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的中興時代:官吏盡職盡責,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內憂外患

明仁宗朱高熾去世後,他的好兒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仁宣之治”達到頂峰,明朝進入中興時代。

官吏盡職盡責

無論什麼朝代,吏治都是成敗的關鍵因素。朱瞻基既蕭規曹隨,沿用了他父親朱高熾的內閣班子,還進一步充分信任他們。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夏原吉、蹇義等名臣繼續集思廣益、參政議政,在用人、軍事、經濟等各方面提出決策建議,往往被朱瞻基所採納。

有一次半夜時分,朱瞻基就帶著幾個隨從,跑到楊士奇家中。楊士奇倉促地迎接朱瞻基,並問朱瞻基:皇上您關係重大,怎麼能輕易到臣下家來。朱瞻基說:我想到你白天說的一句話,想再問問,所以就來了。在楊士奇家中,朱瞻基和楊士奇親密地聊了一會,方才離去。由此可見,君臣關係的融洽。

朱瞻基曾寫了一首詩叫《猗蘭操》:“蘭生幽谷兮曄曄其芳,賢人在野兮其道則光。嗟蘭之茂兮眾草為伍,於乎賢人兮汝其予輔。他把這首《猗蘭操》賜給文武百官,告訴他們要發現賢才、舉薦賢才,為國家所用。在朱瞻基時代,君臣同心,湧現出一大批出色的官員。蘇州知府況鍾打擊不法行為,樹立良好風氣,被稱作能吏。松江知府趙豫體恤百姓,救濟窮人,被稱作愛民的循吏。于謙巡撫山西,周忱巡撫江南,任職時間都很長,非常得民心。

朱瞻基的中興時代:官吏盡職盡責,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內憂外患

為了規範各級官吏的行為規範,朱瞻基制定了《官箴》30篇。與此同時,朱瞻基強化對官吏的監察制度,選拔合格的都察院官員,對各級官員和各個領域進行全面的監察,幾百名不合格的官吏被撤職,貪贓枉法嚴重的被處死。經過優勝劣汰,官員們更加兢兢業業。

百姓安居樂業

朱瞻基有個“下馬問農、取耒三推”的故事。那是他在拜祖陵的途中,看到有老百姓在耕田,就下馬問百姓種地和收成如何,還親自扶著犁推了三回,然後對周圍的大臣說:我才推了三回,就感到很累,百姓成年累月這麼幹,得有多辛苦。於是,他賞錢給那些百姓。

朱瞻基的中興時代:官吏盡職盡責,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內憂外患

夏天大旱的時候,百姓都祈求降雨,但天公不作美。朱瞻基見狀也很焦急,寫了首《閔旱詩》,開頭便是:“亢陽久不雨,夏景將及終。禾稼紛欲槁,望霓切三農”。然後,他給乾旱的地區免了稅糧。凡有自然災害,朱瞻基照例都及時賑災放糧,減免災區的賦稅。他還對禮部官員說:我把賦稅減免了十分之三,聽說從前免租詔書執行得非常不好,恩典到不了百姓頭上。所以,一定要有令必行,不得有任何阻攔。

朱瞻基為了不增加百姓的負擔,下令停止採伐木料。錦衣衛請示朱瞻基,要去東莞採集珠寶。朱瞻基說:這是折騰百姓的事,不能做。六月裡,朝廷派出官吏到京郊捕捉蝗蟲。朱瞻基特意做了首《捕蝗詩》,最後幾句是:“除患與養患,昔人論已備。拯民於水火,勖哉勿玩愒。”並告訴戶部尚書,往年捕蝗使對百姓的危害不照蝗蟲差,一定要了解改過。

對於懲戒百姓的事,朱瞻基不贊同嚴酷刑罰。他說,百姓輕微地犯法,是教化未到的緣故,所以要施行教化。他曾赦免死罪以下囚犯,讓他們運送軍糧到邊塞贖罪。在朱瞻基時代,百姓的負擔減輕了,有災荒也不怕,都安居樂業,種地的人多了,國家的糧倉充實有餘。

沒有內憂外患

朱瞻基剛當皇帝的時候,他二叔漢王朱高煦起兵反叛。但朱瞻基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束手就擒。而後,朱瞻基順便解除了他三叔朱高燧的護衛隊,國內從此就太平了。外面的蒙古兀良哈三衛曾進犯過明朝,朱瞻基親率三千騎兵,在喜峰口對敵,射死了敵軍的前鋒,把敵軍打得大敗。敵軍看到朱瞻基的黃龍旗,紛紛下馬投降。而後,蒙古人被震懾住了,基本不敢來進犯了。

朱瞻基的中興時代:官吏盡職盡責,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內憂外患

後世評價朱瞻基說:明朝到他這裡,是一片安定美好的景象。明宣宗的深謀遠慮和雄才大略,幾乎可以超過他的先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