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給“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鳴冤昭雪?

露餡的紅豆包


我倒不覺得慈禧給“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鳴冤昭雪了,從頭到尾慈禧根本不在意此案的發展,對於慈禧來說,這就是一個地方的風化案,是不是冤案根本不關心,只是後來牽扯到了地方派系的鬥爭,剛剛垂簾聽政的慈禧藉此案成功打壓了地方派系,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只是慈禧手中的棋子罷了,楊乃武與小白菜雖然沒有被砍頭,但兩人都身敗名裂,生不如死。

圖為浙江餘杭小白菜文化園。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發生在1872年浙江餘杭縣,小白菜本名畢秀姑,她的丈夫葛小大忽然死亡,有傳言是小白菜與楊乃武合謀給毒死的,楊乃武是當地的舉人,小白菜早年是楊乃武家的傭人,兩人曾生情,但礙於身份並沒有在一起,後來各自成家,所以有人認為小白菜與楊乃武有姦情,怕被葛小大發現合謀下毒,當地縣令劉錫彤聽信了傳言,認為就是兩人害死了葛小大,判了兩人砍頭,草草結案了。

出獄後的楊乃武在家鄉務農養蠶,於1914年去世。

清朝的死刑犯不是立刻執行,還需上報批准後問斬,在這空檔間楊乃武家的人就到處喊冤,楊乃武是舉人,跟他同科的很多人在朝中做官,所以有人願意替他上訴,最早是汪樹屏、吳以同等人,找到了人脈豐富的胡雪巖,遞到了刑部侍郎夏同善,交到了慈禧的案上,慈禧根本不在意,只是讓下在人再審,浙江巡撫楊昌浚已經把這案子坐實,還是維持原判,夏同善等人一看無用,於是就聯絡江浙籍的官員彈劾楊昌浚,並拉上了翁同龢,於是慈禧再派了個浙江學政胡瑞瀾再來審理,還是維持原判,這個事情開始有意思了。

出獄後小白菜在餘杭的準提庵削髮為尼,法名慧定,1930年去世。

它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冤案了,因為上面講的夏同善、胡雪巖、翁同龢都昌江浙籍的官員,而楊昌浚、胡瑞瀾、陳魯等都是兩湖籍官員,很多人也不管是不是冤案,都參與進來幹,於是一個冤案變成了地方派系官員的鬥爭,紛紛互相上奏彈劾,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的慈禧正冷眼看著這群可愛的地方官員,當時太平天國剛剿滅,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楚軍等兩湖官員勢力遍佈江浙地區,慈禧正想找藉口打壓兩湖官員,於是機會來了,下令把案件的所有相關人帶到北京,由刑部審理。

因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革職的浙江巡撫楊昌浚,3年後因西北戰事被左宗棠起用,後歷任陝甘總督、閩浙總督,圖為楊昌浚畫像。

後來開棺驗屍,死者葛小大並非毒死,而是病死,於是冤案被平反,當時錯判此案的的大小官員全部被革職,其中就包括楊昌浚、胡瑞瀾兩位湘籍官員,有效的打壓了兩湖勢力的氣焰,達到了政治目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雖平反,但楊乃武與女流之輩不知避嫌,被革掉舉人身份,杖100,小白菜因不守婦道,杖80,兩人走出北京的刑部大牢時,已身敗名裂,家庭被毀,除了感嘆命苦,別無他法。


圖文繪歷史


楊乃武與小白菜,一個是清末的舉子,家境殷實,社會地位高,一個是貧苦出身的童養媳畢秀姑,從小就在丈夫葛品連家生活,人稱小白菜,地位卑微,怎麼看2個人都不是能扯上關係的人。

有一陣子,葛家曾經租了楊乃武家的房子居住,葛品連以賣豆腐為生,每天早出晚歸,而小白菜人長的年輕貌美,倒是和楊乃武的老婆關係處的不錯,時常被邀請到他們家裡吃飯,而舉人老爺楊乃武也偶爾會教小白菜讀書識字。

一陣時間過後,一些坊間的無聊之人就傳聞楊乃武和小白菜有私情,迫於流言,楊家也不再租房子給葛家,葛品連心裡也有些不快,畢竟感覺被戴了“綠帽子”。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連舊病復發,僅僅2.3天的功夫就暴斃身亡。

