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熊孩子年年有,每年都特別多。


在育兒的路上,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會用心教養自己的孩子,希望養育一個聰明、優雅、有教養的 孩子。總之就是所有美好的名詞希望都是用來形容自己家孩子的!

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我們也總會看到一些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各種糟心事被冠以“熊孩子”的名頭!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code>“熊孩子”事件一:/<code>

近日,海南又見一起“熊孩子”事件。“熊孩子”高空拋物致老人十級傷殘!“七旬老人被9歲男童從21樓扔下的盒裝牛奶砸傷”的新聞,又刷新了大家對“熊孩子”的認識。

一天早上,小區的老年人們又像往常一樣,聚集在小區樓下,一起走模特步。大家幻想一下,清晨、陽光、鳥叫、一隊老人精神抖擻地走著優雅的模特步。余光中好像有什麼東西從天而降,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便聽見一位隊友一聲慘叫,倒在地上。

原來,是有人從樓上扔下了三盒牛奶,其中一盒砸中隊友頭部。一切的美好就被這麼一盒從天而降的牛奶變成了悲劇。經鑑定,這位老人身體損傷構成十級傷殘。由於高空拋物者年僅9歲,由其父母承擔民事責任,賠償受傷老人共計7萬餘元。

這就是因為“熊孩子”造的“禍從天降”!

<code>“熊孩子”事件二:/<code>

同樣是今年原定於5月28日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上拍賣的一件畫作,同月26日卻在預展現場遭遇飛來橫禍,被參觀預展的一名兒童撕毀。 最終這幅畫作值得撤拍!

<code>“熊孩子”事件三:/<code>

今年被“熊孩子毒殺小龍蝦”刷屏的事件。

一家農業老闆養殖的小龍蝦眼看就要上市出售了,沒想到一夜之間變成了死蝦,看著辛苦大半年的勞動成果轉眼間毀於一旦,養殖戶差點沒尋短見。經過警方調查,發現原來是鄰村倆兄弟,大的才13歲,小的只有9歲,他倆趁著中午養殖老闆睡午覺的時候,把滿滿兩瓶農藥倒進了蝦池中。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至少做到這4點,讓我遠離“熊孩子”體質

在孩子的教育上,每家都有自己的育兒理念,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我想至少教會孩子做到這四點,輕鬆避開“熊孩子”這個坑。

做到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熊孩子”體質

1、友好

在日常生活中告訴孩子對待別人要友好,而友好的方式也很容易表達。比如向他人問好、打招呼。玩遊樂設施的時候不要插隊、不要搶小朋友的玩具。

關於友好,父母還可以身體力行地演示給孩子看。例如別人幫我們按了一下電梯:我們可以及時回應說一聲:謝謝!同時我們每天都要出行,在小區電梯上上下下都可以和鄰居們打個招呼:“你好!”或者“早上好”之類的。

或許有的父母會難為情,畢竟現在在城市生活大家的確都比較吝於打招呼。但是孩子會看在眼裡,聽在心裡。久而久之他也學會了友好、禮貌待人。

2、分享

懂得分享的人,一定不會太自私。因為他會感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和好處。

不過我們現代家庭一胎的時候好像在家沒有培養分享的環境,在外面又很少有同齡小夥伴經常一起玩耍。很多到了二胎,兩個孩子天天爭搶的時候才發現要教會他們分享。

事實是孩子從小就應該灌輸分享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當孩子主動把東西分享給大人時,一定不要說:“謝謝寶貝,我不吃,你吃吧!”

更好地說法是:“謝謝你,寶貝。非常感謝你願意把這個好吃的分享給我,我覺得這個東西非常好吃!太開心了!” 對此你表現得越開心、越誇張,效果越好!

尤其是對家裡的老人,一定要溝通到位。否則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不再分享了,他要麼覺得你們都不要、不吃,要麼認同你們說的:這都是我一個人的。

我們家小妤兒一週十,偶爾遇到喜歡吃的也會不捨得分出去,但是我常常會跟她強調我也想吃,能不能分享一些給我。久而久之大多數時候她都會說:“給你一點點” 或者“分你一半,一人一半”。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3、感受別人的情緒

