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炬丰集团


有关于刘伯温的死,历来是迷雾重重。有人说是胡惟庸杀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更有人说是朱元璋的过。



生前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神算子,为何死后沦落到了被别人往棺材盖上扔鞭炮的下场?

往刘伯温棺材盖上扔鞭炮的又是谁?原来是淮西的将领: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等人。他们到底和刘伯温什么矛盾?为何做出这种事?

刘伯温本来闲赋在家,为何重回京城?

在讲到刘伯温死之前,我们先讲一下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疑团?先从杨宪说起,当时朱元璋开科考,但是杨宪的外甥作弊,被朱元璋抓个现行。

由于朱元璋不知道是杨宪外甥,所以就交给他去审问。也因此被胡惟庸弹劾,结果就是杨宪身首异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伯温渐渐被孤立,朱元璋也猜忌刘伯温。

(刘伯温这里面也牵扯了,如果真的说起来就多了,这里不再展开。只要知道刘伯温最后牵扯到了这件事情,被朱元璋所怀疑。)

再加上刘伯温的身体也不好,于是向朱元璋主动请辞。虽然闲赋在家,但是刘伯温内心却闲不住。他让在京城为官的儿子刘琏带了一封奏折,建议在殴、闽处设置一个巡检司,防止此地出现叛乱。

但是他的奏折被胡惟庸抓住把柄,告诉朱元璋刘伯温有帝王之气。由于他在那里想立一块自己的墓地,由于当地百姓不答应,所以便想在这里设置一个巡检司,以此来为难当地百姓。

朱元璋面对这样的弹劾,刚开始并没有发表什么言论。后来这件事情被刘伯温知道之后,亲自跑过来见朱元璋。不过朱元璋装傻什么都不知道,明里暗里的表示自己不管这件事情。


所以刘伯温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最后只好住在儿子在京城的家中(为了避嫌)。这个时候朝廷当中也不是一片安宁,朱元璋总是感觉之前的的兄弟开始有了异心,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试探他们。

他准备带着太子朱标前往黄山住一段时间,朝中所有的事务全部交给丞相胡惟庸,看一看这些人的反应。

果不其然,朱元璋出走之后,胡惟庸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就差点没有坐在龙椅上面了,完全就是第二个皇帝。

而且处理政务飞速,堆积半年的政务,被他用半个多月就已经处理结束。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的所作所为,都被朱元璋的锦衣卫看的紧紧,每天都会有人把奏折呈递到黄山。

离开京城半年之久的朱元璋,看胡惟庸越来越不顺眼,于是让朱标草拟了一份文件,升任刘伯温为督查使,想让刘伯温给胡惟庸一点压力,看他到时候怎么应变。

已经在家闲赋多年的刘伯温,此时接到圣旨不仅没有开心,反而满面愁云。原来此时的他都已经得了绝症,而且从儿子刘琏口中听说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早已经断定他命不久矣。

得了绝症的刘伯温,本来想称病在家,但是朱元璋听说之后,又从黄山加送过来一封圣旨。让胡惟庸带太医,去看望一下刘伯温,并且还带了汤药。然而就在刘伯温喝下后,当天晚上腹如绞痛,凌晨就死了。

淮西将领为何要放鞭炮庆祝?

刘伯温去世之后,整个京城流言不已,有人说是自杀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胡惟庸杀掉的,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指使他杀掉的。那么和湘西将领里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说下为何是胡惟庸杀刘伯温,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是想借助刘伯温之手,来整治胡惟庸,只是他并不知道刘伯温的病情这么严重。而且在胡惟庸看来,刘伯温也是装的。

然而他为了以防万一,还是选择赶尽杀绝。于是借助朱元璋之手,来给刘伯温送药的时候,往药中投了毒结束了刘伯温的命。那么这和湘西将领什么关系?

