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


01

近期《安家》劇情中,房似錦被母親圍堵到公司追債,母親跑到她上班的地方大吵大鬧問她要錢,張口就是100萬。

這個情節引發了網友對原生家庭的再次熱議。

原來她在家裡排行老四,上面有3個姐姐,母親生下她後發現又是個女孩,於是二話不說準備扔到井裡淹死,幸虧被爺爺救下,所以她本名叫“房四井”。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


漸漸長大的房似錦無論學習多好,家裡都不肯供她上學,於是十幾歲便出去打工供弟弟上學,不僅如此,母親經常問她要錢,她賺的錢基本上都被家裡拿走了。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

因為有這樣的吸血鬼母親,她才不得不變得堅強;

也因為從小缺少愛,所以她不懂得在和同事朋友相處中如何把握界限,工作中的她雷厲風行,冷漠到有點不近人情,不懂得如何愛人和被愛,也失去了對家庭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情。

這些都是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陰影。

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刻在基因裡的,尤其是不好的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沒那麼容易擺脫,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這種陰影做鬥爭。

只是有些人始終在原生家庭的牢籠中沉淪,比如樊勝美,而有些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極力走出原生家庭的藩籬,比如蘇明玉。


02

曾在知乎裡看到過一段話: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他記得來自原生家庭的點滴,童年時的痛苦經歷,或者他人的言語評價。


我們常以為忘卻了這些記憶,其實它們深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選擇,找到他,療愈他。”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他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哪怕你不承認,可最終,每個孩子的歸宿,都是原生家庭。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或者心理性格出現問題或偏差,極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有一個“有毒”的家庭。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就講到了幾種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以及如何擺脫有毒父母帶來的性格缺陷。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讓你知道很多成年人出現的自我懷疑、焦慮、缺乏安全感、憤怒等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與父母的關係。

但本書並非要控訴這類“有毒”父母,而是要教會你正視問題並且尋求到正確的方法來修復這些性格的缺陷,從而獲得生活的幸福感。

03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美國心理學家蘇珊.沃福德和影視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所合著的。

全書以蘇珊心理診所治療的各類實例來解釋各種有毒家庭模式對孩子的影響,這些有毒家庭包括不稱職父母、操控性父母、酗酒型父母、虐待型父母等,以及這些孩子是如何在蘇珊的幫助下痊癒的。

18年的從業生涯,讓蘇珊接觸過大量的諮詢者。為此蘇珊總結出上述那些典型的有毒家庭模式,以及這種家庭模式對孩子造成是惡劣影響,並且治癒了很多人。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有毒家庭的行為模式,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沒有必要為童年陰影負責,該為此負責的是父母們。認識自己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第二部分是具體的療愈方法,幫助消除父母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擺脫束縛,成為自己的主人。

04

《圓桌派》討論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說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生活中孩子的表現常常能折射出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積極樂觀,孩子也足夠開朗,父母修養高,孩子教養好,父母習慣性操控和逼迫,孩子就會恐慌或者幸福感極低。

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作者蘇珊在第一部分提到的操控型父母,他們最常用的口頭禪是“這都是為了你好”。

大學同學阿南就有這樣一個喜歡操控她的父親。

在大學時,她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將學校的各種活動都舉辦得有聲有色,同學和老師都說她畢業後工作肯定是個“女強人”。

畢業後她想出去闖蕩,但是父親堅持讓她回到縣城做老師,理由是女孩子形單影隻地在外地闖不安全。

父親通過種種手段將她召回了老家。但中間她多次受不了父親的囂張跋扈而要逃離那個家時,卻逃不掉。

父親嘴上說女孩子當老師穩定,實則是想把她牢牢束縛在自己身邊。

她說:“我感覺自己要被他給毀了,中間我想辭職,他不同意,說我腦子有問題,把我送到精神病院關了半個月,從此我就學乖了,不敢折騰了,我怕毀了自己。”

