灣最繁華的都市,也是臺灣建築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看著臺北車站每天上萬的人流量,你就知道在臺北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故事。這樣的一頁臺北裡,有堪稱臺灣復興後現代建築發展縮影的臺大校園,也有以庫哈斯、伊東豐雄為代表的當代國際知名建築師留下的建築實踐。


是他鄉還是故土?臺北正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項目分佈地圖,編者繪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淡水雲門劇場,為臺灣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園區,共有四個表演場所。在不拆除、不改建中央廣播電臺的前提下,設計團隊決定將新的劇場建築群落在央廣舊建築後方的山坳,透過設計將新舊建築結合,並保留既有廣場,讓民眾有駐足停留、觀賞戶外演出的空間。


這是黃聲遠的田中央團隊在宜蘭之外第一個建成的作品,前來參觀的訪客會發現它沒有多數展演空間所謂的大廳,沿著入口屋簷深挑的緣廊,走著走著就會到達戶外的日光平臺。這是田中央想讓雲門劇場更具公共性的手法之一。此一手法,也讓雲門更穿透,不只入口有實質上的穿透,還有更多視覺上的穿透。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色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


新的北投分館由臺灣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美Team Oregon提供建議於原址重建,於2006年11月開幕。為響應生態環保的理念,重建之初即以綠色建築為規劃目標。建築結合北投溫泉特色採木構造搭配鋼材,是臺灣首座達到綠建最高9項指標的圖書館。


它除了達成生態、節能、健康的綠建築目標外,更重要的是透過一連串的空間安排,追求人、空間、環境的共生共榮。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雷姆·庫哈斯和他的事務所OMA第一次公佈臺北演藝中心的方案時是2009年,如今快十年過去,最新消息是,這座建築很快要對外正式開放了。臺北演藝中心共包含3座禮堂:一個擁有1500個座位的大劇院和一對擁有800個座位的小劇院,其中一個劇院內部包含了一個巨大的球體。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實踐大學用宏觀的校園公共建築思維,將校園內最重要的兩個公共空間體育館與圖書館結合在了一起。體育館作為西側入口迎面配置,東側為圖書館,兩棟重要建築合抱共同的綠地空間,並於地下設置藝文及會議中心,以通道串聯,讓新的廣場成為校園的第二門戶意象。兩棟建築內部活動動靜有別,但皆以空間的流動與開放性來促成校園人際間的聯繫,成為消除界線的觸媒。


建築材料延續校區整體風格:體育館以不鏽鋼編織網與清水混凝土作為虛體與實體的上下交錯,區分大小跨距的運動空間屬性,通過外牆編織網,室外可見室內人們活動的光影;圖書館以立面格柵呼應體育館的材料應用,兼顧建築節能的手法,讓閱讀的溫度與光線更加自然。中庭綠地設置不規則造型的地下室採光井,使地下空間更加明亮,增加使用的多變性。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基地由北向南傾斜近十公尺,利用此一傾斜地形,地下停車空間配置避免大量土方開挖,且自然形成戶外球場觀眾席的觀賽空間關係,人工地盤隱藏了大量服務設施,僅球場設施配置於地面,降低尺度與其對環境的衝擊。


建築最大特色為傳達運動中力與美而表現的結構性與構造美學,由四座樓、電梯間與設備、管道間的“服務核”構成的塔柱與頂層連結的鋼桁架形成一個巨型構架,懸吊了室內球場與主球場的屋頂,創造一個通透的球場無柱空間,輕盈的底層空間與上層表現力量的結構,形成了平衡的對比。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這是一個位於臺北市商店街區內十二層高的集合住宅。建築師沒有設計一個有著標準層平面的塔樓住宅,而是一個在遵守建築斜線的限制下以退縮的方式,讓所有的住戶都擁有著大面積陽露臺的住宅。陽露臺被斜屋頂以及植栽所包覆,讓建築物的表面有了立體、舒適的中間領域。


建築物的本體結構為RC構造,斜屋頂則為輕巧的鋼骨構造。斜屋頂為固定的斜率,透過傾斜方向的變化賦予建築物豐富的表情變化。斜屋頂的配置方向,以雨水的水流做為分歧的展開,成為一個網狀水路分流。細緻的屋頂垂直立柱與排水的垂直管道,在立面上呈現出自然的韻律,將雨水的分流以立體的方式呈現,讓串流在城市裡的風、以及凹凸多變的形狀,柔和地散佈在整個建築表面,同時也能提高陽露臺舒適性,並大幅度的降低“大樓風”的產生。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新富町文化市場由興建於1935年的原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改建而來。建築設計團隊在尊重古蹟空間的前提上,將新增的室內隔間與夾層,利用鋼構作為支撐架,銜接處與古蹟牆面脫開,不觸碰到原結構體,施工過程力求不破壞建物的原貌。此外,建築師另外在新富市場古蹟旁加建半月型清水混凝土建物,目的是為了整合更多的公共服務機能,以符合未來使用需求。以新富町文化市場的面貌重新出發,轉型為結合展示、課程、講堂、進駐、餐飲等多元機能的複合式文化基地,延續傳統市場的空間脈絡,未來這裡將轉換為飲食教育的場域、在地社會議題討論的基地。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國父紀念館,徐明松提供


王大閎主持設計的國父紀念館(1965年),是在傳統形式中融入現代主義理念的劃時代作品。實施過程中,項目雖屢遭磨難而大失原意,但仍以其設計上的突破和精良完成度,代表了兩岸以民族主義為訴求的國家建築的最高水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父紀念館眼下不僅仍進行三軍儀隊交接儀式等紀念性活動,同時也是民間文化、休閒活動的公共場所。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王大閎的建築作品,一直嚴肅地思考著由西方起始的現代建築,當怎樣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在形式與空間美學上接軌的問題。同時極端自律地對應建築的材料與工法,喜歡用原質的樸素混凝土或砌磚,來呈現傳統與文化的建築意涵,完全不會為了短暫的媚俗目的,刻意輕率地去迎合討好。


王大閎是臺灣戰後建築史上風格與思路的第一個領導人,加以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時,直接受業於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與現代主義核心脈絡直接相承,在思維與視野上,幾乎遠遠地超越其他臺灣同代的建築師。王大閎的作品數量極多,商業性的項目不多,主要作品大半是官方或公部門委託的公共性建築,以及私人委託的住宅作品。王大閎的創作高峰期,大約集中於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二十年間,臺大學生活動中心就是其中一個經典作品。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建築地圖 | 一頁臺北


伊東豐雄在臺灣的第一座建築是高雄世運會體育場,第二座是臺中大都會歌劇院,而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是伊東豐雄在臺北的第一座建築,建築師邱文傑為在地執行建築師。


伊東的設計跳脫臺大校園遺留的日治時期古典建築風格,延續其“所有建築都應該從‘自然’生長出來”的理念。臺大社科院具備綠色建築的節能條件,最特別的是社科院入口獨立成棟的“玻璃屋”圖書館,讓民眾產生有如置身森林看書的愜意。伊東豐雄當年接下項目時說:“以往校舍設計成封閉型的考慮使用空調,但我希望能建造出與自然融合又省能的建築物,所以細部設計有新方式,例如研究室、教室的空調可以‘回收’到公共空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