因为在胡惟庸主政的半年时间里面,整个朝中都是以胡惟庸为首是瞻。朱元璋看到送到皇上的奏折,曾经这样评价道:胡惟庸他已经越过徐达、李善长、汤和等人,直接成了这些武将的头。

原来当时朱元璋走的时候,征北大军马上就要回来了。按照通常的情况来说,如果朱元璋在的情况下,会在武英殿当中犒赏大军。但是朱元璋不在,虽说该犒赏的犒赏,但是胡惟庸千不该万不该,把这场宴会开在了武英殿。


这已经是越俎代庖了,本来是皇帝用来招待别人的,丞相这么做什么意思?而这些武将看到胡惟庸的权利这么大,自然是极力的维护他。而且胡惟庸不顾法纪,额外给了这些人很多的赏赐,又是一大罪过。

而这边刘伯温去世之后,只有两个朝中老臣敢出来送行,外加有马皇后的一炷香。原来其他人都是怕胡惟庸的权势,毕竟当时外界一直谣传,是胡惟庸害死刘伯温。

这些人不仅没有送行,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等人,还往刘伯温的车顶上扔鞭炮。不仅是在讽刺刘伯温,同时也是在向胡惟庸表示衷心。

后来朱元璋从黄山回来之后,立刻开始整顿朝政。并且还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直接把胡惟庸打入大牢。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满朝的文武在第2天之后立刻上奏折,全部都是在弹劾胡惟庸。
朱元璋也终于借助这个机会,一举端掉胡惟庸一伙,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往刘伯温车顶扔鞭炮的侯爵。整个过程牵扯到3000多个人,也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胡惟庸案。


史之策


这是电视剧《朱元璋》的情节,不过这个情节称得上寒酸,刘伯温死后,只有他一人儿子拉着一口薄皮棺材,一个人栖栖遑遑的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几个身着便装的军人在棺材车后面欢呼,有人还把点着的鞭炮扔到棺材上。


刘伯温当时被封为诚意伯,家里混的再穷也有工资吧,混的再不济也有几个家丁吧,咋一死就他儿子一人拉着他的棺材往家走呢,连个牛车都不雇,我查了一下南京到他的老家浙江温州也有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刘大公子这是打算一步一步走回老家去吗?

这段剧情为了矛盾而枉顾现实,编的很随心所欲,看了一下编剧,原来编剧是朱苏进老师,我也就释然了,他笔下的历史剧一直如此的,脑洞大开,随心所欲,高兴就好。


他编的《康熙王朝》,为了让剧情好看,让康熙皇帝和台湾郑家真的打起来了,为了让剧情更好看,把死了的郑经从坟里拉出来,表演了一回横剑自杀的戏码。


大约郑克塽看了都得崩溃:朱老师,我呢,您把我写丢了,您让我怎么和阿珂处对象呢?


最近朱苏进老师编剧的《封神演义》更是彻底放飞起来,除了电视剧中的人名取材自许仲琳的原著,整个剧就和封神原著没有多大关系。有人猜测朱苏进大约没看过封神原著甚至连《哪吒传奇》都没看过,就开始编了。

所以破天荒的我们第一次看到杨戬和妲己谈恋爱,打材的樵夫武吉变成了姬发。


以朱苏进对历史一贯漫不经心的态度,这部《朱元璋》开出啥脑洞来也不新奇。


电视剧中当然是刘伯温和这几位将军有矛盾,他们才在他死后干这种事,电视剧中朱元璋像个腹黑的小人,躲出京城半年,让胡惟庸和刘伯温互相斗,刘伯温一死他就打算回京城收拾残局。



扔鞭炮的这几位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后来都因为胡惟庸案受到株连,让他们出场表演一下对胡惟庸的忠诚,大约朱苏进觉得挺好。选择这三人一个是他们都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另外一个大约是在《明史》这三个人的传记和刘伯温挨得很近,朱编剧就抓了他们的壮丁。


历史上刘伯温死于明洪武八年,在明史中说他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的,但是不是死于南京。



大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就很聪明的高老回家了,隐居起来,他想象张良一样不问世事。


在老家刘伯温很低调,青田县当地的官员知道刘大人在家隐居,很想拜望,但是刘伯温都托词不见,后来知县老爷化妆成百姓终于见到了刘伯温,一番畅谈后知县亮明身份,刘伯温起身就拜,完全把自己降低成当地的一个百姓。


