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這些年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很多人都慢慢的從心底有了民族自信,隨著而來的國學熱也讓大家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優秀燦爛,希望通過學習古文來增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和文化自信。

學習古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古人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古往今來那些公認的名篇,但是初學古者往往會面臨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古文觀止》和《昭明文選》應該選哪一本讀,這其實是所有古文初學者都非常容易犯的錯誤。

這兩本書不是取捨的關係,而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主要是因為《古文觀止》這本書的題目迷惑了很多人,這裡說的古文並不是我們通常說的“古文”,一般情況下我們把用文言文寫成的文章都可以叫做“古文”,但是《古文觀止》裡的古文僅僅是古代文章裡的一個類型,即散文。

散文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的門類叫做駢文,駢文與散文隨著時代的不同,各個時期都這兩種文體的喜好程度不一樣,唐代韓愈和柳宗元就發起過一個運動叫做古文運動,說的就是要恢復古文的問題,這裡所謂的古文就是指的散文。

這個“古文”主要是針對漢魏六朝以來流行的駢文來說的,唐之後散文開始慢慢流行,但駢文和散文作為文學的基本樣式,在整個古代優秀文章中缺一不可。

魯迅先生針對《古文觀止》說過這麼一句話:“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地不可輕視。”

這話意味著,《古文觀止》的影響力確實不亞於《昭明文選》,但將這兩部書相提並論,在內行看來也確實可笑。

《古文觀止》只是清朝的兩位私塾先生選編的古文入門讀書, 《昭明文選》卻是一位文化素養極高的皇太子帶領全國第一流的知識分子精心編選出來的文學典範 。這兩套選本完全就是不同類型不同出處的作品,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比性,所以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兩本書都要讀一讀,駢文散文各自有各自的好,一定要親自讀一讀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喜歡哪一種文章。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兩首讓人尷尬的詩

儒家對於文章的傳統定義就是文以載道,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歷代文人的追求,文章好不好思想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比如選入課文的《出師表》但從文章來看,其實文學水平並不高,但之所以能入選課文是因為大家都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所以《出師表》才能成為千古名篇。

但是如果有些作品文學水平很高,但就是道德水平很低,思想很不健康,那麼會不會被收錄呢?

我們認識事物一般都是整體眼光來認識的,你很難完全把一篇文章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分開,比如一篇文章思想邪惡三觀不正,你大概率上講是不可能喜歡這篇文章了。

但是《文選》第一次把文學性標榜出來,裡面也選錄了一些在當時甚至是現在都覺得思想性不是很高的文章,比如非常出名的古詩十九首裡面的詩文: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這首詩很有名,文學意境很美,古詩十九首大多都是這樣文辭非常優美的,但因為找不到具體的作者和確切的時間,所以統稱為古詩十九首,屬於五言詩的巔峰作品,一般認為是漢末時代的作品。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這首詩裡面的娼家女在古代指的是演藝界的職業女性,漢代的娼家女往往出身也都很不錯,往往是演藝世家是什麼的,不像後來的唐宋時代,娼家女地位非常低,來源也大都是貧苦人家女兒或者誘騙而來。

那麼我們像學習課本那樣給這首詩總結一下中心思想又該說什麼呢,如此好的句子其實就是在說一個演藝明星婚後面對冷清的生活,蠢蠢欲動有點想出軌,全詩實在找不到可以昇華的地方,尤其是最後一句,要是放到現在,可能娛樂小報什麼的,都已經編出來各種故事了。

這首詩已經讓後來的儒家們很頭疼了,我們再看下一首: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

這首詩沒有上一首好懂,中心思想就一句話,人生苦短應該抓緊時間腳踩別人爭名奪利,決不能潦倒一生,這在儒家看來簡直活脫脫一副小人嘴臉,跟儒家提倡的顏回品格完全格格不入,簡直就是儒家口誅筆伐的對象,看到這種詩恨不得馬上銷燬的那種。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這兩首詩,一個要出軌一個要去爭權奪利,怎麼看都應該是被提倡的,即便是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也算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種道德修養。

