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拿到北清录取书的学生,放到二本大学去,把二本的放到北清去4年后,谁优秀?

爱网人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教育,哪个更重要。

只不过,这个问题更具体精确。北清录取线比二本录取线,平均高200分左右。这200分的差距,能不能用4年的大学教育质量差距填平?

能考上北清的学生,肯定是天资聪颖、积极进取、坚韧不拔、高度自律。只考上二本的学生,多数情况下,资质普通,性格心理无过人之处。

而北清的软硬实力及氛围,亦是二本大学所望尘莫及。

将优秀的学生放到平庸的大学,将平庸的学生放到优秀的大学,如此交叉实验,结果如何?其实我们见过很多类似的个案:

成绩普通的学生,通过私人关系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这些学生,有的因为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熏染,最终取得长足进步。但也有一部分,跟不上节奏,排名经常靠后,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成绩反不如从前。

反之,另一些学生,本来达到了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分数线,却选择了普通学校或普通班。成为“鸡头”的荣耀,让一部分学生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成绩大踏步前进。也有一部分学生,受不良学习风气的影响,最终泯然众人。

这些案例表明,学生的个性心理,对结果的影响最大。如果心理素质稳定,则先天的禀赋更重要。如果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则后天的教育更重要。

100名拿到北清录取通知书的学生,放到二本大学去,肯定有一部分会变得平庸,而另一部分可以保持优秀。不过,因为接触不到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得不到最好的大师指点,不会有特别优异的表现。

100名二本学生,放到北清去,也必定有一部分无法毕业,另一部分,潜能得取充分挖掘,将变得更优秀。

最近北大退档河南考生事件,虽北大理亏,但536分的成绩,想顺利毕业,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二本的分数进入北清,毕业难度更可想而知。

所以,我预测这个交叉对比实验的结果,应该是旗鼓相当。

有两句名言,放在一起特别有意思。

一句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另一句是: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强调了禀赋或才华的重要性。

这两句话各有道理,又相互矛盾。但其实也都存在漏洞:橘的环境适应性不强,所以到了淮北变成了枳,人却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金子如果放在黑暗的空间,就一定不会发光。

先天禀赋无法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却可以锻炼。稳定的心理素质,是让我们变得更强的秘诀。李寻欢不懈地雕刻木像,不仅仅是为了纾解思念的痛苦,更是为了锻炼手的稳定。这样,他的小李飞刀,才能例无虚发。


毫米


我儿子2000年考上北京一所二本,04年毕业就到一家民营企业工作。高中的同学考上清华北大还有985.211的很多,毕业后有的在大城市打拼,有的回老家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我儿子到民营企业从普通职员做起,月薪一千多块,跟着企业一起成长,现在已是企业高管,年薪已近百万。只要上大学后努力学习,工作认真打拼,上二本还是不错的!


远望9519


我儿子211学校,正儿八经考上去的,比学校录取分数线高了十几分。上大学后早上六点钟起床,没课的时间都去上图书馆,晚上11点才休息。和我微信聊天说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了,学着还嫌吃力。

他高中的时间学的是理科,高考成绩609,语文128,英语130,数学119,因为觉得这一次数学成绩考砸了,不想再上理工科,报的是文科法学。一个学理的学生改学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就这还嫌吃力,我想象不出来,让一个能上二本的学生去上清华,他要费多大的力气才能赶上功课?

今年,河南一个考生以非常低的成绩捡漏上北大,北大一开始是退档,理由是成绩太差,怕跟不上,结果舆论一片哗然,在种种压力下,北大把这个学生给录取了,可是我想在这以后学习中,他应该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跟得上。这还是一本的孩子去上清华,更别提二本的了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我有个同学,考大学是当年省理科状元,后来去了中科大。大家替他惋惜,说不如去清华北大啦。他说我虽然是高考状元,但在我们大学里真没什么优势,看别人像玩儿似的我要特别努力。用功肯学和高智商真不是一回事。去北大清华我都怀疑是不是跟得上。所以你把二本生扔到北大清华结局可想而知。能考上顶尖学校的和考不上一本的相差绝不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智商和能力。出色的人并非造就于好的环境,而更多的是与生俱来。