一個好好的年輕人突然死了,這讓鄉鄰街坊都很不理解,聯想到小白菜和楊乃武之前交往過密等問題,葛品連的老母親迅速報了官。

餘杭知縣劉錫同帶著衙役和仵作沈祥來到現場,沈祥經過查驗之後,認定是砒霜中毒。

在大家的後續“推理”之下,知縣也認同了大家的“姦夫淫婦合夥謀害親夫”的說法,把楊乃武和小白菜都抓進了縣衙。

為了讓小白菜儘快招供,劉錫同使用了許多殘酷的大刑,比如夾棍,三次夾棍,小白菜三次昏死,還用燒紅的鐵絲刺進雙乳,用融化的錫水澆她的脊背,這種刑罰連最強悍的武將都未必能忍受,何況是一個弱女子,小白菜在被折磨的死去活來之下,被迫違心地招供自己夥同楊乃武謀害親夫。

得到了小白菜的口供,劉錫同如獲至寶,馬上提審楊乃武,為了把這個大案儘快解決,好在上級面前邀功,劉錫同不顧楊乃武的舉子身份,擅自對楊乃武動大刑,但楊乃武對這“欲加之罪”斷然拒絕,在嚴刑之下拒絕承認,不過這對劉錫同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首犯小白菜招供畫押就是最好的證據,隨後,他將此案定性為兩人共謀害死葛品連,最後命令衙役將一干人犯和案卷等等送至杭州府,請府裡進行二審。

杭州知府陳魯也是嚴刑逼供的套路,楊乃武最後撐不住了,不得不違心地承認自己提供了毒死葛品連的毒藥,連同小白菜的供詞,陳魯認為此案已經非常清晰,就把楊乃武判了個斬立決,而小白菜則處以凌遲,在11月初六把此案上報給了浙江省按察使蒯賀蓀。

楊家人自然不服,楊乃武的姐姐曾在夏同善家裡做過保姆,通過夏同善的關係,一路把關係打到了翁同龢,翁同龢找機會和慈禧嘀咕了下,不久,慈禧太后下旨,命令浙江巡撫楊昌濬重審,朝廷下旨重審,但楊昌濬考慮到此案已經影響全國,驚動了朝廷,如果改判,手底下一大堆官員都得丟烏紗帽,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屬官們的前程,他竟然決定敷衍中央,向慈禧覆命說“此案無疑”。

慈禧顯然對此事上了很大的心,她隨機下令浙江學政胡瑞瀾為欽差大臣,重審此案,但胡瑞瀾和手下的官員都被劉錫同重金收買,大堂上,經過嚴刑拷打,楊乃武和小白菜再次被屈打成招,胡瑞瀾隨後上奏“此案無疑……楊乃武斬立決,葛畢氏凌遲處死”。

此後幾年,此案成為大清國街頭巷尾熱議的大案,而朝廷裡儼然也分成了2個陣營,這個案子成了官場鬥爭的縮影。

當時的江浙地區,在平定太平天國後的相當長時間裡,從省到府縣,幾乎都掌控在湘軍的手裡,而江浙作為清朝的重要財稅來源地,清廷一直非常重視,慈禧一直在尋求打擊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派系,而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案子正好給了慈禧這樣一個大好機會。

而湘系官員掌控江浙,也讓以翁同龢為首的江浙籍朝廷官員極其不滿,他們特把這個作為扳倒兩湖官員的機會,通過各種手段促進了社會輿論甚至外國洋人對此案的關注,向朝廷施壓,希望能中央出面,來重審此案。

最終,刑部尚書桑春榮親審此案,親自主持開棺重新驗屍,最終的驗屍結果表明,葛品連並沒有中毒,而是得病而死,只是骨頭表面發黴。

此案由此蓋棺定論,慈禧以此機會,一口氣擼掉了浙江官場從省到縣100多名官員的烏紗帽,湘派勢力因此遭到巨大打擊。

這個大案的結果,最大的贏家恐怕還是慈禧,而楊乃武和小白菜雖然僥倖生還,但兩人經此劫難,身體和精神都遭到了巨大摧殘,楊乃武的舉人功名也一直沒得到恢復,晚年以植桑養蠶為生,1914年病死,而小白菜則看破紅塵,出家為尼,1930年去世。


雲中史記


慈禧太后雖然禍國殃民,但是不得不承認她的政治手腕十分的高明,權術運用得爐火純青。給“楊乃武與小白菜”平反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打擊並進一步削弱湘軍集團;其二、給自己樹立一個公正為民的良好形象。很明顯慈禧太后藉此案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一舉削弱了湘軍集團。楊乃武出獄後雙腿已廢,又被割除功名,以養蠶為生;小白菜被迫削髮為尼,終生與青燈古佛為伴!

