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詳細解讀

磷肥是作物生長必不可少的東西,磷肥能為作物帶來充足的磷元素,可以使作物更好的成長,下面未來農人就為大家介紹下磷肥的正確使用方法。


磷肥——詳細解讀


一、施用磷肥的重要性。

磷是作物生長髮育必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磷不如缺氮危害明顯,缺磷時作物的各種代謝過程受到抑制。主要表現在:植株生長遲緩,植株矮小,地下部分嚴重受抑制;葉色暗綠,無光澤或呈紫紅色,從下部葉子開始逐步死亡脫落;莖細小,多木質,根不發育;主根瘦長,次生根杈少或沒有;花少、果少,果實遲熟,易出現禿尖、脫莢或落花落蕾;種子小而不飽滿,千粒重下降。必須及時補充作物正常生長髮育所需的磷肥,才能實現作物的高產與高效。

二、正確施用磷肥的措施。

1、因土施用磷肥。

要依據土壤類型、土壤樣品分析結果確定土壤施磷量。土壤有效磷含量較高的田塊施用磷肥效果小,含磷量低的土壤施用磷肥效果顯著。一般有效磷含量在8mg/kg以上的土壤施磷效果較差。水溶性的過磷酸鈣最好施於中性和石灰質的鹼性土壤;鈣鎂磷肥、鋼渣磷肥、脫氟磷肥等屬於弱酸溶性磷肥,應施於中性或酸性土壤;磷礦粉、骨粉等難溶性磷肥,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才能發揮肥效。 

2、根據磷肥的特性及作物的需磷特性,合理施用磷肥。

一方面不同作物對磷肥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很不相同,應根據作物的需磷特性確定磷肥施用量,如塊根、瓜類等作物需磷較多,應注意多施;另一方面應結合作物的輪作制合理分配磷肥,如小麥-豆類、棉花、綠肥輪作,可把磷肥重點施在豆類、棉花、綠肥作物上;若是小麥-玉米輪作,磷肥應重點施在小麥上,玉米利用其後效。

3、氮、磷配合施用。

過磷酸鈣與尿素、硝酸銨等氮肥配合施用,可提高肥效。無論施用水溶性磷肥,還是難溶性磷肥,只有在施足氮肥的基礎上合理施用,才能發揮其增產作用,單純施入磷肥效果不顯著。氮肥與磷肥配合施用,可互相促進,尤其是土壤中有效氮比較豐富,有效磷相對偏低,配合施用磷肥效果更佳。

4、磷肥與有機肥料混合施用。

一方面由於磷在土壤中的移動性較差,磷肥與有機肥料混合施用,可減少磷肥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磷的固定。另一方面有機肥料能為微生物活動提供能源,促進微生物活動旺盛,有利於土壤中難溶性磷的釋放、吸收。所以在磷肥施用前最好與優質有機肥料或富含腐植酸的泥炭等混合堆漚。據試驗,磷礦粉與廄肥堆漚30天,堆中弱酸溶性磷的含量比不加磷礦粉的堆肥增加4倍多。堆漚時加入的磷肥,一般為有機肥料的5%左右。

5、集中、分層施用。

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鐵、鋁、鈣等元素固定而失效,一般利用率只有15%--20%,特別是在石灰性土壤以及淤泥、黃泥土等各種黏質土壤上撒施磷肥,利用率更低。試驗證明:過磷酸鈣集中深施比撒施效果好,便於作物根系吸收利用。一般集中採用溝施、穴施、粘秧根等方法,可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6、適量施用。

由於盲目施用磷肥會造成投入成本加大,所以磷肥的施用要結合土壤、作物等綜合因素的基礎上因缺補缺、合理施用。一般作物每畝施磷肥40千克-50千克為宜,用量過小增產不顯著,過大不經濟。

