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李白的經典七絕《下江陵》是“驚風雨而泣鬼神”之作?

謝小樓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夜郎,當時李白取道四川前往夜郎。走到白帝城時,李白聽說朝廷的赦免了自己,驚喜交加之中登舟取道江陵,在途中作了此詩,全詩洋溢著被赦免後的喜悅。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峰迴路轉的人生起伏

當時的李白是走到白帝城這個地方才聽聞自己被赦免的,故詩人寫“朝辭”,表明一大早就準備離開,但他要去哪裡呢?他本來是要去夜郎的,但現在他已經被赦免了,可想而知李白當時的心情是十分喜悅的,故後文又出現“彩”這一暖色調,以此照應了詩人當時沉浸在喜悅的心情裡,所以才有心情去欣賞朝霞的美麗,倘若沒有這道赦書,那麼詩人也就不會去關注朝霞的“彩”了。

他所看到的景象必然會在被流放的苦悶中顯現出一種憂鬱和陰沉,但是因為被赦免,境況就變得大不相同了。詩人在下一句寫“千里”,表明他離開長安已經足有千里之遠,展示了被流放到夜郎的艱苦和不幸,倘若沒有拿到赦書,那麼詩人必然會沉浸在被流放到西南邊疆之地的痛苦和犯愁之中。

緊接著詩人又寫“江陵”,於是回答了之前“朝辭”要去的地方,他不是要去夜郎,而是去江陵。這裡的“朝辭”顯然是有雙重意義的:

●離開的含義:詩人本是要離開白帝城去夜郎。

●迴歸的含義:在白帝城這個地方詩人聽說自己被赦免,於是他離開白帝城而要去的地方就變成了江陵。

“一日還”很巧妙的營造出了那種人生峰迴路轉的喜悅感,“一日還”用一種很愜意的語調揮散了被流放的苦悶,彷彿變成了只是詩人尋仙訪道的一次旅行,整個出行的氛圍進而變得輕鬆而灑脫,“還”字則點出了詩人“朝辭”白帝城以後踏上的是一條迴歸長安的道路,營造出詩人在處境的峰迴路轉以後在心境上呈現出來的愜意和舒暢。

▓絕處逢生的喜悅

“啼”字是用的極好的,似有歡歌慶祝之意,詩人加以用“不住”這一無法制止的感慨來表現自己內心的喜悅猶如岸邊的“鳥鳴獸啼”一樣無法平復,絕處逢生的喜悅顯然猶如一場盛宴上的舞樂般達到了無法收止的高潮。

詩人用“啼”來展現自己內心的喜悅,那種在絕處逢生以後想要高歌一曲或放聲大吼以宣洩心中的苦悶與快樂的狀態,又用“不住”來體現這種無法遏止的狀態,其顯現的自是人在絕處逢生以後感受到的那種無法平復的重生感。

“輕”字則進一步的加以闡述了詩人在擺脫被流放的命運以後心態上呈現出來的一種愜意和舒暢,其自是人在卸去某種精神負擔和內心愁苦以後的悠然和輕快愉悅感,試想如果詩人沒有被赦免,那麼輕舟就不再輕了,因為承載了許多人的憂愁和苦悶,其自是重而沉緩的,兩岸的鳥鳴獸啼也會變得讓人感到煩躁,讓人覺得像是一種嘲笑。

西南地區多山,素來有“十萬大山”的說法,而“萬重山”倒也並非誇大其詞的說法,“已過”當然明示了詩人已經走出困擾生活的重重阻隔,迎接他的自然是“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的豁達的生活局面。

▓總評

品讀《下江陵》全詩,自是會感受到李白在經歷了人生的一次峰迴路轉乃至絕處逢生的境遇後在心境上呈現出來的一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在詩中李白毫不掩飾的宣洩了自己內心的喜悅和激情,既有空間的千里之轉變,又有心態的悲喜之躍然,有沾沾自喜,也有豪情歡悅,故明代文學家在《升庵詩話》中做出了“驚風雨而泣鬼神矣”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