畢秀姑天生麗質,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姿,但因其出身卑賤故外號小白菜,嫁葛大小為妻,租住在舉人楊乃武家中。楊乃武風流倜儻,英俊瀟灑,跟畢秀姑可謂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兩人發乎情,止乎禮,意圖各自休妻罷夫,結成連理。畢秀姑人美多是非,被縣令的兒子劉子和看上,使用迷姦之計要了畢秀姑的身子,又將葛大小打死,企圖長期霸佔畢秀姑。

事發之後,葛家人狀告小白菜謀殺親夫,楊乃武替小白菜喊冤,縣令將計就計說楊乃武與小白菜通姦,然後密謀毒殺了葛大小。小白菜被判凌遲之刑,楊乃武被判斬首之刑,楊家人四處伸冤,此案經過多堂會審,劉縣令上下賄賂,仍維護原判。後來楊乃武的姐姐楊淑英冒死赴京,滾釘板告狀,得到舉人汪士屏、刑部侍郎夏同善、醇親王等人的支持,重新開庭審理。

當時清朝八旗兵不堪一戰,綠營兵亦如同紙糊,為了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湘軍集團趁勢而起。曾國藩、左宗棠是湘軍首領,在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大小將領都在江浙一帶為官,劉縣令就是湘軍的一員將領。慈禧太后深感湘軍勢力強大,已有尾大不掉之勢,小白菜一案影響極大,在江浙一帶人盡皆知,故藉此案削弱湘軍官僚集團,同時為大清朝樹立一個為民做主的形象成為慈禧太后首選。

慈禧太后下旨徹查小白菜一案,將葛大小的屍體從棺材中取出驗屍,發現葛大小並非中毒而死,是因為疾病而死。至此楊乃武與小白菜通姦毒殺葛大小的判詞不攻自破,兩人得以無罪出獄。慈禧太后以此案為引子,一舉罷免了湘軍集團大小官員一百餘位,且永不錄用,沉重打擊了湘軍官僚集團。慈禧太后罷免湘軍官僚集團也給曾國藩、左宗棠了敲山震虎之威,讓兩人不敢心生異志,只能忠心為大清朝做事。


大秦鐵鷹劍士


在這我總結為四點:

一,樹立勤政愛民的形象,這個形象不是給老百姓看的,是給朝堂大臣們看的,為什麼要樹立這個形象呢?因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位己經受到了質疑,慈禧是因同治帝的生母而“垂簾聽政”的,當翁同龢等大臣告訴她這個案件請她定奪時,同治帝己去世,光緒剛繼位,本來慈禧是沒資格再聽政了,光緒是有爸爸的,要聽政也該光緒的父親奕譞聽政,可慈禧挾“垂簾聽政”時的餘威不肯讓位,還搞了個過繼,但在法理上是說不過去的,只不過大臣們暫時不敢提而已,但時間長了還真說不準,此時慈禧就想借這個案子告訴那些心裡還有疑問的大臣“你們搞不定的事,還得我出面才行吧,我對大清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同時,通過這案也幫了一批朝中官員,那麼就會有一批官員真心擁護你,對慈禧來說,動動嘴的事情,又不要親自去查案,即能得到擁護,鞏固地位,又能樹立形象,何樂而不為呢?至於什麼湖南籍官員,浙江籍官員,都不重要,反正都不是她老鄉。


二,整頓吏治,浙江省於1858年被太平天國佔領後,於1864年由左宗棠的湘軍收復,自湘軍光復浙江後,浙江省從巡撫到知府以及下面的許多官員,大多由湘軍將領擔任,這些人當官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收括民脂民膏往老家運,他們沆瀣一氣,官官相護,中飽私囊,搞的民冤極大,雖然朝廷也看到了弊端,但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一時也不好動他們,隨著內亂已平,外禍稍輕,同治中興,洋務盛起,確實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時候了,極具政治嗅覺的慈禧看到這是個好機會,於是就利用這個冤案,可以將許多官員名正言順地罷免掉。

三,增加賦稅,浙江省是清政府的納稅大省,輕紡業很發達,和洋人的經貿往來較多,寧波港也多與洋人打交道,需要能懂經營管理的人才,而湘軍官員大多是武將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打打仗還可以,哪懂經營管理這些事,此時大清正搞洋務運動,以其學習西方的長技,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機器設備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的統治,做這些事都需要錢的,沒有錢拿什麼買洋人的東西?現在錢都進了個人腰包,養肥了官員,大清還如何振興?所以必須更換這批武將出身的官員,弄些有文化的到浙江來當官,給朝廷增加些賦稅收入,起碼新來的官員,不敢明目張膽地再貪汙了吧



四,復興大清,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又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英法火燒圓明園,清朝已漸漸式微,行將就木,也許慈禧這次再度“垂簾聽政”,目的就是要勇挑重擔,帶領清廷重新走上一條復興大道,重展康乾盛事的雄風,也許我把慈禧老佛爺說的太好了,但仔細想想確也是,兒子也死了,又沒個後代,還牢牢抓著權不放幹嗎?遲早不是人家的嗎?大家說是不是?

