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舞羽流雲


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猛将甚多,但最受他器重的,无疑是常遇春(死后追封为开平忠武王)。作为最能打的开国元勋,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本应在功成名就后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在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年便暴病而死,世间纷纷宣传他是被冤魂诅咒而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常遇春字伯仁,元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怀远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投靠红巾军首领朱元璋。此后14年间,常遇春跟随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并与徐达一起北伐中原,将元顺帝驱逐到漠北,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赫赫战功,并因功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



常遇春虽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在领兵打仗方面却是无师自通,谋略及武勇不亚于张辽、关羽等一干名将。作为朱元璋手下最能打的猛将,常遇春极度自负,经常宣称能将十万人横行天下,故在军中有“常十万”之称(“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从实际战果来看,常遇春并非“嘴货”,在生平参加的大小百余场战事中,几乎从未吃过败仗,堪称古今少有的“神将”。正因如此,世人对常遇春的评价极高,连朱元璋都多次赞许道“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见《国榷》)。然而常遇春虽然勇猛无敌,但此人在战场上却经常做一件缺德事,并因此招致无穷的骂名。这件缺德事,便是杀降。



自古以来军界便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最忌讳对缴械投降的敌军、民众大开杀戒,认为做这种事会损人阴德,导致行凶者横死。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迷信成分,但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名将在背负“杀降”的骂名后,最终落得横死的下场,不能不引起后世的警戒。


然而,常遇春或者是不读书,或者是不信邪,总之对于“杀降不祥”这个观点,根本不以为意,甚至还特意用实际行动来挑战这个规律。综合各种史料来看,常遇春对屠城“情有独钟”,但凡攻破敌军的城池,便会将城中的军民屠戮殆尽,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才心满意足,堪称“人屠”。



关于常遇春杀降的记载比比皆是,其中《明史》曾经提到,常遇春、徐达在九华山下大败陈友谅后,就如何处置三千战俘问题发生分歧,常遇春主张全部杀死,而徐达则坚持奏请朱元璋后再做定夺。但让徐达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派人奏请此事时,常遇春却瞒着他,带着手下士兵连夜坑杀过半数降卒。朱元璋获悉后很不高兴,赶紧命人释放幸存者。


(徐达)还镇池州,与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等到常遇春率军围攻赣州时,朱元璋鉴于他先前的斑斑劣迹,特意派使者警告常遇春,一旦攻陷赣州不许屠城。因为有主公的严厉警告,所以常遇春在拿下赣州后果真没有屠城,并且也没有杀死守将熊天瑞。朱元璋闻讯后,专门写了封褒奖信给常遇春(详情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由此可以推测,常遇春平时很喜欢屠城,在没有主公明令禁止的情况下,必定屠杀过难以计数的百姓。


正因为常遇春喜好杀降屠城,所以这种坏习惯也传染给部将们,以至于他们在被派往各地去作战时,也往往有样学样。据《湘潭县志》、《湘上痴脱难杂录》等地方志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陈友谅旧将饶鼎臣在湘潭一带作乱,常遇春的部将严广奉命平叛,事后对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屠城,使得当地居民由数万户骤降至七八户,实在是惨不忍睹。



就在严广在潭州屠城的当年,常遇春在北伐得胜后回朝,结果走到柳河川时,突然暴病而死(“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年仅39岁。虽然常遇春的暴死跟他先前在战场上落下的伤病、疲劳过度等原因有关,但似乎更多的人宁愿相信,他的死是受到冤魂们的集体诅咒,是“杀降不祥”定律再一次应验。若果真如此,常遇春暴病而死实属罪有应得。


史料来源:《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湘潭县志》、《湘上痴脱难杂录》


文史砖家


很久没讲民间故事了

据说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这个爱将还没有儿子,就赐给了他两个宫女,可是这两个宫女始终不敢接触常遇春,因为他们知道常遇春是个出了名的怕老婆,不过天天待在一块,总会有机会的,这不有一天清晨,这两个宫女看见常遇春一个人独自起床了,于是就端水过去,常遇春一看,来了两位漂亮的美女,准备洗脸时感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结果自己就想着去摸一下,可是想起老婆又把手缩了回来。

傍晚的时候,常遇春的老婆无缘无故送了一个红盒子给他,常遇春说:“这不过年不过节的送我礼物干什么?”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血淋淋的手,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别人像朱元璋行礼时他却傻站着,别人行完礼了他才开始,朱元璋就开玩笑说:“你心里不会有鬼吧?难道要谋害我!”常遇春突然惊醒了,于是就和多疑的朱元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朱元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没事,你去喝酒吧,等下我再赐给你两个宫女。”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碗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突然转身看到旁边的人手里都拿着个小包裹,于是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自己没有?有个大臣就说这是皇上分给我们的悍妇之肉,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之后就想和老婆说今天皇帝请自己喝酒还喝汤,结果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吓傻了,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年仅39岁就去世了。

