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茄子是茄科,茄属植物,营养丰富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随着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开展,尤其保护地秋冬茬、越冬茬、冬春茬反季大面积栽培,使其成为冬春季也能大量外销的主要鲜嫩浆果商品蔬菜。而且,反季节价格高,一般每茬茄子纯收入30-45万元/公顷, 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项目之一。

茄子灰霉病是一种常见且难以防治的低温高湿型真菌性病害,尤其在冬春大棚、温室等保护地栽培中易发生和流行,造成苗期整株死亡,成株期花果腐烂、脱落。该病流行时一般减产20%-30%,重者可达50%以上,严重威胁茄子的优质高产,降低农民的收益。

眼下正值初春季节,茄子灰霉病高发,今天我们就茄子灰霉病的病原及发生流行规律、发生症状、防治措施进行阐述,并重点提出了如何分阶段对症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希望给广大农民科学高效防治茄子灰霉病提供参考。

一、茄子灰霉病的病原及发生流行规律

1、茄子灰霉病的病原菌

引起茄子灰霉病的病原菌是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放射状生长,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多在2/3孢梗以上分枝,可行1-5级亚分枝,和主轴呈较大锐角, 分生孢子梗有时膨大,顶端膨大成近球形,多在末级分枝基部产生分隔。 分生孢子卵圆形至宽梨形,有时在中间产生一隔膜。新生成的菌核以菌丝形式萌发,该菌寄生性、腐生性都很强。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图1 茄子灰霉病病原

2、茄子灰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经过5-7天的潜育发病后,发病组织上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气流、灌溉水或雨水、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传播蔓延或由寄主伤口、衰败的器官等处侵入,形成再次侵染。茄子灰霉病多在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入果实,也能由果蒂部侵入。 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或摘下的病枝、病叶未及时带出温室大棚,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

灰霉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持续高湿气候环境是造成灰霉病发生和迅速蔓延的主要因素。温度 15 ℃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适宜发病,温度20-25 ℃、连续阴雨时,病情发展迅速。春季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偏低,温室大棚放风不及时,相对湿度持续 90%以上,灰霉病最易流行,因此,一般盛发期为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随着温度的升高,超过35℃,病原菌则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

二、茄子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茄子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受害,以成株期发生较为严重。

1、苗期发病

苗期发病,茎秆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或顶芽变色呈水浸状,常造成茎叶腐烂;幼叶染病,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向内发展,湿度大时明显可见灰色霉层,并引起成片死苗(图2)。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图2 苗期灰霉病叶和田间症状

2、成株发病

2.1 花器官发病

多出现在柱头或花瓣边缘,产生黄色至褐色病斑,后期向花托扩展,严重时整个花朵萎蔫长出大量灰霉(图3)。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图3 茄子花器官发病症状

2.2 果实发病

果实受害一般先侵染残留的花丝花托,然后向果实和果柄发展,从而导致果皮变成灰白色软腐,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在果柄处长出大量灰白色霉层,最后果实脱落或失水僵化。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图4 茄子果实发病

2.3 茎叶发病

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水浸状浅褐色病斑,扩展后呈圆形、椭圆形,茶褐色带有浅褐色轮纹形病斑,直径5-10mm;湿度大时,病部密布灰色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致整叶枯死。

茎和枝条染病,初生水浸状不规则病斑,灰白色或褐色、病斑可绕茎枝一周,使其上部枝叶萎蔫枯死, 病部表面密生灰白色霉状物。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图5 茄子茎叶发病症状

注意:茄子灰霉病和绵疫病症状相似,主要从霉层颜色、发病部位和发病季节进行区分。灰霉病多发生在低温高湿的深秋和早春,霉层灰色,从花萼开始侵染,很少感染果柄;绵疫病则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盛果期,霉层

雪白色,果实脐部开始发病,果面大面积褐色腐烂。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图6 茄子绵疫病果实发病症状

