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

露馅的红豆包


我倒不觉得慈禧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了,从头到尾慈禧根本不在意此案的发展,对于慈禧来说,这就是一个地方的风化案,是不是冤案根本不关心,只是后来牵扯到了地方派系的斗争,刚刚垂帘听政的慈禧借此案成功打压了地方派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只是慈禧手中的棋子罢了,杨乃武与小白菜虽然没有被砍头,但两人都身败名裂,生不如死。

图为浙江余杭小白菜文化园。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在1872年浙江余杭县,小白菜本名毕秀姑,她的丈夫葛小大忽然死亡,有传言是小白菜与杨乃武合谋给毒死的,杨乃武是当地的举人,小白菜早年是杨乃武家的佣人,两人曾生情,但碍于身份并没有在一起,后来各自成家,所以有人认为小白菜与杨乃武有奸情,怕被葛小大发现合谋下毒,当地县令刘锡彤听信了传言,认为就是两人害死了葛小大,判了两人砍头,草草结案了。

出狱后的杨乃武在家乡务农养蚕,于1914年去世。

清朝的死刑犯不是立刻执行,还需上报批准后问斩,在这空档间杨乃武家的人就到处喊冤,杨乃武是举人,跟他同科的很多人在朝中做官,所以有人愿意替他上诉,最早是汪树屏、吴以同等人,找到了人脉丰富的胡雪岩,递到了刑部侍郎夏同善,交到了慈禧的案上,慈禧根本不在意,只是让下在人再审,浙江巡抚杨昌浚已经把这案子坐实,还是维持原判,夏同善等人一看无用,于是就联络江浙籍的官员弹劾杨昌浚,并拉上了翁同龢,于是慈禧再派了个浙江学政胡瑞澜再来审理,还是维持原判,这个事情开始有意思了。

出狱后小白菜在余杭的准提庵削发为尼,法名慧定,1930年去世。

它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冤案了,因为上面讲的夏同善、胡雪岩、翁同龢都昌江浙籍的官员,而杨昌浚、胡瑞澜、陈鲁等都是两湖籍官员,很多人也不管是不是冤案,都参与进来干,于是一个冤案变成了地方派系官员的斗争,纷纷互相上奏弹劾,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的慈禧正冷眼看着这群可爱的地方官员,当时太平天国刚剿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楚军等两湖官员势力遍布江浙地区,慈禧正想找借口打压两湖官员,于是机会来了,下令把案件的所有相关人带到北京,由刑部审理。

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革职的浙江巡抚杨昌浚,3年后因西北战事被左宗棠起用,后历任陕甘总督、闽浙总督,图为杨昌浚画像。

后来开棺验尸,死者葛小大并非毒死,而是病死,于是冤案被平反,当时错判此案的的大小官员全部被革职,其中就包括杨昌浚、胡瑞澜两位湘籍官员,有效的打压了两湖势力的气焰,达到了政治目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虽平反,但杨乃武与女流之辈不知避嫌,被革掉举人身份,杖100,小白菜因不守妇道,杖80,两人走出北京的刑部大牢时,已身败名裂,家庭被毁,除了感叹命苦,别无他法。


图文绘历史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个是清末的举子,家境殷实,社会地位高,一个是贫苦出身的童养媳毕秀姑,从小就在丈夫葛品连家生活,人称小白菜,地位卑微,怎么看2个人都不是能扯上关系的人。

有一阵子,葛家曾经租了杨乃武家的房子居住,葛品连以卖豆腐为生,每天早出晚归,而小白菜人长的年轻貌美,倒是和杨乃武的老婆关系处的不错,时常被邀请到他们家里吃饭,而举人老爷杨乃武也偶尔会教小白菜读书识字。

一阵时间过后,一些坊间的无聊之人就传闻杨乃武和小白菜有私情,迫于流言,杨家也不再租房子给葛家,葛品连心里也有些不快,毕竟感觉被戴了“绿帽子”。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连旧病复发,仅仅2.3天的功夫就暴毙身亡。

