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裡康熙為何非得將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

木眼


《雍正王朝》中有這麼一處戲,大家看得都不是很明白,魏東亭是康熙玄燁的發小,心腹,左膀右臂,而官職也做到了“封疆大吏”,就這樣的關係僅僅因為犯了一個可大可小的過失,就被康熙貶到臺澎做知縣,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魏東亭犯了什麼過失被康熙貶到臺灣做縣令?

這要從康熙皇帝祭明太祖陵時說起,康熙千里迢迢來到南京,祭明太祖陵,與其說是表示對明太祖敬重,不如說是康熙此時自認為自己比明太祖朱元璋要厲害,功績要高,來此炫耀一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魏東亭作為安保工作的總負責人卻有護駕不力之責,原來是魏東亭本有二十門紅衣大炮,但是卻運輸的過程中丟了一門,魏東亭怎麼尋也尋不到,而這門大炮原來是落入了前朝餘孽朱三太子手中,打算在康熙祭拜明太祖陵時將其炸死。但是所幸的是這件事被康熙的情報人員所知曉,並且採取手段將其化解,也算是虛驚一場吧。而魏東亭也因為此事護駕不力被康熙直接發配到臺灣做縣令去了。



康熙為什麼非要將魏東亭貶到臺灣?

一開始時就說了,魏東亭是康熙最親密的發小,加心腹,加左膀右臂,魏東亭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於康熙帝,在個人情感方面康熙顯然是不會對魏東亭不利的,在看魏東亭這次的過失,看似嚴重,但是卻也是可大可小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也不只是魏東亭一人有責任,但是魏東亭也因此被貶到了臺灣,那麼更深一個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防止有人借題發揮對魏東亭不利

大家都知道,康熙時期有索額圖、明珠兩黨,主要是因為在長達八年的吳三桂叛亂時期發展起來的,而其兩黨之間黨爭不斷,康熙對此一時間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兩黨根深蒂固,且國家戰事很多,需要上下一心,因此便先將其放下。而魏東亭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是兩黨之人,這樣一來這兩黨之人難免會藉此機會對魏東亭發起“進攻”,是打壓也好,是拉攏也罷,但是無論如何都是對康熙以及魏東亭不利的,因此康熙趁他們還沒有展開行動,率先“發難”,將魏東亭貶去臺灣做縣令。


二、殺雞儆猴震懾以及安撫的文武百官

此時正是當時黨爭最激烈的時候,並且朝廷之中也有人勾結外人,圖謀對康熙不利的事情,如果朝廷之中沒有內鬼,朱三太子等一些反清勢力也弄不到紅衣大炮。所以康熙深知道此點,但是此時卻還不是進行徹底清算的時候,因此康熙只懲罰了魏東亭一人,一層意思是告訴文武百官,我現在對誰都可以動手,絕不姑息,誰敢輕舉妄動對我不利,這便是下場,康熙以此震懾百官,都老老實實的;二是此次刺殺事件說大很大,說小也可以小,康熙並沒有想要大張旗鼓的追查此事,因此只懲罰了魏東亭一人,變相的安撫其他預謀此事的人,防止他們狗急跳牆。



三、臺灣剛剛收復需要有信任的人治理

這件事發生之前,歷經數年,臺灣終於被收復,而經過長時間的戰爭以及封鎖,臺灣百廢待興,這時極其需要得到一個好的治理。所以這時派一個既有能力又值得信任的人前去治理臺灣則是當務之急,而魏東亭就是康熙眼中最好的人選,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魏東亭有能力,可以擔當封疆大吏,二是因為魏東亭可以信賴,是自己的心腹,三是因為魏東亭是漢人,臺灣地方可以接受。所以康熙自己借題發揮,趁機將魏東亭派往臺灣,這樣一來魏東亭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乖乖上任了。



就這樣,魏東亭成為了最大的一個“替罪羊”,但是也不全無好處,雖然魏東亭前往臺澎做知縣,必然物質條件差些,工作辛苦了些,但是魏東亭如果能夠治理好臺灣,必然會深受康熙的感激。而且臺灣條件雖差,但是卻也遠離朝廷,遠離是非,正所謂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未必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事實也證明如此,最後魏東亭晚年歸來封王。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