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她出身名门,是曾国藩胞弟的曾长孙女;又留过洋,是中国第一个去海外留学的女考古学家;回国后又获得巨大的成就,参加过几次著名的考古发掘工作;后来还官至南京博物院院长,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然而,她最后却选择在正值黄金年龄时,从最熟悉的灵谷寺北塔上一跃而下。

她这纵身一跃,在不少人的心海激起浪花,文学家陈寅恪叹息道:“高才短命谁人惜!”胡适先生也感叹道:“可惜了,她可真是一个人才!”

她是曾昭燏,一个不被人们记住却又应该被记住的人。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在湖南湘县荷叶镇峡石村,提到曾家“万宜堂”的孩子,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竖起大拇指。

曾家三子四女,个个拎出来都是精英:长子曾昭承是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次子曾昭抡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来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还当过北大教务长和高教部副部长;小儿子则是上海大夏大学学士;长女曾昭燏是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后为南京博物院院长;次女曾昭懿为医学博士,是“万婴之母”林巧稚的高足;三女曾昭鏻为西南联大经济系学士;小女儿曾昭楣西则是南联大生物系学士。

曾家一门精英,几个女儿也都不让须眉,其中长女曾昭燏更是杰出代表。

1909年1月27日,曾家的长女曾昭燏出生了。她6岁开始看《左传》,14岁时便考上了长沙艺芳女校。堂姐曾宝荪是学校的创始人,也是她的人生的领路人。曾宝荪致力教育,一生未婚。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异类”实属罕见,年幼的曾昭燏也曾问过堂姐为何不成家,她答道:“嫁了人,只能帮助一个家庭几个人,如果不嫁人,那就可以服务千万人。”

如此志向,如此气度,如此胸怀,当世罕见,曾家的家风底蕴,于此可见一斑。年幼的曾昭燏,不是很懂,却又隐隐觉得这是很伟大的行为。

曾昭燏身为长女,深受哥哥的宠爱,但同时功课也被抓得很紧。1929年,曾昭燏考入了中央大学外语系,后又转入中文系。在这里,她遇到了对她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国学大师胡小石。曾昭燏这样描写老师胡小石的课:“师讲中国文学史、楚辞、陶谢诗等课,不仅见解精辟,且深得其神味,听者座无虚席……”

曾昭燏最喜师生间诗词唱和,对此记忆颇深:“师生平喜诵吴梦窗《点绛唇》‘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一词,用其韵至再至三,群弟子亦和之。余和曰:‘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在老师胡小石的国学文化滋养之下,曾昭燏的国学修养愈发深厚,甚至还渐渐开始对考古感兴趣。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开眼看世界

1934年,曾昭燏中文系毕业。在二哥曾昭抡的鼓励下,她决定出国留学。

二哥的连襟傅斯年建议她去英国,学当时最顶尖的田野考古。虽然这是一个很辛苦的专业,但曾昭燏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大不列颠的国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到海外留学的女考古学家。

在英国的博物馆里,曾昭燏看到了成千上万件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这些远渡重洋来到这里,然后又被锁进展柜的文物,深深刺痛了曾昭燏的心。她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待学成归国,定要好好发展祖国的博物馆事业,绝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1937年初,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中博院筹备处主任李济应邀到欧洲讲学。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受到了几位学习考古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热情追随,除了曾昭燏,夏鼐,俞大缜,还有吴金鼎与陪读夫人王介忱。

几位留学生对于来自祖国的师友李济十分仰慕,经常在李济租住的公寓里聚餐。曾昭燏和她的姻亲俞大缜经常被众人拿来比较。当俞大缜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赵元任雍容大雅、徐志摩文采风流、陈寅恪呆头呆脑”时,曾昭燏则是默默地在厨房里做饭,虽然她不甚健谈,但她低调实干的作风却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在伦敦期间,李济曾因为骨节病住院,还好有王介忱与曾昭燏两位女生鞍前马后,细心照顾,才得以康复出院。与几位留学生交往间,李济仍表现出一个长者的慈爱,他十分关注几位留学生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十分诚恳地叮嘱他们学成后要回国,为祖国的考古事业效力。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李济先生

1937年6月初,曾昭燏以一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业。此文实乃巨著,得到了导师叶慈的赞赏。文中所列的古代铜器上的六百种徽识,皆由二千零八十二件青铜器整理得来,工作量巨大,足见曾昭燏的严谨的学术态度。

后来,李济在国内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早期在英国时他便对曾昭燏印象很好,所以就以中博院的名义派遣她去德国进修。李济曾考察过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感叹道:“真是如入宝山!看了十天,尚未尽兴”。

德意志博物馆借助文物普及科学知识的做法让他印象深刻,李济决心效仿德国的做法,推进科学在中国生根,而曾昭燏便是李济看中的未来的工作伙伴。事实证明,李济看人的眼光很准。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李济忙于国民政府西迁诸事,无暇顾及曾昭燏,她失去了经费支持。但最令她难过的不是没有经费,而是自己空有一身知识,却不能为国效力,只能眼看着祖国一步步陷入战火。战事起,百无一用是书生,她第一次后悔学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学历史考古,想当初如果随曾昭抡学化学多好!”

