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帶來不一樣的成長

■特別關注 “停課不停學”的實踐探索

南京市力學小學的兒童微課由兒童執教,兒童擔綱主創、主講、主播、主持,是兒童模仿教、兒童設計教、兒童嘗試教、兒童落實教的創造性、草根性的實踐探索。

2020年伊始,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節奏。教育部發布“延期開學,學生停課不停學”的通知,指出,“要強化居家學習指導,幫助學生科學制訂居家學習計劃,合理選擇資源,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停課不停學”這一指導意見隱含著“課”與“學”的辯證關係:“學”不一定在“課”中,“學”可以不拘泥於“課”,“學”可以跳出“課”,“學”可以在“課”外,“學”可以沒有“課”。

南京市力學小學有73年曆史,“力學”既為校名亦為校訓,以“致力於學,學以成人”為育人目標。近20年來,學校積極實踐“支持兒童研究”的教學文化,師生共同研發了《支持兒童研究行動100條》指導手冊。基於對“停課不停學”的校本解讀,結合學校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實踐探索基礎,學校兒童微課——“小米粒”微課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數據平臺已有1359節“小米粒”微課通過班級群發佈。

兒童微課是什麼

力學小學有近20年研究性學習、研究性課堂的教育科研實踐基礎,尤其是近5年來,每個寒暑假學校都精心設計兒童研究主題綜合性小課程。學校各班級每週均有“小先生講堂”微課(20分鐘),“難點、難題我來講”小課(3至5分鐘)在班級QQ群裡發佈分享。“教學即研究”“以兒童為師”“師生同是研究者”“和兒童一起研究”……廣大師生以及家長的理念共識和行動自覺,營造了比較濃郁的兒童研究氛圍。

兒童微課的“微”,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時間短,每節5至10分鐘,這是符合腦科學的最佳注意力集中專注時長;二是內容少,聚焦一個小主題、小專題,或是一個感興趣的知識點,在“點”上做文章;三是資源容量小,一節課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採用流媒體格式,可流暢在線觀看,也可將其下載保存到筆記本電腦或手機等終端,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

兒童微課基於家庭學習場景,又能積極發揮教師指導的專業性、計劃性、系統性等優勢。它是一種家校兩個場景跨越、兩個角度融合、兩方所長互補的新應用模式。

兒童微課怎麼做

兒童微課的選題:做微課,孩子們首先碰到的是微課的選題、選材問題。學校發佈了“小米粒”微課指導方案,通過對平臺以及班級QQ群發佈的150節微課進行粗略統計分析,選題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基於學科課程內容的微課,涉及各門學科課程,佔61%,如:《古詩鑑賞——滁州西澗》《為什麼0不能作為除數》《奇妙的骨骼》等,在某一學科內,還可以細分為基於書本知識的和基於課本拓展的,如《唐詩中的四大名樓》《指數爆炸》《火山大爆發的秘密》等。第二類是基於生活、跨學科或者超越學科的綜合類選題,佔39%。這些選題都是基於真實生活的,有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戰疫情:古詩中的家國情懷》《人民幣的使用——買口罩》《“小米粒”跟我學,防疫情要做到》《手繪新型冠狀病毒》等;有和家務勞動有關的《中華美食小當家之蛋餃入門》《去汙“小衛士”》《我來哄妹妹睡覺》等;有和學生興趣愛好特長有關的,如《破解拉花袋中的數學奧秘》《調皮的胡椒粉》《自創疊杯小遊戲》等。

在全民抗疫、居家學習的背景之下,受到時空環境和各方面條件限制,但孩子們並沒有侷限於學科、書本,而是把關注的目光和視角投射到當下的時代和真實的生活。他們的微課不免還帶著遊戲、玩樂的色彩,顯得稚拙淺顯,但卻真實可愛。

兒童微課的設計: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卿曾提到講故事的“黃金拋物線”——設定情節、進入話題、引發衝突、進入高潮、解決問題、給出結論。這個“拋物線”也可以借鑑用於兒童微課的設計。學生的微課設計一般呈現出這樣的設計步驟:

第一步,根據自己選擇的微課主題、內容,先提出問題,或拋出話題,通常學生會選擇開門見山——“這節課我要教什麼,馬上告訴你,不兜圈子不繞彎子”。如一年級(6)班袁暢澤同學從捐獻給武漢的防疫物資包裝箱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兩句寄語,單刀直入介紹出處、典故、詩句的意思。