這兩首詩可算是難壞可後世很多詩評人,說好也不是,說不好也不是,真是左右為難畢竟這,畢竟詩是好詩,但想要表達的東西卻實在是跟主流道德觀不合拍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過這兩首詩,說它們“可謂淫鄙之尤”,也就是說,前者是淫蕩的極致,後者是卑鄙的巔峰,這種評價對於這兩首詩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實至名歸了,一點也沒有冤枉了他們。

那麼《文選》作為一部由太子領銜編撰的優秀文章總彙集,為什麼要把這些思想性不高的著作也選入進去呢?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文學概念的創立

《文選》一個最大的貢獻就是第一次樹立了純文學這個概念,將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文學給提了出來,也就是把文章的文學之美作為選取的標準。

所謂文學之美,指的就是文字的形式美,就是要把一句普通的話用非常文藝的形式來表達,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學之美,《文選》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章要以純文學作為標準,為後世的文章寫作樹立了標杆。

昭明太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豬樣,跟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昭明太子所處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正是處在儒家文化最為薄弱和佛教最為興盛的時期。

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好幾次都捨身在寺廟,讓他的大臣拿錢來贖他,在位期間大力推廣佛教興建寺廟,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大部分都是他的功勞。

有這麼一個熱心佛教的皇帝,作為太子的蕭統其領銜編修的《文選》自然是儒家思想的約束力就會小很多,尤其是當時社會長充斥著奢靡之風,各種靡靡之音的文章充斥著文壇,雖然蕭統身上看不出這種靡靡之音的樣子,但受到當時文學風起的英影響是肯定的。

在道德鬆弛及文風奢靡的背景下,蕭統編著的《文選》就算是再怎麼排斥這種奢靡的文風,但是還是會選入一些他認為的文學性很好,但是思想道德性不高的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兩首詩。

這種事情在宋朝及以後的朝代就不可能再發生了,宋朝開始起儒家慢慢復興,並在社會思想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衡量文章好壞的標準已經不再是純文學,而是文以載道的傳統模式,一篇文章不管你寫的再好,只要是思想墮落腐朽的,就很難再被認為是好文章,蕭統開創的以純文學樣式來片段文章好壞的標準慢慢的也被後世拋棄。

所以到了《文選》之後,你很難再看到別的文集裡收錄這些表達腐朽墮落思想的文章,而正是因為《文選》堅持了以純文學的標準來平叛文章,其文學地位一直都是無法撼動的,就算後面《古文觀止》的出現消解了一部分《文選》的地位,以來這已經是清朝的事情了,二來《古文觀止》從專業的角度講都難以和《文選》媲美,尤其是二者選取的領域大多都是不重合的。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之所以現在《古文觀止》的名氣這麼大,很多人甚至都沒聽過《文選》,那時因為時代風氣變了,駢文不再流行,散文開始成為主流,即便如此對於一個想深入學習古代文章的人來說,《文選》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尤其是如果有條件的話,文選裡的文章大多數都非常適合大聲的讀出來,這本身就是駢文最大的特色,三國年間,劉備陣營裡有一位高官劉琰,生活排場很大,家裡能歌善舞的婢女有幾十人。劉琰教會她們朗誦《文選》收錄的漢賦名篇《魯靈光殿賦》,自己很享受這種聽評書一般的快樂。

現代人很少有這種奢華的條件,但是自己大聲的讀出來,隨著文字音律的抑揚頓挫來感受一下中國文學之美,感受一下當年文人雅士的經歷,這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文選爛秀才半,《文選》的編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的讀書人,編撰文化事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可以穿越歷史和朝代,蕭統所謂的梁朝本身也是個短命王朝,但正是有了《文選》的問世,讓後人無數次的提起這個朝代,雖然蕭統這個昭明太子三十歲沒等到繼承皇位就死了,但是他的《文選》卻流傳了下來,成為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必讀書目,這就是另一種傳承,一種比功業和朝代國祚延續更偉大的傳承。

從收錄兩首三觀不正的詩,看《文選》的選文標準


總結:昭明太子蕭統編著的《文選》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偉大的文學總集,第一次提出了文學的標準,同時因為當時的奢靡之風和儒家式微,其中難免會收錄一些思想性不強的文章,這也不算是《文選》失敗的地方,正是因為《文選》的取材標準,才讓我們有機會窺探到當時人們的一些想法,為歷史的豐富又增加了一個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