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一個城市當中街道的命名,體現了該城市特別的歷史底蘊與人文傳統。凡是對上海的城區交通有所瞭解的,都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上海的道路很多都以全國其他省市的名字命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等,好像大上海成了縮小版的中國地圖。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夜燈下的南京路


其實不僅是上海,像北京、廣州、武漢等大城市都有這種以別的省市命名的街道,像上海這般“佈局全國”的還是罕見。


上海路名為何如此特別?


追根溯源:19世紀上海英美公共租界之規定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武力打開清朝國門,在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將上海歸為通商口岸,從此,上海成為近代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


在之後的中英《虎門條約》中,又約定英國可以在上海租地建屋,設立“租界”。隨後清政府蘇松太兵備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共同公佈《上海土地章程》,確定了首塊830畝地的租界範圍。之後美國和法國也在上海取得了設立租界之權。1862年,英美租界合併為公共租界。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租界雖然名為租地,實際上卻是西方列強的殖民據點。當時列強強佔當地居民土地,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僱傭工人修建租界的各項基礎設施,使得租界的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當時公共租界裡的外灘


英美各國為了管理租界,需要對租界內的道路交通進行規劃管理。當時英國人提出《上海街道命名備忘錄》,決定將租界內的道路原名更改,變成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名稱命名,東西向的街道以各市名稱命名。


為什麼英國人要這麼做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英國作為武力侵華的開路先鋒,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在中國取得了殖民利益,將勢力範圍從沿海地區擴展到了中國內陸。英國人為了彰顯自己可以“主宰”中國,將租界內道路名稱以各省市名稱命名,展現自己在這些地方的勢力範圍。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英國軍隊轟炸廣州城


另一方面,將道路改為各省市路名,明顯比原來上海人按照本土習慣取路名更加容易備案和記錄,方便租界當局和之後新來的英國人儘快熟悉上海乃至全中國的地理情況,為進一步殖民侵略做準備。


美國人起初不贊同這種方案,但英國人當時說話很有分量。最後,美國同意與英國一起於1865年發佈公共租界的命名規則,肯定了英國人的這種命名方法。


公共租界最繁華的一條馬路,是上海人舊稱的“大馬路”,也是上海十里洋場的重心。這條路後來被英國領事麥特赫斯脫建議改為“南京路”,就是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的簽訂。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20世紀初的南京路


南京路南面平行的,依次是按城市命名的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這裡的廣東路作為省名,原本是不符合命名規則的,但由於“廣東”和“廣州”在英文裡的發音近似,都是“Canton”,英國人沒按中文習慣做具體的區分,久而久之習慣也就成真了。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廣東路


法國人作為英國人長久以來的冤家,自然不願意向英國看齊。法國人喜歡以人名和宗教概念命名,如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貝當路(今衡山路),杜神父路(今永年路),古神父路(今永福路)。這些名字都是來自法國著名人物和天主教著名神職人員。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衡山路


不過,法國也不是完全不搞各省市命名,少數街道如“寧波路”,在法租界和英美租界都有。


那麼上海本地人同不同意洋人對自己的地名這麼改動呢?明顯不同意,但他們又沒轍,只好做“有聲但無力”的反抗。


上海人民不按英國人的命名稱呼,在互相之間的交流中還是將南京路稱為“大馬路”,將九江路稱為“二馬路”,將漢口路稱為“三馬路”等。這種稱呼習慣一直持續到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終結。


不過,這番命名規則只是在租界的核心範圍之內,即原黃浦江、蘇州河、泥城浜和洋涇浜四條河流的範圍之內,還沒有對上海其他地區的道路命名造成顯著的影響。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蘇州河


但是此種命名規則開創一種先河,不僅日後在上海大規模推行,還應用到了漢口(武漢),廣州等城市。


拓展開來:民國各屆政府之不同做法


1911年,南京設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了取得西方列強對新政權的支持,仍然保留了前清時期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武昌起義


在民國政府眼中,上海的重要性不亞於首都南京。接管上海後,臨時政府決定在上海增加一些彰顯民國氣象的道路,如共和路,光復路,中華路,民國路(今人民路)等等。不過國民政府深知省市命名的那一套規則是英美列強搞的一套系統,所以沒有在全市推廣這種命名方法。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中華路


