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以杜甫、李白、王维为代表的盛唐文化界人士,压根没有把自己也当作竹子中的一员,也从未将自己的人格与竹的“有节”、“虚心”等等品质挂上钩。他们与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的意见领袖们抱着同样的看法:竹,只不过是诗歌、绘画中的一件可有可无的美学道具,他们也都不至于像苏轼那般患上一种强迫症:宁肯不吃肉,也必须得弄几根竹子载到自家院子里。

壹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公元764年正月,准备离开四川的杜甫听闻好友严武再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于是和家人决定再返成都。

还没抵达草堂,老杜就开始为自己所种的四株小松树担心,他预设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小松树们有限的生存环境恐怕已被竹子们霸占了,于是恶狠狠地对着想象中疯狂乱长的竹子一顿好骂。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插图:《明皇幸蜀图》局部 李昭道(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杜甫骂竹,其原因在这首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注1】最后两句道明: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老杜说的“三年”,其实是有些夸张。他离开成都其实是在一年多前宝应元年(762年)六月,那时本来和家人在草堂过着还不错的小康日子。

宝应元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肃宗相继去世后,唐代宗即位。代宗欲重用严武,其职由高适接替(高适任成都尹、西川节度使)。两个月后,严武奉诏入朝,杜甫相送。这一送就送出好几百里,一直送到绵阳,两人哼着“长亭外、古道边”欲罢不能。

杜甫和严武在绵阳哼唱着“长亭外、古道边”时,一个名叫徐知道不懂事的家伙却在成都造了反。这让老杜回不了草堂,只能在三台附近流浪。

从宝应元年六月离开成都草堂,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二月回归,杜甫在三台、阆中一带实际上飘泊了1年零8个月左右,“三年奔走空皮骨”便是说这段时间所受的窝囊气。

几乎七年前,安禄山就被安庆绪安排人给杀死了;也在一年前,唐朝官军连续收复河南、河北,老杜还“漫卷诗书喜欲狂”过一回,安史之乱不是说正式划上句号了吗?但这个徐知道还让自己一家子四处漂流、狼狈不堪,于是将一肚子火都撒在草堂周边的“竹”身上。

后人常借老杜这两句诗说事,一些能“干大事”的人特别爱用。他们引用这句——“恶竹应须斩万竿”——说要嫉恶如仇、除恶务尽、下手要狠、要稳,给自己戾气寻找理由。

这多少有滥用之嫌。老杜骂竹,其实是发泄自己的窝囊气,同时也烘托自己对松的偏好。对于松树这种俊秀挺拔,四季常青的植物——其实竹也何尝不是如此——老杜心中明显很偏袒。

若是将老杜这种个人小情绪,放置到整体盛唐时期的文艺界来看,重视松、轻视竹,的确是一件普遍的文化现象。

盛唐时期的文坛领袖们,把大量的笔墨留给了松树、柏树、桃树、梨树、李树、杏树、柳树、芙蓉、牡丹、芍药,甚至对西域进口的菩提树、莲花、娑罗树和葡萄这类舶来品也关爱有加。

他们与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人们抱着同样的看法:竹,只不过是一件可有可无的道具或背景,他们还没有像苏东坡那般患上一种强迫症:宁肯不吃肉,也必须得弄几根竹子载到自家院子里。

你可能要说,王维不是吟诵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吗?李白不是有“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吗?老杜自己不也写过“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注2】”、“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注3】”,这类咏竹的诗句吗?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王维《辋川图》唐人摹本 收藏:日本圣福寺

这倒是没错的。可若细细品读读老杜和王维这些诗作,他们仅仅将竹看着一类普通的植物以及由其营造的景观来赞颂,特备是杜甫自己,宁愿将自比作雄鹰、瘦马或者青松,就压根没有把自己也作为竹子中的一员,也从未将自己的人格与竹的“有节”、“虚心”等等品质挂上钩。

贰 盛唐的主流艺术家们不关心竹

实际上,作为“诗史”的杜诗中,大概有30多首题画诗,这些诗作反映了杜甫与盛唐时期几乎所有知名画家们的交往以及他对绘画的评论与见解。

在杜甫的诗作里,有对顾恺之的维摩诘图的赞誉,也有对曹霸、韩干和韦偃画马的技艺描绘,他观摩过韦偃的双松图、王宰山水图、薛稷的鹤、玄都道士的青松,也还写过《画鹰》、《画鹘行》、《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姜楚公画角鹰歌》、《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等观画诗、题画诗和乞画诗,堪称用诗歌记录了盛唐一部绘画史。

然而,在杜甫所有有关绘画的诗作里,找不到以竹作为创作主题的画作。

杜诗的记载,与日后张彦远、朱景玄等艺术史作者们类似。

初唐、盛唐时期的画家们对竹的忽略,来自于魏晋时期的传统。(可参阅本号文章: )在前文中,提到的两位南朝画家顾景秀和陆探微,在史家对他们画作的记载中零星提到过出现竹的作品,但从来也没有将画竹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题材,更不是他们的审美关照对象。