基於這案子本身,我想並不重要,至於冤枉不冤枉,不是慈禧所關心的,冤死幾個小民,她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她所關心的就是這個案子的背後,官員有沒有作弊?然後怎麼把這些官員清理掉,這才是慈禧太后最為關心的,這個案子的最後除了知縣劉錫彤流放黑龍江外,其他官員無非是免職而己,這不恰恰說明,她的目的就是清理這些官員嗎?絕不是懲罰。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朝朝有冤案,全是昏官胡亂判。

晚清同治年間"楊乃武與小白菜"之案,曾轟動一時,案件峰迴路轉,審案經過的精彩已超過了案子本身。它的故事很簡單,楊乃武與小白菜是房東與租客的關係,且小白菜長得有幾分姿色,她的老公突然死了,小白菜的婆家懷疑是小白菜害死的,楊乃武被躺槍,最後雙雙屈打成遭,入獄待斬,揚乃武的姐姐喊冤,驚動慈禧,結局是洗刷冤案。而這個故事的起因卻是小白菜長得好看,丈夫突然死了,旁觀者會放下手頭的事去圍觀,甚至參與,而這些人中不乏極度貧窮之人,如果她長得醜,丈夫死了,也就沒人懷疑什麼姦殺了。可見有時候長得好看,會有很多人有種傷害,傷害他們可卑的心態。



楊乃武是舉人出身,家有房產,小白萊與丈夫葛品連賣豆腐為業,租了揚乃武的房,小白萊生性活潑熱情,又愛打扮,時常與揚乃武妻子走動,楊乃武有時教她識字,兩家關係不錯,時間久了,坊間便謠言四起,楊乃武避嫌,收回房子,小白萊丈夫葛品連之後得病,僅僅兩天後死去,葛品連母親在他人唆使下認為兒子死於毒殺,遂告狀到餘杭縣府,知縣拘來小白菜,酷刑招待,一般冤案的形成均緣於酷刑,小白菜也是如此,屈打成招,楊乃武被抓同樣酷刑,也屈招,於是二人打入死牢。知縣上報杭州知府二審,二審認可,於是冤案板上釘釘。



楊乃武姐姐揚素貞不服,層層上告,引起官員恐慌,同時也加劇他們死不翻案的決心。最後翁同龢知道了,這人是後來光緒皇帝的老師,浙江人,因江浙的官場此時被湘系官員把持,心中不爽,遂報告慈禧,慈禧也正想打壓湘系官員勢力,立刻命令重審,可結果是依舊。因為此案已牽連一百多官員的前程,結成同盟,對抗中央。


後來刑部尚書桑春榮親自審案,開棺驗屍,證實葛品連因病而亡,非毒殺,於是案件終於大白天下。

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案子竟然歷經四年才最終認定無罪,他倆是不幸的,然而卻又是幸運的,沒有哪個普通案子能拖如此之久,而且數次重審得以昭雪。

其實縱觀經過,也是得以政治鬥爭的需要,他倆才如此幸運,悲乎,喜乎?

後來楊乃武養蠶為生,小白菜削髮為尼度過餘生。

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案子是時代的悲劇,不僅是對彼時民間眾生態的一個諷刺,也是對官場眾生態的一個控訴,每個朝代所發生的故事,都有它生長的土壤,而這個土壤決覺於上層建築。


可榮188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本文600字,閱讀需時2分)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這是一起發生於晚清同光年間的案件,案件經過這裡不需多言,網絡上隨便一查就有很多很多介紹。大家都知道這起案件最終被定為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得以平反昭雪。

那麼,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什麼要將此案平反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中江浙勢力的影響以及朝廷對尾大不掉的湘淮勢力的打擊。

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審理中,當時朝廷上下分成兩派。

一派是案件當事人浙江巡撫楊昌濬和新任四川總督丁寶楨等軍功大吏。

另一派是朝中江浙籍官員翁同龢、夏同善。

如果楊乃武與小白菜不被平反,那麼他們相互通姦便會被坐實,而楊乃武是江浙讀書人,這讓天下人怎麼看江浙的讀書人?