一个好好的年轻人突然死了,这让乡邻街坊都很不理解,联想到小白菜和杨乃武之前交往过密等问题,葛品连的老母亲迅速报了官。

余杭知县刘锡同带着衙役和仵作沈祥来到现场,沈祥经过查验之后,认定是砒霜中毒。

在大家的后续“推理”之下,知县也认同了大家的“奸夫淫妇合伙谋害亲夫”的说法,把杨乃武和小白菜都抓进了县衙。

为了让小白菜尽快招供,刘锡同使用了许多残酷的大刑,比如夹棍,三次夹棍,小白菜三次昏死,还用烧红的铁丝刺进双乳,用融化的锡水浇她的脊背,这种刑罚连最强悍的武将都未必能忍受,何况是一个弱女子,小白菜在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之下,被迫违心地招供自己伙同杨乃武谋害亲夫。

得到了小白菜的口供,刘锡同如获至宝,马上提审杨乃武,为了把这个大案尽快解决,好在上级面前邀功,刘锡同不顾杨乃武的举子身份,擅自对杨乃武动大刑,但杨乃武对这“欲加之罪”断然拒绝,在严刑之下拒绝承认,不过这对刘锡同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首犯小白菜招供画押就是最好的证据,随后,他将此案定性为两人共谋害死葛品连,最后命令衙役将一干人犯和案卷等等送至杭州府,请府里进行二审。

杭州知府陈鲁也是严刑逼供的套路,杨乃武最后撑不住了,不得不违心地承认自己提供了毒死葛品连的毒药,连同小白菜的供词,陈鲁认为此案已经非常清晰,就把杨乃武判了个斩立决,而小白菜则处以凌迟,在11月初六把此案上报给了浙江省按察使蒯贺荪。

杨家人自然不服,杨乃武的姐姐曾在夏同善家里做过保姆,通过夏同善的关系,一路把关系打到了翁同龢,翁同龢找机会和慈禧嘀咕了下,不久,慈禧太后下旨,命令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朝廷下旨重审,但杨昌濬考虑到此案已经影响全国,惊动了朝廷,如果改判,手底下一大堆官员都得丢乌纱帽,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属官们的前程,他竟然决定敷衍中央,向慈禧复命说“此案无疑”。

慈禧显然对此事上了很大的心,她随机下令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胡瑞澜和手下的官员都被刘锡同重金收买,大堂上,经过严刑拷打,杨乃武和小白菜再次被屈打成招,胡瑞澜随后上奏“此案无疑……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

此后几年,此案成为大清国街头巷尾热议的大案,而朝廷里俨然也分成了2个阵营,这个案子成了官场斗争的缩影。

当时的江浙地区,在平定太平天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从省到府县,几乎都掌控在湘军的手里,而江浙作为清朝的重要财税来源地,清廷一直非常重视,慈禧一直在寻求打击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派系,而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子正好给了慈禧这样一个大好机会。

而湘系官员掌控江浙,也让以翁同龢为首的江浙籍朝廷官员极其不满,他们特把这个作为扳倒两湖官员的机会,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了社会舆论甚至外国洋人对此案的关注,向朝廷施压,希望能中央出面,来重审此案。

最终,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亲自主持开棺重新验尸,最终的验尸结果表明,葛品连并没有中毒,而是得病而死,只是骨头表面发霉。

此案由此盖棺定论,慈禧以此机会,一口气撸掉了浙江官场从省到县100多名官员的乌纱帽,湘派势力因此遭到巨大打击。

这个大案的结果,最大的赢家恐怕还是慈禧,而杨乃武和小白菜虽然侥幸生还,但两人经此劫难,身体和精神都遭到了巨大摧残,杨乃武的举人功名也一直没得到恢复,晚年以植桑养蚕为生,1914年病死,而小白菜则看破红尘,出家为尼,1930年去世。


云中史记


慈禧太后虽然祸国殃民,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政治手腕十分的高明,权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给“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打击并进一步削弱湘军集团;其二、给自己树立一个公正为民的良好形象。很明显慈禧太后借此案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一举削弱了湘军集团。杨乃武出狱后双腿已废,又被割除功名,以养蚕为生;小白菜被迫削发为尼,终生与青灯古佛为伴!