实际上,他们除了道释人物画外,更被后世归为“蝉雀”一类的花鸟画家,顾景秀则以画蝉雀著名于世,在扇上画蝉雀这一题材由他与当时顾宝光等人共同开创。而陆探微也曾经作过类似的《蝉雀图》。

那么从盛唐时期留下的画迹中,能否发现竹的身影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此前号称存世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卷轴,归于展子虔名下的《游春图》。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游春图 展子虔(传) 绢本 横80.5厘米 纵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生活的时代约545—618年,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画家,他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游春图》在构图方面的章法布置突破了以往的画风,呈现出山峦起伏、峰回百转的形态,将山川、水系为主体,让画中的人物、院落、船舶、阁楼等融于山水。这些元素遵循了合适的比例,整体景观在大小、高低、远近等方面达成了和谐的意境。在对树叶的设色上不光用填和染,还运用了点彩的方式。

然而在这幅宣告中国山水画独立的代表作中,我们看不见竹。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游春图 细部1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游春图 细部2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游春图 细部3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游春图 细部4

与杜甫对竹怒骂时间最为接近的一次历史事件,便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幸蜀”,玄宗一行逃往四川的路线应是经过利州的昭化,出剑门,经过金牛古道入川。这一路上有些地方正式大熊猫们的生活范围,兴许,在流传下来记录这一事件的画作中也许能够发现竹?

目前最为可信的画迹应该是以下这幅传为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图中所描绘的唐玄宗一行穿行于崇山峻岭,石径盘曲、栈道危架,但是在这些茂密的植被中,你看不到竹的身影。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昭道的父亲李思训,被后世称为“南宗之祖”的大李将军,他曾经被封陇西郡公,对于竹自然不会陌生。在目前归于其名下的作品中,依然看不见竹。

比如如下这幅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长松秀岭,密树掩映。该图为中国山水画在构图样式、景深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而在其中所描绘的江南景色中,却依然难见竹的身影。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细部

此外,在目前可见传为周昉、张萱等人或后人摹本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画作中,也均未见有关竹的形象。

叁 王维的幽篁什么样?

你也许想到了,那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人王维,也是一位画家啊,我们能从他的画迹中找到一些线索吗?

王维留下的这首《竹里馆》为其《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晚年时的玩味将家安置在终南山山麓的辋川,即今日陕西省蓝田县的辋川镇,距离县城15公里左右。

位于终南山东部、秦岭北麓的这个地方,在王维的时代水系发达,草木茂盛,泉水、瀑布随处可见,在其中的欹湖周围,山间有数条溪流注入湖中。如果站在高山上俯瞰,溪流与欹湖构成了一个车轮和辐条相连的形状,古人将车轮外部的圆框称为“辋”,辋川因此而得名。

他在此地与裴迪唱和的二十首诗,整理成《辋川集》,据王维在序言中描述,他置办的这个别墅周边有二十多处景点,其中有两处地方有竹,分别是:斤竹岭、竹里馆。

与王维本人留下的《辋川图》较为接近的版本,是如今收藏于日本圣福寺的唐人摹本残卷。该卷绘制的是辋口庄的景色。画面中的这处庄园依山傍水,周围树木环绕,但是没有竹。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宋 郭忠恕摹辋川图局部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唐人辋川图摹本细部

日本圣福寺的唐人摹本目前仅存这一段。我们看不见王式风格所描绘的斤竹岭和竹里馆两处景色到底怎样。

不过《辋川图》还有数个后世的仿作、摹本。相对唐人摹本较为接近的是宋初郭忠恕的摹本。从该摹本同一段辋口庄的景致比较,郭本依循了唐人的构图形式,其中山峦、树木、湖水、房屋的布局都类似。虽然缺少了唐人画作中整体风格的雄浑大气,山石和建筑也都不及唐画的力度和张力。

但比较郭本中对斤竹岭和竹里馆两处景色,至少可以让我们一窥王维原作中对竹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仅仅将竹机械排列在山坡之上,表现出一处景观的客观状态。对于竹枝、竹稍、竹叶的描绘,大体采用双钩设色,或点染,其技法并不成熟,也不丰富。而整体景观给人的感觉,并没有刻意突出强调竹本身的人格化后的高贵品质。

若是你横过手机,详细浏览以下据传为郭忠恕摹本的《辋川图卷》,就会发现,在王氏(或郭氏)风格中,竹与其他凡花俗木,并无多大的区别。对于竹林的画法和处理方式,与其他各类树木是一样,它们共同扮演着营造景观的背景作用。

唐朝文化界对竹的另类态度:杜甫骂恶竹,李白说野竹,王维称幽篁

郭忠恕版《辋川图》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可见的画迹外,那么在出土的有关盛唐时期墓葬壁画、石刻画像中,有没有一些有关竹的形象,可以佐证唐人对竹的看法呢?下文再叙。

【注1】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2】杜甫 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3】杜甫 栽竹

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

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