這個父親對女兒的操控就是典型的“有毒”父母的行為。

正如蘇珊在書中說的,他們是基於對自己生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遭到遺棄的恐懼,孩子的獨立讓他們覺得彷彿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只有孩子永遠的依賴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全。

而這類孩子長大後,都一定程度上會出現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或多或少感受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且一無是處。

更糟糕的是,而在操控下長大的孩子,如若沒有進行自我糾正,很可能會將這種控制慾折射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其他有毒家庭行為模式包括不稱職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組成“有毒家庭體系”。它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05

那麼我們如何掙脫有毒父母帶來的傷害,修復自己的性格缺陷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以下方法:

1、釋放你的悲痛和憤怒

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於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後,你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但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不等於原諒。我們需要正視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不應該利用原諒去弱化和抹殺這些傷害,因為很多時候,原諒和忘記,意味著假裝這一切都沒有發生過,那麼療愈也就無從談起。

蘇珊認為,只有當父母在反思了自己行為、承認了自己錯誤後努力去求得我們原諒時,這種原諒才有意義。否則他們繼續對我們的傷害,那麼這些原諒將毫無意義。

書中有提到5種管理憤怒的方法: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2)表達出你的憤怒

3)增加運動

4)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5)把憤怒轉成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一旦你能掌控憤怒,就會有機會向父母直接表達憤怒,讓父母知曉你的感受。

2、少些反應,多一些回應

自我界定是指你可以撇開父母或他人的灌輸和影響,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這樣將有利於你逃離父母的掌控。

而“回應”是自我界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你做出回應時,你不僅在感受你還在思考,你能自主你的感受和行為。

回應還可以讓你保持自我價值感,讓你不再盲目自我懷疑,將生活的控制權重新交還到你手上。

3、不說“我不能”

面對父母的要求時,試著將“我不能”轉換成“我還沒有”。

比如書中的桑迪,作者讓他將“我不能違抗我的父母”改成“我還沒有違抗過父母”。

一句“不能”意味著一切已成定局,沒有了選擇的餘地;而“我還沒有”意味著你還有某種選擇的可能,這個決定權還在你自己手上。

選擇是自我界定的關鍵,做出選擇則意味著你向自我控制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4、與父母對峙

我們與父母對峙的根本原因不是要糾纏過去,而是為了讓我們擺脫掉這些負面影響。

誠如蘇姍所說:“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那麼我們勢必會轉移到配偶和孩子身上。

而我們對峙也是因為要直面我們的恐懼,打敗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它。

告訴父母:這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是為了以後關係定位。

本書中有具體的在各種場景中與父母對峙的建議和對峙以後要考慮的問題建議。

之前的熱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尚在上學時便開始了與父母的“對峙”。

面對母親的重男輕女,父親的不作為,她在語言和行為上都有為自己爭取些許的“權利”,從未在內心妥協和順從過父母。

母親將她的房間賣掉後,她趁著上職專的機會選擇住校,甚至在一次和母親大吵之後,便提出與家裡斷絕關係。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


她雖是家裡最被壓榨的那個人,但是她也是家裡最有風骨的那個人,因此她才能最終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對峙幾周甚至幾個月之後,你會獲得勇氣和力量,最終你所能感受到的並不是歡樂或失望等強烈的情緒,而是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經受過性騷擾這種嚴重的傷害,以個人的力量很難對抗,你可以考慮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

以上就是書中提到的一些具體擺脫傷害,重塑自我的心理治療方法。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探究了有毒家庭行為模式產生的原因,以及有毒父母帶來的毒害,是為了讓我們找到一直困擾我們的負面情緒的真正來源,從而讓我們在書中所提到的對策中,找到與父母以及內在自我和解的方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掙脫,重塑自我,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安東尼說過“很多年以後,當你回憶過去,我敢保證那些好極了的和糟透了的時刻,都會記不清,唯一真實和讓你驕傲的是你挺胸抬頭走過的人生。”

願你也能夠早些釋懷,也願你所經歷的那些苦難,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變成你未來生命中讓你勇敢前行的動力。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