1938年9月,曾昭燏毅然舍弃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助教优越的工作条件,乘船回国。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1938年,曾昭燏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实习

金袂凌风绝世姿

1939年1月,曾昭燏携母抵达昆明,在城郊龙泉镇的中博院担任专门设计委员。一同工作的除了李济,还有曾经在伦敦大学一同学习的吴金鼎博士及其夫人王介忱。

李济对他们的到来十分欣喜,信心满满地定制了一份西南考古计划:“过去十余年来,华北考古之结果,证明中华远古之文化,确有一部分来自西南,吾人为欲了解全部中国文化之渊源起见,现拟按照下列计划,从事西南考古。”李济先派吴金鼎去滇西摸底,当他传回在大理境内发现大量史前遗址的消息后,李济便组织考古发掘团,前往大理开展工作。

春寒料峭,于洱海之滨,苍山脚下,发掘团就地招聘白族青壮年参加发掘工作,一鼓作气发掘了马龙,佛顶等遗址点,取得了考古工作的初步成果。艰苦的条件没有降低曾昭燏的工作热情,她经常苦中作乐,赋诗传情:“金袂凌风绝世姿,参天雕柱亦威仪。一城芳草终季绿,惆怅无繇共赋诗。”

那时的曾昭燏只顾着沉浸在大理的壮丽辉煌的参天雕柱中,却不知她即将迎来人生中的一大致痛。

11月23日,在考古现场,曾昭燏惊闻母亲病亡,仿佛天灵盖突然被击中,瞬时失去了方向。她悲叹道:“伤哉!遂为无母之人,此生尚有何趣味也!”她急忙请假,赶赴昆明奔丧,兄妹几人,除了远在北平的昭懿因故无法赶来,其他人都到了。1月2日,兄妹几人将母亲安葬于龙泉镇瓦窑村的右山上。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此后,她只剩归途。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1932年,曾昭燏家庭合影,中者为母亲

1月14日,还未走出丧亲剧痛的曾昭燏便返回了考古工地,继续参与发掘工作。直至2月15日,发掘团才大致完成大理诸多遗址的考察。此次考古工作收货颇丰,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汉、晋和南诏大理国时期文化遗址三十八处,以及南诏大理国以来的古墓葬十七座,“足证其与中华远古之其他文化有相当关系”。

此次考古的文化发现后来被命名为“苍洱文化”。

不幸的是,还没等考古成果全部带走,战火便已蔓延到了大理,考古队被迫转移。但很多考古成果一时间无法全部带走,只得就地掩埋,曾昭燏在一起埋下去的石板上写道:“后人有掘出者,幸加珍重护持,或重为掩埋,或移之善地,庶不负先民创作之艰难,而瘗者保护古物之苦心云耳。”

曾昭燏视文物如孩子的心,怎能不叫人动容!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曾昭燏与工作人员合影

1940年11月底,中博院迁到李庄,曾昭燏被任命为总干事,负责日常工作。她仍旧不善言谈,甚至被认为是“傲慢”,但懂她的人便知道她高冷外表下有一个火热的灵魂,一颗对考古孜孜不倦的赤诚之心。

中博院绘图员索予明曾回忆道:“我认识的曾小姐:干练,有抱负,外文好,工作严肃又认真。我们尊敬她又怕她,跟她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除了跑厕所,差不多都坐在位子上工作,一点都不敢偷懒马虎。”

曾昭燏从不在意外人的评价,只专注于眼前的考古事业。在抗战期间,她还参加了最著名的彭山汉代崖墓挖掘工作。曾昭燏每日攀爬于山间洞口,辨认石椁破片和墓穴内室的刻石,一个人负责所有的田野考古笔记。这份笔记被认为“已超越了中国传统金石学的范畴”,真正“代表了当时英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

1943年7月,曾昭燏与李济合著出版了《博物馆》一书。此书凝结了她多年的心得,除了在德国的博物馆的考察所得,还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博物馆的组织、管理、建筑设备及收藏、陈列、研究、教育等项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这本书也体现了李济通过博物馆,科学馆的展示来教化民众,推动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夙愿。

1943年下半年,曾昭燏协助李济,克服重重困难,举办了“远古石器展”,参展者络绎不绝,好评如潮。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曾昭燏先生书籍旧影

“我已经嫁给博物馆很多年了!”

