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草莓奶昔ru


我曾经多次去北京看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看看高大的,一整块的纪念碑的碑石,心中不免产生疑惑:

如此重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呢?



原来,1949年9月30日的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前夕,为了纪念千千万万的英雄们而做出了此决定。

目的有两个,一是安放英魂,让英雄们时刻都能看到我们新中国的新气象。二是缅怀,让后人不忘前人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付出的血的代价。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为主任,以梁思成为副主任,成立了筹建委员会,成员为林徽因、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刘开渠、陈志德等。

于是在我国一批专业人士的努力下,各项工作均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块纪念碑来自何方?

它来自我国山东省青岛市浮山。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陈志德团队负责寻找合适的石料。

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看中了青岛浮山上了一块巨石。

几百吨重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呢?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我国劳动人民连这么一块巨石都运抵不了北京的话,那么,在古代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呢?古代人民是如何修建长城的呢?千万不要小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如何把这块巨石从山上开采下来?

开采巨石成了问题,在通过多方走访以后,找到了当地的开山石的”石神”李开山,多次设计修改了开采的方案。最终决定先用炮轰,但是只能轰一次,因为轰多了容易被对石体造成破坏。



剩下来的工作还是非常的艰巨,大家通过用锤子往石头里慢慢敲打钢楔子的方式,历经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把320吨的巨石与山体进行了剥离。然后随即在山上进行简单的处理,去掉了一些多余的棱角。

然后从山上运到山下,由于运输的距离比较短,又是从上面往下面运输,所以相对比较容易一些,把石体牢牢的用钢丝绳牵引好,借助山坡的弧度,从上往下慢慢的放下去。

被运输到山下后的石块,根据设计的要求又进行了修整与雕刻。

加工后的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

在山下,巨石被缩减了2/3的重量,这样开采下来的320吨的巨石,最后成了102吨。

如何把这块巨石运到火车站,并从火车运抵北京?

在商量了多种方案以后,虽然从浮山到火车站只有30里路,但是运输的时间,却用了30多天,平均一天走一里路,500米。



大家讨论了很多方案,比如效仿古人用滚木,但是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就放弃了。比如修建专门的运输铁路,那样耗时时间长,消耗财力巨大,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把碑石放在铁排上,铁排重达9吨,铁排上再铺就木床,用四个千斤顶顶着,路面上先铺设枕木,由无缝钢管初坯充当滚木在枕木上滚动。前方由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由于每前进一段距离, 都需要把枕木和无缝钢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驶速度非常慢。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用了上述方案,三百多人的运输队伍,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行进。

速度缓慢的原因,一是为了安全,所以要放慢速度。二是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后面的枕木等移到前面去。而且同时修路,修桥,破拆等工作组随行,随时把路面调整到合适的规格上去。

这样日夜兼程,晚上就搭帐篷就地休息,白天就上路,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安全到达火车站。



在火车站,国家调集了全国载重数量最大,载重有90吨的火车。为了安全,在现场对巨石又进行了去重处理,把它的重要又减去了8吨,只剩下94吨。

载着巨石的火车,行驶的当然也非常缓慢,历经七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京。

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的纪念碑刻碑心石面向北方,目的是方便在大型阅兵、群众游行活动中经过长安街时有利于观瞻。

最后的吊装也是重中之重,这个工序花费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当碑心石被吊装到二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的准确位置时,所有在场的一百多名包括郑振铎、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专家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1958年5月1日,劳动节这天,是值得欢庆的一天。

这长14.7米、宽2.9米、中心厚1米、两侧后0.8米,重60.23吨的花岗岩,碑体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个鎏金字,就是我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终于落成了。


历史漫谈君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今年春节期间我到北京旅游,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瞻仰了一番——怀念先烈、寄托哀思、激励未来。

但是不知道亲们发现没有,纪念碑的碑心是由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一块完整的花岗岩雕刻而成。

当时我很疑惑问“纪念碑”管理人员,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听别人说他曾全程参加了人民纪念碑的运输和奠基工作。

我问老先生,“这块巨大的花岗岩是从哪里来的?”