毕秀姑天生丽质,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姿,但因其出身卑贱故外号小白菜,嫁葛大小为妻,租住在举人杨乃武家中。杨乃武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跟毕秀姑可谓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两人发乎情,止乎礼,意图各自休妻罢夫,结成连理。毕秀姑人美多是非,被县令的儿子刘子和看上,使用迷奸之计要了毕秀姑的身子,又将葛大小打死,企图长期霸占毕秀姑。

事发之后,葛家人状告小白菜谋杀亲夫,杨乃武替小白菜喊冤,县令将计就计说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然后密谋毒杀了葛大小。小白菜被判凌迟之刑,杨乃武被判斩首之刑,杨家人四处伸冤,此案经过多堂会审,刘县令上下贿赂,仍维护原判。后来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得到举人汪士屏、刑部侍郎夏同善、醇亲王等人的支持,重新开庭审理。

当时清朝八旗兵不堪一战,绿营兵亦如同纸糊,为了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湘军集团趁势而起。曾国藩、左宗棠是湘军首领,在平定太平天国后,湘军大小将领都在江浙一带为官,刘县令就是湘军的一员将领。慈禧太后深感湘军势力强大,已有尾大不掉之势,小白菜一案影响极大,在江浙一带人尽皆知,故借此案削弱湘军官僚集团,同时为大清朝树立一个为民做主的形象成为慈禧太后首选。

慈禧太后下旨彻查小白菜一案,将葛大小的尸体从棺材中取出验尸,发现葛大小并非中毒而死,是因为疾病而死。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毒杀葛大小的判词不攻自破,两人得以无罪出狱。慈禧太后以此案为引子,一举罢免了湘军集团大小官员一百余位,且永不录用,沉重打击了湘军官僚集团。慈禧太后罢免湘军官僚集团也给曾国藩、左宗棠了敲山震虎之威,让两人不敢心生异志,只能忠心为大清朝做事。


大秦铁鹰剑士


在这我总结为四点:

一,树立勤政爱民的形象,这个形象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朝堂大臣们看的,为什么要树立这个形象呢?因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位己经受到了质疑,慈禧是因同治帝的生母而“垂帘听政”的,当翁同龢等大臣告诉她这个案件请她定夺时,同治帝己去世,光绪刚继位,本来慈禧是没资格再听政了,光绪是有爸爸的,要听政也该光绪的父亲奕譞听政,可慈禧挟“垂帘听政”时的余威不肯让位,还搞了个过继,但在法理上是说不过去的,只不过大臣们暂时不敢提而已,但时间长了还真说不准,此时慈禧就想借这个案子告诉那些心里还有疑问的大臣“你们搞不定的事,还得我出面才行吧,我对大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同时,通过这案也帮了一批朝中官员,那么就会有一批官员真心拥护你,对慈禧来说,动动嘴的事情,又不要亲自去查案,即能得到拥护,巩固地位,又能树立形象,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什么湖南籍官员,浙江籍官员,都不重要,反正都不是她老乡。


二,整顿吏治,浙江省于1858年被太平天国占领后,于1864年由左宗棠的湘军收复,自湘军光复浙江后,浙江省从巡抚到知府以及下面的许多官员,大多由湘军将领担任,这些人当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收括民脂民膏往老家运,他们沆瀣一气,官官相护,中饱私囊,搞的民冤极大,虽然朝廷也看到了弊端,但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一时也不好动他们,随着内乱已平,外祸稍轻,同治中兴,洋务盛起,确实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极具政治嗅觉的慈禧看到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利用这个冤案,可以将许多官员名正言顺地罢免掉。

三,增加赋税,浙江省是清政府的纳税大省,轻纺业很发达,和洋人的经贸往来较多,宁波港也多与洋人打交道,需要能懂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湘军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打打仗还可以,哪懂经营管理这些事,此时大清正搞洋务运动,以其学习西方的长技,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做这些事都需要钱的,没有钱拿什么买洋人的东西?现在钱都进了个人腰包,养肥了官员,大清还如何振兴?所以必须更换这批武将出身的官员,弄些有文化的到浙江来当官,给朝廷增加些赋税收入,起码新来的官员,不敢明目张胆地再贪污了吧



四,复兴大清,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英法火烧圆明园,清朝已渐渐式微,行将就木,也许慈禧这次再度“垂帘听政”,目的就是要勇挑重担,带领清廷重新走上一条复兴大道,重展康乾盛事的雄风,也许我把慈禧老佛爷说的太好了,但仔细想想确也是,儿子也死了,又没个后代,还牢牢抓着权不放干吗?迟早不是人家的吗?大家说是不是?