在老家朱元璋有时候会给他写信问一些问题,刘伯温也会写一些表章给朱元璋汇报自己的所见所思,他的这些书信表章是绕过中书省直接呈现给皇帝的,这就惹的一个人不高兴了,这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当时是左丞相掌管中书省,看到刘伯温绕过自己自己找皇帝陛下汇报工作,他很生气。


胡惟庸让御史攻击刘伯温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没说什么,但是刘伯温吓的够呛,从老家回到到京城一直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呆着,直到洪武八年他病重。

这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写了表彰刘基的表文,然后派卫队送他回老家: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


刘伯温去世时六十五岁,在古人也算高寿,他和朱元璋到死都没有闹翻过,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结局比,刘伯温已经是善终了。


因为和朱元璋关系不错,所以即使淮西旧将对他有怨言,大约也不敢违逆老大朱元璋的面子,给刘伯温的棺材上扔鞭炮吧,而刘伯温身后也不像电视剧那样寒酸,要儿子亲自拉着棺材回青田县,人家是病重时皇帝亲自派人护送回家的,在老家去世的。


所以,有的电视剧看看就得了,当不得真。


==================================


薛白袍


这个情节其实只是电视剧中的一个情节,当不得真,电视剧中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儿子一个人拉着棺材走在南京的小道上,哭丧着脸,而后面跟着的是几个身着军装的官大爷,他们有说有笑的跟在后面,甚至还把鞭炮点起来扔到棺材上面。

先不说刘伯温并不是在南京去世的,而是在去世的同年病重被皇帝恩准返乡,回家以后不久去世的,单说刘伯温的儿子亲自拉着马车这就很不真实,堂堂刘家大公子,怎么可能亲自拉着棺材步行回老家?


再说,当时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的分量还是挺重的,其实他们两人从来都没有闹过大矛盾,刘伯温最后还是得的善终,官大爷亲自在后面扔鞭炮庆祝,这种事如果真的存在,必然会引起朱元璋的愤怒。

其实单说电视剧中,跟在刘伯温棺材后面的那几人,他们可都是淮西勋贵,跟刘伯温平时的关系都不咋地,因为刘伯温经常有意无意的打压他们的势力,跟他们做对,所以刘伯温死后他们才会兴高采烈的,而电视剧中的表现的确是有点过了头。

这些淮西勋贵身份可不一般,他们可是朱元璋的老乡,还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基础,也正因此,战争结束以后,他们往往都非常的自负,欺压百姓,自持功高,刘伯温打压他们,也只是因为他们的确有恶行,刘伯温才会打压他们。

其实朱元璋在成为开国皇帝以后,就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包庇淮西勋贵了,毕竟他们虽然与自己同源,但始种却是臣子,如果太过张狂也不好,刘伯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站了出来当了朱元璋遏制淮西勋贵的棋子,如果单看那几人的下场,其实野很容易就能找到。
在刘伯温去世以后不久,朱元璋野开始了对朝中权贵的打压,特别是胡惟庸案,直接让淮西勋贵势力达到了冰点,在电视剧中扔鞭炮的那几人,也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最终被打入牢狱,被诛杀并且削了爵位,下场好不凄惨,其实当时死的不仅仅是他们,被朱元璋杀害的功臣太多了。


魏青衣


刘伯温虽然没有后世传的那么神,但他对大明江山的建立绝对是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老朱为了给皇孙铺平道路,很多有功之臣都没能善终。

刘伯温此人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太祖要责惩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劝说,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大,威望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加害你,你还替他着想?我想让你当丞相。刘伯温婉言拒绝。

后来老朱想让杨宪当丞相,刘伯温认为能力不够,极力反对。他就是这么的对事不对人,可是不懂得圆润,就会树敌很多。

那么刘伯温出殡,为何有人往他的棺材上扔鞭炮嘲笑?究竟是何人所为?这些人最后结局怎样?听我接着往下说。

朱元璋这个人地域观念很强,起初以他为首的淮西人抱团很紧。比如李善长,郭兴,郭英,徐达,常遇春等,可以这么说,没有他的这些淮西老乡跟他南征北战,就没有大明的建立。


明朝建立后,有些淮西人自视功劳巨大,再说皇帝都是自己人,就开始骄横起来。殊不知,整个天下都是老朱的,他不可能只为淮西代言,可是很多淮西人并不这么认为。

于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极聚壮大,老朱不会坐视不管,他要找一个人来牵制淮西集团,那么最好的人选就是刘伯温,他有这个实力且是外乡人。