7、根外噴施

農作物到了生長後期,根系逐漸老化,吸收養分的能力減弱,常常會造成缺磷。這時,可將水溶性的過磷酸鈣噴施在農作物的葉片上,使磷通過葉面的氣孔或角質層進入植物的體內。


磷肥——詳細解讀


四、如何提高磷肥功效

1. 根據土壤條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據磷肥試驗結果表明,當土壤全磷含量在0.1%以下,速效磷含量在5 mg/kg以下時,施磷效果顯著;當全磷含量在0.I%-0.15%,速效磷含量在10-15 mg/kg時,增施磷肥效果不顯著。

磷肥應優先施在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上 因為土壤有效磷含量與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據調查,當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於2.5%時,施用磷肥效果不顯著;當土壤有機質含量小於2.5%時,施用磷肥可增產10%以上。

磷肥應優先施在酸性土壤上 據全國各地281個標本的統計,當土壤pH在5.5以下時,有效磷的含量很低;當土壤pH在6.0—7.5時,有效磷含量較高;當土壤pH在7.5以上時,其含量則又降低,顯然前者是被鐵、鋁所固定,後者是由於形成了難溶性的磷酸鈣鹽。故應將磷礦粉、鈣鎂磷肥等分配在酸性土壤上;而普鈣、重鈣則宜分配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上,效益也較高。

2. 根據作物吸收利用特點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作物種類不同,對磷的需要量和吸磷能力是不同的。各地的試驗和生產實踐表明,大田作物對磷肥的反應大致順序如下:

冬季綠肥作物(包括豆科類作物以及蘿蔔、油菜等)>一般旱地豆科作物>大麥、小麥>早稻>晚稻。因此,在同一種土壤上的輪作中,磷肥應首先考慮施在豆科作物上或對磷需要較多、磷肥肥效較好的作物上。對磷反應不敏感的作物,可以少施或不施磷肥,而利用磷肥的後效,以充分發揮磷肥的肥效。

3. 根據作物輪作換茬制度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

水旱輪作中磷肥的施用 水旱輪作是我國南方水稻產區主要的輪作制度之一。在水旱輪作中磷肥的分配應掌握“旱重水輕”的原則,即將磷肥重點施在旱季作物上,而水稻大部分或全部利用其後效。在旱作為豆科作物時,這種施用方法還可以起到“以磷增氮”的效果。

旱地輪作中磷肥的施用 在有綠肥或豆科類作物的輪作中,磷肥應優先施在這些作物上,當輪作中的作物對磷的營養吸收特性相似時,磷肥宜先用於秋播的越冬作物上,另外對秋播作物增加磷素營養,還能培育壯苗,增強秋播作物抗寒能力。

4. 根據磷肥的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

水溶性磷肥適用於各種土壤,但在中性或鹼性(石灰性)土壤上更為適宜。在酸性土壤上,以分配難溶性磷肥或溶性磷肥較為經濟有效,因為酸性土壤有利於非水溶性的磷酸鹽溶解而發揮肥效。另外在輪作中,對磷吸收能力強的作物,如油菜、蘿蔔、蕎麥以及苕子、胡枝子等豆科作物可施用難溶性磷肥;對於吸磷能力較差而對磷反應敏感的作物如馬鈴薯、甘薯則以施水溶性磷肥較好。

從作物不同生育期來看,在多數情況下,作物幼苗期是磷素營養的臨界期,尤其對於種粒較小的作物如油菜、番茄、苜蓿等,因其種子小,貯磷量少,苗期對磷的敏感性強,採用水溶性磷肥或某些溶性磷肥作種肥和早期追肥,可以滿足幼苗對磷的需求,作物生長盛期對磷的需要量雖多;但這時根系發達,吸磷能力強,一般可利用作為基肥施用的難溶性磷肥或溶性磷肥;在生育後期,作物主要通過體內磷的再分配利用來滿足各器官的需要,因此,生育後期對磷的反應就較差。

五、磷肥施用過量的危害有哪些?