老先生说:“碑心是经专家多次比较鉴定从山东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开采出来的。

我有点惊讶,接着问道:“青岛离北京千里之遥,这巨石如何运到北京的呢?

老先生用自豪的口吻说,这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伟大的地方!小伙子,其实你还有一点不知道,碑心最初的毛料重达300多吨,是经过多次瘦身,最后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

“300多吨,还是从山上开采的?”我自言自语。老先生哈哈笑道“平地可不长花岗岩的”。我这才发现自己失言了。

老先生看我对纪念碑很感兴趣,于是就给我讲起了开采运输的过程。

老先生说,1953年7月,我随专家组一起到青岛浮山解决巨石运输问题,我到了时候,碑心毛料早已被老石工李开山用放闷炮的办法开采出来了,毛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估重300多吨。



专家们让石匠们把横卧在半山腰的毛料进行第一次瘦身。老先生悠悠地说,“这也是搁在过去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是现在就不用这样费事了”。建国之初,国家各种重型机器和技术都不具备。

经过第一次瘦身后,毛料减重到了280吨。然后组织人员从半山腰运到平坦场地。

石匠加上周围百姓的帮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巨石“走了”60米,到达了平坦地。

专家让工匠们第二次给毛料瘦身,加工后,毛料重量到了102吨,比原来减轻了三分之二。我插话道,“即便这样也是蛮重的。”

“可不是!过去能运输这么重的工具少之又少”老先生接着又说道,还好青岛人民政府责成青岛联运和青岛搬运公司及浮山石料总厂联合完成搬运任务。

当时人们积极性都很高,建设纪念碑有其政治意义。



浩大的搬运工作开始了,首先由7116名工人,用开槽的办法,利用滚木和撬杠改变方向的土办法,用推土机做牵引往前一点点滚动。

老先生仿佛陷入了过往时空,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风趣的说,牛顿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哈哈……,我们当初就是利用杠杆、滚木、等简单的工具和原理撬动巨石的。

这时我感叹道:“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老先生说:你不知道运输多困难,从山石场到青岛孟庄路车站,短短的15公里用了30天的时间。

我仿佛是安慰老先生,“到了车站就好了,火车一日就运到北京了”

“说的轻巧,问题又来了,巨石102吨,火车最大载重量是100吨你说咋办?”老先生仿佛是问我。

“没更好的办法,专家让工匠们第三次为巨石瘦身,这次巨石减重到了94吨”。原来老先生是自问自答。



“小伙子你刚才说什么?巨石上了火车一日就到了北京,”哈哈……

老先生爽朗笑着说道,告诉你吧,火车拉着这么长的巨石不敢跑快,直线速度每小时20公里,弯道是每小时10公里。从青岛运到北京足足跑了半个月的时间。

我为刚才自己没过大脑的话有点脸红,好在老先生沉浸在过去时光里。全然没发现我的异常。

老先生继续说道:到了北京西站,之前运输工人们,依然用运巨石上火车的办法,把巨石一点点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工地。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高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从此成了人们心中纪念先烈的地方。

结语:当我告别老先生时,感激的握着他的双手,“谢谢您为我上了一堂政治课,革命成功来之不易,人民英雄纪念碑铭刻着先烈的丰功伟绩,它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秉烛读春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人民英雄纪念碑重达102吨,是完整的一块巨石。

这块巨石来自青岛,距离北京还是很远的。

如此巨大的石块,想要从青岛浮山花岗岩采石场运到北京,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完成这个运输任务,青岛作为政治任务接受,成立了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交运集团前身)及其下属的山东省青岛市搬运公司、浮山料石总厂(青岛市浮山第一石场)、台东区公安分局、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组成的大料搬运委员会。