嫣然三笑


我儿子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双培生。高考630分。在北航上学。在北航的双培生挂科的占80%。其实北航学生挂科率也大于50%。有跟不上退回北工大的,回去就是学霸。这就是差距。不过儿子还不错,无挂科,三年奖学金4万。他说听同学讲高考如何努力。他如果也这么努力可以直接北航了。前些天听他与天津理工大学同学交流。北航的考试天津理工的同学吓得吐舌头。说简直是一个大学水平一个小学。例如北航考试是闭卷设计一个可正确运行的CPU,修改操作系统的某个功能。天津理工是开卷写几十行的程序。天津理工是一本较好的学校。可想二本院校了,连幼儿园都不如。


人工智能学者


问这个问题感觉就是不相信人有天资聪颖这个事儿!!!

就是考上清华的各个省的尖子生到了清华还有的觉得被秒成傻逼,何况一般的二本!!!

卧槽,你跟清华的人在一起供供事试试先,我刚刚毕业时的直属领导是清华的硕士,大领导是清华的博士,本人的学校也就是个双一流而已,靠,写个工作联系函改七八边都正常,做个表格你就知道你脑子那种处理信息的流程(思路)跟他们差距大的很!

相信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班级有的人就不咋学也能考的好,那就是聪明,曾经有老师说上课就怕某人抬头,一抬头有可能就是哪里讲错了,你想呀,老师要反复备课,不过说真的我们四线城市的老师多是二本最多一本!所以以前不理解后来见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脑子也是一个器官而已,姚明就是高,刘翔就是跑的快,郎平就是会打排球……有的人长的美,有的学生就是会学习,不服不行!!!

想必楼主年轻,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好多事情就理解了,人也见多了,就不困惑了!


工地打杂的


我说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初中比业那年,以前,补习生可以考重点高中,数以考上重点高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补习生,到了我们补习那年补习生就不能考重点高中了,那年的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高出了三十多分,三年后普通高中考上了四个中专,当然那年的重点高中升学率也是最低的一年,学校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校风,教学经验。


老38606316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案例你就知道了,我是衡水县里人,当年中考的时候正赶上衡水二中招生,由于衡水市区的学习好的学生都被衡中招去了,所以二中便到下面县里招生,学习好的学生直接高额奖学金,抵得上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最差的也是免交学费。现在已经是仅次于衡中的学校了。当年仅于衡中的冀中、武中早被二中甩下。这就是生源对于学校的影响力!就像一块璞玉,稍加雕琢便价值连城。一块朽木,就是请大师雕刻,照样不值钱!


农生百态


客观来讲,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表面上看的是分数,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强大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校方法,有强烈的自学能力。而相比较而已,上二本的学生不论是高中知识的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欠缺的。把二本的学生放到北清,相信会有个别同学能够发愤图强,在四年的时间实现逆袭,但不可否认,决大部分同学会因为学习能力不足而最终退学或被淘汰。而北清的学生放到二本,最终自暴自弃的只会是少数,绝大部分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考研时候会再次展现自己的实力的。

所以说,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分层,让不同智商和能力的学生在一开始就把他们放到不同的道路上,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虽然有人会在后期的工作学习中实现逆袭,但那只是极少部分罢了!

我是高考志愿帮,话虽然不好听,但我说的是事实!


甘肃高考志愿帮


这个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我有个哥哥,那么优秀,也不过读的西安交大(西交大已经很强了哈,我比喻一下。)后来公费去英国留学,当过英学联主席,纳米材料这块,世界顶尖行列,英国佬一直忽悠他转国籍,😂可惜他是个优秀的中共党员。

所以说,能不能成才,靠自己,学海无涯,放眼望去,你以为本科就到头了?真正牛逼的人,你把他放本二,他考验也会去一流大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