三、防治措施

茄子灰霉病的发生主要与品种、栽培管理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相关,发生早、侵染传播快、危害重。生产中,应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分阶段对症化学用药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较耐低温、耐弱光、高产的品种;培育壮苗,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合理密植,合理整枝打杈,早打老叶; 采用配方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及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加强通风降湿,大棚栽培要在晴天上午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达到33 ℃上时,再开始放顶风,降至20 ℃ 时再关闭大棚通风口,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 ℃,阴天要打开棚门通风换气; 秧苗浇水要适量,浇水宜在上午进行,最好采用地膜下浇水。

2、分阶段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灰霉病要早,需要掌握三个重要的病害高发期,分别是苗期、初花期及果实膨大期。一般以花期和膨果期为重点防治时期。喷洒药剂时要周到细致,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棚内空间间都要喷药。中心病株周围重点喷,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的背面要重点喷。

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2.1 未发病时喷药保护

在天气晴朗、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茄子灰霉病发生极少,无需喷洒农药。但遇到浇水或遇阴雨天等恶劣天气时,棚内湿度高、温度低,茄子抗性下降,环境条件利于病害发生,此时应选择有机铜制剂、有机硫制剂、二甲亚胺类等杀菌谱广、药效好、成本低的保护性杀菌剂。

常见有机铜制剂:噻菌铜、琥胶肥酸铜、松脂酸铜、脂肪酸铜、喹啉铜、氨基酸铜、乙酸铜、腐植酸铜等;

常见有机硫制剂:硫制剂代森类(代森锰锌、代森联等)、福美类(福美双、福美锌等)、丙森锌、乙蒜素等;

取代苯类:代表种类为五氯硝基苯、百菌清;

二甲酰亚胺类:乙烯菌核利、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等,主要起触杀作用,腐霉利、异菌脲;

3.2 发病初期用药

在病害高发期,要加强对茄子生长情况的监控,尽量早发现,早用药,确保暴发之前控制蔓延,降低成本,提高防效。

抓住灰霉病高发的时间和地点,实施监控。观察时间最好定在拉棚后,地点选在棚前脸和放风口下两点。灰霉病为喜湿病害,开始发生时多在棚前脸处,早上拉棚后症状最为明显,是观察的最佳时机

发病初期,可选用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咪鲜胺悬浮剂1200倍液、16%腐霉·已唑醇悬浮剂800倍液、40%嘧菌·百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3.3 发病后用药

在快速蔓延阶段,及时进行清理和摘除工作。摘除过程中,为防止孢子的散落和传播,应该使用塑料袋将病变部分套住进行摘除。

喷药防治可以选择内吸性杀菌剂,同时与保护性杀菌剂混配,可迅速控制病害发展。如40%嘧霉胺悬浮剂1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乙可湿性粉 8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50%异菌脲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7-10天防治一次。

早春保护地茄子灰霉病高发,致减产20%-50%,农民如何高效防治?

总结

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对灰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因此生产上一直依赖于药剂防治。大家在用药防治的过程中,主要注意五点:

(1)根据茄子低温高湿的发病规律,注意前期用药保护,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病害发生,而且保护性杀菌剂成本低,还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2)抓住霉病高发的时间和地点,实施监控,抓住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3)发病后,首先处理病株和病果,再交替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混配进行喷药防治。如果早春灰霉病高发期,在遇到连阴天等恶劣天气时往往屡治不好,应该在病害基本控制住后,间隔5天左右,连续喷洒保护性杀菌剂2次,确保新叶得到及时保护,避免病菌继续侵染发病。

(4)在茄子开花期时使用 2,4-D 或对氯苯氧乙酸进行蘸花处理,可同时加入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或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在蘸花药液中加入2.5%咯菌腈悬浮剂200倍液浸蘸茄子花朵,对茄子果实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花的安全性极好,不会影响坐果。

(5)考虑到农药残留和抗药性的发生,在交替用药防治而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发病初期可选用木霉菌(活孢子2亿个/g)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枯草芽孢杆菌(孢子1000亿个/g)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寡雄腐霉菌(100 万亿孢子/g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 2.1%丁子香芹酚水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