难题有很多,第一是怎么从采石场的山上运到山下。

第二,是如何从山下运到青岛市最大的货运站——大港货运站

第三,怎么将巨石通过铁路运到北京。

从采石场运到山下,还算比较容易,毕竟开采的时候就考虑到运输下山。

但300吨巨石难以搬运,最终设法减重到102吨,调集全国技术最好的石料工人进行切割。

1953年8月10日,巨石从开采的地方运输了60米,离开了采石场。

第二天一天时间,巨石被运到了山下。

第一阶段很容易搞定,第二阶段就不同了。

当时的巨石重达102吨,从采石场运到火车站,有15公里距离。

15公里并不远,但当时没有能够运载102吨重物的重型载重车。

如果单纯采用重型车辆拖曳的话,这15公里很多是丘陵,途中需要经过1座山岭、4个村落、十余处桥梁,以及青岛市内交通最为繁华的街道。

车辆拖曳是非常困难的。

于是,开始考虑专门修建一条铁路,就为运输这块巨石。

然而,修建一条这样的铁路,要花费几十万人民币。

当时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不能乱用钱。

况且,造一条铁路也需要时间,太慢了。

无奈之下,技术员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类似于运输埃及金字塔巨石的“滚杠”。

不过,我们把木头改成了鞍山钢铁厂提供的无缝钢管,巨石装在一个九吨重的铁排子上,下面做上木床,用四个“油千斤”顶着,再在下面铺上垫木和滚木,系上钢丝绳,在3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下,缓缓地移动。

据亲历者回忆,当时为了运输这块石头前面一个推土机拉着,后面是两个推土机推着,一天只能移动一二里路。

为了运输这块巨石,组织了300人的运输队。

15公里走了34天。由于道路狭窄,巨石所到之处只能拆房子补路。

当时青岛是国民党的一个间谍中心,潜伏了不少特务。为了保证巨石不被特务破坏,警察站岗,民兵护卫,队伍走到哪里,一行人的帐篷就搭到哪里。

无论昼夜,护卫人员一点不敢放松。

而运输人员用尽了体力和心力,在9月27日巨石运到火车站时,一些工人们激动到流泪。


问题又来了,当时青岛根本没有能够运输100吨巨石的车皮。

经过国家的协调,调来了一个可以运载90吨的火车皮,没有再高的车皮了。

无奈之下,工人们现场为巨石瘦身,将他减重了8吨,变成了94吨,勉强可以上车。

一辆只挂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缓缓驶向北京。

1953年10月13日,巨石才运到北京。

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由此,运输工作结束,前后花费了2个多月。


萨沙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底有多重呢?其实是60吨左右。但是在选石材的时候,确实是选了一块整块300多吨的石头。这块石头是什么材质呢?花岗岩,一整块的花岗岩。大家想想它得多大啊,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是怎么找到并晕倒天安门的呢?各位看官请听我细细分说~

这块庞大的花岗岩巨石是出自青岛浮山,是由陈志德老先生选中的。这陈老先生当年可是从美国毕业回来的,正儿八经的海归,回来之后就被委以重任,挑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材。老先生是跑遍了图书馆跑遍了全国各地啊,最终在青岛浮山相中了他的梦寐以求。这就是当年开采巨石的照片。

开采巨石的时候还有个小故事呢。当时浮山石料厂的厂长亲自去看石料,面对着巨大的石料一家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犯了困难。最后还是请了当地的“石神”李开山来开采的。光看名字就知道李师傅的霸气,当然也没愧对了他的名字,最终不负众望,和工友们在艰难开采了三个多月后,石料终于和山体“分手”了。

不过石头太巨大了,让人运过去这不是有一丢丢强人所难么,一家人商量,来在砍砍它,给它减减肥,这不在经历了两次的瘦身过程,巨石终于减到了103吨。巨石一看自己瘦了这么多,保证运起来没问题了。众人就开始往孟庄路石油公司铁运站运送,用的什么办法呢?才用了最传统的大件运输方式——滚木。巨石一瞅,这不是掉价么,万一这些木头一有偏差,那我不身体分家了啊,不行我得去找鞍钢求救。最终鞍钢提供了无缝钢管初坯,让巨石安稳送达,但其中过程之艰辛让人敬佩啊。