1. 施用磷肥過量,會使作物從土壤中吸收過多的磷素營養

過多的磷素營養會促使作物呼吸作用過於旺盛,消耗的幹物質大於積累的幹物質,造成繁殖器官提前發育,引起作物過早成熟,籽粒小,產量低。

2. 過量施磷會使作物得磷失硅

據研究,過量施用磷肥後,還會造成土壤中的硅被固定,不能吸收,引起作物缺硅,特別是對喜硅的禾本科作物的影響更大。如喜硅作物水稻,若不能從土壤中吸收到較多的硅元素就會發生莖稈纖細,倒伏及抗病能力差等缺硅症狀。

3. 誘發土壤缺鋅

過量施用磷酸鈣後,會使土壤裡的鋅與過量的磷作用,產生磷酸鋅沉澱,作物無法吸收,使作物出現明顯缺鋅症狀;過量施用鈣鎂磷肥等鹼性磷肥後,會使土壤鹼化,使鋅的有效性降低,影響作物對鋅的吸收。

4. 造成土壤中有害元素積累

磷肥主要來源於磷礦石,磷礦石中含有許多雜質。其中包括鎘、鉛、氟等有害元素。而且施用磷肥會引起土壤中鎘的增加,其年增長量分別為0.15%和0.08%,且這種鎘有效性高,易為作物吸收,給人畜造成危害。

5. 過量施磷會使作物得磷缺鉬

適量施用磷肥,會促成作物對鉬的吸收,但過量施用磷肥,卻會使磷和鉬失去營養平衡,影響作物對鉬的吸收,表現出“缺鉬症”。

6. 過量施磷肥會造成土壤理化性質惡化

過磷酸鈣含有大量的遊離酸,連續大量施用,會造成土壤酸化。鈣鎂磷肥含有25%-30%的石灰。大量施用會使土壤鹼性加重和理化性質惡化。


磷肥——詳細解讀


六、磷肥簡易鑑別法

(一)從包裝上鑑別

1.檢查標誌。化肥包裝袋上必須註明產品名稱、養分含量、等級、商標、淨重、標準代號、廠名、廠址、生產許可證號碼等標誌。2.檢查包裝袋封口。對包裝袋封口有明顯拆封痕跡的化肥要特別注意,這種化肥有可能摻假。

(二)從形狀和顏色上鑑別

1.尿素:為白色或淡黃色,呈顆粒狀、針狀或稜柱狀結晶。2.硫酸銨:為白色晶體。3.過磷酸鈣:為灰白色或淺膚色粉末。4.重過磷酸鈣:為深灰色、灰白色顆粒或粉末狀。5.鈣鎂磷肥:為灰褐色或暗綠色粉末。6.硫酸鉀;為白色晶體或粉末。7氯化鉀:為白色或淡紅色顆粒。8.磷酸一銨:為灰白色或深灰色顆粒。9.磷酸二銨:為白色或淡黃色顆粒。

(三)從氣味上鑑別

有明顯刺鼻氨味的細粒是碳酸氫銨。有酸味的細粉是重過磷酸鈣,有特殊腥臭味的是石灰氮。如果過磷酸鈣有很刺鼻的怪酸味,則說明生產過程中很可能使用了廢硫酸,這種化肥極易損傷或燒死作物。

(四)加水溶解鑑別法

取化肥1克,放於乾淨的玻璃杯或白瓷碗中,加入10毫克蒸餾水(或乾淨的涼開水),充分搖動,看其溶解的情況,全部溶解的是氮肥或鉀肥,溶於水但有殘渣的是過磷酸鈣;溶於水無殘渣或殘渣很少的是重過磷酸鈣;溶於水但有較大氨味的是碳酸氫銨。

(五)灼燒鑑別法

取一小勺化肥放在燒紅的木炭上,劇烈地燃燒,仔細觀察情況,冒煙起火,有氨味的是硝酸銨;爆響,無氨味的是氯化鉀;無劇烈反應,有氨味的是尿素和氯化銨;加點硫酸銨而無氨味的是磷礦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