所以江浙士人和官員紛紛出面為楊乃武討說法。而另一方面,鹹同軍興過後,湘淮系督撫勢力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這也引來了朝廷的憂慮。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楊昌濬與丁寶楨等人抱團,這勢必引起老佛爺的不安。監察御史王聽在上奏時說的非常清楚“楊昌浚所以敢於為此者,蓋以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皇上衝齡踐阼,大政未及親裁,所以藐法欺君,肆無忌憚”。

翁同龢像

也就是說,楊昌濬等人敢製造冤獄,就是藐視皇上和太后。

在另一邊,負責審理此案的主要是刑部尚書桑春榮,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桑春榮是直隸人,但其實深入挖掘下去,會發現桑春榮其實只是寄籍直隸,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江浙人,同樣的情況還有當時的炙手可熱的實權派人物軍機大臣沈桂芬,寄籍直隸,實則江浙人,另外,當時的另一軍機大臣王文韶也是江浙人。

江浙勢力還有大學士翁同龢、翰林院編修夏同善等人。

翰林院編修夏同善像

如此多的江浙實權人物位居朝廷,這讓在地方而且已經引起清廷猜疑的督撫在陣勢上就很吃虧。最終,老佛爺開恩,將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平反,楊昌濬等人也遭到了處分。


歷史寶藏


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首先應該感謝的不是慈禧,而是夏同善。再是翁同龢、汪樹屏、吳以同以及林拱樞等人。

【夏同善塑像】

當時浙江巡撫楊昌濬在三司會審之後,維持了杭州知府陳魯所做的判決,這個案子到這時按照常理來說其實已經是鐵案難翻,但是楊乃武的姐姐楊淑英堅持要進京告御狀。

【楊昌濬】

楊淑英先買通獄卒,讓楊乃武寫了訴狀,再由姚賢瑞作抱告,由楊乃武的妻子詹氏、楊淑英帶著楊乃武的兒子楊榮緒去京城告御狀,然而第一次告狀以失敗告終。

當時浙江有個京官叫做夏同善,他和胡雪巖交好,胡雪巖有個西席(也就是老師)叫吳以同,他和楊乃武是同年,又是好友,因此再一次酒席上他便和夏同善談起了楊乃武的案子,說此案一定有冤情,夏同善於是答應幫幫。

【胡雪巖】

另外楊乃武在杭州也有個同科汪樹屏,汪樹屏的哥哥汪樹棠也在京做官,楊乃武告訴楊淑英可以去求求他們。楊淑英去找汪樹屏時,汪樹屏便聯合了十八個同科舉人,聯名向都察院控告,請求提京複審。

楊淑英去見吳以同的時候,吳以同帶她去見胡雪巖,胡雪巖表示非常同情,給了楊淑英一百兩銀子作為路費。

楊淑英第二次去北京見到夏同善,夏同善夫婦便帶她去叩見浙江在京城的大小官員三十多人,並讓楊淑英將訴狀投送給步軍統領衙門、刑部和都察院。

夏同善多次和翁同龢談到這件事,並把訴狀給翁同龢看,翁同龢表示這當中確實很有冤情,於是他親自去刑部查閱本案全卷,但是刑部尚書桑春榮卻不肯給他看,是林則徐的兒子林拱樞將卷宗調出來,送到翁同龢的府中。

【翁同龢】

翁同龢果然發現不少疑點,讓刑部發回重審,但是刑部卻不同意,所以翁同龢一天早朝時參了一本,這時候汪樹屏的訴狀也到了都察院和步軍統領衙門,汪樹屏的哥哥汪樹棠正在都察院任職,也向皇帝請求重審,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慈禧太后才下了一道諭旨,要求浙江巡撫楊昌濬重審。

【慈禧】

楊昌濬沒有親自提審,讓湖州知府許瑤光提審,許瑤光知道這件案子案情複雜,但又害怕楊昌濬,於是拖了很長時間,不上報也不結案,楊昌濬也不催他。

浙江京官們沒有停止活動,他們說服了慈禧太后。慈禧便拍了御史王昕去浙江私自調查,王昕得知愛仁藥店並沒有賣過砒霜,便向慈禧奏了一本,提出要朝廷派遣大臣去浙江複審。

慈禧便讓浙江學政胡瑞瀾就近提審,胡瑞瀾受到楊昌濬的威逼利誘,以及餘杭知縣劉錫彤(冤案的始作俑者)的重金賄賂,對楊乃武大刑伺候,再次屈打成招,維持原判。

不久一些生員以及汪樹屏、吳以同、吳玉昆等人又聯名向都察院和刑部控告,御史邊保泉也上奏請求提京複審,但是慈禧太后卻以提京複審太麻煩沒有批准,還是提交刑部讓胡瑞瀾再審。

