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是如何治理的?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

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

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曆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

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是如何治理的?


一、封建王朝為治理蝗災所採取的政策

蝗蟲災害不僅威脅到了糧食生產,還給封建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首先,在蝗蟲災害頻發時,封建王朝的稅收得不到保證,其次,蝗蟲爆發也極易引起農民起義運動,於是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關注蝗蟲治理,並制定了很多政策。

據記載我國蝗蟲災害最早在周幽王時期,《詩經》中有云“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可見在當時祖先們已經懂得用火來消滅蝗蟲。

不過封建社會還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由於社會生產水平低下,人們便對蝗蟲這種災害進行了神化,像孔子,董仲舒,班固等人都認為蝗蟲災害發生的原因是統治者的惡政,他們認為蝗蟲是上天給統治者的懲罰,他們也堅信蝗蟲是“神蟲”,不能殺死,在這種思想下很多人對於蝗蟲採取了消極態度,任由蝗蟲,啃食莊稼。在唐朝前期,很少出現有官府組織的滅蝗運動。

到了唐朝後期,這種思想逐漸轉變,唐玄宗時山東爆發了蝗蟲災害。宰相姚崇主張滅蝗,雖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最終還是得以實行。最後山東地區的蝗蟲災害得到了控制,此後,朝廷還設置了專門的“捕蝗吏”來管控全國的蝗蟲治理工作。

自此,我國封建社會對於蝗蟲災害的治理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統治者推出了很多政策:

首先完善了獎勵制度,鼓勵民眾捕蝗。比如宋朝規定凡是捕獲蝗蟲一斗的人,就給錢100文。

其次,官府還制定了相關的捕蝗法來懲治治理蝗蟲災害不力的地方官員。比如說清朝乾隆年間就有規定,地方官員遇到蝗蟲災害,沒有儘早去除的,革職查辦。

第三,開展治理蝗災的宣傳鼓動工作。清朝時就印發了,很多有關治理蝗災的小冊子廣為散發。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是如何治理的?


二、古代治理蝗蟲災害的主要技術

據研究表明,蝗蟲繁殖的條件主要有三個,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後就是植被覆蓋稀疏。

從這三個條件我們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穩定是影響蝗蟲災害的關鍵的因素,水位的穩定就會出現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蟲產卵,引發蝗災。

所以,蝗災爆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黃淮海平原的生態環境漸漸萎縮。

隋唐以後,黃河中游的峽谷被大量開墾,水土流失嚴重,直接影響到了黃河下游的安全問題。至此我國北方地區的自然平衡被嚴重破壞,氣候災害頻繁。

到了北宋時期,黃淮海平原已經失去了過去經濟重心的地位,與此同時蝗災日益頻繁。 蝗蟲治理技術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完善,勞動人民對於蝗蟲災害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很多治理蝗蟲的技術:

(1)採取人工防治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說,利用蝗蟲的激光性用火燒滅。《詩經》中曾經記載“夜中設火,火邊掘坑。”這是最古老的一種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法也漸漸完善,到了明清時期成為了全國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災的方法。

(2)根據蝗蟲的進化過程,分階段地進行防治。比如說開溝陷殺蝗蟲的幼蟲蝗,這種昆蟲沒有經過羽化不能飛,於是便把它驅趕到水溝中,用土將它掩埋下去。在古代常常將50人為一隊,一個人打鼓,其他的人緊隨其後用掃帚,鐵鍬等,將若蝗趕到溝中。

(3)用專門的器具進行撲打。這種方式比較單一效果也比較有限,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到了清朝時期形成了多種形式,主要有布圍式,用一塊一丈寬,1.2尺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杆,等到蝗蟲來的時候,迎面將布落下就可以將蝗蟲困在布里。

(4)挖掘蝗蟲蟲卵的方法也很盛行。

唐朝五代,時期人們認識到消滅蟲卵可以減少蝗蟲災害的發生,於是便把這項工作推廣實施開來。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在田地裡尋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鍬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蟲的卵,如果有的話便用打火燒去。

最後,根據蝗蟲喜歡鮮豔色彩和強烈聲波的習性進行驅趕。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是如何治理的?

(5)農業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方法。首先人們會對糧食的種子進行特殊的處理,比如說將馬骨,附子,蠶糞等有微弱毒性的東西和種子共同攪拌然後再進行耕種,這樣可以避免蝗蟲災害。

(6)岔開蝗蟲易發的時間進行播種。清朝《救荒簡易書》書中總結河南地區種植農作物的經驗,書中認為冬天的時候將稻穀種植,在地裡小暑時作物就成熟了,這樣就可以避免蝗蟲災害。

(7)通過翻耕來消滅蝗災的。徐光啟認為秋天的時候進行翻地可以把陽氣埋在土裡,這樣可以殺死蝗蟲的卵。

(8)種植蝗蟲不喜歡吃的農作物來避免蝗蟲,比如說,黃豆,綠豆,黑豆,芝麻,棉花,蕎麥等。

(9)生物防治法。利用自然界食物鏈的規律來抑制消滅害蟲,比如說保護那些以蝗蟲為時的益鳥,飼養家鴨等。

(10)痘毒治蝗法。明朝時期,湖北曾有一種方法在捕獲的蝗蟲身上刺孔點痘漿,然後放出這樣便會在蝗蟲中進行傳染。這可以說是我國病毒治理蝗蟲的先例了。

(11)通過化學方法來去除蝗蟲。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礦物質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煙來防除蝗蟲,首先,利用石灰和稻草灰來進行防治,徐光啟在《除蝗疏》,中就記載過這種方法,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壓成細末撒在糧食上面,蝗蟲就不會啃食農作物了。

(12)油化物驅除蝗蟲。清朝時期常常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農作物的枝葉上,蝗蟲不會啃食這種沾上油的農作物。

(13)燻煙驅除蝗蟲。清朝《除蝗備考》記載過這種方式,用木杆,稻草杆等東西燃起濃煙,藉助煙霧中的有害物驅除蝗蟲。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是如何治理的?


三、蝗蟲災害帶來的影響

結合歷史史實,我們可以發現,蝗蟲災害一般會發生在封建王朝的末期,這絕不是歷史的偶然。一般來說,如果社會安定,蝗蟲災害也會被治理住,可是在封建社會的後期政治腐敗,經濟衰落,戰亂貧乏,蝗蟲災害很難得到根治,於是便會引起大爆發。

這對於當時的人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據史料記載後晉天福七年。山東河南等地爆發了大蝗災,造成了嚴重的饑荒,引發了社會動亂,很多農民揭竿而起。

蝗蟲不僅破壞莊稼,甚至還吃人毀物。明朝崇禎十七年,河南地區爆發的蝗災,就出現過蝗蟲攻擊民間小孩的消息。乾隆五十年有記載蝗災發生時,有路人看不清路,被蝗蟲吃掉。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是如何治理的?


總結: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