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的作用,絕不只是跳槽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一、面試,是開拓視野的絕佳機會

我一直都鼓勵各位,無論想不想跳槽,有機會都可以去參加一些面試。特別是一些中高級別的崗位工作,面試是幫你瞭解行業現狀的絕佳信息通道。


面試的作用,絕不只是跳槽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到了這個級別,你的眼界格局已不再侷限於手上的“螺絲釘”工作了。

舉個例子。

很多互聯網公司裡做產品做項目的人,到了經理、總監的時候,會逐漸從“技術”向“管理”轉型,所關注的事情絕不僅是如何開發好一個頁面,設計好一個圖標,或梳理好一個用戶體驗流程。

他們的關注點會逐漸從自己部門的工作,向外部的市場、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相傾斜。

比如怎樣挖掘市場需求,怎樣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形成區隔,怎樣調動公司集團裡和外部供應商的資源來做推廣。

這些事情,涉及範圍更廣,難度係數更高,能創造的價值也更大。

而這個時候,面試是能幫你開拓這些眼界的。

當你去面試一個更高級別的崗位時,面試官的問題也會相應地“升級”。他們會和你介紹公司的現狀,產品業務的佈局,目前遇到的問題以及對你這個崗位的期許。

這些信息綜合起來,加上你冷靜分析的頭腦,就可以大概描繪出這家公司在行業裡的實力和段位。

要知道平時在一些行業新聞或公關稿裡,是看不出一家公司真正水平如何的。因為那都是經過“適度美化”過的文字。只有你實地去考察、詢問、打探、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

面試,就是你去打探公司實力的方法。

拿我自己舉例,我是做廣告營銷的。在15-16年的時候我賦閒在家,於是幾乎把上海所有叫得上名號的廣告公司全面試了一遍。

在這無數次面試經歷中,我重點關注的信息有4條:

1. 公司的人員規模和團隊構架;

2. 服務的客戶種類及客戶名單;
3. 曾經做過的項目案例;

4. 公司內外部的協作資源。

這4個問題背後,各自都有深意。

第一個公司人員規模及團隊構架,考察的是公司背後的運營現狀。

通常來說,人數少的公司經營風險大,人數多的公司相對會更安全。而團隊構架代表的是公司的業務側重和對員工的定位認知。

比如有的廣告公司以創意出名,那麼創意團隊的人數就會比較多,而有的公司以技術見長,所以技術團隊配備就更充足一些。

從這些信息,能看出一家公司的經營風格。

第二個服務的客戶種類及客戶名單,考察的是公司業務線的豐富程度。

比如有的公司傾盡所有力氣,只服務1-2個大客戶,這其實是有問題的。

這就相當於投資領域說的,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業務線的單一化在一個以創意為核心的行業,是非常容易禁錮住新的思想和靈感的。反之,如果一個公司服務的客戶種類越多元化,那麼它不大會因為一兩個客戶的丟失而立刻出現現金流問題,所以抗風險能力相對也會越強。

第三個曾經做過的項目案例,考察的是公司的能力水平。

假如一個公司沒有拿得出手的案例,或者拿出來了但你覺得也不過如此的案例,那麼這家公司也實在不值得你浪費時間。

反之,如果是一家頻頻做過知名案例的公司,你可以繼續詢問他們的操作經驗,來看看是不是名副其實。最後來判斷加入他們是不是能對你的職業發展產生助力。

第四個公司內外部的協作資源,考察的是公司的產業鏈優勢。

我曾經提過,任何一個成熟的行業都是上下游精密分工協作的。一個公司除了自身水平以外,和行業其他合作伙伴的關係如何,是不是能拿到優勢資源,共同做出有影響力的事情,這是最後一個要重點考察的信息。

比如我曾經面試過一家廣告公司,他們除了自身創意能力不錯以外,還和影視娛樂產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就能以比較低的價格拿到許多明星的一手資源。這就是一個巨大優勢。

以上這4個問題,都可以通過獵頭或業務部門負責人、甚至與總經理的面試中旁敲側擊打聽到。

蒐集的這些信息,就像拼圖一樣累積起來,最後構成了你對這個行業全新的瞭解。

二、面試,是鍛鍊思辨能力的絕佳舞臺

一個良性的面試,絕不是機械式的你問我答,而是高手過招般的有來有回。

高超的面試官會通過各種意想不到的發問,來測試你的思考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場反應能力。

我有過幾次難忘的面試經歷,雖然最後沒能如願,但這個過程就讓我學到了許多。

記得有一次,我去面試一家知名短視頻公司的市場營銷策劃崗位。對方面試官匆匆掃了一眼我的簡歷,簡單詢問了過往的項目經歷後,突然問我:

“你覺得我們公司的產品哪裡做得不夠好?”