胡瑞瀾再審之時,因為上諭特別說明不許嚴刑逼供,楊乃武咬死不肯承認,於是草草審了兩次,胡瑞瀾便以案情複雜為由,請求朝廷另派人來審。

這時夏同善和張家驤等人又在慈禧面前多次表示,請求提京複審,除他們之外,還有許多人上本請求,慈禧是在這多方面的環請之下,這才下旨提京複審,楊昌濬雖然不滿,但不得不將人犯押解到京城刑部複審,在這次複審之後,冤情才得以大白於天下。

因此並不是慈禧想要給他們平反,而是一些正義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集體請求的結果。


潯陽鹹魚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發生在晚清時期,當時楊乃武是舉人,小白菜嫁給了做豆腐的葛品連。

由於葛家人多加之經濟拮据,因此婚後搬出去租房住,租了楊乃武家的房子。

做豆腐是起早貪黑的事,葛品連在豆腐房呆的時間較多,回家的時間少,而小白菜閒時幫楊家幹活,深得楊家人的喜歡,於是楊乃武就教她識字。

久而久之,葛品連就不樂意了,之後,他們搬出了楊家,另尋了住處。

不巧,這時候小白菜被縣令的兒子劉子和看上了,為了長期佔有小白菜,劉將其迷姦,汙了小白菜的清白。這事兒被葛品連知道後,他一氣之下生病而死。

楊乃武在當地經常幫民眾寫訴狀,得罪了一些官員,縣令之子劉子和就藉機嫁禍於楊乃武。

汙告楊乃武與小白菜合謀害死了葛品連,還煞有介事的審問二人說:“楊乃武和小白菜,你二人合謀毒死了葛品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姦情的?”

兩人都說沒有,但劉對他們多次進行嚴行考打,逼迫其簽字畫押,草率判了死刑。

後來楊乃武的姐姐為弟弟上京申冤,得到了翁同龢,夏同善等人的幫助和支持,翁同龢上報慈禧說:“此案疑點重重”。慈禧下旨徹查此案,重新翻案。

經開棺檢驗,葛品連並非中毒身亡,而是病死。

此時曾國藩的湘軍勢力較強,而劉縣令則是湘軍系統的將領,江浙一帶的湘軍過度活躍,令慈禧深感不安。

慈禧為了削弱湘軍的勢力,藉機打壓,罷免江浙一帶的官員上百人,劉子和製造冤假錯案一事也因此真相大白。

此案在當時影響極大,楊乃武和小白菜雖然最終沉冤得雪,但楊乃武因嚴刑逼供致雙腿殘廢,廢除了功名,而小白菜也削髮為尼,遁入空門。

想到這裡,小編不禁感嘆,這是翻案了嗎?沉冤得雪了嗎?

看到楊乃武和小白菜這對清白之人無故遭遇了這般悽慘結局,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有多黑暗啊!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博物館


慈禧管這個案子不奇怪,因為楊家當年是大族,拖關係的話陰差陽錯把案子擺到了兩宮太后面前,兩宮太后看了,覺得案子審理不通要求重審,沒什麼問題。

但這個案子後面的過程就很無語了,滿清官員之顢頇無能,腐敗骯髒之醜態暴露無遺,楊家被逼無奈,再次堵到北京。然後局勢就更詭譎,滿朝浙江籍官員連聲喊冤,報紙媒體也是指指點點,被逼無奈之下,此案竟由刑部尚書當場審理,最後平反了。

接下來就慘了,浙江一省官員幾乎都被洗牌,好一齣政治地震,案子到了這個地步,那就不是單純的刑事案件了。

當時浙江的官場是左宗棠的兩湖派掌握的(太平天國之後,中央集權衰落),這案件很容易被理解為“外省官員欺壓浙江鄉紳”,引發浙民同仇敵愾,而慈禧趁機推波助瀾,打壓打壓兩湖系,這才是其根本目的。


國史拾遺


葛畢氏的丈夫葛品連有流火宿症。1873年十月初七,浙江省餘杭縣的葛品連忽然感染惡寒;初八,他沒有上工,在家裡躺了一天;初九,病情惡化,當晚一命嗚呼。親屬痛哭一番,給屍體換上壽衣,打算擇日下葬,換衣時並未發現屍體有任何異常。初十晚上,死者家屬忽然發現屍體臉色鐵青,口鼻有血水滲出,懷疑葛品連是中毒而死;十月十一早晨,在地保的陪同下,他們來到餘杭縣縣衙,向知縣劉錫彤遞交了呈詞。



