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老一輩革命家如何巧進言

品讀|老一輩革命家如何巧進言

品讀|老一輩革命家如何巧進言
品讀|老一輩革命家如何巧進言

向上級領導進言,使其改變固有態度,或堅定某種看法,不是件容易事。一來,上級領導既已作出某種決策和選擇,多已深思熟慮;二來,下屬對全局不甚瞭解,忠實執行指令,創造性完成任務,是其主要任務。

不過,在革命戰爭和建設年代,在事關重大的緊急關頭,老一輩革命家出於對黨和

國家的忠誠,多次向上級進言。除了直言進諫外,他們進言、勸說時也注意方式方法,使用各種技巧,收到了應有的效果。而這些方法和技巧,亦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借鑑。

當面進言:先打消對方顧慮

當面進言前,需要對對方的脾氣性格、對具體事件的觀點看法等有一定瞭解,進言中委婉勸說的同時,更要讓對方掌握真實情況。

1962年,基於當時安徽等地搞“包產到戶”的情況,陳雲經過回鄉調查,並與劉少奇鄧小平等交換看法,取得基本一致意見,決定當面向毛澤東提“分田到戶”建議。因他知道毛澤東此前甚為反對“包產到戶”,故而說得很委婉。

見了毛澤東後,陳雲首先指出,中國農村的個體經營與合作生產還要並存相當長時間。接著,他表示,為應對當前困難局面,應採取措施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還舉了在家鄉上海青浦小蒸公社調查的例子,說明提高農民個體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然後,陳雲引入正題——“包產到戶”不妨一試。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了陳雲的進言是正確的。

品读|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巧进言

遇到萬分緊急情況時,進言則要直言不諱。

1934年12月,8.6萬人的中央紅軍經過慘烈的湘江之戰,只剩下不到3萬人,時任中央總負責人的博古對此感到自責與痛苦,情緒很壞。

一天在行軍路上,他拿出一隻手槍比劃著。正在這時,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走過來看見了,只見他三步並作兩步來到博古面前,上前一把奪過手槍:“博古同志,這不是鬧著玩的,小心走火!”接著,聶榮臻開始勸說博古,特別是斬釘截鐵講到“越在困難的時候,作為領導人越要冷靜,要敢於負責”,讓博古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慢慢冷靜和振作起來。

抗日戰爭時期的臺兒莊大捷,讓全國人民

倍感振奮。鮮為人知的是,這其中還有張愛萍的功勞——他曾受託向李宗仁進言儘快打這一仗。

1938年3月,張愛萍趕到徐州見到李宗仁,進言在附近組織會戰重挫日軍,對方便表示:“如何實施,正在考慮。”

“此戰非打不可,宜早不宜遲,宜聚不宜散,宜快不宜緩。”張愛萍一上來就態度堅決。

“為什麼,有什麼道理?”李宗仁問。

這時,張愛萍既要打消彼此分屬兩黨帶來的懷疑和顧慮,還要堅定對方的戰鬥決心。他的辦法是循循善誘,先從李宗仁的愛國之心,其軍隊勇武善戰,如今求戰心切說起,使對方易於接受,李宗仁連連點頭。

接著,他再列舉日軍驕橫欺人,讓人同仇敵愾,如今孤軍深入正好打擊。李宗仁被其打動,詢問“如何打”。張愛萍便侃侃而談:“恩來同志主張‘圍點打援’,我也覺得用這個打法。”具體來說,“濟南、徐州一線地形複雜,乃伏兵之地。據我們所知,在此佈陣,定獲大勝。”然後,他用手指住了臺兒莊。

“好啊!臺兒莊,打!”李宗仁終於被張愛萍說服。次日下午,他又把張請來分析敵情,調兵遣將。很快,臺兒莊大戰打響。經過一個月激戰,殲敵三萬,狠狠打擊了日軍氣焰。

品读|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巧进言

側面進言:巧用書信、善於借力、以小博大

周恩來同志:我們要造你一次反,請求你改變現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才能適應你的身體情況變化,從而你才能為黨工作得長久一些、

更多一些……

1966年冬日的一天,有鄧穎超周恩來秘書、警衛、司機等簽名的一張紙出現在了總理辦公室的牆上。此前,周恩來已被查出心臟病,急需休息,但他仍接見外賓、主持開會、和人談要事,忙得廢寢忘食。大家苦勸無效後,想出了這招向總理進言,請他注意身體。

很快,周恩來回辦公室時看到了,他認真讀了後笑了,在上面寫了八個字:“誠懇接受,要看實踐。”此後,鄧穎超又將進言內容歸納成了五條建議,包括“力爭縮短夜間工作時間”“開會談話及其他活動之間應稍有間隙,不要連續工作”“從外面

開會工作回來之後,除非緊急事項,恩來和有關同志之間希望不要接觸,以得到喘息”等。這次向周恩來進言,在一段時間內曾起到了一定作用。

對一些重要意見,當其他人也有相同觀點時,還可以聚力、借力,側面達到建言效果。

1952年初,“三反”運動出現了“過火”的問題。直接領導財經工作的陳雲,較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但當時毛澤東正督促“三反”向縱深發展,陳雲感到直接進言可能行不通,便決定採取迂迴方法。2月15日,陳雲薄一波找到周恩來反映了這一問題,並希望周恩來毛澤東反映。當天周就寫信向毛澤

東談了二人反映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毛澤東表示完全同意,並要求迅速作出調整。

品读|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巧进言

玩笑進言:四兩撥千斤

除了借力和通過書信等形式進言,還可以利用與領導聚餐、散步等非正式場合,以玩笑等方式提出

建議,達成“四兩撥千斤”效果。

主席,恕我直言——你調我西渡黃河,不夠英明!”據《毛澤東和他的衛士長》一書記載,解放戰爭初期,陳賡將軍就曾利用與毛澤東等一同晚餐的機會,藉著酒勁以開玩笑的方式,引起對方注意,再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直陳調他西渡黃河保衛陝甘寧是“擺錯了位置,大材小用”,之後通過一番據理力爭,贏得了毛澤東的肯定和支持(此時中央已改變了計劃,與陳賡不謀而合)。後來,陳賡在解放戰爭中率部征戰,屢建奇功,傳為佳話。

(摘自《組工文萃》2019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