當時政府策劃了一個“大上海計劃”,打算修築20條幹道,形成干支相連的道路系統。按照上文中所介紹的“民國精神”,該計劃準備構築11條“中”字打頭的馬路,10條“華”字馬路,5條“民”字馬路,10條“國”字馬路,9條“上”字馬路,13條“海”字馬路,15條“市”字馬路,12條“政”字馬路和8條“府”字馬路,合稱“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同時按孫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三民五權”思想進行分區。如今楊浦區五角場一帶的一些路名(如國賓路,國濟路等)即來源於此。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民國建立後,民族資產階級迎來一段黃金時期,如榮德生兄弟在上海創辦的多家紡織廠,產業發展良好。民族資本家為了表達實業救國的願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推動了上海一批特別的道路命名,如永興路,鴻興路,華盛路等等。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誰都沒料到,以省市命名街道,是由侵華日軍扶持的汪精衛偽政權推進的。當時日本人作為列強的後起之秀,也借鑑了英國人的做法,在佔領上海並扶持汪偽政權後,先是將英美各國的勢力驅逐,然後在全市範圍內大規模推行,使得以各省市地名命名的道路在上海街道佔了多數。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日軍佔領下的上海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對上海的街道命名又做了一番調整,還學起了法式命名法,將國民政府的部分高層,如林森、陳其美等人之名也用上了。


不過對於以各省市命名的道路,國民政府只做了部分調整,沒有做特別大的改動。畢竟這一套命名法已經推廣開來了,而且英美的租界勢力在戰後重回上海,該怎麼著還是怎麼著。法國由於在二戰中被德國打爆,法租界無力維持而退出上海。


穩固出新:新中國有選擇性地保留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徹底終結了外國殖民者在上海的統治。新中國的上海市政府,並沒有把這些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通通改變,而是有選擇性地保留下來。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解放


這主要是出於兩點考慮。首先各省市命名的做法在上海,特別是核心城區使用已久。上海人民儘管私下裡喜歡以舊名稱呼,但畢竟已習慣成自然,反倒成了大上海包容四方的證明。且往來上海的全國各地商賈移民也多在自己省份和城市命名的街道聚集,形成了人文傳統。


其次,儘管以各省市命名的方法是外國侵略者創立,但並非一無是處,這類命名與霞飛路那種體現西方精神的命名不是一回事,所以後來霞飛路改成了淮海中路。


事實上,這種理念不僅體現在街道命名上,也體現在其他方面。比如新中國成立後,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破壞的遺址就沒有修復,對各個城市的外國租界舊址建築也大多保留下來,這是看重其警醒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教育價值。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什麼是“有選擇性地保留”?新上海做的重大調整在於肅清帝國主義和國民政府遺留,主要改變的是殖民色彩比較濃厚的街道命名(如霞飛路)。對於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保留其符合上海人民習慣的部分,並將其中一些街道的命名用增加字眼等調整(如四川路改為四川中路)。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四川中路


在日新月異的城市道路建設中,上海城區面積迅速擴展,街道越來越多,以省市命名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乾脆直接從小城市和區縣中找名字,如牡丹江路,延吉路等等。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市以省份命名的南北向道路,包括江蘇路,陝西路,山東路等20個左右的省份,以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命名的東西向道路,包括北京路,天津路,南昌路等多條道路。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而且各個省份下屬的城市與區縣呈現出一種分區分佈的態勢,如閔行區的許多道路以雲南省的城鎮命名(劍川路,金平路等),徐彙區的許多道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城鎮命名(欽州路,蒼梧路等),浦東新區的許多道路多以山東省的城鎮命名(煙臺路、東昌路等)等等。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久而久之,這種命名方法成為一種習慣。當然了,上海還有很多其他的道路命名規則,只是以各省市命名的規則最為有名。武漢、廣州等城市雖然也有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但是由於不具備上海這種特殊的近代史環境和歷程,因而缺乏採用這種命名規則的土壤。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廣州也有北京路


如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人去上海都想去自己家鄉命名的街道看看。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千萬條街道點亮了上海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為什麼喜歡用其他省市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