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一个城市当中街道的命名,体现了该城市特别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传统。凡是对上海的城区交通有所了解的,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海的道路很多都以全国其他省市的名字命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等,好像大上海成了缩小版的中国地图。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夜灯下的南京路


其实不仅是上海,像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都有这种以别的省市命名的街道,像上海这般“布局全国”的还是罕见。


上海路名为何如此特别?


追根溯源:19世纪上海英美公共租界之规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武力打开清朝国门,在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将上海归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成为近代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在之后的中英《虎门条约》中,又约定英国可以在上海租地建屋,设立“租界”。随后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确定了首块830亩地的租界范围。之后美国和法国也在上海取得了设立租界之权。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租界虽然名为租地,实际上却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据点。当时列强强占当地居民土地,用极其低廉的价格雇佣工人修建租界的各项基础设施,使得租界的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当时公共租界里的外滩


英美各国为了管理租界,需要对租界内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管理。当时英国人提出《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决定将租界内的道路原名更改,变成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名称命名,东西向的街道以各市名称命名。


为什么英国人要这么做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英国作为武力侵华的开路先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取得了殖民利益,将势力范围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了中国内陆。英国人为了彰显自己可以“主宰”中国,将租界内道路名称以各省市名称命名,展现自己在这些地方的势力范围。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英国军队轰炸广州城


另一方面,将道路改为各省市路名,明显比原来上海人按照本土习惯取路名更加容易备案和记录,方便租界当局和之后新来的英国人尽快熟悉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地理情况,为进一步殖民侵略做准备。


美国人起初不赞同这种方案,但英国人当时说话很有分量。最后,美国同意与英国一起于1865年发布公共租界的命名规则,肯定了英国人的这种命名方法。


公共租界最繁华的一条马路,是上海人旧称的“大马路”,也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重心。这条路后来被英国领事麦特赫斯脱建议改为“南京路”,就是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的签订。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20世纪初的南京路


南京路南面平行的,依次是按城市命名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这里的广东路作为省名,原本是不符合命名规则的,但由于“广东”和“广州”在英文里的发音近似,都是“Canton”,英国人没按中文习惯做具体的区分,久而久之习惯也就成真了。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广东路


法国人作为英国人长久以来的冤家,自然不愿意向英国看齐。法国人喜欢以人名和宗教概念命名,如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贝当路(今衡山路),杜神父路(今永年路),古神父路(今永福路)。这些名字都是来自法国著名人物和天主教著名神职人员。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衡山路


不过,法国也不是完全不搞各省市命名,少数街道如“宁波路”,在法租界和英美租界都有。


那么上海本地人同不同意洋人对自己的地名这么改动呢?明显不同意,但他们又没辙,只好做“有声但无力”的反抗。


上海人民不按英国人的命名称呼,在互相之间的交流中还是将南京路称为“大马路”,将九江路称为“二马路”,将汉口路称为“三马路”等。这种称呼习惯一直持续到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终结。


不过,这番命名规则只是在租界的核心范围之内,即原黄浦江、苏州河、泥城浜和洋泾浜四条河流的范围之内,还没有对上海其他地区的道路命名造成显著的影响。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苏州河


但是此种命名规则开创一种先河,不仅日后在上海大规模推行,还应用到了汉口(武汉),广州等城市。


拓展开来:民国各届政府之不同做法


1911年,南京设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取得西方列强对新政权的支持,仍然保留了前清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武昌起义


在民国政府眼中,上海的重要性不亚于首都南京。接管上海后,临时政府决定在上海增加一些彰显民国气象的道路,如共和路,光复路,中华路,民国路(今人民路)等等。不过国民政府深知省市命名的那一套规则是英美列强搞的一套系统,所以没有在全市推广这种命名方法。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中华路


当时政府策划了一个“大上海计划”,打算修筑20条干道,形成干支相连的道路系统。按照上文中所介绍的“民国精神”,该计划准备构筑11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条“华”字马路,5条“民”字马路,10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条“海”字马路,15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合称“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同时按孙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三民五权”思想进行分区。如今杨浦区五角场一带的一些路名(如国宾路,国济路等)即来源于此。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民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迎来一段黄金时期,如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的多家纺织厂,产业发展良好。民族资本家为了表达实业救国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推动了上海一批特别的道路命名,如永兴路,鸿兴路,华盛路等等。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谁都没料到,以省市命名街道,是由侵华日军扶持的汪精卫伪政权推进的。当时日本人作为列强的后起之秀,也借鉴了英国人的做法,在占领上海并扶持汪伪政权后,先是将英美各国的势力驱逐,然后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推行,使得以各省市地名命名的道路在上海街道占了多数。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日军占领下的上海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上海的街道命名又做了一番调整,还学起了法式命名法,将国民政府的部分高层,如林森、陈其美等人之名也用上了。


不过对于以各省市命名的道路,国民政府只做了部分调整,没有做特别大的改动。毕竟这一套命名法已经推广开来了,而且英美的租界势力在战后重回上海,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法国由于在二战中被德国打爆,法租界无力维持而退出上海。


稳固出新:新中国有选择性地保留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彻底终结了外国殖民者在上海的统治。新中国的上海市政府,并没有把这些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通通改变,而是有选择性地保留下来。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解放


这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首先各省市命名的做法在上海,特别是核心城区使用已久。上海人民尽管私下里喜欢以旧名称呼,但毕竟已习惯成自然,反倒成了大上海包容四方的证明。且往来上海的全国各地商贾移民也多在自己省份和城市命名的街道聚集,形成了人文传统。


其次,尽管以各省市命名的方法是外国侵略者创立,但并非一无是处,这类命名与霞飞路那种体现西方精神的命名不是一回事,所以后来霞飞路改成了淮海中路。


事实上,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街道命名上,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的遗址就没有修复,对各个城市的外国租界旧址建筑也大多保留下来,这是看重其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价值。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什么是“有选择性地保留”?新上海做的重大调整在于肃清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遗留,主要改变的是殖民色彩比较浓厚的街道命名(如霞飞路)。对于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保留其符合上海人民习惯的部分,并将其中一些街道的命名用增加字眼等调整(如四川路改为四川中路)。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四川中路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道路建设中,上海城区面积迅速扩展,街道越来越多,以省市命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干脆直接从小城市和区县中找名字,如牡丹江路,延吉路等等。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市以省份命名的南北向道路,包括江苏路,陕西路,山东路等20个左右的省份,以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命名的东西向道路,包括北京路,天津路,南昌路等多条道路。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而且各个省份下属的城市与区县呈现出一种分区分布的态势,如闵行区的许多道路以云南省的城镇命名(剑川路,金平路等),徐汇区的许多道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镇命名(钦州路,苍梧路等),浦东新区的许多道路多以山东省的城镇命名(烟台路、东昌路等)等等。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久而久之,这种命名方法成为一种习惯。当然了,上海还有很多其他的道路命名规则,只是以各省市命名的规则最为有名。武汉、广州等城市虽然也有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但是由于不具备上海这种特殊的近代史环境和历程,因而缺乏采用这种命名规则的土壤。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广州也有北京路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去上海都想去自己家乡命名的街道看看。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千万条街道点亮了上海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上海的路名为什么喜欢用其他省市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