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非常同意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六部政悉移而北”,正式以北平(朱棣继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为都。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出于种种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职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御前带刀侍卫


“南京六部”也是有工作的,并不是闲差!

明朝在封建社会算是个特例,在南京和北京拥有两套中央班底。南京的那套中央班底是朱元璋设立的,本来也是唯一一套。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之时,为了减轻阻力,在北京建立中央班底的同时,也给南京留了一套。

按理说,全国所有政务,都有北京的六部决策和执行。其实,南京六部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南京六部也有自己的直属片区---南直隶,以及附近的部分江南省份也归南京六部管理。

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朱元璋建国时,将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等14个府级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划分为“直隶”,直接归中央六部管理。

朱棣迁都北京时,又把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州直隶州(现在的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也直隶中央六部,遂称北直隶,和南直隶对应。

南直隶在迁都之后,依然保留下来,给南京六部当做辖区。

南京兵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兵权,有49个卫所。

南京刑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刑名案件。

南京吏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官员京察考功,权力比北京吏部小很多。

南京工部,管理南直隶辖区的营造工程事项。

南京户部,权力大一些,南直隶和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都归他管理。还有全国的漕运和盐引,也归他。

南京礼部,唯一一个清闲衙门。因为,皇帝在北京,礼仪祭祀等事务也在北京办,这个部门基本上没业务。

由上可以看出,南京兵部和户部的权利相对大点。其他四部之中,礼部最差。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明朝的南京,自迁都北平后,明朝很多皇帝一辈子也没去过,却还保持这六部这套班子。

它存在的原意,本来是明朝储君的实习基地;皇帝的退路。因为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备用班子。

只可惜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彻底成了一个养老机构和权斗失败人员流放处。


当初朱棣迁都北京,至于南京这套班子究竟留不留?实际上还是做了非常深入考虑的。

当初为了筹划迁都北京,花了十几年的时候。大量的工作,实际上还是要靠南京的中枢机构来运作,所以南京六部的班子才是国政的主导,朱高炽监国,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

所以朱棣把内阁、六部全搬到北京去的过程中,为了按部就班,不出乱子。他并没有把南京的六部一下子全撤掉。而是采取了保持原建制,不断转移功能,然后逐步弱化,最终转移。最后北京六部健全功能以后,南京六部就剩下了礼、刑、工三部。所以职能的弱化导致了南京的六部近乎形同虚设。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他当时面临的形势的确比较艰难,所以他必须备份一套班子。

所以恢复了南京六部的全部建制,并且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了南京。所以朱高炽把南京变成了储君的实习基地,更是自己的退路,万一在北平干不下去,哪怕自己一个人到南京,立马能投入工作。

从南京六部的权责,就可以看出这个动机。

更关键的是南京六部虽然总体权限不及北京。但南直隶(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都归南京户部管理。

所以整个明朝最富裕的地方的税收,最挣钱的买卖,以及北京的口粮运送这些活都是南京户部经手。你还能小看南京户部么?


南京地区49个卫,都直接归南京兵部尚书管。北京兵部尚书都没这个权限。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和吏部一样,只管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

南京工部保持了和北京工部同等建制,因为它有监督南京户部的职责。南京户部的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都是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的。南京户部油水越大,南京工部油水就越大。

最清水衙门的便是南京礼部,按道理皇帝不在南京,是没必要设礼部的。但是南京保持了礼部,其实意义更非凡。因为礼部尚书通常也被看作是入阁为宰的必经之路。所以南京礼部原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朝廷培养全局性人才的。


但是很可惜,自从朱瞻基以后,明朝的太子也不到南京实习了。而南京六部的独立性又高。明朝的皇帝就通过南京守备、守备太监来控制南京。

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六部就成了朝廷官员的养老部门了,比如像海瑞这种官员,杀又不能杀,让他在朝廷里,又鸡犬不宁,安排到南京,一直安稳到老。

崇祯当年几次打算去南京,可惜面子下不了,否则或许还能有另一个说法。


炒米视角


明朝从永乐朝开始,一直到崇祯皇帝上吊为止,一直存在着两套中央机构,一套在南京而另一套在北京。这实际上是历史遗留因素,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将国都定在南京,朱元璋和朱允炆两朝都以南京为首都。朱棣靖难成功后,出于政治和军事原因考虑,将都城迁到了自己就藩的地点北京。