基于这案子本身,我想并不重要,至于冤枉不冤枉,不是慈禧所关心的,冤死几个小民,她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她所关心的就是这个案子的背后,官员有没有作弊?然后怎么把这些官员清理掉,这才是慈禧太后最为关心的,这个案子的最后除了知县刘锡彤流放黑龙江外,其他官员无非是免职而己,这不恰恰说明,她的目的就是清理这些官员吗?绝不是惩罚。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朝朝有冤案,全是昏官胡乱判。

晚清同治年间"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案,曾轰动一时,案件峰回路转,审案经过的精彩已超过了案子本身。它的故事很简单,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房东与租客的关系,且小白菜长得有几分姿色,她的老公突然死了,小白菜的婆家怀疑是小白菜害死的,杨乃武被躺枪,最后双双屈打成遭,入狱待斩,扬乃武的姐姐喊冤,惊动慈禧,结局是洗刷冤案。而这个故事的起因却是小白菜长得好看,丈夫突然死了,旁观者会放下手头的事去围观,甚至参与,而这些人中不乏极度贫穷之人,如果她长得丑,丈夫死了,也就没人怀疑什么奸杀了。可见有时候长得好看,会有很多人有种伤害,伤害他们可卑的心态。



杨乃武是举人出身,家有房产,小白莱与丈夫葛品连卖豆腐为业,租了扬乃武的房,小白莱生性活泼热情,又爱打扮,时常与扬乃武妻子走动,杨乃武有时教她识字,两家关系不错,时间久了,坊间便谣言四起,杨乃武避嫌,收回房子,小白莱丈夫葛品连之后得病,仅仅两天后死去,葛品连母亲在他人唆使下认为儿子死于毒杀,遂告状到余杭县府,知县拘来小白菜,酷刑招待,一般冤案的形成均缘于酷刑,小白菜也是如此,屈打成招,杨乃武被抓同样酷刑,也屈招,于是二人打入死牢。知县上报杭州知府二审,二审认可,于是冤案板上钉钉。



杨乃武姐姐扬素贞不服,层层上告,引起官员恐慌,同时也加剧他们死不翻案的决心。最后翁同龢知道了,这人是后来光绪皇帝的老师,浙江人,因江浙的官场此时被湘系官员把持,心中不爽,遂报告慈禧,慈禧也正想打压湘系官员势力,立刻命令重审,可结果是依旧。因为此案已牵连一百多官员的前程,结成同盟,对抗中央。


后来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审案,开棺验尸,证实葛品连因病而亡,非毒杀,于是案件终于大白天下。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竟然历经四年才最终认定无罪,他俩是不幸的,然而却又是幸运的,没有哪个普通案子能拖如此之久,而且数次重审得以昭雪。

其实纵观经过,也是得以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俩才如此幸运,悲乎,喜乎?

后来杨乃武养蚕为生,小白菜削发为尼度过余生。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是时代的悲剧,不仅是对彼时民间众生态的一个讽刺,也是对官场众生态的一个控诉,每个朝代所发生的故事,都有它生长的土壤,而这个土壤决觉于上层建筑。


可荣188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本文600字,阅读需时2分)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是一起发生于晚清同光年间的案件,案件经过这里不需多言,网络上随便一查就有很多很多介绍。大家都知道这起案件最终被定为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得以平反昭雪。

那么,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将此案平反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中江浙势力的影响以及朝廷对尾大不掉的湘淮势力的打击。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审理中,当时朝廷上下分成两派。

一派是案件当事人浙江巡抚杨昌濬和新任四川总督丁宝桢等军功大吏。

另一派是朝中江浙籍官员翁同龢、夏同善。

如果杨乃武与小白菜不被平反,那么他们相互通奸便会被坐实,而杨乃武是江浙读书人,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江浙的读书人?