刘伯温虽然能掐会算,但他没料到的事也有很多,一是他太聪明,很多事比老朱都看的准,老朱一面用他一面防他。二他是外乡人,老朱对淮西人还是有私心的。老朱只想让刘伯温把水搅混,他好借机行事,说白了,刘伯温就是一棋子。

所以刘伯温与淮西集团一碰撞,他便败下阵来。事情还要从他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说起,这已经挑战了李善长的底线,他给老朱参了一本。李善长在老朱心里比刘伯温的地位高的多,从李善长的爵位和俸禄可见一斑。

虽然就此事老朱并未对刘伯温说什么,但刘伯温连这么点眼力见都没有,那就不是刘伯温了。所以他请辞告老还乡了。



李善长很老到,他明白枪打出头鸟,所以逐渐把胡惟庸推到台前。这个人狂妄嚣张,老朱通过试探早都对他不满了。

后来刘伯温的死与他脱不了关系,(当然刘伯温的死说法很多,在此不讨论)。

终于理清关系了。那么扔鞭炮的何人?他们是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这几人都是淮西勋贵。他们这么做两个目的,一刘伯温是淮西集团的死对头,整的他们日子不好过,心怀憎恨,二就是给胡惟庸表忠心,胡惟庸当时势头正劲。



这几人结局如何呢?紧跟胡惟庸后,过起了嚣张跋扈的日子。老朱一看,戏也该结束了,便把他们全除掉了。胡惟庸案牵扯人数众多,老朱还借机取消丞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说史听涛


那些人都是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南勋贵,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很多将军自持功高开始胡作非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朱元璋对这些人是又爱又恨,一直对他们容忍,但是这些人依旧我行我素,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后朱元璋忍无可忍,在随后爆发的胡惟庸案中,其中一些人受到牵连被株连九族,全部屠戮殆尽,胡惟庸案先后诛杀3万多人,几年之后又爆发蓝玉案,剩下的这些人也受到牵连,全部被斩首,蓝玉案被诛杀的有1万五千多人,也算是间接的为刘伯温报了仇。


微风书房


“刘伯温死后,一群人追赶着刘伯温的出殡车队,放鞭炮以庆祝”,这个是电视剧《朱元璋》中的情节。

但是虽然现实中没有人在刘伯温死时放鞭炮庆祝,却有一大群人想要放鞭炮庆祝刘伯温的死,他们就是淮西勋贵。

可是刘伯温的死并没有给淮西勋贵们带来好运,相反这是厄运的开始,他们全部为刘伯温陪葬。

淮西勋贵与刘伯温之争

朱元璋草根出身大家都知道,而帮其打下天下的,正是他的那一群老弟兄,可以称他们为“草莽英雄”,后来普遍叫他们淮西勋贵。

客观的说,这批武将虽然打仗很厉害,但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只知道“我建功了,付出鲜血了,夺得天下后,我就要享受回来”,却不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再加上他们遇到的是朱元璋,这注定了他们的结局不会太好。


“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臣”

如今,天下已定,百废待兴,需要一大批文臣去建设天下,武将反而没有了用武之地。

淮西勋贵大都是武将,而刘伯温则是文臣,权力的中心逐渐由武将转向文臣,淮西勋贵们自然不高兴。

碰巧刘伯温也是一个痛恨“骄兵悍将”、执法严苛之人,淮西勋贵落到刘伯温手中,必定对其一翻整治,以除“骄兵悍将”之害。

但是由于,起初建国不久,朱元璋还是要给淮西勋贵们留一些面子的,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在淮西勋贵与刘伯温之争的过程中,淮西勋贵还是要占一些上风的。


