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今日頭條##馬未都# #書法作品# #書法藝術# #書法家# #山水畫#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中國有很多藝術大師,他們幾乎是一個全能型的藝術大家,詩詞文學、書法、篆刻、繪畫、理論,無一不精。都有很深的專研,也有極高的造詣。但往往因為他們在某一方面過於突出,光芒四射。把他其他各領域的光亮都淹沒了。李可染的書法就是這種情況,他的書法完全被他的繪畫所遮掩,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甚至是完全被忽視了。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審視李可染的書法作品,就會有一個全新的發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革”中,由於諸多原因無法繼續作畫,他就常以習字為日課。他對書法的學習也沒有循規蹈矩,而是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審美情趣出發,從臨摹顏魯公《關齋帖》開始,上溯魏碑、漢隸。自創了一種融眾家之長成一家之體的“醬當體”(李可染對自己書體的戲稱),並以此字體來糾正自己書風中的“流滑”病。“醬當體”的由來,據李可染自己回憶說,是源於舊時醬園招工牌上工匠所寫的大字,多是筆畫粗重平實,線條缺少韻味和變化,極近似於“橫平豎直”的一種極其刻板的書體。李可染先生曾說:“字體削瘦容易豐厚難,就像人的肢體要有骨力,有彈性,蒼而潤。瘦筆只見骨頭比較容易,若在豐厚之中見出筋力就好了。豐厚比瘦削好。傳世多顏字,是有道理的,顏字有廟堂之氣”。此後,他的書風有了突變,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輕靈優美轉變為沉實厚重了。形成了非常明顯的自我風格。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漸趨凝重厚拙,點畫圓渾與方圓兼之,線條極富立體感。這種書風的形成有他個人的審美取向,也有時事大環境的影響,人和字都是當時環境的產物。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縱觀李可染的書法作品,一幅字中真草隸篆多種字體兼具,而且是極其和諧自然,毫無嬌柔造作之感,呈現出雄渾厚重的大家氣象。尤其是一些章草筆劃的突然介入,讓作品更顯高古、華茲,如作品中“過、筆、種、年”等字,獨具匠心,精彩至極。另外作品中也極強的保留了李書特有的“醬當體”風格,如作品中“把、革、命”等字的處理,就猶如大字報,形神畢現。這也是大家手筆,踏雪無痕而風規自遠。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本文由無心齋苦果原創,歡迎與同道一起交流、學習!)

無心齋聊書畫 ||  李可染:一個被畫名掩蓋了的書法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