所以江浙士人和官员纷纷出面为杨乃武讨说法。而另一方面,咸同军兴过后,湘淮系督抚势力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也引来了朝廷的忧虑。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杨昌濬与丁宝桢等人抱团,这势必引起老佛爷的不安。监察御史王听在上奏时说的非常清楚“杨昌浚所以敢于为此者,盖以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皇上冲龄践阼,大政未及亲裁,所以藐法欺君,肆无忌惮”。

翁同龢像

也就是说,杨昌濬等人敢制造冤狱,就是藐视皇上和太后。

在另一边,负责审理此案的主要是刑部尚书桑春荣,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桑春荣是直隶人,但其实深入挖掘下去,会发现桑春荣其实只是寄籍直隶,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江浙人,同样的情况还有当时的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军机大臣沈桂芬,寄籍直隶,实则江浙人,另外,当时的另一军机大臣王文韶也是江浙人。

江浙势力还有大学士翁同龢、翰林院编修夏同善等人。

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像

如此多的江浙实权人物位居朝廷,这让在地方而且已经引起清廷猜疑的督抚在阵势上就很吃亏。最终,老佛爷开恩,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杨昌濬等人也遭到了处分。


历史宝藏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首先应该感谢的不是慈禧,而是夏同善。再是翁同龢、汪树屏、吴以同以及林拱枢等人。

【夏同善塑像】

当时浙江巡抚杨昌濬在三司会审之后,维持了杭州知府陈鲁所做的判决,这个案子到这时按照常理来说其实已经是铁案难翻,但是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坚持要进京告御状。

【杨昌濬】

杨淑英先买通狱卒,让杨乃武写了诉状,再由姚贤瑞作抱告,由杨乃武的妻子詹氏、杨淑英带着杨乃武的儿子杨荣绪去京城告御状,然而第一次告状以失败告终。

当时浙江有个京官叫做夏同善,他和胡雪岩交好,胡雪岩有个西席(也就是老师)叫吴以同,他和杨乃武是同年,又是好友,因此再一次酒席上他便和夏同善谈起了杨乃武的案子,说此案一定有冤情,夏同善于是答应帮帮。

【胡雪岩】

另外杨乃武在杭州也有个同科汪树屏,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也在京做官,杨乃武告诉杨淑英可以去求求他们。杨淑英去找汪树屏时,汪树屏便联合了十八个同科举人,联名向都察院控告,请求提京复审。

杨淑英去见吴以同的时候,吴以同带她去见胡雪岩,胡雪岩表示非常同情,给了杨淑英一百两银子作为路费。

杨淑英第二次去北京见到夏同善,夏同善夫妇便带她去叩见浙江在京城的大小官员三十多人,并让杨淑英将诉状投送给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和都察院。

夏同善多次和翁同龢谈到这件事,并把诉状给翁同龢看,翁同龢表示这当中确实很有冤情,于是他亲自去刑部查阅本案全卷,但是刑部尚书桑春荣却不肯给他看,是林则徐的儿子林拱枢将卷宗调出来,送到翁同龢的府中。

【翁同龢】

翁同龢果然发现不少疑点,让刑部发回重审,但是刑部却不同意,所以翁同龢一天早朝时参了一本,这时候汪树屏的诉状也到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正在都察院任职,也向皇帝请求重审,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慈禧太后才下了一道谕旨,要求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

【慈禧】

杨昌濬没有亲自提审,让湖州知府许瑶光提审,许瑶光知道这件案子案情复杂,但又害怕杨昌濬,于是拖了很长时间,不上报也不结案,杨昌濬也不催他。

浙江京官们没有停止活动,他们说服了慈禧太后。慈禧便拍了御史王昕去浙江私自调查,王昕得知爱仁药店并没有卖过砒霜,便向慈禧奏了一本,提出要朝廷派遣大臣去浙江复审。

慈禧便让浙江学政胡瑞澜就近提审,胡瑞澜受到杨昌濬的威逼利诱,以及余杭知县刘锡彤(冤案的始作俑者)的重金贿赂,对杨乃武大刑伺候,再次屈打成招,维持原判。

不久一些生员以及汪树屏、吴以同、吴玉昆等人又联名向都察院和刑部控告,御史边保泉也上奏请求提京复审,但是慈禧太后却以提京复审太麻烦没有批准,还是提交刑部让胡瑞澜再审。