刘伯温身死,政治平衡打破,朱元璋亲自出马了淮西勋贵覆灭

日子越久,淮西勋贵们和刘伯温的矛盾便越大,直到刘伯温死去,淮西勋贵们无不拍手称快,甚至都真的想要放几挂鞭炮庆祝一下。

但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刘伯温的死并不寻常……

本来,明初的政治平衡是,淮西勋贵与刘伯温的浙东党相互制衡,淮西勋贵制衡浙东党权力发现,浙东党严防淮西勋贵“贪污腐败,祸乱朝纲”。


随着刘伯温的死去,这一平衡很明显的被打破了,淮西勋贵面对的也不再是刘伯温,而是当今皇帝朱元璋。

显然,这个朱元璋比刘伯温更难说话,也更可怕,一件件一桩桩大案,近乎将淮西勋贵们赶尽杀绝,全部为刘伯温陪葬。

时刻录品历史

如果淮西勋贵们知道了刘伯温死后,他们的结局后,不知道他们该作何感想,是否还有心情放鞭炮。

有的时候,你的敌人同时也是你的恩人,因为他使你没有遭受到更大的敌人。倘若小敌人死了,来了一个更大的敌人,不知道你能否招架的住,招架不住,便会死无葬身之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刘伯温出殡的时候被人放鞭炮嘲笑是电视剧《朱元璋》(胡军版)的情节,而这个情节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刘伯温是在1375年1月染上风寒,3月份病情加重回老家一直到4月份病逝的。虽然刘家在南京的势力远远不如淮西集团,但是在老家却是庞然大物,谁敢在他死了之后跑去嘲笑呢,嫌自己活的太长了么?但是我认为刘伯温立功无数最后只封为伯爵确实对他不公。

刘伯温1360年受邀至应天做朱元璋的谋臣直至1368年大明建立献出计策无数,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天文学家。

刘伯温主要功劳:

1、1360年跟随朱元璋初期,针对朱元璋所在势力四面受敌的情况提出应当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被采纳,最终取得胜利。

2、与陈友谅作战时由于陈友谅的军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的超过朱元璋,朱元璋手下大将有的认为应该投降、有的认为应该暂避锋芒。而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充分利用这一点诱敌深入,定能一举重创。朱元璋采用刘伯温建议,最后大败陈友谅。

3、参与制定诸多灭元方针。

4、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并且"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民心。

刘伯温的功劳与李善长的功劳不相上下,哪怕最后不封公爵也至少是侯爵,但最后却只被封为诚意伯,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1、朱元璋邀请刘伯温时,他推脱了几次之后才入职,并且在入职初期没有一心一意为老板服务,老板让他发言他才发言,不让他发言他就一直沉默,所以老板认为他没有诚意。

2、刘伯温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尝尝要高于朱元璋,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能力出众、疑心病重的人来说最见不得的就是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能力却比自己强。

3、朱元璋对于老乡才是最信任的,可惜刘伯温不是。


开心侃史


刘伯温在凄凉孤寂中含冤而死,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刘琏,刘琏独自一人拉着刘伯温的棺材往老家赶,在还没有出南京城的时候,在出城的必经大道上,有几个人等在路边,等刘琏经过,他们将已经点燃了的一串鞭炮扔到了刘伯温的棺材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那几个人肆无忌惮的欢笑与刘琏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等刘琏出了城门,也不过只有两个老臣等着拜别刘伯温,这样的凄苦与我们熟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过去通未来的刘伯温,怕是很难对上。当然,这也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只是电视剧《朱元璋》中的情节,在这部电视剧中,朱元璋撒了一个大网,和太子朱标离开了京城,任由京城中舞魅魍魉尽数登场,而刘伯温成了牺牲品。

刘伯温病重,身为百官之首的胡惟庸“奉旨”领着御医看望刘伯温,并给刘伯温开了药,然后毒死了刘伯温,得知消息的朱元璋第一时间就猜测刘伯温是被害死的,然后和朱标启程回京,回京就开始收网,将胡惟庸抓捕,自然在刘伯温棺材上放鞭炮的那几个人的家族也被抓了起来。