自此,南京和北京同为明朝的都城,再加上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明朝一共有三个都城。但凤阳由于经济原因,难以真正承担起首都的功能,因此在凤阳并没有设置中央机构而仅仅设立总督进行驻守,而凤阳的主要功能则是供奉朱元璋的父祖。因为南京本身就设立有六部和督察院,因而在朱棣迁都之后,南京的这些机构并没有被撤销,而是一直保留下去,按理来讲太子应当留在南京驻守,明宣宗朱瞻基还是太子之时便留守南京。

南京虽然有六部,但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因为按照惯例,南京的机构专门安置被贬谪和即将退休的官员。唯一掌握较大权力的部门是南京的兵部,南京兵部尚书和南京的镇守太监共同掌握南直隶地区的军事指挥权。明清易代之际,南明著名抗清人物史可法在明朝时期所担任的职务便是兵部尚书,因此在弘光皇帝继位之前,史可法在南京地区的话语权很强。

南京兵部以外,其他五部虽说也掌握一定的权力,但远不如南京兵部。如南京吏部掌管南京地区的官员考核,南京户部掌管南京以及江浙,江西等地区的粮税,南京刑部负责南京地区的重大案件审查,南京工部掌管南京以及周边省区的工程建设,如运河的修缮等,南京礼部权力更小,因为皇帝一般不到南京去,因而与皇室相关的礼仪等其无法真正掌握。

总而言之,明朝南京的这套班子,权力影响范围有限。但在明清变革之际,南京健全的部门的确为明朝苟延残喘提供了帮助。然而,正所谓给机会不中用,南京的中央机构在崇祯皇帝龙驭宾天后,完美地继承了明朝北京朝廷的最大特点——党争,南京俨然成为了东林党和阉党的第二战场,最终,在如火如荼的党争中,明朝遗臣们在南京,迎来了清军的铁蹄。


庭州行者


对于明朝在南京的那套班子还真不能看得太简单,“吏隐”也好,“莳花尚书”也罢,那只是对比北京官员来说,事实上南京这套班子手里的权利不小,部分官员甚至可以直接和北京分庭礼抗。

明朝两京制的坎坷实验

现代人看明朝两京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玩意是朱棣迁都的副产品,主要是妥协出来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就做过实验了,他很早就把开封定为北京,试图建立一种军政分离的体系。但是因为开封属于四面受敌的地形,明朝边境又大范围北移,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次实验。

之后明太祖一直在寻找北方可以定都的城市,太子朱标出京考察了西安等北方大城,但随着朱标的死亡,明太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对朱允炆的培养上,这个两京制实验再次搁浅。

所以朱棣保留南京的中枢体系一方面是为了迁都过程不出乱子,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延续朱元璋的制度实验。而且两京制也不是明朝首创,周、汉、唐等王朝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陪都,只是不至于设两套班子而已。

朱棣死后仁宗继位,他不太喜欢北方首都,动过回南京的念头,所以仁宗强化了南京那套班子的配置,把朱棣削减的官员再次补充完整,还让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坐镇,至此明朝南北两京两套完整班子才彻底形成。

但是这形成的只是框架,里面的详细内容明朝且折腾了好多年,光一个北京的六部尚书脑袋顶上有没有“行在”两个字就折腾到正统六年。几个皇帝去了加,加了在去,玩的不亦乐乎,官员们只能全程懵逼的看着。

好在到了明英宗这里北京做为政治核心、南京做为陪都算是彻底定下来了,之后再折腾就都是小打小闹,不牵涉国体。那么南京这套六部班子具体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最终它没有发挥出备用中枢的作用,被清朝弹指而破呢?

南京六部职责

总体上说南京六部的编制还是小于北京的,在北京六部大多是一个尚书配左右两个侍郎,属于一正两副的格局。但是在南京是一个尚书配一个右侍郎,总体人数比北京少很多。

  • 南京吏部:通常六部格局中吏部为长,权利最大,但是南京吏部确实不如北京,它能够考核的官员范围很小,只有南直隶一地。不过这不能说他们没有权利,这帮大爷的考核权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北吏部任何限制。


  • 南京户部:在南京六部中其实户部最大,最初他们掌管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陝西、云南共九个地区钱税转运。后来被革除了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四地,但仍掌握整个南中国的钱粮调运,没有他们支持,明朝根本别想打规模较大的战争。

