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略海洋 築夢深藍 向海圖強風帆勁

  3000多公里綿長海岸線,16萬平方公里蔚藍色國土,蘊藏著山東向海圖強的夢想!

  波濤成頌,碧海傾城。山東堅持在大局下謀劃、在大勢中推進、在大事上作為,進一步開闊視野看海洋,全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發展勢頭強勁——全省港口實現整合,與全球藍色夥伴關係不斷深化;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近兩年年均增長9%以上,海洋經濟約佔全省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全面推行“灣長制”,在全國率先實現沿海市海岸帶保護立法全覆蓋,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19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89.3%……

  向海圖強風帆勁,長風破浪會有時!經略海洋,築夢深藍,奏響了再造一個海上新山東的宏偉樂章。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全域擁抱開放發展新機遇

  ——陸海統籌、向海發展,全省沿海港口資源整合深度推進,潛在能量充分激發

  2月23日,42個耐火磚小櫃在青島港海鐵聯運中心場區裝船發往俄羅斯聖彼得堡。發貨方是一家剛復工的河南企業,幾天前緊急向山東港口青島港求援:由於疫情影響,公路運載能力受限,而如果誤期,就是500多萬元的損失。青島港物流海鐵聯運中心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根據貨物特性,為該企業量身定製了從鐵路運輸到場站裝箱工藝等的整套運輸方案。

  2月以來,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在確保港口“零疫情”的同時,山東省港口集團強勢擔當、強力保障,幫助企業打通物流“瓶頸”、有效復工復產,廣受好評。抗擊疫情就像一場大考,山東港口的漂亮答卷,得益於整合後邁向一體化發展帶來的能力提升。

  山東是港口大省,如何由大向強?山東分步推進,實現了全省港口整合。2019年8月山東省港口集團成立,原有青島、煙臺、日照、渤海灣四個港口成為集團全資子公司,統籌協調港口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多式聯運發展,涉及全省7市的沿海港口資源整合之路深度推進。

  “通過整合,我們很多潛在的能量被激發了出來。”山東省港口集團總經理李奉利表示,集團成立以來,已新增9條集裝箱航線。2019年,省港口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13億噸、集裝箱2900萬標箱,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位,增幅名列前茅,港口經濟呈現量效齊升、逆勢上揚的良好態勢。

  “現在,越來越多港口來參觀學習。”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連鋼說。作為山東港口的“龍頭”,2019年11月28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二期)正式投產運營,生產效率屢破紀錄,比國外同類碼頭效率提升50%以上,為全球港航業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設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青島航運指數,成為山東與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風向標。

  在發展意義上,港口從來不只是港口,更是陸海統籌、融入全球的重要支撐。打破思想桎梏,山東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海洋:港口整合、高鐵加速、海鐵聯運,陸海統籌、向海發展,不僅僅是臨海的7個設區市,山東正在全域擁抱海洋開放發展的機遇之門。港口融合只是一個開始。

  在省級機構改革中,山東專門成立省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加強海陸統籌和海海統籌“雙統籌”。省委、省政府將海洋強省作為全省八大發展戰略之一,多次專題研究海洋工作,召開全省海洋強省建設工作會議,研究實施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在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國家(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建設中突出海洋特色、做實海洋文章。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世界上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之際,山東以建設一流港口為依託,堅持經濟全球化大方向不動搖,拓展全面開放“大市場”,搭建中日韓合作“大平臺”,開闢互聯互惠“大通道”。2019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2萬億元;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17家,實際使用外資146.9億美元,增長18.6%,位居全國第四;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對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6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15.9%。裝備製造挺進深藍現代海洋產業全面起勢

  ——“山東智造”走向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工+牧場”聯動發展模式向全國推廣

  “原計劃5月交付,後來提前到3月。關鍵時刻,所有人都要衝得上,拼得上!”2月10日,節後復工的第一天,在20000噸“泰山”龍門吊下,全球最大的深水養殖工船——Havfarm 1號已到了最後收官的關鍵時期。在它巨大的船體內部,串洗作業區班長楊德將正帶領班組對縱橫交錯的管路進行最後的安裝和檢驗。疫情,沒有影響工人們的幹勁。

  芝罘灣畔,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如同一個低調的巨人,用創新和幹勁推動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築夢深藍,裝備先行。現在,長島縣大欽島海域的蔚藍深處,聳立著由中集來福士建造的“長鯨一號”深海養殖網箱;更遠方的挪威北海,無懼惡劣海況,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擁有80%自主知識產權的“仙境煙臺”號鑽井平臺已於去年11月成功開鑽。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山東將現代海洋產業作為全省“十強”優勢產業集群之一,成立工作專班,組織召開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推進會議,制定印發《關於聚焦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突破“四個一批”的實施意見》,全力推進海洋產業發展。