历经千辛万苦,度过九九八十一劫难,巨石终于到了铁路货运站了。结果佛祖说你太胖了,还不能去取得真经,必须得减肥。这不巨石就尴尬了,原来,当时调来了全国最大的火车车皮都装不了它。一狠心,再瘦一边。最终经过第三次的瘦身它已经瘦到了94吨,最终才去到了西天——天安门。

巨石到了天安门,来到了人家的地界被人一瞧,呦,这大家伙还是太大了,再看看,这一砍两砍的,在经历了第四次瘦身后,巨石就从大巨石变成了小巨石,整整60吨,可不么,从300多吨减到了60吨,一大半半没了啊。

最后,这块巨石就被能工巧匠加工成了咱现在看到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最后,致敬参与此次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是真的辛苦了!




宗曰历史


题主标题有些错误,时间不对,吨位不对。福垊以为正确的表述是:五十年代,三百二十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料是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在开国的大典的前天即1949年9月30日的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前夕,会议一致通过了设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参会代表并于当晚六点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

1952年5月10日,以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为主任,以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为副主任,以林觉民的侄女林徽因(梁思成的夫人)、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刘开渠、陈志德等为成员,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陈志德乃美国留学的土木工程硕士高材生,他历时三个月的在京各大图书馆的查阅以及全国各地石料的调查,最终确定在青岛的浮山采石。

采石减肥进行时

在采石中,陈志德专门邀请当地开山大王李开山协助采石。因为石料巨大,有320吨,采石中他们先用炮轰,再用数百个钢楔子一点点使原石与山体分离,整整用了三个月才将石料与山体剥离。他们对石料的棱角进行处理,这一处理就减肥到280吨。他们铺上路基,枕木,钢轨,拖着巨大的山石一点点下山。下山后根据设计的纪念碑的尺寸,又进行了减肥,这次减到了102吨。

运到火车站

他们采用鞍钢生产的巨大的钢管,配合着三辆进口大马力的拖拉机还有推土机,徐徐前行,慢到一天500米。碰到路不平或路窄的路段,还要对路进行加宽和铺平,然后才能铺上枕木将巨大钢管放置在枕木上,用几辆吊车,将碑心石吊在钢管上。这个庞然大物,走到哪里哪里就欢腾一片。15公里的路程,用了整整30天。

运到北京天安门

在火车站找到了最大载重量的铁皮,也无法安全运输,因为最大载重量才90来吨。怎么办?减肥呗!碑心石这次减肥到了94吨。因为它的庞大和吨位,加上当时火车时速不快,主要是这种超负荷的运输,想确保万无一失,就只能慢慢慢。从青岛市到北京市,竟然用了整整七天七夜。从北京西到天安门的这段路程,依然采取的拖拉机、推土机、巨大钢管、枕木协同作战的模式,又用三天才能运到天安门。碑心石在安装过程中,不断的打磨和修整,这次又减下了34吨。

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长14.7米、宽2.9米、中心厚1米、两侧后0.8米,重60.23吨的花岗岩。1958年的劳动节那天,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揭幕。碑体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个鎏金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采石、运输、雕刻都是人间的奇迹,都是一个令人赞叹的传奇!


福垊


在天安门广场,那一座矗立了六十余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每天迎接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人们在它的面前缅怀先烈,缅怀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付出生命与鲜血的人民英雄。

这座石碑重达60.23吨,高度达到了37.94米,宽度2.9米,厚1米。这一座巨大伟岸的丰碑,其实它最初的重量有300多吨,采于青岛浮山的一座巨大山体。光是采石计划就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那么这块巨大的石头,到底是如何抵达天安门的呢?

