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掌握了这项高难技术

1964年,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震惊了世界,振奋了国人,也正是在那一年,邱爱慈从

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她没有回到风光秀丽的家乡绍兴,而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到了大西北,去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她是我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掌握了这项高难技术

邱爱慈院士1941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是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历任西北工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1997年,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2020年被聘请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70年代,邱爱慈参加研制我国第一台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晨光号",主持了它的改进和提高,80年代,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束流最强达1MA的"闪光二号"加速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90年代主持大型辐射模拟设备"强光一号"多功能辐射装置的建设;建成了基本配套齐全的辐射模拟设备。主持开展了强束流及其诊断技术、高功率脉冲开关技术以及纳秒高电压测量技术等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青年当立志,为国作栋梁

在邱爱慈尚未出生时,她的父亲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她出生以后,家中已无男丁,但外公一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他们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多读书,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

1953年,邱爱慈小学毕业,她跟随姨妈一家人,乘了好几个小时的摆渡船到了杭州,"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杭州也是,但它的格局更大。"第一次出远门的邱爱慈感觉眼前多了一条路,等她去探索。

1964年邱爱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虽然有不少理由可以回到家乡,然而邱爱慈却怀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毅然奔赴位于新疆马兰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投身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工作中。在几十年中,邱爱慈的足迹遍布戈壁大漠和黄土高原。怀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她与同事们一起艰苦奋斗,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是我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掌握了这项高难技术

主动请缨,勇担重任

高功率脉冲技术是尖端高技术的支撑技术之一,在许多科研项目中有着重要用途。1971年,年轻的邱爱慈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高阻抗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改进工作,她被委任为本单位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全程参加研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要建更大的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40岁的邱爱慈主动请缨,在老一代科学家的信任和支持下,承担起这个大项目的研制工作。

邱爱慈瞄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把该加速器的指标定在"过几十年也不落后"的水平上,并提出了内容充实的研制可行性论证报告。

项目立项上马后,邱爱慈和项目组近20名同志,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攻关。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被攻克,加速器研制进展顺利并一次调试成功,研制工作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高难技术的国家。几十年来,这台加速器仍然在科研试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邱爱慈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此项目是教育部首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培育项目,也是西安交大一批前沿性、战略级的"大科学装置"中的重点级项目之一。谈及此项目,邱爱慈说:"我会继续为这个项目搭建平台、组建人才队伍,因为这是我的梦想,这也是钱学森先生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共同的梦想。"

年近耄耋,热情不减

她是我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掌握了这项高难技术

邱爱慈常说,科技人员要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到事业中,要把握机遇、正确定位、挑战自我、不断学习,在科研上持之以恒。

虽已79岁高龄,但邱爱慈依然活跃在科研工作一线。她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和培养,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还用自己艰苦奋斗的亲身经历勉励他们保持工作热情与激情。

2004年,邱爱慈又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学,肩负起顶级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育的新使命。从学生的论文起草,到资料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她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指导。同时作为一名老党员,她更加注重对年轻人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

作为院士中的"女将军",邱爱慈用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如何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计较一时得失,化解自身的烦恼。

如今,与她一起参与科研攻关的年轻科技人员,包括她培养的硕士、博士,很多人已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正在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她是我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掌握了这项高难技术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中国的女将军不止有一位,女院士也不止有一位,但兼具这两个身份的,唯有邱爱慈一人,她几十年的科研生涯,是对马兰精神和西迁精神最好的诠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杭州网、西安交大研究生会官微、西部网、陕西日报、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