那几个人本来因为自己的淮西勋贵的身份而和刘伯温之间有矛盾,所以才在刘伯温死后如此狂欢,当然他们本也在朱元璋要收拾的家族名单上,自然不会被遗漏,胡惟庸一案牵扯甚广,连朱标的老师宋濂都因此被抓捕,朱元璋更是下了《昭示奸党录》。不过我们看真实的历史,刘伯温并非死在南京城,而是死在老家。

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立了大功,不过,大明建国之后,刘伯温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做丞相,但是刘伯温为了避嫌以性格的原因拒绝了,但他同时也惹恼了一个人,即胡惟庸。

当朱元璋问让胡惟庸做丞相如何的时候,刘伯温说了这样一句话:“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胡惟庸不适合做丞相,本来刘伯温和重臣李善长就不和,这一下子又得罪了胡惟庸,后来刘伯温的死就和胡惟庸有关系。

1371年,刘伯温告老还乡,而不久之后,胡惟庸就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做了右丞相,刘伯温被胡惟庸拿住了错处而被下了俸禄,刘伯温进京之后不敢离京,只能滞留在南京城中,1375年,刘伯温大病一场,朱元璋终于亲自制文赐刘伯温归乡并遣使护送刘伯温归乡。

归乡后的刘伯温已经时日无多,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刘伯温叮嘱长子刘琏将《天文书》进献给皇帝,又对次子刘璟做了一番交代。

实际上,刘伯温本来不会死的这么快,当初他生病还在南京城的时候,胡惟庸曾亲自去看望过刘伯温,《明史》记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基本就能确定胡惟庸给刘伯温喂了一味不利于身体的药物。

这件事后来被朱元璋得知,等朱元璋想要收拾胡惟庸的时候,曾经属于胡惟庸一党的中丞涂节倒向朱元璋,搜集胡惟庸的罪证呈给朱元璋,其中就将这件事呈了上去,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不过,胡惟庸被处死之后,涂节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紧接着就被朱元璋处死了。

刘伯温的死虽不像电视剧《朱元璋》中说的那么凄惨,但是朱元璋的确在一种很绝望的情况下去世的,他本有雄心大志,但面对一个如此多疑的帝王,不得不急流勇退,但即便退了,也不能完全远离政治漩涡。被皇帝猜忌,被重臣排挤,心有淤积,再小心翼翼也无法随心决定自己的命运。

刘伯温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落得好下场,长子刘琏在刘伯温去世的四年后,也被胡惟庸所害,1379年,刘琏被胡惟庸一党的人逼着跳井而亡。而次子刘璟虽然在洪武年间和建文帝时期完好无损,但靖难之变后,刘璟不肯侍奉朱棣,因此对于朱棣的征召,称病不去。朱棣岂能罢休,遂强制将刘璟带到京城。

刘璟也是个硬骨头,不肯侍二主,称呼已经登基的朱棣为“殿下”,并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一下子,朱棣火了,好你个刘璟,不怕死是吧?于是将刘璟下了狱,刘璟在狱中自缢。

  


尚宫女史


某电视剧里面有这样的场景:大明诚意伯去世,儿子孤零零的拉着父亲的灵柩回乡,一群人放鞭炮嘲笑。看过这个剧情的观众一定会问,皇帝知道这个事情,会如何处理呢?

电视剧里这几个嘲笑的人来自于刘基的死对头淮西集团,如果这个事情属实,老朱一定会很严厉的处理这些人,作为老战友和自己取得天下最重要的谋士,两个人这些年的感情应该是深厚,他是不会允许别人侮辱这样的功臣的。

而刘基在世时并没有任何对权力的僭越行为,也并没有像淮西集团更让皇帝感到威胁。况且对待已经去世的大臣,帝王往往会比对待活人要好许多。因为死人是没有威胁的,对他们好,还能给活人看。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鞭炮嘲笑的事若属实,老朱一定会严惩,以告慰老战友在天之灵。

仔细想想,放鞭炮的这种应该是不能存在的。首先,古人很重视死者为大,敢公然这样放鞭炮嘲笑死者的人,反而更会被被人嘲笑,用一句现在的词,这叫不懂事。生前仇,人死了就应该完事了,让他入土为安。就是想算死人的帐也不能这样,半夜派人把棺椁抢劫,暴尸野外不是更解恨。