  • 南京礼部:很多人说南京礼部最废,但稍微注意点下属机构不难发现,他们是主管铸印局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 南京兵部:南直隶49卫一切兵马操练、禁缉盗贼等工作都由他们负责,不受北吏部任何节制。在宣德八年,南京兵部尚书黄福获得了参赞机务之权,总管一切留守、防卫大权,连钱粮都可以专拨。

  • 南京刑部:吐槽机觉得南京刑部才是最废的,南直隶除了落魄官员,最不缺的就是勋贵,刑部官基本没啥权限收拾,不被收拾就算好的。

  • 南京工部:在封建时代搞技术的再牛也有限,但是再悲剧也能吃饱饭,南京工部好歹管着整个地区的营缮,还有一个宝源局(铸钱的)在手里。

没啥卵用的备份

从上面的各部职责中不难发现,这个备份其实是有大用的,一旦北直隶的政治核心损毁,这边按道理说可以迅速接管整个南中国的统治,好歹能维持个偏安江南的局面。然而历史显然没向这方面发展,南明死得比南宋还悲剧,到底毛病出在哪了?

其实说来还是明朝自己的问题,承平日久,朝堂越发不重视这套备份系统,直接拿来当明升暗降的垃圾桶。明朝中后期南京几乎成了失意官员的大本营,在东林党这群嘴炮狂魔到来后更是升级成职业反对派,再次把南北撕裂,两京制从互为表里变成互相拆台,打的头破血流。

在天启年间后金崛起,平乱必然需要打仗,打仗必然需要花钱,而相对富庶的南京在这时候喊出了“辽东以一隅病天下”,不如放弃的口号。两边围绕着辽东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撕逼,一直折腾到李自成进京都没弄出结果,两京制的好处没享受,弊端倒是彻底暴露了。

崇祯自杀后如果南直隶快速确定新的皇帝,好好经营江南,依赖长江天险也不难苟延残喘。然而因为党争日久,两边已经忘记了大敌当前,为了拥立谁再次折腾了个死去活来,最终朱由菘求助江北三镇武将才登上帝位,南明文武从此分裂,武将军阀化再不可逆转,它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明朝的两京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武或者南北,再次也能打破交通限制,方便统治庞大的国家。然而最终它成了党争的温床,几乎直接毁灭了这个王朝,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抵也只能苦笑吧。


历史吐槽机


明朝在把首都迁到北京之后,并没有撤回在南京的机构而是留了一套六部在此地。除了六部还有国子监、都察院、翰林院、通政司等机构但不设置按查司、布政司和都指挥司。官员的级别和北京相同,北京部分称为顺天府,南京部分为应天府,合起来称为二京府。南京六部作为陪都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代替的存在。

为什么明朝皇帝朱棣要迁都至北京?

当年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考虑到应对蒙古战场。元朝灭亡之后,它的后世子孙经常侵扰北方边境,为了维护北方边疆安全,朱棣决定迁都北京。迁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朱棣发迹于北京难免有思念之情,离开南京回到熟悉的北京心理上可以得到平衡。战略意义上北京还处于西北、中原和东北的枢纽位置,地位重要。

但是因为北京距离蒙古太近,一旦战况不利就可退守南京。南京现有的六部就可以发挥作用。后来,蒙古危机逐渐解除,自然而然就没有迁回南京的念头。最终,南京逐渐变成养老官员和失势官员的去处,他们有职位却没有权利,远离北京几乎等同于放逐再无翻身的可能。

为什么迁都之后还要保留南京六部?

迁都北京后还保留这样类似京师的中央行政机构原因可能有三点:

一、安抚朝廷老臣,给予一定的地位和官位,让他们有职位却没有权利。

二、明朝时,南方每年进贡全国四分之三的钱粮是极为富庶之地,需要加强管理防止动乱。

三、上文提到的北方战事,需预留一套六部以备不时之需。

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相比都有哪些权利?