这当然只是坊间传闻,那么历史上常遇春军中暴毙是什么情况呢?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朝末年落草为寇,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作战勇猛,如果说军事才能可能徐达第一,但是第一猛将绝对是常遇春,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只需要十万兵马就可横行天下,所以他的外号也叫“常十万”。

公元1369年7月7日,这位战无不胜的猛将突然军中暴毙。很多人都认为是朱元璋干的,可是此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这个时候杀了常遇春绝对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朱元璋痛失爱将的心情以及后期对其后人的关照,都表达了朱元璋不应该是人们怀疑的对象。

其实常遇春征战几十年,早已经积劳成疾,身体一直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常年的征战让他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从大军5月份开始北征,一直到7月,天气炎热,常遇春亲力亲为,不但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穿上铠甲冲锋陷阵,体内早已有多处外伤没有及时处理,大军走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这个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常遇春白天一直穿着铠甲,到了晚上不顾身上的汗水,一下把铠甲脱掉,引发了中风疾病,霎时间全身遍体剧疼,而且越来越烈,连从前痊愈已久的箭创旧伤也无端溃裂!最后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把李文忠入帐,向自己的副将嘱托军事,没多久就去世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患了严重的伤风感冒外加发高烧,还有体内多处旧伤复发,造成病亡,古人的伤风感冒大多治疗不及时都会面临死亡的。


猫眼观史


话说,公元1369年,一生为将未曾败北的“常十万”常遇春,成功夺取元上都开平(内蒙古多伦县),不仅全歼了开平的元军,还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全军得胜会朝,7月7日,当回朝部队得意洋洋的走到了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常遇春却不幸暴病而故。


这个暴病,据传为“卸甲风”。卸甲风,就是因穿上盔甲太热了,脱下了后结果吹风,而引起的中风,现代医学叫脑卒中,轻则瘫痪,重则毙命。


卸甲风其实和当时的盔甲有直接关系,因为明初将帅战时一般采用两层甲穿戴,外面穿铁甲,里面穿棉甲:

1、铁甲:有全铁甲、布面铁甲等等,光一副全铁甲重量就在30明斤(一明斤590克),重量大约在34.4斤左右,要消耗优质的福建铁一百斤,北方煤炭四五担、南方煤炭十几担,代价极高,只有常遇春这类高级将领才能配发,当然它也是很热的,铁甲被阳光直晒,很快就会热得跟铁板烧似的。


2、棉甲: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尽,鸟铳不能大伤。这些纺织物进行层层压制之后,就会失去纺织品的透气性,穿在身上就是“压缩的棉衣”。

如此两层棉甲和铁甲组合带来了巨大防御效果,穿着双层铠甲作战基本是无敌的。但是两层盔甲、密不透风,在夏天就太热了。但大家都知道生命和热相比,毕竟生命更重要。

所以,常遇春在夏天还是穿这么厚,等到休息时,因过热他脱掉盔甲就直接生病了,加上常遇春每次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连续奋战追奔千里,旧伤加上新疾,身体抵抗力跟不上,故暴病而亡,年仅40岁!


其实“卸甲风”引起的死亡并不少,战国时魏国的魏王豹也是死于“卸甲风”,五代时猛将“王不过项,将不过李”的李存孝也中过“卸甲风”,好在被治愈了。

《明史》赞曰:“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再中山(徐达)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永为元勋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

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开平王,赐葬钟山,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从小爱历史


40岁搁在古代也不是什么年轻的岁数了。

常遇春作为武将,多年来南征北战,也许已经落下一身的伤痛,所以身体抵抗力很差,最后因为“中风”之疾离世。

常遇春死于北伐元朝的途中。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常遇春被朱元璋授为征虏副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元朝。

这一站,成为了常遇春的最后一战,他在大军胜利回程的途中,因病去世,享年40岁。

大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率军攻占元上都,迫使元顺帝逃奔和林。

然而,取得胜利后,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突然得了“卸甲风”,随即迅速离世。

根据《明史》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 明朝损失了一位良将,着实可惜。

什么是“卸甲风”呢?

