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為什麼只被封伯?

用戶98345377789


中國民間留傳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說起這個劉伯溫,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此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之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卻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足足差了兩個等級。李善長的年俸為4000石,而劉伯溫年俸只有240 石,相差十分懸殊。

為什麼李善長能封韓國公,而神機妙算,戰功赫赫的劉伯溫只是一個小小的誠意伯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團成員。明朝有兩大集團,一個是淮西集團,還一個是浙東集團。其實這兩個集團根本不是同個級別的,淮西集團實力上遠勝浙東集團。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團的。他第一次離開濠州郭子興,準備單幹的時候,只帶走了身邊的二十四個人。這二十四人分別為徐達、湯和、\t吳良、吳楨、花雲、陳德、顧時\t、費聚\t、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這些人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被稱為淮西二十四將。李善長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團的成員,而且還是個首領。朱元璋是一個同鄉觀念很重的人,這幫老鄉從一開始就跟著他南征北戰,拋頭顱灑熱血,你說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賞了這些人嗎?我們知道徐達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首領,雖然是個文官,這些年沒有南征北戰,但是在幕後確實做了不少工作,而且從不搶風頭,讓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長為韓國公。

第二,劉伯溫資格不如李善長。其實公爵和侯爵除了一個李善長,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將,一刀一槍拼出來的,跟文官沒有什麼關係。朱元璋剛起義的時候,率軍攻打滁州,李善長就自動來投,當時朱元璋手下並沒有其他謀士。後來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時候,和宋濂等人主動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個時候朱元璋手下已經有很多謀士了。從時間上來看,劉伯溫晚了許多。若是給劉伯溫封公爵,淮西集團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資格肯定不肯。可以這樣說,朱老闆剛剛自主創業的時候,你若是個人才,主動投靠的話,朱老闆自然會分一些股份給你。可是朱元璋的企業已經上了規模,各地人才奮勇而至,你再主動投靠的話,朱元璋也不願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請。

第三,朱元璋不喜歡別人比自己聰明。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劉伯溫也是,而且很有可能還略勝朱元璋一籌。無論是先打陳友諒再打張士誠的戰略部署上,還是在龍灣戰役上,兩人都表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豐被圍,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準備率軍救援的時候,劉伯溫力勸朱元璋不能救援。因為一旦救援,那麼張士誠必然會趁虛而入,到時候腹背受敵,十分被動。可是,朱元璋沒有聽從劉伯溫的勸住,執意出兵安豐,後面局勢的變化可以說是跟劉伯溫預料的一模一樣。

如果你是皇帝的話,身邊有個大臣能力高過你,試問你能安心入眠嗎?難道真的不擔心有一天這人不把聰明才智用在治國安邦上,而是用在陰謀政變上嗎?再說了劉伯溫勸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豐的一個理由就是讓他借張士誠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說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話,還會睡的著嗎?

總而言之,劉伯溫雖然功勞甚大,但是由於他太過聰明,不是淮西集團,資格也不如李善長等原因,最後只能封個伯爵。


清風明月話歷史


根本原因,是因為他不是淮西集團的。

要知道,朱元璋是淮西人,他打天下靠的也是淮西人,明初名將、元勳大部分都是淮西人。明初封的六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宋國公馮勝。全部都是淮西人,而其他侯也大部分是淮西人。



所以,劉伯溫雖然出謀劃策,對大明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始終得不到朱元璋的更高的賜封。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劉伯溫是文官。

歷代大一統王朝立國之初,都離不開前線武將的拼死衝殺。尤其是明朝,要從異族手上奪回漢家江山,犧牲是相當巨大的。因此,與武將們在沙場上浴血拼殺奪得的赫赫戰功相比,在朱元璋身邊出謀劃策的劉伯溫顯得並不耀眼。



我們現在很多人覺得劉伯溫很了不起,功勞非常大,其實更多是被野史小說過度吹捧的,讓劉伯溫達到了賽諸葛的地步。

事實上,劉伯溫對於大明立國之功,遠遠比不上李善長、徐達、湯和、常遇春、朱升、藍玉等核心人物。比如朱升,正是他的“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戰略,奠定了朱元璋的後發制人的成功。



而與他們相比,劉伯溫其實真不算太突出,劉伯溫的功勞更多是在大明立國後,在太祖治理天下時展示出來的。


這些歷史要讀


在中國歷史上,以智謀過人著稱的文臣不在少數。提起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明初的劉伯溫,這兩人都在民間聲名極盛。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由此可見,劉伯溫在輔佐主公成就霸業方面的成就甚至還超過了諸葛亮,畢竟諸葛亮雖天縱奇才,也無力改變鼎足三分的格局,而劉伯溫比他幸運,能夠輔佐朱元璋一統天下。但與諸葛亮封武鄉侯和同時代的文臣李善長相比,劉伯溫僅被封為誠意伯,食祿才240石。原因是多方面,大致如下:


一是劉伯溫不屬於明朝初年核心的淮西集團成員。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在明初官員體系中屬於江浙集團。而在輔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主要是來自淮西集團。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所封的“六公”即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宋國公馮勝等均為淮西人,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同鄉。