  讓長板更長更強,山東海洋裝備產業勇猛前行。中集來福士、中船重工、傑瑞集團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中國海工北方總部落戶煙臺,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裝備製造等三大海洋製造業基地初步建成,像Havfarm 1號、“仙境煙臺”號這樣的“山東智造”,已成功走向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全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扎實推進,已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4處,佔全國40%,海洋生態牧場已拓展至離岸130海里的黃海冷水團海域,煙臺“海工+牧場”聯動發展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向全國推廣。

  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喜人。管華詩院士團隊自主研發的國產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獲批上市,成為全球第14個、中國第2個海洋藥物,抗腫瘤藥物BG136即將進行臨床申報。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快速發展,日產淡化海水35萬噸,青島碧水源公司10萬噸級海水淡化噸水成本已降至4.25元,依靠淡化海水基本緩解膠東半島工業用水嚴重短缺成為可能。

  青島、煙臺、威海海洋經濟創新示範項目加快推進實施,三市均已順利通過國家中期考核。青島、威海、日照3市獲批創建首批國家級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制訂小管島保護利用試點方案,開展海島岸線整治修復等基礎工程建設,長遠謀劃推動海島經濟發展。

  據省海洋局局長宋繼寶介紹,近兩年,山東現代海洋產業快速發展,明顯高於全省經濟發展平均速度,海洋經濟質量趨優,國家級海洋經濟示範區及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構建創新生態圈海洋發展動能澎湃不息

  ——“國字號”海洋科研力量集聚激活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藍色山東”越來越吸引全球關注

  向海圖強,科技創新是關鍵。2019年12月24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共享”發佈會:將一段來自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的沉積物重力柱,無償分享給全國10餘家單位的19個進行相關領域海洋研究的團隊。據悉,這是國際上首次獲取如此珍貴的樣品,而這樣稀有樣品的大範圍科研共享,在我國也屬首次。“一切只為最大程度上發揮稀有樣品對深海科學研究的推動作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副主任劉保華說。

  開放共享、創新生態,正在成為山東海洋科創的關鍵詞。去年,“青島藍谷打造開放創新合作平臺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成為國務院第六次大督查發現的3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典型經驗之一。一批公共科研平臺及大科學裝置群向全球創新敞開懷抱,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激盪耦合,眾多科研單位和科學家從中受益。

  “以前做海試,需要自己租船或搭船出海,費用昂貴、機會有限,現在科考船共享平臺每年組織幾十個共享航次,只要提報需求就能使用,還能借助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超算平臺‘深藍大腦’提供的全球海流分佈圖,更為科學地規劃路線和應用。”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科研助理王智進對此感受很深。水下滑翔機“海燕”項目整體搬遷到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後,進展速度明顯加快:僅僅3年時間,續航里程及下潛深度不斷刷新紀錄,實現了152天連續航行、續航里程3619.6公里。

  為了夯實蔚藍髮展的根基,山東著力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海洋創新生態圈加速形成:中國科學院在山東建設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建設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自然資源部同意將大洋鑽探船雙母港之一設在青島、新建大洋鑽探岩心庫,科技部批准超算升級項目落戶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擁有海洋領域住魯兩院院士22名,佔全國海洋領域院士總數的33.8%,基本形成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為龍頭、“國字號”海洋科研教學力量集聚發展的新格局,國家級海洋科技平臺達46個。

  空間廣闊,未來可期。山東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藍色夥伴關係不斷深化。東北亞和東亞方向海洋合作得到加強。東北亞地區地方政府聯合會海洋與漁業專門委員會永久會址落戶威海,山東省港口集團與中遠海運聯合開通北極航線。2019年9月,永久落戶青島的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首次舉辦“東亞海博會”,62家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參展,210個國內外團組觀展采購;論壇期間,總投資373億元的10個重大項目現場簽約。目前,正在謀劃以山東企業名義申請我國第六個國際海底片區;籌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有關部委等合作,舉辦世界海洋發展大會。

  濤聲鼓盪,“藍色山東”越來越吸引全球關注。青島國際院士港表現尤為亮眼,已累計吸引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佔比85%以上;積極探索院士項目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路徑,累計落地院士項目32個,13個項目產出42種產品。其中,司馬金院士團隊、卡巴尼辛院士團隊的深遠海機器人等海洋設備,均已進入實驗和量產階段。

  圈層聚集,生態催化,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實施“透明海洋”計劃,成功研發了譜系化水下滑翔機、Argo浮標核心技術裝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兩洋一海”區域定點觀測網並持續穩定運行;首次實現了基於北斗衛星的深海6000米大容量數據實時安全傳輸,改變了以往使用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首次實現水下滑翔機在北極海域的組網觀測;全球首個馬裡亞納海溝潛標觀測系統已經構建,萬米深海實時化感知正逐步成為現實;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一流港口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漸趨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海洋科技創新亮點紛呈……

  經略海洋,山東展示強大力量;向海圖強,山東全速啟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