青岛采石场

在采原石的时候,所投入的人力就达到了7000多人,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根本没有现在那么多机械工具来辅助工人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所以要运输巨石,最好的办法只有铁路运输。

可是当时的济南铁路局用来拉货的铁路平板车,最高的载重量都没有超过60吨。即便就在当时的全中国,根本没有一辆载重能过超过100吨的火车。面对如此窘境,人们没有放弃,反而是依靠智慧想出了解决办法。

石碑运输报道

第一步就是给巨石减重,300吨对于铁路运输来说,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这块巨石先是减重到了280吨,后又减重到了130吨。前两次的巨石瘦身,已经让它缩减了将近1/3的重量,可是按照当时最好列车的承载力,所能承受的最多超载率只能超过10%,为此又对巨石进行了第3次的瘦身,最终需要运输的巨石重量为94吨,整整削减了原来重量的2/3。

石碑运输旧照

可是即便是94吨的重量,要将这块巨石运到铁路平板车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对于当时这块巨石的运输工人来说,在没有现代化搬运工具的情况下,是一次非常巨大又艰难的挑战。

虽然工厂距离当时的青岛火车站15公里,唯一能够拖动巨石的工具只有拖拉车,根据当时的工人回忆,就是前面前有一辆拖拉机在前面拽着,工人们利用“滚杠”的办法,一步一步的将它推到火车站。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艰难,整整花费了34天的时间。

现在的英雄纪念碑

终于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这块巨石到达了火车站,当时青岛开往北京的蒸汽火车在胶济线上行驶,为了保证安全,蒸汽火车只能减速缓慢前行。工人们回忆,当时火车前行的速度平时慢了一倍,晚上的时候也不会运行。

可是当列车从青岛开往济南的时候,到达济南站时,有一条狭窄的咽喉天桥,拉着巨石的火车没有办法在这里转弯。为了解决拐弯问题,铁路员工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又重新抢修了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不需要经过济南,直接开往北京。

人民英雄纪念碑

最终花费了17天的时间,这块巨石在1953年的10月13日,正式抵达北京。前来迎接这块巨石的是朱德总司令。此后,经过梁思成夫妇的设计,经过新中国巧手匠人们的雕刻,1958年劳动节,它终于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上,并永远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回首昔日的艰难岁月,也许以现在的中国速度,仅用一天的时间,都可以完成这块巨石的运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着新中国刚成立时先辈们不如今天的我们,正如吃包子,第7个包子吃饱时,绝不是说前6个包子没有用,今天的中国速度,也正是因为拥有了前辈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奇迹。


鸢飞九天2018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其中最大的一块完整花岗石石材,其石坯重达320吨。那么,这么重的一个大家伙到底是如何从青岛辗转千里运送到北京的呢?

1953年4月11日,开始了对纪念碑碑心石的开采工作。要开采一块完整的重达300多吨的石料,可谓是史无前例的,技术人员们都束手无策。后来,人们听说在崂山脚下的村庄有一个号称“石神”的李开山的老石匠,很有本事。于是,施工组负责人陈志德请李开山出山帮忙。李开山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和打槽办法开采石料,经过数月的努力,巨大的碑心石坯体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来后,并进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后减重至280吨。随后,工人们又对石料进行了第二次打磨,将其重量减至102吨。

石料开采出来后,接下来面临的就是运输的难题了。首先需要将这个大家伙运送到青岛孟庄路车站的火车车皮上。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碑心石运输工作,工人们采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的运输方式。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巨石走了30天,终于在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

由于运输的火车最多超载100吨,于是工人们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其减重至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随后,工人们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车皮上。接着,火车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顺利。



接下来,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才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在天安门纪念碑工地,工人们最后一次对碑心石进行了加工,加工完成后的碑心石,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最后这块碑心石被镌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并被整体镶嵌在纪念碑正面。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让我们感谢那些为英雄纪念碑的修建默默付出辛劳的工人们,更要向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们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密探零零发


中国大陆旧纪元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刚刚落幕,新当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会议关于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于当晚六点率领全部会议代表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仪式。此时距离开国大典的举行仅有21个小时。

随后的三年里,由十七个部门、单位组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前期设计和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1952年,由美国毕业归国的土木工程硕士陈志德从北京市建设局被调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他先是跑遍了首都的各大图书馆,又花了三个多月去往全国各地,最终在青岛浮山上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原料,用来做纪念碑碑心石的整块花岗岩。他的方案获得了通过,这块石头将被铭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样。人们真切希望,这块石头也会尽可能做到永远不朽。