胡瑞澜再审之时,因为上谕特别说明不许严刑逼供,杨乃武咬死不肯承认,于是草草审了两次,胡瑞澜便以案情复杂为由,请求朝廷另派人来审。

这时夏同善和张家骧等人又在慈禧面前多次表示,请求提京复审,除他们之外,还有许多人上本请求,慈禧是在这多方面的环请之下,这才下旨提京复审,杨昌濬虽然不满,但不得不将人犯押解到京城刑部复审,在这次复审之后,冤情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因此并不是慈禧想要给他们平反,而是一些正义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集体请求的结果。


浔阳咸鱼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杨乃武是举人,小白菜嫁给了做豆腐的葛品连。

由于葛家人多加之经济拮据,因此婚后搬出去租房住,租了杨乃武家的房子。

做豆腐是起早贪黑的事,葛品连在豆腐房呆的时间较多,回家的时间少,而小白菜闲时帮杨家干活,深得杨家人的喜欢,于是杨乃武就教她识字。

久而久之,葛品连就不乐意了,之后,他们搬出了杨家,另寻了住处。

不巧,这时候小白菜被县令的儿子刘子和看上了,为了长期占有小白菜,刘将其迷奸,污了小白菜的清白。这事儿被葛品连知道后,他一气之下生病而死。

杨乃武在当地经常帮民众写诉状,得罪了一些官员,县令之子刘子和就借机嫁祸于杨乃武。

污告杨乃武与小白菜合谋害死了葛品连,还煞有介事的审问二人说:“杨乃武和小白菜,你二人合谋毒死了葛品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奸情的?”

两人都说没有,但刘对他们多次进行严行考打,逼迫其签字画押,草率判了死刑。

后来杨乃武的姐姐为弟弟上京申冤,得到了翁同龢,夏同善等人的帮助和支持,翁同龢上报慈禧说:“此案疑点重重”。慈禧下旨彻查此案,重新翻案。

经开棺检验,葛品连并非中毒身亡,而是病死。

此时曾国藩的湘军势力较强,而刘县令则是湘军系统的将领,江浙一带的湘军过度活跃,令慈禧深感不安。

慈禧为了削弱湘军的势力,借机打压,罢免江浙一带的官员上百人,刘子和制造冤假错案一事也因此真相大白。

此案在当时影响极大,杨乃武和小白菜虽然最终沉冤得雪,但杨乃武因严刑逼供致双腿残废,废除了功名,而小白菜也削发为尼,遁入空门。

想到这里,小编不禁感叹,这是翻案了吗?沉冤得雪了吗?

看到杨乃武和小白菜这对清白之人无故遭遇了这般凄惨结局,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啊!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博物馆


慈禧管这个案子不奇怪,因为杨家当年是大族,拖关系的话阴差阳错把案子摆到了两宫太后面前,两宫太后看了,觉得案子审理不通要求重审,没什么问题。

但这个案子后面的过程就很无语了,满清官员之颟顸无能,腐败肮脏之丑态暴露无遗,杨家被逼无奈,再次堵到北京。然后局势就更诡谲,满朝浙江籍官员连声喊冤,报纸媒体也是指指点点,被逼无奈之下,此案竟由刑部尚书当场审理,最后平反了。

接下来就惨了,浙江一省官员几乎都被洗牌,好一出政治地震,案子到了这个地步,那就不是单纯的刑事案件了。

当时浙江的官场是左宗棠的两湖派掌握的(太平天国之后,中央集权衰落),这案件很容易被理解为“外省官员欺压浙江乡绅”,引发浙民同仇敌忾,而慈禧趁机推波助澜,打压打压两湖系,这才是其根本目的。


国史拾遗


葛毕氏的丈夫葛品连有流火宿症。1873年十月初七,浙江省余杭县的葛品连忽然感染恶寒;初八,他没有上工,在家里躺了一天;初九,病情恶化,当晚一命呜呼。亲属痛哭一番,给尸体换上寿衣,打算择日下葬,换衣时并未发现尸体有任何异常。初十晚上,死者家属忽然发现尸体脸色铁青,口鼻有血水渗出,怀疑葛品连是中毒而死;十月十一早晨,在地保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余杭县县衙,向知县刘锡彤递交了呈词。