而且那些在朝堂上的大员表面文章是很会做的,那些老刘的仇敌,甚至有可能在他病重的时候前去探望,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岂不是更好。这样公然的让皇帝抓住把柄,有点无脑。因此,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剧情在历史真实上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设计的剧情呢?每一个剧情都是服务电视剧的中心。这部主要描写开国君主从发迹到成为一代帝王的奋斗历程的历史剧,其主要任务肯定是皇帝,对其的正面描写要远远多于负面,对于和朱有密切关系的刘基也以正面为主,为了烘托正面认为,自然就要牺牲负面人物。想让正面人物的形象更丰满,就需要让负面人物更骨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剧就会嫁接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情节。当然这符合推进剧情的需要,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故事情节也反映了刘基生活环境的恶劣,虽然真实不存在,但他去世,死敌们弹冠相庆的局面应该是有的。老对手终于送一口气了。

最后,咱们再说说洪武皇帝,老朱这个时候一定是百感交集,刘基,作为闻名天下的谋士,如果被他人所用,一定会危害朱家天下。而作为他的张良,是他在纷繁复杂的割据战争中胜出的过程中关键人物。

于情于理,老朱都应该感谢刘基。这也是历代开国君主面临的两难境地,形成了功臣可以用,又不敢重用的矛盾局面。而要么功臣主动隐退,要么早亡,或者与主子决裂。自古君臣乐真的好难。


无笔


如果题主按照《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来看,你大可以直接去追剧,就能知道放鞭炮嘲笑刘伯温的三个人延安候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 平凉侯费聚的结局。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我们后人所热衷的电视剧所篡改,甚至掩埋了历史的真相。

电视剧《朱元璋》可以说除了剧里的名字是真的外,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假的,而且假得很伤心。当然也包括题主说的这个情节,下面我会大概说说。

延安候唐胜宗、吉安候陆仲亨、平凉候费聚三人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都是跟随朱元璋起兵的老班底,他们三人在洪武三年都被封为79位侯爵之一,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爵名中得知,他们三人都是因军功封侯的。

电视剧中的有很多歪曲历史的地方,比如,血战洪都的根本就不是蓝玉,而是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儿,此时的蓝玉都还没崭露头角呢;包括题主说到的唐胜宗,剧中他居然成了曹国公,你让李文忠情可以堪啊;更扯的就是常遇春了,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开始封赏群臣的时候,常遇春都已经死在北伐途中了,世袭他爵位的是他的儿子常茂,电视剧中常遇春居然还站在朝堂上。

当然该剧最大的BUG就是题主说的刘伯温的死亡问题了。

民间一直流传中山王徐达是被朱元璋用蒸鹅杀死的,诚意伯刘伯温是被胡惟庸给毒死的,而且该剧居然也采用了这些野史杂谈。

历史上的刘伯温死于洪武八年,刘伯温在大明开朝没多久就退休回家了,后来遭受了胡惟庸的妒忌后,转而回到京城养老,病重期间,朱元璋令人护送回了浙江青田老家,过了一个多月就死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伯温是自己病死青田老家的,难不成让唐胜宗、路仲亨、费聚三位侯爵骑马跑500多公里到刘伯温的管材上去放鞭炮?

最重要的是,他们三位其中有两位在洪武八年根本就没在南京,比如唐胜宗,他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正在陕西镇守呢,连刘伯温的追悼会都参加不了,更不可能去棺材上放鞭炮。

他们三人能够受封侯爵,肯定是为大明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勋的,特别是唐胜宗和陆仲亨,都是明朝开国战争中有名的将军,并且在洪武年间基本都是东征西讨,立下了战功同时也遭受了朱元璋的忌惮。

那么历史上三人真实的结局是如何的呢,他们三人都同时卷入了洪武二十三年的蓝玉案,全部被朱元璋给杀了。

我们现代的电视剧虽然有很多演义的成分,都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但是这种太过离谱,甚至扭曲历史真相的电视剧还是应该慎重,它们给民众一些错误的知识,这对我们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