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久病重病后的人,太溪脉弱,肉陷,说明预后不良,寿命不长,如果脉弱肉不陷说明什么呢?

素罄清


这一段内容,是《素问·玉机真脏论》对慢性消耗性疾病恶病质情况的笼统概括。

太溪脉弱而肉不陷,说明诊断错误,或是庸医误用药物,发生了重大医疗事故,那就谁看的病下的药,就谁来负法律责任呗。没什么可狡辩的。

慢性消耗性疾病恶病质,太溪脉弱,大肉必陷。这两者是一同发生的。

《金匮方论》里说:“盖以少阴一经,实原气所系,为生死关头,故凡卒厥等证,两手无脉,但得趺阳太溪脉在,皆有可救。”《活人书》说“太豁穴是足少阴肾之经,男子以右肾为命门,女子以左肾为命门,主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门脉者活,无者死。”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古称太溪为“回阳九穴”之一,诸阴根本,古代医家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很多医家面对垂危的病人,多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牛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摸到动脉的跳动,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所以,太溪脉象虽止一,但实际上是全身诸阴脉的代表。我曾经说过,理解阴阳可以这样理解:阴是阳的容器,阳是阴的作用体现。太溪脉弱,则说明阴不容阳,水液不行,精微不布,用药效果很差,所以预后不良。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以六经来说明的话,病已至诸阴,侵犯于脾,致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脾主肌肉,脾虚失运而“大肉陷下”。所谓肉陷,在中医就叫“大肉陷下”。

也就是说,脾虚的大肉陷下是在太溪脉弱的基础上发生的,是机体久病消耗的必然结果。太溪脉弱而肉不陷?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反过来,大肉陷下但命门脉尚存。

这就好比伤口与出血是一个道理。出血了,必定要有伤口。没有伤口而又出血,你这不是想瞎了心了么。

如果发生了“太溪脉弱而肉不陷”,那它就不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了,那就是用错药,庸医把患者给毒死了。那还能怎么办?报警抓他,把他绳之以法呀!这事还用别人教你吗?

所有给“太溪脉弱而肉不陷”找理由的人,都是在胡说八道,你都可以举报他们,保证不是骗子就是庸医,没一个冤枉的。


纯钧LHGR


回答:这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久病重病要看症状。如果症状明显病因在筋脉穴位,为什么会出现太溪脉弱、肉陷体征,首先是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种衰老败坏现象。老化自然有脉弱,肉陷这代表性现象。

人必须经过:生老病死四个阶段,生与死是规律,唯独疾病和衰老可以干预。疾病是身体出现的各种难受的症状,通过相关方法就能解决,而衰老只能通过相关方法延缓,没有一步步慢慢老化,就没有死亡,这一点是肯定的。再先进科技也不能阻挡老化。如果阻挡了,那小孩如何长大?

医书上也会有年代问题,内经里很多是必须遵守的理论,但是随着不断实践,特别是中医,那是在活人身上,特别是在患者身体上摸索,实际出来的。

比如纯正传统中医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使得疾病进一步伤害人体造成的。另一个原因是治疗不得法,耽误病情造成的。

出现这种问题也可以补救,肉陷,脉弱说明阳气匮乏,如果使用温补阳气还不起作用,那就是病因在筋脉穴位,必须通过一针二灸,修复筋脉穴位郁堵、损伤。这样才能更好吸收利用阳气。再就是再纯正中医指导下完善保健,只有做好保健才能更好健康好修复问题。保健这一点已经被太多中医遗忘了!

运动锻炼也是保健一种,持续性,循序渐进做好运动锻炼,就能改善肉陷问题。当然如果过度的衰老也是不能逆转的,但是整体会有很大改观这是肯定的。肉陷不能彻底改善,但会圆润一些。

个人心得,了解中医,呵护健康,欢迎评论,谢谢



生命的航线


久病重病的人,必然是各种虚各种弱,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你说那种情况,被人下毒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草民老百姓


久治不好离了吊瓶就走人,是免疫力低,西医永远治不好,中医的绝招不用吃药,搓搓穴位,灸灸穴位,20天就好了。民间秘方简单有效。无证不可行医,快失传了太可惜。[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用户7803770126394


内经中的话应该原文摘取,且要结合本篇上下文来体会其义,现在的白话文翻译很多都不得其意。

久病重病之后,大肉下陷,是痿症,痿证取阳明。病的预后是要通过脉症来分析,脉与症相逆为逆,预后不良。相顺则可治。


第十三刀


本人很少用针,寡闻识浅,不予评说。


于泽洋8


只吃早饭吧!


纯行


说明水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