接到呈词,刘锡彤决定到死者家中验尸,正好这时,他的好友陈竹山来拜访。陈竹山这人八卦得很,平时就喜欢听东家长西家短,听闻案情后,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讲了一些小道八卦。

哦,葛品连呀?穷打工的,在一个豆腐店的帮工,长得跟武大郎似的,他有个漂亮的媳妇儿,跟潘金莲似的,喜欢穿上白下绿的衣服,街坊都叫她“小白菜”。这两口子没房子,外地人,租住在举人杨乃武的家里,听说,这个小白菜跟杨乃武,嘿嘿……

刘锡彤就带着仵作沈祥到了现场,结果仵作沈祥验尸发现,银针呈黑色。不过,由于葛品连的死状与《洗冤录》所记载的砒霜致死的死状并不符合,所以他也不太肯定葛品连是不是被砒霜毒死的。

也有传言早年杨乃武曾举发当时是九品官吏的刘锡彤犯法,所以刘锡彤先入为主再加上蓄意报复,便武断杨乃武为凶手。


由于杨乃武举人的身份,刘锡彤便先对小白菜下手。几次拷打下来,小白菜屈打成招,承认自己与杨乃武有奸情,葛品连是被砒霜毒死的,而砒霜就是杨乃武在十月初五那一天给她的,毒是十月初九下的。

随后,知县刘锡彤将杨乃武抓捕。当时杨乃武刚刚中举,正是人生得意的时候。所以杨乃武觉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去了,到了以后也不用跪拜,听了小白菜的话后,就说他十月初五那一天去城外办事,初六才回来,没有给过她砒霜,有证人可以证明他的话。

随后,证人抵达,证明杨乃武所言属实。可是刘锡彤还是强行把杨乃武收监。次日,他将此事呈报给杭州知府陈鲁,请陈鲁向朝廷上折子,革除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十月二十日,他把杨乃武和小白菜以及相关卷宗送到了杭州,对验尸报告做了一些手脚,板上钉钉地说葛品连就是被砒霜毒死,将供词“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孔流血”,并将一等人犯解送杭州府。还压下了证明杨乃武清白的证词。

不久,朝廷的朱批下来了,杨乃武的举人身份被革除。没有那么多顾忌的刘锡彤马上对杨乃武大刑伺候,各种刑具轮番上阵,杨乃武被三次夹棍,三次昏死。杨乃武只好认罪,承认自己和小白菜有奸情。

十一月初六,陈鲁判定小白菜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按照律令,他不能随便处死囚犯,必须把案情逐层上报,等上级批示。所谓的上级,即浙江按察使蒯贺荪。

结果蒯贺荪又原样不动地把结案报告交给了杭州督抚杨昌浚。杨昌浚还百忙之中跑去看了一下,不过由于县令刘锡彤的贴心服务,于是很快杨昌浚就将案件原封不动的上报刑部批示了。可以说,等到刑部一批,杨乃武和小白菜将必死无疑。

杨乃武的胞姐杨菊贞变卖家产,决定去北京申冤。当她抵达北京的时候,刑部的批文还没有下来。都察院接受了杨菊贞的呈词,并下达文件给杨昌浚,让他重新审理此案。

杨昌浚根本没有心思审案,直接把此事交给陈鲁复审,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维持原判,不得翻案。

当时正好上海有一家英国人出资中国人开办的报纸叫《申报》,对此案进行了多次报道。《申报》的覆盖面很广,读者群庞大,京员当中的很多人都订了,其中就包括都察院、步兵统领衙门以及刑部当中的一些官员。

其中有一个官员刚好把这个案件说给了胡雪岩。胡雪岩随即找来杨菊贞,表示将全力支持杨家打官司,承担所有的京控费用。1874年九月,杨菊贞和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准备二度京控的时候,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编修夏同善恰好从杭州返京,胡雪岩亲自践行,请夏同善回京之后从中周旋。

