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在筆者心目中,廈門是一個又美麗又適合家庭度假的小城市。綠意盎然的街道,溼漉漉的海風,追溯久遠的歷史,綠茵如蓋的參天巨樹,各有千秋的特色民宿,傳遞著廈門特有的文藝氣息。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棟房屋,有如凝固的時空,細細觀摩,你能從中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鬥爭與包容,衝撞與膠著。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廈門旅遊需要停留4天~6天左右時間,除去傳統景點,喜歡小眾文藝的朋友還可以去到曾厝垵、貓街、沙坡尾、中山路等地拍照打卡尋覓美食。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曾厝垵位於廈門島東南部思明區,緊鄰廈門大學、胡裡山炮臺、南普陀、貓街、沙坡尾等景點,相隔不遠,交通便利。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這裡曾是一個以打漁為生的小漁村,村莊三面環山,一面環海,被稱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是年輕人的必打卡之地。特色民宿最為集中,美食林立,比較適合自由行朋友。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學校早期建築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被譽為“南方之強“、“中國最美大學”。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廈門大學大南校門既是南普陀寺入口。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登頂南普陀山約需一個小時,整個廈門大學和鼓浪嶼一覽無遺,視野廣闊,是拍攝廈門全景照片的最佳地點。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作為貓奴,小編尤為喜愛頂澳仔貓街,這裡滿布塗鴉和雕塑,日式漫畫風,色彩斑斕,童趣盎然,文藝氣質濃郁。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行走在貓街,隨處可見貓咪的身影,一個轉身就能與貓咪來一段完美邂逅,無疑是愛貓人士的天堂。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沙坡尾位於演武大橋旁的港灣,原本是老廈門人出海打漁碼頭,餐廳林立,海鮮飄香,經政府整治後,煥發新生,佈滿各色各樣的網紅店鋪,成為文藝青年最愛去的美食地。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早就聽說這個地方,聚集著文藝青年的百萬夢想,同時還是當地人吃喝玩樂的聖地。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如今的沙坡尾主要分為藝術西區、大學路和避風港三大部分。搞怪的塗鴉牆、精緻的餐吧、破舊的居民房,在年輕人夢想的圖繪下,變得更加真實可愛。

廈門大學、南普陀寺、貓街和沙坡尾全部遊覽完畢需要一整天時間,胡裡山炮臺作為廈門旅遊的一個重要景點,可放在行程的第二天再去。

在胡裡山炮臺,保存著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古老的,最大的,海岸巨炮---克虜伯大炮。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克虜伯海岸巨炮於清光緒十九年,“洋務運動”期間建置,為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大炮全炮重量為87噸,膛線84條,炮長13.96米,口徑28生;即280毫米,大炮管長11200毫米,射程19760米(射擊仰角在5度~30度)。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從倉庫中推出炮彈到巨炮裝填完畢發射,約需15人協作,地面軌道和裝填點火線路設計極極簡精緻,是近代兵器工業的代表佳作,每分鐘可以發射1~2枚炮彈。

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在二戰結束之前是德國兵工製造的重要企業,為德國生產大炮、裝甲車、坦克、潛艇和各種輕武器,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的炮塔既是克虜伯設計的。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克虜伯大炮原本東炮和西炮相互應,西炮在60年代大鍊鋼鐵時期被毀,只剩下東炮孤零零的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如今城門、城牆、城樓、護城壕、清兵營房和炮臺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國海防軍事史、洋務運動史和兵工構築技術的珍貴史蹟。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從胡裡山炮臺出來,往廈門大學方向走,可沿海灘步行至演武大橋觀景臺,沙坡尾藝術西區,這條徒步路線風景甚好,還能捕捉到金碧輝煌的夕陽景緻。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除去上述景點外,還有其他一些小眾文藝的景點例如廈門園林植物園,也比較值得一去。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植物園內最出名的是雨林世界和多肉植物區。圓鼓鼓的仙人球十分可愛,與黃色的沙地相互碰撞,行走在多肉植物區,完全找不出第三種顏色,放眼望去,除了腳下泛黃的沙地,幾乎滿眼的綠色,無疑是最佳洗眼睛之地。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巨大的多肉植物營造出曠漠的美感,穿梭其中,不需要刻意的擺拍,分分鐘都是行走的大片。

廈門本島就像一個偌大的花園,其中點綴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園,慢遊廈門,隨處可能偶遇令人驚喜的美麗景緻。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鼓浪嶼,作為廈門旅遊的最後壓軸戲,至少需要留足兩天一晚時間。