南直隶地区权力的核心是南京。南直隶地区总共管理三个直隶州和十五个府相当于管理当今上海市、安徽省和江苏省。

这片地区位处江南是朝廷的经济、文化中心。如果丢弃这里就相当于放弃朝廷赖以支撑的经济命脉,即使迁都北京也不能承受如此大的损失。因此,南京六部最大的职责就是坐镇江南,此外还有征收辖内诸省的税粮,负责漕运,全国上下盐引勘合。每件都事关重大,显而易见,南京六部的权利很大。

南京的六部中吏部、兵部和刑部都有北京六部无法干涉的权利。各部门具体权利如下:

吏部:南京地区相隔六年就会举办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权利就把控在南京吏部手上。

兵部:南京地区设立有四十九个卫所,直属于南京兵部管理。南京兵部尚书一般都有“参赞机务”的头衔,同南京守备和镇守太监管理南京的所有事物。

刑部:南京地区旳公侯伯府、诸司和刑名司法均属于都察院和南京刑部管辖。

工部:南京的工部和中央的工部功能相似,只是管理的部分仅限于南京和附近省份。除此之外,南京工部也负责南方的税收。印盐勘合的铜板也需要南京工部进行制造。

礼部:南京礼部是唯一一个比较空闲的部门了。礼仪祭祀等活动都集中在北京举办,皇帝也在北京,基本没有太大的事。但历朝内阁宰辅都胜任过南京礼部尚书的职位,所以南京吏部也是朝廷的人才库。

从另一方面考虑南京六部:制度不完善,导致后患无穷

虽然出于好意建立南京六部但它也完美继承了明朝的种种弊端,比如党派争斗。

崇祯皇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三个儿子不知去向,不得已从近亲中寻找继承人,按道理应是朱由菘作为堂兄弟继承皇位。但南京的东林党就不乐意了,东林党以嫡长子制度支持崇祯皇帝的父亲,导致此事不了了之了。

朱由菘虽然最终得到武将支持继承皇位,却又造成了其它问题。一个是明末的党争,另一个是寻求武将的庇护导致军阀化严重使军队不受控制。

除此之外,南京部门还需要给北京的官员发工资。当时虽然迁都北京,官员俸禄还和以前一样是从南京领取。于是出现一种很复杂的情况:北京的官员在北京安家却要到南京领取俸禄。其中原由还是漕运运力不足导致的,漕运只能勉强维持军队和国家的需要,普通官员只能自己出主意。

问题是南京和北京之间路途漫漫,运送粮食不仅费时费力还费钱,最后到手里没剩多少,这也是当时官员比较贫穷的原因。

结语:

双京制的实施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弊端,最终将明朝推向灭亡。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明朝的弊端,也显示出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汗青正浩


很多人印象中南京六部是闲职,是官员养老之所,其实不然,南京六部有一定的职权,这与朱棣当时保留它们的目的有关。


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同样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行政机构,不仅有六部,还保留了都察院、翰林院和国子监等机构。北京称为顺天府,南京称为应天府。

朱棣这样做有双重考虑:一是南直隶地区富饶,对明朝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设立南京六部更加方便管理;二是一旦北京有变,南京可以作为迁都之地,因此保留一套行政班子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土木堡之变时,就有官员提议迁都南京。


既然有出于加强南直隶地区管理的目的,那么南京六部还是有相应的职权,不能平白无故在那放一群人,天天啥也不干领俸禄吧。


南京六部主要管辖地区就是南直隶地区的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六部权责也有大有小,以户部和兵部最为重要。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税粮,这四个地区交的税收占了明朝全国的一半左右,因此职责十分重要。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


其中盐引和勘合分别相当于领盐的凭证和卖盐的执照,明朝时盐政采用“开中法”,商人往边镇输送军需物,可以得到同等价值的官盐盐引。盐政历来都受各朝重视,因此南京户部的职责也很重要。黄册则是相当于人口户籍册,这个活工作量也很大。


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与守备和协同守备一起指挥南京地区的49个卫所,负责南京地区的留守防务之事。其中守备和协同守备都是由南京的勋贵充任。
南京吏部主要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而且不受北京吏部的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
南京工部掌管南京及附近各省的营造工程事项。此外,南京工部也负责铸造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

南京礼部负责南京地区仪制、祠祭、主客、精膳等事项,日常还有一些铸印、教坊等小职事。


明朝中后期,南京各部除了户部和兵部外,基本都变成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员贬谪之所,被派到这几部的官员,基本上仕途已经到头,这也是朱棣不曾想到的。


崇祯死的时候,明朝还掌握着南边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依靠南京的中央机构另立新君,以图东山再起。可惜明朝的腐朽是从上到下,以南京六部为首的各官员陷入了内斗,以至于南明不能团结一心,最终被清廷逐个击破,也让朱棣的安排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熊猫看历史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都城地位并没有被撤销,仍然是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是与北京名义上相同的一套完整官僚体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京六部的日常工作又是什么呢?听我来一一解答。