当“共和国第一碑”的名誉传到浮山石料厂时,人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厂长王文健领着王忠禹、朱培成两位老石匠开始上山选料,其实,整座浮山的石头在他们心中已经了然于胸,但这毕竟是一项天大的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有半点马虎心理,经过三天的走走转转,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采石地点定在了浮山东南侧的大金顶。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片浑然天成的山石。

他们开始谨慎地验证,采用了水漫的方式不停地在山石上浇水,通过这个过程观察山石上有没有细微的裂纹。整整浇了一天的水后,他们欣喜地下了结论,整片山体,浑无半点裂缝!

按照上级交代的任务,必须从山体上剥离出一整块三百吨的山石,剩下的问题是,没有任何记载,当地历史上有过从山体上凿下一块如此重量的山石的先例,哪怕陈志德从国内各地找来的十几位专业人员,也望着巨大的山体都犯了难。

正当陈志德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几位老石工跟他说,崂山脚下有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他的手艺最精湛,当地人称“石神”。

“石神”李开山来到山体前,也着实吃惊,虽然他之前受雇于国民政府办事机构,也曾在崂山地区遍采过巨石,但三百吨这个要求对他来说也是闻所未闻。

经过仔细打量、论证,他决定用放闷炮的方式,来炸出这块石材。

一排闷炮放完之后,效果很不理想,只在巨石的边缘炸出一点缝隙,为了防止对巨石形成破坏,闷炮只能放一次,之后便是艰苦的手工操作。石匠们在缝隙中用钢楔子一点点地开凿,打进去了一百把钢楔子。

但这仍然无法把巨石从山体上分离,哪怕一条裂纹也没有出现,简直令人绝望。

李开山只好另辟蹊径,率领石匠们攀上大金顶,从高处一点一点地开凿出石槽,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程度,难以言表。

凿出石槽后,石匠们转战石料底部,每隔四十多公分以钢管打上通孔,把石料底部打穿,再继续砸进钢楔,数十人挥舞大锤挨个敲击钢楔,逐一加压,试图使石块涨裂。

从第一个钢楔子凿进山体,到石材从山体上涨裂剥离,夜以继日,队伍整整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这块三百多吨的巨石被成功剥离后,在现场对巨石顶部做了第一次加工,凿掉了几十吨突出部分,巨石减重到了280吨。

下山之后,又按照尺寸要求,对巨石做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后的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巨石减重到了103吨。

基本符合最后的运输要求了,剩下的就是把这块巨石运往孟庄路石油公司专用铁路货运站,这是一段距离仅为十五公里左右的路途。

在当时的条件下,仍然没有任何公路运输车辆可以满足这项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与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运输队签订了运输合同,让他们来完成这次艰巨的运输任务。

起重运输队在前期论证的时候,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大件运输方式——滚木,开始时想用圆木做滚木,但圆木的承受力和形状都会有偏差,这次任务却是一个绝对不容许任何偏差的任务,为了保证此次任务万无一失,最后改用了鞍钢提供的无缝钢管初坯。

他们把碑心石吊装在一具9吨重的铁排上,铁排上再铺就木床,用四个千斤顶顶着,路面上先铺设枕木,由无缝钢管初坯充当滚木在枕木上滚动。前方由三台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牵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机和一部卷扬机,由于每前进一段距离, 都需要把枕木和无缝钢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驶速度非常慢。

后半程的道路要经过青岛市中心,青岛的道路是公认的比较逼仄狭窄,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前方必须配备有修路、修桥、拆房队开道,遇到不平之处就修路,遇到拐不过弯的地方就拆房加宽,日均行进速度仅为五百米。晚上停在哪里就在哪里搭起帐篷住宿,青岛市公安局组织现场警戒看守。

这一路走来,受到青岛市民的夹道欢迎,走到哪儿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到了铁路货运站后,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火车的载重也达不到要求,当时已经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调拨了一辆载重90吨的车皮,这已经是全国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吨自重再加上垫木,势必将超过车皮最大载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铁路只能做到超载百分之十,否则将出现不可控因素。