这其实是古代武将经常发作的急性病。

古人认为“避风如避箭”,将军打完仗后回营地,会因为剧烈运动而出汗,所以就立刻卸去盔甲,进而贪风受凉。

寒风的刺激,使得肌肉突发炎症。最后,严重者就如常遇春这样,暴病身亡。

总而言之,死在了40岁的关口,在古代虽然不是高寿,但也不是什么短命之悲。只是比较可惜而已。

这大概就是常遇春暴病而亡的原因,没有太特殊的背景。


HuiNanHistor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常遇春40岁就死了,原因是所谓卸甲风。

什么是卸甲风?

传说古代的将军都会披着沉重的铠甲!

当年的重甲不但份量重,密不透风。

在夏天穿着这种铠甲一天下来,人真的又累又热,半死了。

所以一般将领回到营地就会立即脱下铠甲,穿单衣乘凉。

如果这时候过于贪凉,就很容易染病(比如感冒)。古代没有抗生素,恶性感冒也是可以致命的。

这就是卸甲风。

常遇春当时远征蒙古回师中原,到达了河北龙关县。

当时是8月,河北天气非常炎热,常遇春是最高将领,穿着最好的重铠。

一天下来,满身大汗,当晚扎营以后常遇春就立即卸甲后,穿着单衣躺在椅子上在大帐外乘凉。

当时吹了凉风要下雨,部将劝他回大帐休息。常遇春认为自己身体强壮,这点风算的了什么,就贪凉没回去,继续吹风。

谁知道,当晚常遇春突然发起高烧,得了重病。

当时医疗条件差,随军医生急忙救治,但无效!

前后才不过二三天,常遇春就死在大营中。

一般认为,所谓卸甲风只是病引而已。常遇春一生四处征战,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

在南征北战期间,常遇春的身体消耗很大。古代医疗很烂,40岁相当于今天的50多岁。

常遇春当时40岁其实也不年轻了,又有很多旧病。但他自持体壮,不太注重保养。

此次卸甲风只是一个触发点,可以因为重感冒导致常遇春各种旧病总爆发,器官衰竭,最终猝死。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先是震惊,随后伤心的写诗:“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金陵太平门外。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搞笑的是,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暗算了常遇春,这是无稽之谈。

因为当时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强悍的大将,是他的一把刀。而当时北元尚未彻底溃败。

常遇春最后一战,也不过攻陷了元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顺帝逃奔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

但北元实力还算雄厚,是明军的大敌。此时杀死常遇春毫无道理,就算朱元璋有杀他的意图也不会选择这种用人的关键时刻。


萨沙


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9周岁,因此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死于39周岁(虚岁40)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而且常遇春死的早未必不是一件幸运的事,至少逃脱了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功臣的时期,比如常遇春的妻弟名将蓝玉就惨遭朱元璋剥皮实草的酷刑。

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率领刚取得开平大捷的明军南归京师。当明军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因为天气炎热,便下马卸下身上铠甲,想凉快一下再继续赶路。

这一歇不要紧,常遇春竟然全身疼痛难忍。随军郎中在一番诊断后,曰:卸甲风。

卸甲风,意思就是在卸甲时害了中风之症。 常遇春的“卸甲风”来势凶猛,随着病情急速恶化,他身上痊愈已久的箭疮旧伤也无端溃崩,血流不止。

常遇春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副将李文忠交代军中后事,之后便轰然而亡,年仅四十岁。

常遇春暴亡的消息传至南京,朱元璋悲痛不已,召来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商量安排常遇春后事。

朱元璋追认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并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即便如此,朱元璋亦难掩悲痛,为他辍朝三日。


当常遇春遗体运回南京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赶赴龙江迎接。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将此时正置身南北两条战线上的徐达和汤和召回京师参加常遇春葬礼,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常遇春灵柩运抵应天当天,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前往祭奠,扶棺时,朱元璋泣咏挽诗一首——

“朕前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在南京钟山北麓的墓地是朱元璋亲自选的,此外,朱元璋还破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朱元璋还曾对人言道:

“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常遇春的死因,自明朝以来民间流传各种说法,有过劳死之说,有因惊吓犯有癫痫一说。

过劳死一说,应为最合理的说法。 常遇春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十五年,行军打仗的强度很大,常遇春的常胜也是拿命换来的,体力、脑力严重透支,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北伐期间,生于淮河流域的常遇春到漠北极寒极燥之所,饮食水土皆有不服。

北方七月,一场恶战下来,大汗之后必会有脱水的情况,加之早晚温差大,很容易“邪气入侵,中风致病。”

常遇春暴毙与癫痫有干系,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曾为常遇春导演过一出血性残暴事。