接到呈詞,劉錫彤決定到死者家中驗屍,正好這時,他的好友陳竹山來拜訪。陳竹山這人八卦得很,平時就喜歡聽東家長西家短,聽聞案情後,他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講了一些小道八卦。

哦,葛品連呀?窮打工的,在一個豆腐店的幫工,長得跟武大郎似的,他有個漂亮的媳婦兒,跟潘金蓮似的,喜歡穿上白下綠的衣服,街坊都叫她“小白菜”。這兩口子沒房子,外地人,租住在舉人楊乃武的家裡,聽說,這個小白菜跟楊乃武,嘿嘿……

劉錫彤就帶著仵作沈祥到了現場,結果仵作沈祥驗屍發現,銀針呈黑色。不過,由於葛品連的死狀與《洗冤錄》所記載的砒霜致死的死狀並不符合,所以他也不太肯定葛品連是不是被砒霜毒死的。

也有傳言早年楊乃武曾舉發當時是九品官吏的劉錫彤犯法,所以劉錫彤先入為主再加上蓄意報復,便武斷楊乃武為兇手。


由於楊乃武舉人的身份,劉錫彤便先對小白菜下手。幾次拷打下來,小白菜屈打成招,承認自己與楊乃武有姦情,葛品連是被砒霜毒死的,而砒霜就是楊乃武在十月初五那一天給她的,毒是十月初九下的。

隨後,知縣劉錫彤將楊乃武抓捕。當時楊乃武剛剛中舉,正是人生得意的時候。所以楊乃武覺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去了,到了以後也不用跪拜,聽了小白菜的話後,就說他十月初五那一天去城外辦事,初六才回來,沒有給過她砒霜,有證人可以證明他的話。

隨後,證人抵達,證明楊乃武所言屬實。可是劉錫彤還是強行把楊乃武收監。次日,他將此事呈報給杭州知府陳魯,請陳魯向朝廷上摺子,革除楊乃武的舉人身份。十月二十日,他把楊乃武和小白菜以及相關卷宗送到了杭州,對驗屍報告做了一些手腳,板上釘釘地說葛品連就是被砒霜毒死,將供詞“死者口鼻流血”改為“七孔流血”,並將一等人犯解送杭州府。還壓下了證明楊乃武清白的證詞。

不久,朝廷的硃批下來了,楊乃武的舉人身份被革除。沒有那麼多顧忌的劉錫彤馬上對楊乃武大刑伺候,各種刑具輪番上陣,楊乃武被三次夾棍,三次昏死。楊乃武只好認罪,承認自己和小白菜有姦情。

十一月初六,陳魯判定小白菜凌遲處死,楊乃武斬立決。按照律令,他不能隨便處死囚犯,必須把案情逐層上報,等上級批示。所謂的上級,即浙江按察使蒯賀蓀。

結果蒯賀蓀又原樣不動地把結案報告交給了杭州督撫楊昌浚。楊昌浚還百忙之中跑去看了一下,不過由於縣令劉錫彤的貼心服務,於是很快楊昌浚就將案件原封不動的上報刑部批示了。可以說,等到刑部一批,楊乃武和小白菜將必死無疑。

楊乃武的胞姐楊菊貞變賣家產,決定去北京申冤。當她抵達北京的時候,刑部的批文還沒有下來。都察院接受了楊菊貞的呈詞,並下達文件給楊昌浚,讓他重新審理此案。

楊昌浚根本沒有心思審案,直接把此事交給陳魯複審,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維持原判,不得翻案。

當時正好上海有一家英國人出資中國人開辦的報紙叫《申報》,對此案進行了多次報道。《申報》的覆蓋面很廣,讀者群龐大,京員當中的很多人都訂了,其中就包括都察院、步兵統領衙門以及刑部當中的一些官員。

其中有一個官員剛好把這個案件說給了胡雪巖。胡雪巖隨即找來楊菊貞,表示將全力支持楊家打官司,承擔所有的京控費用。1874年九月,楊菊貞和楊乃武的妻子詹綵鳳準備二度京控的時候,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編修夏同善恰好從杭州返京,胡雪巖親自踐行,請夏同善回京之後從中周旋。