在车皮上,石匠们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缩减为79厘米,重量降低到了94吨,才得以顺利成行。

从青岛到北京,今天的高铁只有四个多小时,当时却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时速是二十公里,弯道时只有十公里。

从北京正阳门西车站到天安门,这几百米的距离,仍然是采取青岛市内运输的老办法,同样是这批运输人员,耗时三天,终于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安装现场。

在安装现场,碑心石开始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瘦身过程,这一次砍下了三十四吨重量,切割打磨后最终的重量停在了60吨这个数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现场,碑心石还经历了一次华丽转身的过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之初,采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种坐北朝南的传统理念,铭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后期论证中,将碑心石面向北方、冲着天安门方向的方案占了上风,因为在大型阅兵、群众游行活动中,人群要经过天安门与纪念碑中间的长安街,将碑心石面向这个方向更有利于集体观瞻。

最后的吊装也是重中之重,这个工序花费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当碑心石被吊装到二十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的准确位置时,所有在场的一百多名包括郑振铎、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专家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1958年5月1日劳动节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体的其他小块石材均为浮山出产,这种石料被命名为“中国灰”。

基座部分偏深色石材取自北京昌平,汉白玉部分取自北京房山。

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来自浮山的“中国灰”花岗岩也被用于天安门广场周边的大型建筑,比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所立的纪念碑,同样出自青岛浮山。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也随之取消,在此之前,委员会送给了青岛石料厂十四匹红布,以示奖励。

如今的浮山,石材开采行业早已被禁止,石料厂也早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之中。

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区东扩和新世纪的高科园建设,浮山也成为青岛市区的中心位置,北边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居民区浮山后社区;南边跨过青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距离大海仅一步之遥;西边紧邻青岛的CBD;东边是日新月异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图为浮山西麓观看青岛上合峰会现场烟花的视角)

建国之初,这里归属青岛市浮山区管辖,后来转为崂山郊区(崂山县—崂山区)。

浮山本身是属于崂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余脉, 其山体约形成于白垩纪早期,距今已有一亿三千万年的历史。浮山共有九座山峰,东侧几座山峰脚下整个山体就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以肉红、灰白两种颜色为主,地质学家曾经给了它们一个专有称号——“青岛岩”。“青岛岩”被世界熟知,是因为在德据期间,德国殖民者在青岛兴建的建筑,石料几乎全部出自这里,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组织评定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浮山九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峰、大学峰、二贤峰、神笔峰、仙砚峰、雏凤顶、卧龙顶、浮山顶、东峰。

按照当时的记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巨石采自浮山大金顶,这个叫做大金顶的山头名字今已不存,按照各种记载,它原本应该位于东侧第二峰浮山顶的正南方山麓,通过观察采石的痕迹和周边卧龙顶、东峰的走势,大致可以判断出它的方位。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三四十年里,这里的地貌被采石破坏的比较严重,地面上留下了巨大的矿坑。一直到2000年,浮山已经成为城市中心,为了避免浮山被彻底破坏,采石活动才被彻底终止。原有的矿坑已被填埋,在此之上,又修建了别墅小区,碑心石的位置应该位于现在的御景峰小区北侧。


最后的题外话,之所以本篇问答写的比较长,是因为我爬过浮山不下百次,“浮山九点”,曾经记载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有成长的烦恼,有青涩的初恋,更有独身一人被困在海拔363米的卧龙顶上一整夜的担惊受怕。


历来现实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是鲜有人知道,纪念碑的每一寸碑心石都是青岛人民的心血和骄傲。作为碑心石的主体花岗岩,是至今为止建碑史上用过的最庞大的一块石料,原来的荒料重达300吨。

