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 如果明朝只有两位皇帝,第一位肯定是太祖朱元璋。他是大明王朝的奠基者,以一介寒门布衣,仅用十五年时间便创立了运行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历史上唯此一人尔,并且他创立的一整套的制度一直到明亡都运转不辍,他是大明朝最伟大的帝星,说他是千古一帝丝毫不为过。第二位是谁呢?毫无疑问,要数朱元璋的四儿子,通过靖难登上皇帝宝座的永乐皇帝朱棣了。开宗立业者朱元璋,发扬光大者朱棣。他们父子二位是大明王朝的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后世诸帝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在啃着他们爷俩留下的老本。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 朱元璋一代帝王,政治头脑极为丰富,可谓是算无遗策。唯独一件事恐怕到死他都没有想到。那就是他死后仅仅数年,大明王朝便祸起萧墙,同室操戈 ,江山易主。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 当日老朱大肆分封诸子,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巩固朱家王朝。老朱为了大明王朝能够流传万世,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惜背上一个刽子手的恶名,举起宝刀把他认为对他有威胁的老兄弟、老将领杀了个一干二净,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 ,执掌军权,抵御外侮,拱卫大明。老朱总结了两宋灭亡的经验,他认为两宋之所以积贫积弱,屡屡被异族蹂躏。就是由于宋朝当日实行的强干弱枝的国策,地方上太熊了。老朱绝不重蹈覆辙,把精锐放到诸将手中他又睡不着觉,想来想去也只有自己的骨肉靠得住,绝不会有二心。话又说回来了,老朱何等聪明!历史上因为分封诸侯造成的动乱不在少数,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老朱难道一点警觉都没有吗?他当然想到了,但老朱却是迷之自信,我老朱的子孙绝不会干这种事。何等霸气,王者之风隔了数百年依稀还能感觉的到。
  • 事实证明,老朱很快就被打了脸。他活着,威风八面,诸子噤若寒蝉,当然没人敢早反,死后尸骨未寒,靖难之役便即打响。而且由于始作俑者朱棣的成功登顶,致使后世的诸侯王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好像这辈子不造一次反就愧对自己的老祖宗似的。以致后世有人说,一部《明史》,半部都是诸侯王的叛乱史。
  • 有人说,朱棣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他的侄子建文帝逼迫太甚。朱棣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情势所逼,朱棣不得不铤而走险。也有人说,朱棣是受了和尚姚广孝的蛊惑,一心想要戴上那顶白帽子,不管建文帝削不削藩,朱棣迟早会反。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 时光荏苒,朱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600多年,历史的车轮早已碾碎了一切。相比建文帝的惊鸿一瞥,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永乐大帝的丰功伟绩。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五次北征蒙古等等……
  • 在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均有重大建树,每一件都足以大书特书。瑕不掩瑜,朱棣确实比他的侄儿更适合做皇帝。他用一个个华丽的行动成功的洗白了自己,证明了自己。就像几百年前的李世民一样,后人只看到了贞观之治,有谁又会在乎他当初为了上位,杀兄、屠帝、囚父呢?
  •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本来是历史的幸运儿。由于老爹死得早,年纪轻轻的便做了大明帝国的掌舵人。正是踌躇满志,大展宏图的花样年华。可惜他太操之过急了,爷爷坟土未干,他举起削藩之刀砍向了诸位皇叔,毫无铺垫,一步到位。诸王的老父亲新死,就被迫做这道选择题,要么交出兵权,要么家破人亡。威逼太甚,以至于建文帝在皇室中人心大失。朱棣大军打到了南京城,诸王依旧是隔岸观火,无一人前来救援。这与当初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朝中有奸人作乱时,各地藩王须得带兵勤王"可谓是大相径庭。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 最终朱棣攻破了南京城,皇宫中的一把大火却烧出了一个千古谜团。建文帝也着实火了一把,几百年来,人们茶余饭后,总会谈论起他的去向。就连后来的万历皇帝也动了好奇心,忍不住向张居正打听,遭到张老夫子好一顿训斥。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 建文帝是生是死姑且不论,种种猜测争论不休,早已掰扯不清。总之他早已作古,不知他闭眼的那一刹那作何感想?自己明明一手好牌,却打的稀烂?也许他最大的不幸就是碰到了他的四叔吧?
  • 建文帝削藩并没有错,朱棣即位后也是这么做的,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削藩是必然。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假如当初不是这么急躁,老四还会反吗?
  • 历史不能假设,却可以想像。朱棣的性格不会甘居人下,他有疯狂的权利欲望。更何况他戎马半生,具备了造反的势力。建文帝的突然发难,只不过使他的计划提前了而已。
  • 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熟读历史,却很难从历史之中吸取教训。历史上王爷造反成功的屈指可数,朱棣是幸运的那一个。他身后明朝的很多王爷都想效仿他,却无一成功。落得个身死家亡的下场,但他们依然前赴后继,悲剧总在不停的重演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