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宋太祖赵匡胤像

引子:

今天的我们只要回望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王朝“郁郁乎文哉”,文化兴盛,经济发达,是彼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庶、最繁荣的国家 。但宋朝却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宋朝经济总量超过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合,且文教昌明,民众生活也相对安逸,军事上却软弱至极,屡战屡败,不堪一击。细究史料,会发现宋朝军事上这种强干弱枝的吊诡局面却是其创始者吸取前朝教训,煞费苦心、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之理想状态。宋太祖赵匡胤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样,不太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反而担心它太强大了,以至于自己难以控制,抑或会反过来威胁自己的统治。只要军队的力量足以镇压地方上规模不大的叛乱, 就可使皇帝安心了。正是这种思想,使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制定了“偃武修文” 的国策,遂导致了宋朝民殷国富而军不强,这一切都源于宋王朝特有的的禁军、厢军制度。导致这一腿粗、一腿细后果的,和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奇特人生经历有关。

偃武修文

赵匡胤行伍出身,本在后周世宗柴荣的麾下为将。柴荣死后,他通过发动军事政变从柴氏孤儿寡母手中攫取了政权,因得国不正,他建国后便对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深怀疑惧 ,惟恐“黄袍加身”的历史活剧会再度重演。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影视剧照:杯酒释兵权

据文献记载,唐朝时中央军队又称南北衙军,由宦官辖制。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到了唐朝中后期,掌握了军队的宦官开始干预朝政,就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说了算。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了纷乱的五代时期,皇室衰微,无力御下,禁军基本由藩镇掌控,拥兵自重的藩镇开始觊觎最高权力,一出出大将篡夺皇权的闹剧轮番上演。北宋的开基帝王赵匡胤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北宋立国之初,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悲剧屡屡重演,宋太祖赵匡胤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削夺了节度使的军权,将各地的精锐步骑都选调京师,由中央朝廷统一指挥,成为宋代实力强劲的禁军。禁军人数虽少,但所有成员均从各地军队中千挑万选而来,因而战力强悍,若论官兵素质与武器装备,地方军队均无法望其项背,因此,地方根本无力抗衡朝廷,地方军队更无法叫板禁军。

禁军又称侍卫亲军,粮饷充足,器械精良,实力强大,能震慑诸军,如此既有利也存在隐患。禁军兵强马壮,尾大不掉, 如果控制不当,又会威胁朝廷,皇帝反而会深受其害。为此,随着皇权的逐渐稳固,赵匡胤先将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殿前都指挥使节制,一部由马步军都指挥使司指挥。后来,禁军又分为马军司和两部。也就是说,禁军由骑兵和步兵两部分组成。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宋军征战图

至此,禁军分由三个衙门管理,史称“三衙”。三衙统率禁军,却无权调兵。调兵权归属枢密院,枢密院由文官主持。二者相互制衡,但实际上是以文制武、偃武修文、大权统归中央朝廷。

赵匡胤亲手设置的禁军军制实际上在贯彻强干弱枝之策,禁军作为天子的卫兵,既保卫掖庭安全,还有拱卫京师之重责,一旦地方有事则出师讨伐,以达到内外相制,保持京师内外的力量平衡。因此,中央禁军主要驻扎在开封(宋时叫汴京、汴梁或东京)辖区内。

杯酒释兵权

为防止将领们拥兵自重,宋太祖还处心积虑地使兵将分离。他令禁卫各军轮流戍边,去守卫边防重地以及各军事重镇,将官频繁互调,如此一来可以减轻京师百姓养军负担,又使得将领手上无兵,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从而不可能对赵宋朝廷构成实际威胁。

随着地位的稳固,赵匡胤废除了殿前都检点一职,彻底把禁军的军权分开,接着就亲自导演了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大剧。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宋代绘画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乾德元年(963年)某日晚朝后,赵匡胤召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到宫中宴饮。酒至半酣,赵匡胤突然慨叹曰:“我能做皇帝都是诸位的功劳,你们的功德,我永世不忘,但我当皇帝后才感觉很艰难,远不如当初做节度使时快活。自打我做了皇帝后,整宿整宿失眠、辗转反侧,没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惊问原因,赵匡胤一字一句解释道:“这还不明白,皇帝的尊位,谁不想坐”。一听这话里有话,石守信等人唬得慌忙站起来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二心”?赵匡胤说:“那也未必!纵使尔等无异心,可你们的部下呢?假若他们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这个皇帝恐怕也身不由己了吧”?石守信等闻言大惊失色,瞠目结舌,不知如何表白才好,只得请皇上给指条明路。太祖长叹一声道:“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不如及时行乐啊!尔等不妨释去兵权,购置大批肥田美宅,为子孙留下一份世代享用不尽的产业,家中再多置些哥儿舞姬,天天饮酒作乐,快活过完这一辈子,我等君臣之间就再也用不着相互猜忌、提防了,上下和睦相安,其乐融融,岂不是美事一桩吗

”?!石守信等这才恍然大悟。次日,他们纷纷上书称病,说自己已不适宜统军作战,要求解除兵权。太祖大喜,安抚一番后,大加赏赐,随后宣布免去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罗彦环、张令铎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地方州郡去做个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去了。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清明上河图(局部)

“杯酒释兵权”后,中央禁军中的殿前都检点、副都检点、侍卫马步军正副指挥使等重要职位都被废除了,只剩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这三个不能相互统属、不通声气、只能相互掣肘的职务,即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 ,均直接听命于皇帝。赵匡胤还将“三衙”的主将全部换成资历较浅的年轻人担任,这些人的能力、战功与威望比起“义社十兄弟”来简直不堪一提,自然无法在禁军中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

除朝廷禁军外,宋朝还建立了厢军、乡兵等地方武装

宋朝的武装力量除禁军外,还有厢军、乡兵。禁军是国家常备军,属经制之师,厢军、乡兵则主要用于维持地方治安,有时还充当官府劳役,有些还去将领加做仆役,这些在演义小说《水浒传》中有描述。厢军和乡兵中的精悍士卒大都被抽调到禁军中后,剩下的都是老弱羸卒,平时疏于训练,基本没有战斗力。他们大多时候都被派去修筑城池、防御工事以及制造武器。

宋朝禁军、厢军制度的建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最精锐禁军的日益腐朽而导致宋军战力羸弱、不堪一击,虽然人文花团锦簇、经济繁盛异常,但宋军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备受辽、西夏、金等北方游牧帝国的侵扰,最终在强悍蒙古骑兵摧枯拉朽的打击下,走向了覆亡的深渊。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影视剧照:杨家将

重文轻武使宋朝人文鼎盛、经济发达,但也导致军事羸弱,饱受侵扰

英国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话同样适于“泥足巨人”——宋朝。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军阀割据乱局,重建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雄才大略的他也因此成为一代开国圣君而名标青史。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其一系列高度集权的军政措施,虽夯实了皇权,消弭了军事将领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的隐患,却由此削弱了军队的战力;文治使政府官僚化,导致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又积贫积弱;兵权过度集中于皇帝之手,使军队的凝聚力松散,将不知兵,兵不认将,严重的削弱了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力;官僚机构臃肿、重叠,相互牵制,行政效率极低。北宋国富而兵不强,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最终风雨飘摇、国破家亡,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做亡国奴。

南宋理学大儒朱熹一针见血的指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不愧是饱学之士,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地指出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高度集权的弊病。

简而言之,“靖康之耻”的悲惨结果早在北宋立国之初就已注定了。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杯酒释兵权(连环画)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朝因何强干弱枝?症结在宋太祖确立的禁军、厢军制度上

宋军征战图

【插图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