廈門鼓浪嶼的建築風格,與此前筆者介紹的粵閩自駕遊路線所經過的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培田古村有很大的區別,大量吸納了近代西方文化,風格亦中亦西,如果沒有在前期幾個站點深度瞭解客家建築文化,就很難理解鼓浪嶼的獨特氣質。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清光緒二十九年,廈門淪為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的根據地,各國紛紛在鼓浪嶼設立使館及其他功能機構,歷經百年風雨,留下了一批見證中國半殖民地歷史的建築。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早期鼓浪嶼受到無保留的西方文化輸入,島上建築是純西方文化建築,隨著後期大批歸國華僑回到鼓浪嶼大興土木,他們深受西方文化洗禮,感情上又根植於中國客家文化,這種東西方文化膠合的心態,直接反應在他們的建築上。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島上共有1200多座大大小小的老別墅,這些別墅在西方的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巴洛克,清真大圓頂的樣式上,又混合了閩南建築特有的騎樓、門樓、陪樓等風格,造型雜糅,氣質別具一格,很難簡單歸類。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客家人甚為講究的風水學“厭(ya sheng)勝”,也處處體現在鼓浪嶼的建築上。

傳統厭勝理解起來並不難,既“一物降一物”“一物壓一物”。房屋五行缺水,就挖個水池或水渠,房屋五行缺火,就在灶上下功夫。到了鼓浪嶼,厭勝就演變成東方文化壓西方文化,在西方的元素上,壓一個東方風格的設計。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最著名的當屬“金瓜樓”。

金瓜樓是一座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建成的別墅洋樓,全部梁、柱、簷、楣、板、角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浮雕,頗有鄉土氣息,又有洛可可的韻味。窗戶是歐式的,均裝百葉;內部房間、廳堂的設置中西結合,既有中國傳統的廂房和公用的中廳,又有歐式的壁爐和寬廊。這種用中國傳統工藝裝飾洋樓的手法,反映了廣大華僑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金瓜樓的獨特風格。

頂部橙黃泛金的兩個大金瓜,取材於古羅馬建築的風格,瓜絡縱橫密綴,交錯繁衍,覆蓋包裹著金瓜,有中國傳統的瓜絡綿延、吉祥富貴之寓,又有東方文化壓西方造型之深意。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十多年前,鼓浪嶼眾多老建築還處於廢置狀態,雜草叢生,隨著近些年經濟發展,遊客熙來攘往,這些老建築也陸陸續續投入使用,或做商鋪,或用於客棧民宿,修葺一新,也算是一種保護吧!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島上植被茂密,古樹參天,風景甚是宜人。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每天有十多班渡輪往返廈門和鼓浪嶼之間,五分鐘即可到達碼頭,交通極為方便。傳統旅行團安排的是當日遊覽返程,自由行的客人則建議在島上住宿一晚,入住老屋改造的民宿裡,其文化體驗度無以倫比。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我們入住的民宿“春草堂”,建於1933年,是廈門第一個建築工會會長許春草的住宅,由許春草親自設計,臨崖而築,外形頗似西式洋樓,實際上是中國現代民居。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春草堂與鼓浪嶼其他別墅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選用閩南特有的花崗岩作牆基、牆柱和廊柱,特別是有意保留著花崗岩的荒面,加以清水紅磚勾縫,一眼望去,既有自然粗獷厚實的感覺,又有閩南建築的天然色彩美。此樓選址獨具匠心,視角幅度寬廣,可以推窗看海觀霞。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房屋內仍然保留著當年的裝修和裝飾,西洋風格為主,也有傳統的中式傢俱。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建築佔地面積不算很大,設置有電梯和泳池。許春草不愧為建築專業人士出身,其設計構造極具匠心,算得上是經典佳作。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這也是我們在眾多民宿中一眼相中春草堂的原因。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鼓浪嶼的精品民宿眾多,價格從500元~1000元不等,每一棟建築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即便沒有住宿,也值得逐一拜訪欣賞。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作為外來建築文化與閩南建築文化交匯點之一的鼓浪嶼,其建築展示了西方建築文化在中國從排斥、否定到模仿、合成直到雜糅包容。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研究鼓浪嶼的建築藝術及其產生這種藝術的原因,就是研究這種建築形式碰撞、融合過程的歷史背景,是一種深層次的、多種文化的較量。

這也是我們遊歷鼓浪嶼之後,最大的收穫吧!


至廈門之後,粵閩自駕遊線路攻略系列就此結束。

喜歡自駕遊的朋友請繼續關注本號,我們將開始介紹泉州-莆田-福州南平武夷山一線自駕遊攻略系列。

廈門,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藝術之地



— The End —

本文圖片部分版權為#蟲蟲旅行#所有,部分來自網絡,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