第二步,展示自己是如何理解、如何嘗試、如何操作的,會遇到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學生會在具體經歷和實踐經驗中提取、總結出一定的辦法,再把抽象出來的方法轉化為比較直觀的策略。他們往往會用思維導圖或語言表達出來。如三年級(5)班葉瞻寧同學的《儲物間整理記》就巧妙使用思維導圖,根據儲物間裡存放的物品種類和可以利用的傢俱設施,對儲物間空間進行重新劃分,將玩具、書籍、運動器材、日常生活用品按照類別、大小、是否保留等因素,分別裝箱入櫃,並貼上標籤。思維導圖讓整理收納變得方法科學、過程有序。

第三步,在課的最後,學生通常會分享學習經歷的情感體驗,有的學生還會邀請父母從另一個視角換位表達,展現出他們的機敏和聰慧。

認真瀏覽孩子們的微課,我們發現,他們的課真切質樸,洋溢著滾燙的純真情感。5至10分鐘的微課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以及收穫、反思,每一個過程都滿懷自信,於他們而言,似乎不是在上課,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兒童微課的技術支持:現在的小學生是數字原住民,對於他們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兒童微課拼裝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教育應用場景。如果說微課中鏡頭裡的孩子們是閃耀的明星,那麼每一位協助錄製、編輯的家長就是“斯皮爾伯格”。對於非專業製作的他們而言,最為困難的就是把設計思路變為視頻課程。學校在陸續跟進的指導推文中,給家長們提供了許多製作工具的建議,孩子聯手家長,一番研究摸索,“小紅書”“抖音”也被搬來助陣。

學生們上傳的微課視頻製作形式,可以分為實景拍攝式、動畫式、屏幕錄製式和移動APP式4種,選對合適的製作形式可以為微課加分。

兒童微課的發佈與評價:微課線下完成設計製作後,上傳指導教師,經過學校評課小組審核,通過班級群、微校+平臺、學校公眾號以及微信朋友圈進行官方和個人線上發佈。學校建立了資源平臺,開放家長權限,實現資源共享,作為線上學習的補充選修資源。一到六年級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需求,自由、自主選擇喜歡的微課分享學習,打破了年級界限,實現線上“淘寶”學習。

兒童微課的評價主體可以是家長、教師、專家,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這一階段的兒童微課,由學生、家長主創,因而學校要求教師進行推薦點評。教師們需要靜下心來反覆回看,理清思路、斟酌語言進行評價。

發掘兒童微課多方面價值

一個月的家校合作實驗,150節高質量微課的誕生、發佈,在我們為學生在微課中釋放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習力、創造力深深觸動的同時,更需要進行深度反思。

兒童微課,兒童在教,更是在學。兒童微課,學生變身小老師,獲得教學話語權,教什麼、怎麼教孩子說了算。為了上好微課,無論是熟悉的還是富有挑戰性的選題,他們都要經歷一番查找、精選、論證的學習研究過程,豐富深化已知,探尋陌生有趣的新知。這種學,雖是任務驅動,卻是興趣所致,孩子們自由選擇感興趣的主題,依循自己的思路設計微課流程,真誠分享自己真實的成果和體驗。微課,不是一定要交的規定作業,孩子們無拘無束,又自得其樂。微課得到發佈和分享後,熟悉的或是不認識的小夥伴通過屏幕共同學習,作為微課小老師的孩子重新發現了一個原來可以做得更好的自己。作為微課學習者的孩子,發現了身邊小夥伴的優點優勢,有了自己認可的學習榜樣。自己設定學習目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兒童微課,家長在幫,更是在建。微課由孩子執教,錄製、剪輯的任務需要家長支持,家長和孩子結成微課製作團隊,親子關係升級為夥伴隊友。通過微課製作,家長髮現了孩子平時看不到的優點和可愛之處,彷彿也是心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孩子發現老爸老媽不再只是發號施令,目睹了家長的學習力、創造力,對父母產生出對老師般的敬意,一番折騰後作品上線,雙方都歡喜振奮。平日的親子危機、成長苦惱、青春叛逆,就這麼被一節小課輕鬆治癒。兒童微課,不經意間,成為親子關係重構的有效路徑。

兒童微課,教師在評,更是在思。兒童微課,教師也以線上方式積極參與指導,以點評形式進行好課推薦,撰寫微課點評成為教師的硬任務。認真看課,才能有質量地評課,如何寫好點評,成為教師們雲教研的重要話題。教師通過寫點評,對兒童微課逐步形成教師專業視角的理解,通過點評傳遞給孩子,師生一體,教學相長。兒童微課,也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課程資源,教師在其中看到自己教學的侷限,洞悉未來教育的方向,發現了屏幕裡、鏡頭下孩子精彩的另一面,打破了原先線下單一評價模式和慣性思維,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走向“一校一方案”“一班一方案”“一人一方案”,個性化、定製化的教育未來已來。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5日第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