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大夥都知道,《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合稱“四大名著”,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但事實上,從民國到建國初期,一提起中國古典小說,都有“六大名著”的說法,那麼剩下的兩部名著是什麼?它們為什麼遭到“淘汰”呢?

被淘汰的兩本名著

第一本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全書描繪了八股制度下的儒林風貌,對封建禮教及科舉制度進行了辛辣的批判,被譽為古典諷刺小說的一座高峰,我們熟悉的《范進中舉》就出自該書。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第二本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由400多個短篇構成,主要以狐妖鬼怪為描寫對象,反映當時的社會百態,想象奇詭,妙趣橫生。

看到這裡很多人說了,這兩部可是實打實的文學名著啊,特別是《聊齋志異》,算得上鬼故事、玄幻小說的鼻祖了,為什麼這樣的兩部名著還能被淘汰呢?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真是因為一場誤會嗎?

事情回到建國初期,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古典文學名著,編輯只選了今天成為“四大名著”的那四本。

誰也沒想到,這套書面市後引起很大反響,一時間洛陽紙貴,供不應求。

其他出版社一看這勢頭也太猛了,於是紛紛跟進出版,“四大名著”掀起的閱讀狂潮持續升溫,成為超級暢銷書。

所以今天很多人認為,“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純屬誤打誤撞。如果當時出版社出的是全套六大名著的話,那今天就不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了。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即使當時出了一套六本,今天流行的依然會是“四大名著”。

必須承認,《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也很偉大,但是對比“四大名著”,還是明顯缺少了一些東西,導致它們的流行程度,很難和四大名著相提並論。

“四大名著”的三大流行基因

偉大的文學名著,和全民喜愛的文學名著,有時是兩個概念。

偉大,並不代表一定被廣泛喜愛。叫好的,未必一定叫座。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分析四大名著會發現,它們其實有著共同的流行基因,以下三點,可能缺一不可:

第一、在宏大的敘事結構下,製造了豐富的熱門話題

這一點四大名著都做到了,以《西遊記》為例,首先它創造的這個神、魔、人共存的世界,就是史無前例的宏大,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高老莊”等等或刺激或有趣的情節,足以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經久不衰。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第二、一大批偶像級的人物。

“四大名著”裡有沒有偶像?有,而且有很多!孫悟空、豬八戒、武松、林沖、魯智深、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這些人物形象,哪個不是吸粉無數的超級偶像?

但是,《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裡,你很難找到類似這樣的偶像。這就好比沒有明星的電影,質量可能很好,但受眾總是有限的。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第三、很容易影視化。

沒有看過“四大名著”原著的大有人在,但是很少有人沒看過這四部電視劇,特別是早期版本,無論收視率還是口碑,都是現象級的存在。86版的《西遊記》,更成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電視劇造就了今天“四大名著”的火爆,而不僅僅是原著。

《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同樣也拍了電視劇,但遠沒有四大名著影響深遠,這可能跟前兩個流行基因的短缺有關。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被淘汰的兩部,僅僅是運氣不好嗎?


小結

基於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為,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不是誤打誤撞,而是自然淘汰的結果。

四大名著早已深入中國人的文化血液,這是其他偉大的古典小說比不了的,當然也包括呼聲極高的《金瓶梅》。

這事您怎麼看,歡迎分享您的觀點。

參考資料:“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中外歷史文化,有趣有味有料,我是博雅塔下的沙昊,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