当月,杨菊贞和詹彩凤二度进京,带着杨乃武撰写的诉状向步兵统领衙门递交。 夏同善带着诉状的抄写本回京之后,找到当时的宰相翁同龢,谈及杨案的曲折,请翁同龢代为帮忙。




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下旨,命杨昌浚重新审理。可是杨昌浚为了掩盖之前的错误,自然选择走过场,打算不了了之。

这个时候《申报》再次制造舆论。早先,《申报》是没有立场的,只发布消息,不表露态度。从发表了杨乃武诉讼的底稿后,《申报》开始偏向杨乃武,展开了全程式的跟踪报道,一时间,京城满城风雨,街谈巷议。

就在事情有转机的时候,朝廷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同治皇帝驾崩;第二,全国科考。于是,出现重大转机的案子只能暂时停止。等朝廷大事落下帷幕之后,杨案才重新办理。

1875年四月二十四日,刑部给事中王书瑞上奏,弹劾杨昌浚以及相关官员渎职,并提出疑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想拖住案情,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狱中处死案犯,草率结案,维持原判呢?所以,请皇上另派官员查办此案,并命令杨昌浚保证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安全。光绪帝准奏,派遣浙江学政胡瑞澜复审。

刘锡彤又用重金贿赂了胡瑞澜左右官员,以严刑逼供。葛毕氏受不了烧红铜丝穿乳极刑,再次诬供杨乃武指使杀人。胡瑞澜以为:“案经反复推究,供词佥同,并无滥刑逼供之事。即照本律科断,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于是胡瑞澜上奏,称此案并无冤情,杨乃武与小白菜罪该万死。

十月十八,户科给事中边宝泉上奏,请求由刑部直接审理此案,上谕以“没有先例”为由拒绝,但是同意将案卷交由刑部研究。刑部经过研究,认为案卷确实存在诸多破绽,奏请胡瑞澜再审。

之后,在翁同龢和夏同善的支持下,以内阁中书汪树屏为首的浙江籍京官于十二月十四联名上奏,请求慈禧直接指令刑部审理此案,夏同善更是直呈,“此案如不究明实情,浙江将无一人读书上进”。



当天,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召见翁同龢、夏同善等人,面授机宜。 次日,皇帝下旨,同意由刑部复审,并将案犯、卷宗以及相关证据提交刑部。

经过复审,刑部终于发现案中另有蹊跷,就连余杭县仵作沈祥验尸前没有用皂角水擦洗银针,所以银针会是黑的。 为了更进一步查明真相,1876年九月十七日, 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提请运送葛品连的尸棺到京城验尸。十二月九日,刑部在北京海会寺开棺验尸,最终确认葛品连实为病死,并不是中毒。在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照《洗冤集录》说法,证实葛品连并非毒发身亡,乃得病而死,只是骨头表面发霉。

海会寺的验尸结果出来之后,四川督抚丁宝桢大怒,认为此案不可翻,必须维持原判。当他听说刑部即将弹劾浙江督抚杨昌浚时,居然大闹刑部,威胁办案人员和朝廷——如果这个铁案要翻,将来就没人敢做官了!

丁宝桢有能耐,《申报》更有能耐。这一次,《申报》火力全开,对清朝的官场进行舆论压力。这时候它关心的已经不仅仅是案件了,而是案件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制度问题。

即使众口难堵,千夫所指,朝中仍然有一部分人四处周旋,妄图保全杨昌浚。这时候,慈禧太后放话了,那100多个奴才,包括杨昌浚这厮,撤职。

可惜三年之后,杨昌浚又被左宗棠起用,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直到1897年才去世,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少傅。

光绪三年二月,震惊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宣告终结,杨乃武与葛毕氏获无罪出狱。但二人因在狱中多次被严刑拷问,皆一身伤残,杨乃武也再没恢复功名。在此事上,《申报》对此案自始至终作了详尽报导,矛头直指朝廷官官相护,欺上瞒下。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得以真相大白,有杨乃武举人身份的关系,也得益于胡雪岩帮助,最重要的是后台够硬的《申报》敢于揭露。这场案件可谓刺破了清末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从中透出一道口子让我们目睹了黑暗中一个小小的角落。可是又有多少无法发声的冤情在黑暗中,坠落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