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此心》:那些无名的英雄


“在为民族生存而决斗的时候,若是压制情绪,知识便成了专为自私自利的工具;若只保护自己,便没了羞耻;若站在斗争的外面,便失去了民族的同情与共感。”这是老舍的短篇小说《人同此心》中的一段话。老舍的语言精辟犀利,不管是在买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时代,还是现在都是振聋发聩,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

《人同此心》讲述了王文义、范明力和吴聪三个学生,被困在日本侵占的亡城里,他们不想做英雄,也不想做汉奸。在做英雄和汉奸之间有一条缝隙,那就是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把忠和奸放在一边,低头做行尸走肉,照常吃喝,照常睡觉,这很省事,而且明哲保身。但他们的年岁、知识、理想不许他们随便跪在任何人面前。

就这么三个平日里手不能拿肩不能抗的文弱学生,因为不肯做亡国奴,不肯低下头,用那一双握笔的手,拿起了代表武器,为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奋起反抗。他们愿意为民族的生存而决斗,而牺牲。

他们不为千古留名,也不为做英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在民族危难之际,去奉献、去决斗、去牺牲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承担的责任,这不是什么特别的光荣。

在敌人远远强大于他们时,他们的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求死,而是为了把这一点不死的精神传延下去。

这三个文弱的大学生愿意为国家民族而死,为民族永远独立自由而牺牲,他们愿这种精神与正义和平永在人间。

这种精神根植于每一个有骨血的中国人的心里,就如书中替穷人缝缝补补的好妈妈、拉车的王二、卖肉的伙计、倒脏土的李五等等,那些饱受苦难,不曾被贫穷击垮的中国人,他们的心都一样,他们的血是一样的热,经管他们都不晓得国家大事,甚至说不出民族与国土这样的名词。但他们都愤恨,没有理由,没有解释的愤恨,恨那些占我土地,杀我同胞的侵略者。

这些底层的不晓得国家大事的穷苦老百姓,尽管苦难的生活磨平了昔日的棱角,但是血性依然根植于他们的骨子里。

在王文义、范明力和吴聪组织的刺杀人本人的行动力,他们虽不能拿枪亲自上阵,但依然为他们打掩护,给他们开后门,告诉他们路线等等,做着他们能做到的反抗。

在最后好妈妈问少年:“你姓什么?”

少年答:“暂时没有姓名,也许永远都没有姓名。”

他们三人不想做英雄,但他们已经成了英雄,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英雄形象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可以想想,不止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难的时代,在现代,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的无名英雄不顾自己安危,守护着他人的平安。如军人、警察、医生乃至那些基层工作者,在水灾泥石流面前,在山崩地裂的地震面前,在可怕的病毒面前,那些不顾自身安慰,冲在第一线的英雄,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认为自己尽了应尽的责任。也许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高大的身影刻进了每一个人的灵魂。

《人同此心》:那些无名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