1948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决定精选文物,分批打包,运往台湾,曾昭燏对此举非常反对。

12月6日,曾昭燏致信杭立武:“此次遵照理事会决议所选诸物皆国宝,若存京文物安然无恙,而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但她的意见并未被采纳,12月22日,海军派出中鼎轮,由李济督运,将精选的文物运往台湾。

曾昭燏没有放弃,几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将运往台湾的文物悉数运回,甚至还以“太大太重不好包装”为借口。最后竟真的追回了一些,其中就包括我国的镇国之宝,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要不是曾昭燏的极力坚持和不懈努力,可能我们连在教科书上看见它的机会都没有。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本来曾昭燏是有机会去台湾的,但她决意坚守大陆。她甚至还劝说只身赴台的学者高仁俊一起坚守大陆,但没有成功。据南京博物院的同志们说,他们到台湾之后,胡适曾逢人就问:“曾小姐来了吗?曾小姐来了吗?”,得到否定答案后,便不住地叹息:“好可惜!此人真是一个人才!

1955年,曾昭燏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与北方考古界领军人物夏鼐并称为“南曾北夏”。这两位一同在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学习的同学,终于在中国考古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曾昭燏对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充满热情,她在日记里写道:“这里有无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业的起始。”充满干劲的曾昭燏先后主持了南唐二陵和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的发掘工作,为中国考古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上院长的曾昭燏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院里的管理也是尽心尽力。她在院里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她以身作则,把自己收藏使用的清同治年间的瓷茶具捐给了国家,从此,院里上行下效,纪律严明。

曾昭燏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还于1956年接受主席的宴请,给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

虽说曾昭燏已经身居高位,但她仍非常节俭,所得稿费,不是用于公务招待,就是接济员工,几乎没怎么考虑自己。就连终身大事,也是没有为自己打算过。有一位苏联专家曾经关心过她的终身大事,她只是笑笑说:“我已经嫁给博物馆很多年了

!”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曾昭燏在南京博物院

高才命短谁人惜

虽然曾昭燏成就巨大,身居要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即便是她也要时刻警惕“家族之累”,尤其她还是出身世家。她主动参加土改,带头写检讨,甚至在全员大会自我检讨一整日,“回忆前事,痛苦万分”。

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搞得曾昭燏焦头烂额,无暇他顾,甚至一度磨灭了她的工作热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曾昭燏要不断地写各种报告,交代和证明。

1955年3与3日,她“撰写批判胡适思想委员会历史组工作计划”,5月16日晚七时半,又向南京博物院全体干部作关于“美蒋劫运文物事”的报告,并进行座谈......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让曾昭燏心力交瘁,不胜疲累,她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却无处排解。

命运要给你的东西,即使再小心翼翼,也是无法避开的,无论好坏与否。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1957年6月,几位教授,包括曾昭燏向来崇敬的二哥曾昭抡,都被扣上右帽子;8月份,妹妹曾昭懿变得神志不清;同时,曾昭燏的侄儿曾宪洛也被戴高帽,开除公职,劳动教养。身边人的重重境遇,让原本就思虑过多的曾昭燏,更是忧心忡忡,精神状况也愈发不好。

但让曾昭燏精神遭受重创的,是恩师胡小石的离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忆起当年轻歌慢诵《点绛唇》意气风发的师长,如今却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这里,而她什么都做不了,曾昭燏悲痛至极,又觉得很无力。连日来蜷缩在高压下的心境,此刻已尽数放开,她的心里防线终于被击垮。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图 | 曾昭燏与博物馆同事院长合影

1964年,下一波风气来临前夕,她因抑郁症住进了南京丁山疗养院。

1964年12月22日,在医院看完病的曾昭燏,突然跟司机说要去走走,散散心,让司机把车停在灵谷寺前,临走前还给了他一袋苹果。司机并未发现曾昭燏的异常,他不知道的是,曾院长这一去,便再无归期。

半个小时后,灵谷寺北塔上,一个身影飘然而落,如秋风扫落叶,瞬间回归大地。这一落,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划上了一个时代的句号。

曾昭燏的死,在这个并不平静的世界溅起了一朵不小的浪花,有的人唯恐这朵浪花波及到自身,选择无视,选择平息;而有的人掩不住惊骇,他们叹息,悲伤。好友陈寅恪为她的离去发出叹息:“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不考虑婚事,不计较报酬,她终身嫁给国家事业,却于55岁跳塔自杀

芳魂已逝,却遗憾没有美名留人间。当年的是是非非,如今已无法评说。而曾昭燏,也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她。

只是,笔者认为,曾昭燏应该被记住,她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的贡献应该被记住,她对中国考古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应该被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有时刻自省,反思,记住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文 | 云归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