南京六部的工作职能

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下辖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现在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这些地区均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这三司负责的军政、司法、行政管理权由南京六部负责。


  1.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各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
  2. 南京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军事守备,南京地区的卫所都归南京兵部尚书指挥。
  3.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辖区六年一度的京官考核。
  4.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辖区军民的司法刑名。
  5. 南京工部:负责南京辖区的营造工程,比较清闲。
  6. 南京礼部:名义上与北京礼部职能相同,但因为皇帝不在南京,所以没啥事做。


为什么会有南京六部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力排众议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北京所在地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地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这样做的原因揣测有三:

  1. 朱棣得位不正,总有些心结,迁都的计划也阻碍重重,保留“南京”既可以安抚官员的情绪,又可以彰显自己不违父命的孝道。
  2. 在南方保留一个“中心”,可以协同管理大明广阔的疆域,有了南京的存在,可以控制经济繁荣的南方地区。

  3. 北京偏北,距离大明的主要敌人太近,居安思危,“南京”的存在可以为大明留条后路,以便于危难之际的休养生息。


二京六部有何不同

北京六部管理全国,南京六部管理南方局部。
南京六部在行文、称谓前会冠以“南京”,以区别于京师六部。
南京六部与北京六部的官员名义的品秩相同,但是权力上却差很多,北京的六部尚书身处帝都,可以入内阁、做首辅,而南京六部的官员就鲜有这样的机会了。

北京六部的官员参与国家决策,实职实权,而南京六部多为虚职,尤以工部和礼部最为清闲,一般政斗失败的官员,会被调往南京,权力消减、明调实贬。



其实“多京制”在各个历史时期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实就是中央政府做的权力集群部署,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南京六部”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备份,只是这个备份一直没更新,导致后来版本太老,无法还原了。


学霸历史了解一下


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也留了一套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除此之外还有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国子监等,但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但这种设置又与两京制不太一样,因为自迁都之后,除明宣宗朱瞻基曾以储君的身份在南京呆过一段时间之外,终明朝一代,再也没有其他皇帝去过南京。



但是,明朝却一直维持着这样的设置,这是因为南京六部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可或缺的,南京作为陪都,其存在更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南京地处南直隶地区,是南直隶地区的权力核心。而南直隶地区共统辖十五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一市,是朝廷的江南富庶之地,是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虽然明朝迁都至北京,但如果失去了对江南半壁的控制,明朝廷就失去了赖以支撑其统治的经济命脉。所以,南京六部最大的职责就是震慑江南,并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和全国的盐引勘合,可谓事关重大,而这一切都是由南京户部经管,可见南京户部权力之大。



第二,南京的兵部、吏部、刑部也有相应的权力,北京的六部无权干涉。南京地区设置有49个卫所,他们直接归属南京兵部尚书管辖;南京地区的官员每六年进行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权力掌握在南京吏部手中;南京地区的刑名司法及监察均归属南京刑部和都察院管辖。

基本上唯一没什么事做的部门应该就是南京的礼部了,因为皇帝在北京,礼仪祭祀诸事也集中在北京,但由于明朝的内阁宰辅往往曾担任过南京礼部尚书,所以南京的礼部历来就是朝廷宰辅人才的储备库。



此外,朱棣当年迁都北京,也有应对蒙古战事的考虑。但北京距离北方草原太近,一旦战局不利需要退守时,即可徐徐退回南京,南京有现成的备用中枢班底,可以直接起用。

当然,后来随着蒙古威胁的日益解除,明朝历代皇帝也就没有再迁回南京的想法了,所以南京也就逐渐沦为失势和养老官员的去处了,令其有职无权,保留待遇,远离权力中心,再无复起之可能性,几乎等同于放逐。


达摩说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虽然两京六部名称相同,都称吏户礼兵刑工,但是南京的尚书官品和职权都不和帝都北京的尚书们在同一个档次.北京六部尚书可以进入内阁,担当首辅.因此北京六部是帝国的统治中心,而南京六部基本上属于养老院和发配降官的地方,非常没有前途,属于闲职.

这部分人的品位与北京的官员是一样的,待遇也是一样的,但是没有什么实际的执掌。比如说比较有名的是海瑞,曾任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守仁(王阳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