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50年代以來,我省各級文物部門在各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較少的古玉器備受冷落,基於此種狀況,學者喻燕姣對湖南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進行了研究,並在玉委會會刊上發表文章《論湖南出士的春秋戰國玉器》中將戰國時期的玉器分類敘述。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玉谷紋璧 戰國 備註: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玉璧數量最多,分佈也最廣,在湖南各地都有發現。根據璧的紋飾,大致可分為三型。Ⅰ型璧光素無紋,這種璧數量較少,臨澧九里M4和M13中各出土一件,直徑8.6~9.6釐米。Ⅱ型璧為渦紋璧,有的只一面有紋飾,如汩羅縣汩羅山東周墓中出土的3件玉璧,一面光素,一面飾渦紋。有的則兩面都有紋飾,這種璧在湖南較常見,如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的2 件玉璧。Ⅲ型璧為穀粒紋璧,兩面飾谷紋,郴州東周墓、耒陽灶市戰國墓、長沙火把山戰國墓出土的玉璧皆為這種形制。

玉璜可分為三型,Ⅰ型璜光素無紋,53長月亮山M36出土1件。Ⅱ型是雙頭聯體躬身龍形璜,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4件,分二種,每種2件。一種淡茶色,夾黑。一種為青玉。Ⅲ型是弧型玉璜,臨澧九里雙峰包南包大墓出土4件,器物二面均有淺浮雕捲雲紋飾。玉環形制大小有異,大者外徑達到9釐米以上,小者只有1釐米多。分二類,一類上面有紋飾。一類是僅有兩週弦紋。玉璦在長沙楚墓中偶有發現。上面一般飾谷紋或渦紋。長沙楊家灣6號墓出土一件玉璦。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玉谷紋璧 戰國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玉龍形佩 戰國

玉佩飾是湖南出土玉器中最富特色的一種,它們大都構思新穎,造型別致,工藝精巧。有幾何型玉飾和動物型玉飾兩類。幾何形玉佩飾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兩件長條形玉佩。動物形玉佩飾多呈片狀,並且直接作出所要表現的動物原形然後再用陰線刻劃出細部。戰國時期湖南出土的動物形玉佩絕大部分為龍形佩,另有玉魚、玉龜等。龍形佩形態各異,非常精美。 玉魚,臨澧九里M4出土一件。玉龜,臨澧九里雙峰包南包大墓出土。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玉蒲紋璧 戰國

觿,黔陽縣黔城鎮出土玉觿1件,身扁平見方錐狀,作為鳥形。另外在常德德山茅灣戰國墓也出土一件瑪瑞觿,截面呈橢圓,前端有尖。珠有雙聯珠和單件珠。臨澧九里雙峰包有1件雙聯珠,白色泛黃,素面,二球體各有穿孔,形制比較特別。

管,澧縣新洲一號墓出土1件,上小下大,光素無紋。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玉雲紋劍珌 戰國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玉人面紋飾 戰國

玉劍飾在湖南戰國時期的玉器中較多見。有劍首、劍格、劍珌、劍璲。劍首是裝飾在劍把端上的一種裝飾,有二種形式。一種為圓餅狀,上刻捲雲紋;一種呈喇叭形,上有變形的雲紋及穀粒紋飾。劍格,在桃源三元村戰國墓中發現1件,位於銅劍劍把尾端,白玉質。劍璲,又稱劍珌或劍珥。永州鷂子嶺戰國墓出土的劍珥呈乳白色,質地較軟,上飾鉤連雷紋。長沙仰天湖M25出土的一件正面刻有谷紋,雕琢頗精,底內凹,緊貼於鞘上。劍珌,是裝飾在劍銷上的。在益陽楚墓中出土兩件。類似的劍珌也見於長沙仰天湖M25。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戰國時期玉龍首璜

湖南地區戰國遺址數量眾多,出土古玉卻備受冷落,造型奇特數量多

戰國時期白玉鏤雕龍鳳璧

除以上介紹的,還有玉俑、玉柱、玉棒、玉蟬、玉帶鉤、玉印等。玉俑出土於臨澧九里雙峰包,條狀,略作人形。與玉俑同時出土的還有玉柱、玉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