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学教授揭密:考试猜答案,这样选才能蒙出高胜率

北大经济学教授揭密:考试猜答案,这样选才能蒙出高胜率


请你做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写出一组长长的乱数序列。比如,你可以每次从0至9这10个数字中任意选一个数。所谓的随机,就是指每个数字出现的机率应该都相等,而且不能有任何规律。乱数应该是完全散乱的。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数学家发现,写出一串很长的乱数是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如果你让人们从0至9中每次选择一个数,他们选0的次数会比选其他数字少,而且很多人会表现出对某个数字的偏好,比如7或8,然后这个数字出现的频率会高于其他数字。

有个数学家多年来喜欢在课堂上做一个实验。他要求学生连续抛硬币,要抛200 次,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有的学生会老老实实地抛200次硬币,有些学生则自作聪明,随意编造数字。每一次,老师都会一下子找到那些编造出数字的学生。

窍门在哪里呢?如果抛200次硬币,在真正的乱数据中,几乎肯定会出现6次连续的正面或反面,但是,几乎没有人在编造乱数据的时候这样做。你越是努力地想编造出错数据,越是不想乱数据。这就像侦探小说的鼻祖、美国小说家爱伦坡(Allan Poe)说的:「当人们越是努力不想被猜中的时候,越是容易被猜中。」

只有对和错的是非题,「对」的选项出现机率更高

人性是难以抗拒的。这里,我就教教你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考试的时候猜对答案。一般来说,考试都会出选择题。出题者在排列备选答案的时候,应该遵循随机排列的原则。为了真正做到随机排列,老师可以使用专门的软体,或是掷骰子,排列备选答案,但老师们一般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看似随机的答案排列,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先从最简单的是非题说起。是非题无非有两种答案,「对」或是「错」。如果是随机排列,「对」和「错」这两个选项出现的机率应该都是50%,但实际上,「对」的选项出现的机率是56%,「错」的选项出现的机率是44%。毕竟,编假话比说实话更费劲。如果是随机排列,连续出现「对」或「错」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不出所料,考卷上答案的顺序往往是「对」—「错」—「对」—「错」交叉出现。后一道题的答案与前一道题的答案不同的机率是63%,如果真是随机机率,这一机率应该是50%。

所以,在做是非题的时候,你可以先把知道答案的题目做出来,然后观察自己不会的题目,比较一下它之前、之后两道题目的答案。假如在它之前和之后的题目的答案都是「对」,那你就选「错」。如果那两道题的答案都是「错」,那就选「对」。如果它之前或之后的题目答案不一样,或是你知道答案的题目太少了怎么办?你就选「对」。因为答案是「对」的题目更多。

选择题的选项答案越长,是正确的机率越大

接着,我们来看选择题。如果是四个选项A、B、C、D,那么每个选项出现的机率应该都是25%,但实际上,出题者更喜欢选B。 B是正确答案的机率是28%。如果是5个选项呢?最常见的正确答案是最后一个选项E。 E是正确答案的机率是23%。而最不受青睐的是C。 C是正确答案的机率是17%。

有时候,备选答案中会有「以上都对」或是「以上都错」的选项。要是你不知道正确答案,那就不要犹豫,选这两个选项吧。如果选项里面有「以上都对」或「以上都错」,这两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机率高达52%。为什么呢?你体会一下出题者的心情。要是他好不容易编了几条错误答案,而答案不是「以上都错」,他不是白花功夫了吗?

如果选择题里有个选项最长,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机率也最大。为什么?因为出题者必须保证正确的答案是无可争议的,因此就必须尽可能地表述得规范、完整,用的字也就更多一些。错误的答案并不是非要跟其他答案相似,那样的话,出题也太难了。

错误的答案只需要是错的就行,所以,出题者很可能会随便放一个不相干的答案,正好透过鲜明的对比把正确答案凸显出来。这意味着,不合群的选项通常都是错误的。

最后,如果你觉得答案似曾相识,那很可能是你原本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是后来又忘了,但隐隐约约还觉得这个答案比较熟悉。据说,著名心理学家、《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纳曼(Daniel Kahneman),就是用了这一招,考过了驾照笔试。

让我把猜对考试题的7个秘诀再总结一下:

秘诀1:按照「对—错—对—错」的顺序选择答案。

秘诀2:实在不知道就选「对」。

秘诀3:有四个选项选B;有五个选项选E。

秘诀4:答案选项中有「以上都对」或「以上都错」,就选这两个。

秘诀5:选择题里最长的选项更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秘诀6:不合群的答案通常不正确。

秘诀7:你觉得正确的答案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考试不知道正确答案,猜一个答案算不算作弊?我看不算。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人训练孩子,会饿他们,让他们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去附近的村庄里偷吃的,要是被逮到了,就一顿痛揍。痛揍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去偷东西,而是因为他们太笨了,偷东西居然还被人发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