二是劉伯溫是文臣出身,在講明朝究戰功的建國大業無疑處於劣勢。在朱元璋所封的六位公爵中,只有李善長是文臣出身,其餘五位公爵都是以戰功顯赫而獲封。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在戰亂年代,武將比較容易立功建業,畢竟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出謀劃策保障後勤的文臣們不易有較好的機會立功,因此在論功行賞時容易被忽視。

三是劉伯溫投奔朱元璋陣營較遲,資歷較淺。不同於早在朱元璋滁州起兵時就投奔的李善長,劉伯溫到了朱元璋進軍至浙江青田時才投奔朱元璋帳下,雖然謀略過人,但在明末革命年代,資歷也是硬槓槓,資歷淺必然是論功行賞時的一大制約因素。

總的來講,雖然劉伯溫只被封為誠意伯,看似有點委屈,但考慮到當時朝局情況,文官被封爵的也不多,公爵只有李善長,伯爵只有劉伯溫和曾任右丞相的忠勤伯汪廣洋。連著名大儒朱標的老師宋濂都只是大學士,都伯爵也沒混上。

事實上,大明曆來對文官封爵十分謹慎,有戰功的武將比較容易封爵,除了明朝初年有純粹的文官封爵,有明一代只有三位文官因有戰功封爵。除了王陽明因為平定寧王叛亂的功勞被授予新建伯以外,王驥、王越也因為軍功被封為靖遠伯和威寧伯。從這個角度來看,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倒也不是太委屈了,實在是大明對文官封爵有點摳門。


滄海拾遺錄


其實劉伯溫對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沒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不是說劉基沒用),這是相對他的盛名而言,不是說他關鍵時刻沒有起過作用。

不能每次都耽誤大家那麼多時間,我簡答讓大家看看大概,歡迎補充。

一、作用問題。劉基的盛名顯然是高於他的功績的,甚至可以說是高於他的能力,畢竟民間有神話某些喜聞樂見人物的習慣。正是因為作用不大,功勳不足,所以從爵位上,劉基只夠封伯,再比如他的官位——御史中丞,往高說是副國級,其實差不多就是副部級,這活計受累捱罵得罪人(而且是照死得罪那種),屬於“髒活累活”範疇的工作,就落到了民間神仙劉伯溫身上,當然您也可以說這是重用,只要您喜歡。

二、朋黨之爭。浙東派和淮西派的勾心鬥角,讓老朱頭疼,但喜怒不形於色,也就靜靜的看著,到了老朱覺得他該死的時候,他也就真的死了,雖然當時老朱沒動劉基,但是死亡名單上已經給他預留了位置,這點毋庸置疑,從劉基參與進來的時候,他的結局就已經定下了,至於是真病死了,還是胡惟庸害死的,這些都沒有定論,因為沒有證據,所以每個人都有推測的權利,我認為,劉基死於老朱的默許,一個未下詔書,留了面子的賜死事件。他是派系主線,這與職務去留沒有關係,回家養老也不得善終。

其實我是希望劉基是《明史》中的結局,病死,非人為所害。

三、“半路出家”。劉基是後來加入的,最困苦的那段年月老朱身邊沒有這位民間大神,劉伯溫接受朱元璋邀請前去應天(南京)時(請注意,1360年,老朱南京都已經拿下了,劉基才去摘果子的),當時朱元璋已頗具實力,武有徐達、常遇春等眾多一流戰將,文有李善長等善謀之士,而劉基“入職”以後也無非就是個隨軍參謀。期間出過不少力,也力挺過老朱的正確意見,寫了不少報告,出了不少主意,但是可別把劉基的個人功績與整個謀士團混淆,不是所有“好事”都是劉基幹的。

四、戰爭年月,領導人偏寵武將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僅僅有好主意還是遠遠不夠的,開疆擴土需要實幹家,甚至到了建國初期也是這樣,戎馬一生的君主總是自然不自然的喜歡這些能夠攻城掠地、策馬揚威、立竿見影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武將,為啥說立竿見影呢,內政政令很難一蹴而就,而武將攻城掠地打下來就是打下來了,結果很明顯,也極具誘惑力。

五、雨神不雨。靈了多少次都沒用,關鍵是在大家形成慣性思維以後,突然不靈了,那劉基這個御史中丞還能不受彈劾,這得罪人的差事一旦被人找到把柄,絕對是會有一大票人落井下石的。

綜合來講,雖然老朱也清楚劉基的個人功績,但是從始至終對劉基真的不怎麼樣,可以說是個人好惡吧,沒啥原因,就是不喜歡,功臣三十六就排位夠低了,封公侯伯竟然把劉大先生給落下了,後補了一個誠意伯,後說升爵劉基稍一推辭,老朱就絕口不提了,這哪是升爵,純粹就是試探。同為伯爵劉基的俸祿少三分之一,240石,汪廣洋是伯爵,年俸卻是360石。同為功臣的李善長,被封為公,年俸是4000石。劉基的俸祿早被老朱免了竟然還要為了不是自己過失的事情被罰錢,樁樁件件顯示,老朱對劉基真不咋地,但這也令我們對老朱(給劉基)的評價非常詫異,讚歎老朱不吝言辭(說便宜話又不用花錢):

朱元璋——“(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古今通史


明朝開國一半的謀計可以說是劉參謀長的計策,根本原因是淮西集團排擠他,因為太聰明瞭受人嫉妒,比如李善長。當然也有朱老闆的暗中操作,無奈出身不是淮西集團,功勞再大也會被靠後排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