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李白為什麼寫詩張口就來?

詩其實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古體詩,也叫做古風、古詩;一種叫做近體詩,也叫做格律詩、新詩。這兩個概念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完全劃分開了。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而言,其限制非常少,近體詩非常講究格律,而古體詩則不同,在創作中還可以隨時穿插一點三言、五言的內容。

李白寫詩之所以能夠張口就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擅長於寫古體詩,沒有那麼多格律,平仄的講究。按照我們今天中小學課本,詩歌其實已經被分類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等。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格律詩

格律其實就是格式與音律。格式比較好理解一些,每句五個字或者七個字,兩兩相依,決不能出現三言、五言的內容,然後又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我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講格律詩的時候說:律詩只有頷聯和頸聯需要對仗,首尾兩聯則不需要。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也是似懂非懂,格律詩首尾兩聯語意可以不對仗,但是平仄也就是格律必須形成嚴格的對仗關係。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音律的話現在的中國人理解起來就非常困難了,現在我們用的漢語拼音是四個聲調,在古代的時候只有平仄兩類,但是也有四聲叫做:平、上、去、入。這四聲對應的也就是中國格律中的平仄,除了平聲之外都屬於仄音。平仄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駢文,駢文講究的就是工整與對仗,到了南朝的齊和梁兩朝,駢文對於文字的斟酌更是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兩個時期相對唐朝是近代,所以格律詩又稱為近體詩。

近體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音律之美,作者表達的內容充斥在抑揚頓挫之間,回味無窮。就好比今天的流行音樂,有的歌詞只是朗誦就能夠產生一種美感,而有的就需要考驗歌唱者的功底和作曲人的水平了。

當代的格律

我們的漢語拼音也是基於這個基礎上創立了四個聲調,只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的小朋友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在中國的標準說法應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現在大致來說漢語拼音中的第一聲、第二聲算是平音;第三聲、第四聲相當於仄音;但是中國現在的漢語拼音將“入”聲字納進了四聲系統中,第一聲中和第二聲中有很多“入”聲字,如果嚴格按照格律要求,那麼必須得學會區分“入”聲,那不是簡單的通過漢語拼音四聲可以判斷的。所以現代人要寫格律詩非常困難,已經沒有了那種語言環境和語言基礎了。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李白和杜甫

這兩個人被譽為是中國詩壇的兩大巔峰,杜甫最擅長的就是寫近體詩,他寫詩總要做很多前期準備,甚至對於一個字都要修改好幾遍,這就是近體詩的寫法,如果詩人再是一個處女座,患有輕度強迫症,那麼一首詩可以寫上幾個月,甚至幾年。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杜甫的那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實還有前句叫做“為人性僻耽佳句”,連在一起說的意思就是:杜甫天生性格怪癖,非常喜歡和沉迷好的詩文句子,如果這輩子創作的詩文不能千古不朽,就算死了也不甘心。

“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實說的是杜甫的創作態度,一個有嚴重強迫症患者的近體詩創作態度,千萬不要理解成他喜歡說大話了,從這句話中也可以反應出近體詩的創作是何等艱難和嚴格。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這樣嚴格的要求對於李白這樣自由散漫的人來說,明顯是不合適的,他屬於那種即興創作的人才,動不動張口就來,他寫的詩古體詩。古體詩以意境為主,格律反而不重要了。

李白年輕的時候,也專門學過近體詩,可是這種體裁他實在是受不了,所以在“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以後也就更專注古體詩了,那叫做得心應手,張口就來。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沒有采用一貫的“強迫症”近體詩寫法,而用古體詩來傳達他對李白才華橫溢、放蕩不羈的讚美,也是杜甫對李白的最高致敬。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