這個問題讓我始料未及。

雖然過去面試的時候我也會提前對面試公司做調查,但大多都是瞭解公司的背景,優勢以及行業地位等等。

一上來就主動讓面試者給自家公司挑刺的,這還是頭一遭。

幸好我平時也經常用他們家的App, 於是我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提了幾點不足的地方。比如用戶頁面設計不太合理,內容推薦不夠智能,商業廣告太突兀等等。

面試官聽完之後,緊接著問了第二個問題:

“如果你有權力來更改我們公司的產品設置,你會怎麼來做優化?”

坦白說,這個問題已經超過了“市場營銷策劃”崗位的職責,但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這是個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我可以盡情打開腦洞,提出自己的想法。

最後,面試官問了第三個問題:

“你這麼做的理由有哪些?”

這個問題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現實。剛才說了那麼多靠譜和不靠譜的建議,現在需要找到合理的理由來支撐我的觀點。於是我又退回去重新思考,挑出了有道理的建議,捨棄了那些隨便拍腦袋的建議。

整個過程只有10分鐘不到,但與面試官一來一回的互動中,我逐漸發現了自己的視野侷限性。

特別是作為一名市場營銷策劃,在產品設計領域知識的不足,讓我很多時候考慮問題時不夠深入和全面。

比如當我覺得用戶體驗不好的時候,會想當然地覺得更改一個圖標設置,或者簡化幾步流程就OK了。

但這麼做有可能會讓另一部分用戶覺得使用不方便,甚至會動到整個產品的架構格局,進而產生更大的成本,得不償失。

表面看,這只是一個面試環節中的簡單問答。實際上,面試官考察的是我對產品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問題時的思考習慣,是不是隻關注眼睛看得到的東西,而忽略了背後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事情。

這場面試,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

自那以後,我開始積極應對各種面試的機會。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個過程就已經讓我學到許多。

特別是如果有幸去面試一些很厲害的公司,面對一個很厲害的面試官時,這種互動交流的機會就是對自我思辨能力的一次檢閱。

無論最後跳槽是否成功,這就已經夠了。

三、面試,是搭建行業人脈的絕佳橋樑

最後這點好處,是我的意外發現。

當你參加的面試足夠多時,會發現在許多公司都有認識的人。他們會為你未來的職業生涯打開意想不到的新機會。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用才能征服他們。

我們都知道曹操和劉備是死對頭,可曹操卻偏愛劉備旗下的關羽,絞盡腦汁想將他收入麾下。

這是因為關羽早已名聲在外,多次立下顯赫戰功,連自己東家的對手都忍不住過來挖牆腳。

這個道理在商業世界同樣適用。

當你對一個行業的認識水平和專業技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做過一些還算有成就的項目案例,那麼你的名聲是藏不住的。

如今互聯網這麼發達,調查一個人簡直不要太容易。那些行業的獵頭們,各大公司的HR們,只要互相發個微信,或打個電話打聽一下,你的背景資料就八九不離十全寫在紙上了。

不要以為這些獵頭和HR們只是簡單的競爭關係,為了爭奪一個人才暗暗較勁,不會共享信息。

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他們是競合關係,既競爭又合作。

他們不僅會共享人才信息,還會共享行業情報,各家公司的運營狀況,管理層變動的八卦等等。

兩個行業死對頭公司的HR,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好朋友。這種魔幻又刺激的事情,卻是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合理結果。

孤立而死,群聚而活的道理,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通用。

瞭解了這個,反過來推演到我們每個個體身上,你就會知道只要成功打開了一道門,後面就會有許多門為你打開。

所以千萬不要太把一次面試的結果當回事,而是儘可能用自己的才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面試的作用,絕不只是跳槽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決定跳槽成功的因素遠不止一次面試這麼簡單。它背後還會涉及到一個公司的業務發展狀況,人員架構調整,管理層變動,甚至許多你根本想不到的奇葩原因。

公司開放出一個招聘崗位,面試流程走到中間突然關閉崗位那都是常有的事情。商業世界風雲變幻,誰都不能預測明天會是什麼模樣。

你不能決定結果,但可以把握過程。過程的意義是播種,而不是收割。

面試不是為了最後那個崗位,而是你可不可以結交對面這個人。

面試官的經驗和資歷都是比你深的,倘若你能給他留下一個優秀且深刻的印象,他以後升職了,或者跳槽去別的公司了,再想要招聘的時候會不會留一扇門給你?

如果你優秀到出類拔萃的程度,即使他發現你最後不適合這個崗位,也會把你推薦給其他公司的同僚,這無形之中是不是給你打開了更多的門?

也許你會說,面試官有那麼傻嗎,把自己遇到的人才拱手讓人?

心胸狹窄的人不會這麼做,目光長遠的人一定會這麼做。因為如果他這樣做了,以後當他有求於別人的時候,就留下了人情。

所謂幫人就是幫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道理人家心裡懂,你不用去操心。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除了跳槽以外,面試還有3個重要的作用:

面試的作用,絕不只是跳槽可以讓你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1. 面試,是開拓視野的絕佳機會

2. 面試,是鍛鍊思辨能力的絕佳舞臺

3. 面試,是搭建行業人脈的絕佳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