据明代《龙兴慈记》记载,朱元璋曾赏赐常遇春两名宫女作为侍妾。一日,一侍妾伺候常遇春洗漱,常遇春见侍妾肤白,便夸了一句:“好白的手。”

等到晚上,常遇春回家,他那妒悍成性的妻子蓝夫人便派人奉上一个锦盒,打开一看,竟是常遇春早上夸过的侍妾白手。

第二天朝会上,朱元璋见常遇春精神萎靡,便问缘由,常遇春道出实情后,朱元璋沉默不语。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锅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与群臣们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

朝会将散时,常遇春与在场诸臣都收到了一个御赐的匣子,上面贴着一张字条,写着四个字:“悍妇之肉”。

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以后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而且大卸八块做成肉汤,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伤心欲绝,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在回军途中病重去世。

朱元璋因为常遇春老婆砍掉御赐美女的手而被杀是完全可能的,朱元璋嫉恶如仇,残暴好杀。

有一次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妻子谢翠娥进宫拜见马皇后,看到皇宫的富丽堂皇,此时她竟然心直口快的对马皇后说,你家真气派,比我家好多了。

马皇后随后便向朱元璋打小报告,对朱元璋说谢翠娥对臣妾不用敬称,直接称呼“你”。在看到皇宫的富丽堂皇时,也感叹说自己的家不如皇宫,脸上露出不平之色。臣妾恐怕她心生贪念,希望陛下早做防备。

随后朱元璋召见徐达邀他喝酒,之后借口离开,吩咐手下在徐达家中将谢翠娥乱棍打死,并且还对徐达说:”爱卿此后再无灭族之忧,即可满饮此杯以表庆祝。”可见朱元璋此人心狠手辣至极。

朱元璋既然能够因为一句闲话杀害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的妻子,因此朱元璋杀害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妻子也是完全可能的。


厚德载物49847


1.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这种猜测可以说完全不靠谱,首先结合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形势我们便能轻易的推翻这个结论。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据势力东有张士诚,西有李思齐、明玉珍,东南有方...
2.戾气太重,杀降过多,天理报应。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杀戮过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变态地步了,究竟变态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二...

常遇春确实功劳很大而且人也十分高调,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朱元璋特别不喜欢高调的武官,为此还剥了蓝玉的皮。况且将一个大将杀得神不知鬼不觉,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能做到了。但实际上朱元璋不大可能朝常遇春下手,因为正逢开国之初,杀了悍将会自乱阵脚。而且朱元璋杀官专挑三种:不记得自己是谁的武将,不晓得清廉的文官和贪念权力用力过度的文官。而后期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怕朱允炆震不住他们,必须不留下后患。

第二种说法虽然是朱元璋的老三下的毒,当然也是自己父皇的旨意,所以质疑理由如上。说到这个晋王,总是想到电视剧里面蠢蠢的烤鸭汉的形象,实际上朱棡是真的不靠谱,嚣张跋扈得很。要不是朱标护着他,他早就因为造反罪被朱元璋咔嚓掉了。

所以如果我是朱元璋,我宁愿自己找人在路上拦杀常遇春也不找这样做事嘚瑟的儿子。只不过这段野史的搜集者张合在《宙载》之中言之凿凿,说常遇春被害的地方至今的地名还叫五王庙,就因为当年晋王毒死的不仅仅是常遇春还有其他四个侯伯,所以其他四个侯伯是谁呢?

第三种也是相当别致,也是张合收集来的民间说法。常遇春和蓝玉犯了同一个毛病就是对元朝的皇族女子起了色心,虽然从史料上来看元朝的妃子姿色普遍不行,贴两张皇后给大家看看吧,但也许将军们的审美就是不一样把。

常遇春看中了元朝的公主,想要强行取回来,被元朝的俘虏深恶痛绝,他们找了个法子将常遇春抓了起来,用篾戳穿了他的脚掌,然后拖着他行走,最后还将他给分尸了。这种说法确实奇葩,且不问元朝的俘虏能不能有这种能力将常遇春抓住。毕竟都成了俘虏了,想要报复不赶紧杀了赶紧逃,还想着慢慢折磨慢慢肢解,给敌人足够的时间发现他们还留下了更多的证据……这也太蠢了吧。

基于以上几种说法都不靠谱,我们还是暂且相信他是急病而死的把。


尉霖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相信看过《倚天屠龙记》的大家应该都认识剧中为人忠厚和善于打仗的常遇春,此人英勇无畏,敢于冲锋陷阵,不惧生死被称为明朝的第一猛将,这个称谓对常遇春来说毫不过分,最早的常遇春其实只是一个土匪出身,跟着刘聚干着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等勾当。

