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在城市做IT高管 回村创业年赚十万 我要把业务做到全国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李倩,盐湖区人,今年32岁,丈夫张强是垣曲县王茅镇小赵村人,和我同岁,我俩是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在城市从事IT行业,经过几年打拼我已做到市级副主管,虽然收入挺高,但因孩子该上学,没有城市户口没法报名,想返乡创业却苦于没有门路。正在这时丈夫的老家,垣曲县政府向在外发展的人员发出“凤还巢”号召,鼓励大家用现有资源和所学知识,回乡创业。

我和丈夫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发现垣曲县不少地方发展木耳产业,除了环境适宜,本地还有菌袋供应和技术服务,发展前景看好。

丈夫的老家因为湿度比较高,再加上这两年环境治理比较好,很适合种植黑木耳。于是我们于2018年9月把这片地10来亩的土地流转下来,用我俩这几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投资30余万元从英言乡关庙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购买了培育好的菌棒10万棒,建立起合作关系,免费学习种植技术。

拉车的这个就是我的的丈夫张强,他被工作的公司派往孝义工作,利用端午节回来探亲的工夫,帮我在黑木耳种植基地干点活。

我的木耳种植基地也带动了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务工,这些村民每人每天可收入60元。他们都挺开心的,现在在门口打工也能挣钱,大家干的都很投入,没有人偷奸耍滑。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10万菌棒是2019年的正月15过后,我亲自从英言引进的,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管护,现在进入采摘期,管理这些木耳,每天必须保证150方水才行,这是第一年种植,因此我不敢有一丝的马虎,看到现在得到回报了,我也挺开心的。

丈夫在孝义工作,平时连家都回不来,就更不要说帮我管理基地了。我俩只能是每天用手机视屏聊天,让他看看菌棒的生长情况。这不,端午回来,他也是天天泡在地里,认真的查看着对每一个菌棒。

这几天,我的木耳种植基地迎来了第一次采摘,你看种植基地内一派热闹景象,摆放整齐的菌袋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大小不一的黑木耳,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晾晒。

我原来就是做互联网软件开发的,回来以后申请了公众号、小程序,还有微信、抖音。这次产品下来后,我通过这些平台,每天有四五单可以销售出去。下一步我把淘宝和拼多多都做上去。

这几天我是全家总动员,张强的爷爷也来帮着收获木耳,大中午天热我让他回去休息一会儿,下午天凉快了再来,爷爷死活不肯。还说我不容易,搞这么大个基地,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功夫,现在正是采摘的时候,自己的老胳膊老腿还能动,就帮帮我,这样也能替我省点工钱。说真的,老人家的话让我很感动,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因为这些天大家都在基地忙碌,家中没人。我们就把放假的小丫头也带到了种植园,孩子玩累了就在我们平时看园子的小屋睡着了。没办法,等我忙过这一段,再好好补偿一下孩子吧。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我这是10亩地,放了10万菌棒,目前的产量在一万二到一万三之间,这10万菌棒今年下来除过人工工资,预计收益在八万到十万左右。我们回乡创办木耳种植基地,也带领了本村村民共同致富,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打工赚钱养家。可以说是个好的开端,如果效果好,明年我会再流转10亩,然后慢慢地逐年扩大规模,争取早点打出自己的品牌,把我的黑木耳卖到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