当年我国的采石工艺是比较落后的,没有现代化装备不说,石料厂甚至还没有通电。面对这块巨石,即使是南京、上海招募而来的优秀技术工人都十分困惑,不知如何开采。后来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听说崂山下的一位“石神”李开山,就将他邀请过来一起商讨对策。终于,委员会商讨出了一个虽然费力但是也是最为稳妥的办法。工人们在碑石四周挖了一圈五米深的槽,将碑身整体凸显出来,然后在碑底部每隔0.4米打上通贯底部的孔,几十名工匠将楔子插进这些孔洞之中,并且利用8个承重200吨的千斤顶,听候指令同时开凿。

就是用这样的笨办法,石匠们为求稳妥细心开凿,经历了整整三个月才将这块300多吨的石料完全剥离出来,随后石匠们开始对石料进行初步的加工,最后将石料削减到102吨。采石已经成功了第一步,但是委员会又将面对一个更加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运输。运送石材,当时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用火车了。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铁路平板车皮的载重量只有40吨左右,根本没办法驼这102吨的大家伙。于是人们想到了小丰满一个运石油的车皮,最高承重能达到90吨。于是大家就向丰满发电厂借来了这个车皮。

安全起见,专家提醒委员会这段车厢的最多只能超重10%,也就是说超过100吨的话就会有危险了。于是石匠们继续开始对石料进行精细修整,最后让石料缩减到了94吨,加上运送的设备一起加起来一共100吨。

从采石场到青岛火车站,这一段崎岖的路程,人们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枕木和圆木一点一点运送过去,最多加上三辆大马力拖拉机,30公里的路途走了34天。

青岛人民将这块巨石送至列车之上,向北京缓缓行进。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终于到达了终点站,朱德亲自带队迎接工作人员们的到来,到处都是鞭炮声和人们的喝彩声。三天之后,这块102吨的石料终于被运送到了纪念碑的工地,经过石匠们的精雕细琢,碑心石的最后重量是60吨。

1958年4月22日,雄伟的英雄纪念碑终于落成,观看落成典礼的有50万人之多。我们要要记住这些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开采就和运输、创造了奇迹的7000多名工人。


木剑温不胜


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上,是建国之初为了纪念近代史上革命烈士们而修建的。它的主体碑心是由一整块将近15米高,厚2米,重达300多吨的花岗岩雕刻而成。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产自青岛的浮山,在当年落后的运输条件下,它是如何运到北京的呢?

1952年,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正式展开,实际主持修建工作的是著名的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他出身名门,是晚晴著名人物梁启超的儿子。

当时为了找到适合的材质,专家组从全国各地征集了数十种石料,最后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一一筛选,研究这些石料的密度、治疗,耐酸性能,耐腐蚀性等等,最终选中了产自青岛浮山的花岗岩。

材料选定后,青岛的采石工人们就开始了工作,专家组的要求是开采是一块完整的、重大300吨的石料,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这个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后来采石工人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山体上成功的剥离开这么一整块巨石。

随后他们在原地对这块石料按照要求进行粗加工,将其重量减少到了100吨,然后就是运输的问题了。

这么重的石料,当时可没有可以运载的汽车,所以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地面铺设钢管和滚木,把石料拖拽到上面,然后用推土机在前面牵引,让其慢慢的滚动。

最后把巨石运送到火车站,在用火车运动北京。当时从浮山到青岛火车站一共15公里,就是这么并不算远的距离,一共花费了整整一个月。

而到了火车站以后,又面临一个难题,巨石的重量是100吨,而当时载重最大的火车皮只有90吨。最后没办法,只能再次给巨石减肥,石匠们加班加点把巨石的厚度和宽度再次缩减,最终将巨石的重量减少到了94吨,这才满足了火车的载重要求。而加上垫木和固定装置,重量还是达到了100吨,还是超载了。

当时的机车也比较落后,拉着这么一个大家伙也跑不快,在直线上的最快时速也才20公里,最后从青岛到北京竟然跑了整整半个月。

当时北京的火车站在前门西边,距离天安门也就不到1公里,走路过去也就是十几分钟,可当时把这块巨石运过去花了三天。方法嘛,还是在地方铺钢棍滚动运送。

就这样,来自青岛的巨石,经过几千人的努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首都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