然而常遇春此人却胸怀大志有匡扶天下安宁之志向。觉得这种不良勾当不合适自己的前程,于是打算另谋其他良主,常遇春在寻找的路途中,刚好遇到了朱元璋带领着队伍攻打和州。由于常玉春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朱元璋治兵有道且待人宽厚。常遇春便直接投奔到了朱元璋的军队里,成为朱元璋军中的某个小兵。

最开始的朱元璋完全不看好常遇春,然而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常遇春凭借个人优秀的打仗技能与才智发挥多次帮助朱元璋夺得了重大战役的胜利,朱元璋逐渐开始对常遇春另眼相看。并将他封为自己的先锋元帅。

然而在常遇春40岁的时候便暴毙身亡了,坊间有很多种说法,然而最靠谱的还是因为常遇春劳累过度感染风寒在军营中而亡,因为常遇春常年一直奔波于战场前线,而且一直奔波于不同的地方,温差和气候地理差别都非常大,导致常遇春的身体感染了严重的风寒,而在军中一直也没有得到根治,最终导致最后的身亡,他的身亡也对朱元璋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悠然读史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也是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从事相关历史领域相关工作也有10多年了,对于各朝代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在这里发表一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常遇春40岁就死了,原因是所谓卸甲风。

什么是卸甲风?

传说古代的将军都会披着沉重的铠甲!

当年的重甲不但份量重,密不透风。

在夏天穿着这种铠甲一天下来,人真的又累又热,半死了。

所以一般将领回到营地就会立即脱下铠甲,穿单衣乘凉。

如果这时候过于贪凉,就很容易染病(比如感冒)。古代没有抗生素,恶性感冒也是可以致命的。

这就是卸甲风。

常遇春当时远征蒙古回师中原,到达了河北龙关县。

一天下来,满身大汗,当晚扎营以后常遇春就立即卸甲后,穿着单衣躺在椅子上在大帐外乘凉。

当时吹了凉风要下雨,部将劝他回大帐休息。常遇春认为自己身体强壮,这点风算的了什么,就贪凉没回去,继续吹风。

谁知道,当晚常遇春突然发起高烧,得了重病,当时医疗条件差,随军医生急忙救治,但无效!

前后才不过二三天,常遇春就死在大营中。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问题的所有理解和看法,谢谢大家阅览,如果对小编的回答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最后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开心!事业有成!

在头条渡过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谢谢!



历史的无尽之森


常遇春蹊跷死亡。

1、常遇春其人。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辅佐朱元璋夺得明朝天下,是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左膀右臂。常遇春从小就是穷苦家的孩子,祖上三代都是穷苦老百姓,从小也没上过学不识字,后来长大成人,书上说他相貌伟岸,善骑射,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常遇春顺势率乡里揭竿而起,加入了刘聚的部队,后来发现这刘聚根本胸无大志,听说朱元璋起兵反元,常遇春便立刻带领亲信投靠了朱元璋的部队,刚开始,朱元璋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是常遇春通过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逐渐成为朱元璋部队的佼佼者,很可惜,革命马上成功时,暴疾卒,年仅四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英雄瞬间凋零。常遇春从25岁起追随朱元璋,征战15载,战功赫赫,只可惜,40岁暴逝塞北。


2、常遇春死因。

说起大明开国名将,首推徐达、常遇春二人。从朱元璋义军初起之时,两人就铁了心追随他,穷其一生跟随朱元璋一路转战南北,在不断的战斗中,常遇春显示出了大将风范,逐渐地独当一面,成为明军的元帅,先后统帅大军鄱阳湖攻破陈友谅,为朱元璋除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紧接着连续平定张士诚,北伐元顺帝,击溃王保保,为朱元璋扫清了称帝的障碍,两人为大明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历经十几年的腥风血雨,眼看着大功就要告成,40岁的常遇春暴死柳河川,一代名将离奇谢世。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炎热,但昼夜温差极大,古代的将军又是穿披后铠甲,在激烈的战斗中会大汗淋漓,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所谓卸甲风,无非就是寒气瞬间通过敞开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脏,炽热的内脏在遇到凉气后,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造成凉气中风,又加上他多年南征北战,身上积累了很多的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在战时,大军远征,军中根本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这就是一代名将常遇春的死亡原因,后人可能会说,常遇春就是不暴毙身亡,也有可能会在火烧庆功楼中遭遇不测,那是后话,40岁名将突然死亡,着实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