我一直覺得相比較於讓孩子明白和學會“同理心”,讓他們先學會“感受別人的情緒”要更容易一些。

很多繪本都可以教會孩子認識情緒,而在日常中我們可以把繪本中讓孩子認識到的情緒與現實中關聯起來。讓孩子感受情緒的因果關係。

比如,我們在小區玩,看到有小朋友哭了。我就會跟我們家閨女小妤兒解釋,小朋友為什麼哭。

“因為小哥哥摔倒了,他現在非常的疼,所以很難過,就忍不住哭了”

“因為小姐姐的玩具被另外一個小哥哥弄壞了,她現在非常傷心”

慢慢地除了讓孩子認識到人的不同情緒,同時也理解情緒產生的因果關係。但是要讓孩子能夠更好地“感受別人的情緒”,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作為父母,首先要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讓她成為一個被理解、被認同的人。

前幾天我們家孩子夜裡醒來,因為尿布沒有穿好,衣服和褲子都尿溼了!孩子爸爸看到她醒來就想索性給她利索地換個尿布。

我們也問了她,給她換一個好不,但是她很明確:我不要!我要睡覺。

她爸爸猶豫了幾秒鐘,還是扒拉了迅速給換了!結果大哭,哭得非常兇,一直安撫也沒有絲毫要停下來的意思。

後來我抱著她說:是不是你不想換尿布,但是爸爸給你換了,你難過了?她稍微平復一點點抽泣地回答:是,是......

我接著說:那媽媽讓爸爸下次換尿布的時候先問問你,你答應了再換,好嗎?

她終於不哭了:好的!就這樣安撫一番後拍了拍就睡著了。

我很慶幸孩子快兩週了,時至今日,她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我有點困了”、“小寶寶不開心了”、“我想爺爺了”、“爸爸出差還沒回來,我想他,有點不開心了”。

而,作為媽媽的我在很多時候,也能很清晰地明白她的情緒並接納。

當孩子從很小開始,他的情緒就能被很理解、被認同時,他也能比較善於和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也只有這樣,在將來,孩子才更容易get到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會讓別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會去思考我該不該做這件事!

小月齡寶寶哭鬧了,先找找原因:是餓了、困了、哪裡不舒服了?進而更好地接納和應對孩子的哭鬧,而不是焦慮、焦躁:怎麼生了這麼一個小惡魔,折磨死了。

孩子考試成績差了,不要先急著發脾氣,而是看到孩子的沮喪、難過......用更平和的方式化解和激勵。

4、真誠地說對不起

今天帶孩子去買菜,因為經常在同一家買,和老闆很熟。所以我買菜的時候會比較放心挑菜,孩子會在店裡走動。也會動動這個菜,看看那個魚,不太過分,我們也就都不會阻止。

今天一不注意不知道怎麼回事,她把幾個疊在一起的泡沫箱撞到了,有一些青菜撒了出來。我走過去問她怎麼回事,並讓她跟老闆說對不起。

但是當下孩子是有些懵的,怎麼也不開口,我看出了她的緊張。

我蹲下來用一支胳膊摟住她,告訴她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她撞倒了箱子,原本在吃飯的老闆要跑出來收拾,我們製造了一些麻煩,所以要跟老闆說對不起!

全程豪爽的老闆都嚷嚷著:沒事!沒事!甚至有些不滿我一直跟孩子解釋要求道歉。但是很快,姑娘就跟老闆說了: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她沒有帶著恐懼、也沒有帶著被迫。

我認為我們只是逼著孩子認錯說出對不起,那還不如聽之任之。

只有讓孩子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要道歉,她才能更加誠懇地認識到錯誤,不至於讓道歉成為一句“口頭禪”!尤其年齡較小的孩子。

而我們生活中不乏這種場景,即便孩子犯了錯,我們也總是說:沒事啊,小事!又或者說:沒關係、小孩子都是這樣。

所以孩子就真的也忽略了這些小事,直至他犯錯那天還以為我做任何事都不需要買單,不需要付出代價。因為一切都:沒關係!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至少做到這4點,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養育一個熊孩子一點也不難,只需要父母無所作為就可以。但是沒有一個父母希望孩子行走社會成為一個不被認可的人!

我想在養育的路上,持續地鞭策孩子成為一個友好、樂於分享、能夠感受他人情緒、可以真誠說對不起的人,未必會是世俗認為的很成功、很優秀的人,但一定不會是一個“熊孩子”!同時也一定會是一個被認可、被接受、被歡迎的人!

您有遭遇過“熊孩子”事件嗎?!一起來掰一掰吧,期待您的留言!

我是 ,歡迎加關注,一起探討分享,科學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