當月,楊菊貞和詹綵鳳二度進京,帶著楊乃武撰寫的訴狀向步兵統領衙門遞交。 夏同善帶著訴狀的抄寫本回京之後,找到當時的宰相翁同龢,談及楊案的曲折,請翁同龢代為幫忙。




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下旨,命楊昌浚重新審理。可是楊昌浚為了掩蓋之前的錯誤,自然選擇走過場,打算不了了之。

這個時候《申報》再次製造輿論。早先,《申報》是沒有立場的,只發布消息,不表露態度。從發表了楊乃武訴訟的底稿後,《申報》開始偏向楊乃武,展開了全程式的跟蹤報道,一時間,京城滿城風雨,街談巷議。

就在事情有轉機的時候,朝廷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同治皇帝駕崩;第二,全國科考。於是,出現重大轉機的案子只能暫時停止。等朝廷大事落下帷幕之後,楊案才重新辦理。

1875年四月二十四日,刑部給事中王書瑞上奏,彈劾楊昌浚以及相關官員瀆職,並提出疑慮:他們這樣做,是不是想拖住案情,神不知鬼不覺地在獄中處死案犯,草率結案,維持原判呢?所以,請皇上另派官員查辦此案,並命令楊昌浚保證楊乃武和小白菜的安全。光緒帝准奏,派遣浙江學政胡瑞瀾複審。

劉錫彤又用重金賄賂了胡瑞瀾左右官員,以嚴刑逼供。葛畢氏受不了燒紅銅絲穿乳極刑,再次誣供楊乃武指使殺人。胡瑞瀾以為:“案經反覆推究,供詞僉同,並無濫刑逼供之事。即照本律科斷,楊乃武斬立決,葛畢氏凌遲處死。”於是胡瑞瀾上奏,稱此案並無冤情,楊乃武與小白菜罪該萬死。

十月十八,戶科給事中邊寶泉上奏,請求由刑部直接審理此案,上諭以“沒有先例”為由拒絕,但是同意將案卷交由刑部研究。刑部經過研究,認為案卷確實存在諸多破綻,奏請胡瑞瀾再審。

之後,在翁同龢和夏同善的支持下,以內閣中書汪樹屏為首的浙江籍京官於十二月十四聯名上奏,請求慈禧直接指令刑部審理此案,夏同善更是直呈,“此案如不究明實情,浙江將無一人讀書上進”。



當天,慈禧太后在養心殿召見翁同龢、夏同善等人,面授機宜。 次日,皇帝下旨,同意由刑部複審,並將案犯、卷宗以及相關證據提交刑部。

經過複審,刑部終於發現案中另有蹊蹺,就連餘杭縣仵作沈祥驗屍前沒有用皂角水擦洗銀針,所以銀針會是黑的。 為了更進一步查明真相,1876年九月十七日, 刑部尚書桑春榮親審此案,提請運送葛品連的屍棺到京城驗屍。十二月九日,刑部在北京海會寺開棺驗屍,最終確認葛品連實為病死,並不是中毒。在刑部任職六十年的老仵作照《洗冤集錄》說法,證實葛品連並非毒發身亡,乃得病而死,只是骨頭表面發黴。

海會寺的驗屍結果出來之後,四川督撫丁寶楨大怒,認為此案不可翻,必須維持原判。當他聽說刑部即將彈劾浙江督撫楊昌浚時,居然大鬧刑部,威脅辦案人員和朝廷——如果這個鐵案要翻,將來就沒人敢做官了!

丁寶楨有能耐,《申報》更有能耐。這一次,《申報》火力全開,對清朝的官場進行輿論壓力。這時候它關心的已經不僅僅是案件了,而是案件背後更為深層次的制度問題。

即使眾口難堵,千夫所指,朝中仍然有一部分人四處周旋,妄圖保全楊昌浚。這時候,慈禧太后放話了,那100多個奴才,包括楊昌浚這廝,撤職。

可惜三年之後,楊昌浚又被左宗棠起用,官運亨通,步步高昇,直到1897年才去世,死後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少傅。

光緒三年二月,震驚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宣告終結,楊乃武與葛畢氏獲無罪出獄。但二人因在獄中多次被嚴刑拷問,皆一身傷殘,楊乃武也再沒恢復功名。在此事上,《申報》對此案自始至終作了詳盡報導,矛頭直指朝廷官官相護,欺上瞞下。

楊乃武和小白菜案得以真相大白,有楊乃武舉人身份的關係,也得益於胡雪巖幫助,最重要的是後臺夠硬的《申報》敢於揭露。這場案件可謂刺破了清末官場的腐敗和黑暗,從中透出一道口子讓我們目睹了黑暗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可是又有多少無法發聲的冤情在黑暗中,墜落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