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table> 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梅州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蒋向华以丰顺石为原材料,创作战“疫”题材的石雕作品。

/<table><table> 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梅州籍雕刻艺术大师王增丰以钟南山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漫塑作品《信心》《坚持》。

/<table><table> 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录制歌曲《逆行的光》。

/<table><table> 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为避免聚集,文艺工作者采取了单独录音的方式。

/<table><table> 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非遗传承人罗旭庆创作的烙画作品《抗疫处处有党员》。

/<table><table> 十八般“文艺”传递战疫力量

抗击疫情公益歌曲《民族脊梁》由梅州发起创作。

/<table><table>
/<table>

一张张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条条温暖宽慰的话别语,一个个勇敢逆行的身影……每一位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逆行者”,他们展现的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泪目钦佩,成为最感人的创作元素。

循着源自内心的感动,梅州吹响了文艺战“疫”集结号。

用画笔定格感动,用歌声擂响战鼓,用诗歌凝聚温暖……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十八般“文艺”技能各展所长,为战“疫”加油。他们讴歌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用心用情用功创作新时代的英雄赞歌,凝聚梅州人的精气神,鼓舞决战士气。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笔墨传情 文艺作品遍地开花 收到各类作品近3500件

“2020年春节,注定是难忘的,难忘那一滴滴痛失亲人的悲恸的泪水,难忘那一双双奋战在医疗一线的疲惫的眼睛,难忘那主动请缨奔赴疫区的豪迈气概,难忘那众志成城驱逐病魔的团结力量……”梅州作家罗琼拿起手中的笔,将满腔情感浓缩成诗歌《2020,难忘的春节》。

1月31日,梅州市文联发出《风雨同舟 共抗疫情》的倡议书,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文艺工作实际,为防控抗击疫情作出贡献。该市各级文联、市文艺家协会、文艺社团、新文艺组织群体纷纷行动起来,梅州文艺工作者的同题创作遍地开花。

诗作言志,共抗疫情。记者了解到,在市作协的带动下,各县(市、区)作协、梅州次生林诗群、蔓草诗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组织演唱并制作成音频和视频,利用电视、大喇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循环播放。

其中,童心抗“疫”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别样暖流。

一篇《武汉,你一定能行》的作文在网上热传,这是出自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韩宇晴之笔。“因为爸爸妈妈都在中医诊所就职,我更能感受到前方医护人员的不易,就想为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叔叔阿姨们打打气。”韩宇晴告诉记者,她是班里的语文组长,平时喜欢看书,停课期间在家除了学习看书外,便与父母一起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创作了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民间文艺、摄影等各类文艺作品3472件(幅),梅州青少年的作品也达到了近4000件(幅)。梅州作家以笔为枪,用文学作品表达出勠力同心、并肩作战、抗击病毒的使命与决心。

民间艺人也加入了创作队伍。年过七旬的梅州籍雕刻艺术大师王增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漫塑作品《信心》《坚持》;梅州市首届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蒋向华以火神、雷神为原型,以丰顺石为原材料,创作石雕作品;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美术老师刘静创作了沙画版的“返工防护指南”。

“创作的动机很简单,国家就是我们的大家庭,遇到疫情,我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信心来自力量,希望来自团结,也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行动起来,用各自的艺术特长为抗‘疫’贡献力量。”王增丰说。

“梅州是文化之乡,在此次疫情中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力量。”市民张志军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连日来看到网上刊登的各类文学作品,让他感慨不已。他看到广大文艺工作者挥动手中的笔墨,创作出饱含真情的诗作和溢满温情的书画,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声助力。

最美和声 梅州音乐人为爱而歌 致敬一线“逆行者”

“曲和词都完成了,辛苦大家在家录音,最后统一汇总混音。”

“好的,我通知歌手们尽快录音。”

“携手同心,就跟歌词唱的一样,大家加油。”

这是梅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曾辉彬与歌手们的对话。仅用两天,他们就创作并录制了《武汉加油》公益歌曲,希望通过歌声传递真情和正能量,用歌声为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工作者加油打气。

曾辉彬告诉记者,为了做好疫情防护,在这个特殊时期,避免在录音棚聚集,歌手们都是各自在家用手机录音,统一汇总混音。

除了“云录制”,还有“云接力”。一场创作的接力有条不紊在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完成,歌曲《逆行的光》的词作者陈辉剑接到任务后通宵未眠,天亮前完成作词。作曲者谢鹏接到歌词后,仅两个小时就写出曲谱,一天之内完成配器编曲,并邀请北京的交响乐队录制伴奏。随后剧团的歌唱演员们纷纷请缨,最终选定了十位歌唱演员录音。

“为避免聚集,我们采取了单独录音的方式,十位歌唱演员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全部录制完。最后接棒的是MV制作高辉源,经过四天的奋战,MV终于制作完成。”国家一级演员杨苑玲说,他们想用最朴实真挚的歌声来抒发情感。

声援湖北,梅州文艺工作者直接用歌声来表达心声。

“自从发生疫情以来,我一直关注,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奔赴一线,非常感人。于是大年初二晚上致电词作者巫南昌老师,请他作词,没想到他也有此意,我们一拍即合,马上投入创作。”公益歌曲《托起明天》作曲人说,年初五晚上12点便收到了歌词,随后连夜合成,隔天早上联系演唱者、MV拍摄导演、编曲制作老师和录音棚老师。

谈及连夜录制抗击疫情的公益歌曲《归来无恙》一事,演唱者黄丽华红了眼眶,“当我看到梅州援助湖北医疗队踏上征程仪式的新闻,禁不住泪流满面,当我们面对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关乎灾难、生死的抉择和考验时,言语总会变得相当苍白。我只能用歌声歌颂逆行中的白衣天使,用旋律表达一名文艺工作者对白衣天使的敬意。”

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梅州大地唱响“英雄赞歌”:

梅州、抚顺两地音乐人携手创作《武汉挺住》,南北牵手共谱战疫歌;文艺志愿者发布公益歌曲《归来无恙》《托起明天》;市人民医院创作歌曲《希望在春天》;兴宁发布公益歌曲《同心守护》;蕉岭县文化馆创作《等你归来》;五华籍词曲作家陈昌环创作《中国力量》……

“听到歌曲,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全力阻击疫情,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担当。”郭俊华表示,作为广东梅州支援湖北荆州疫情防控医疗队先遣队的队长,将全力照顾好队员,让大家以饱满的状态投身“最前线”,并且一定会把每个人安全带回梅州。

非遗新编 作品融入客家特色 防疫宣传接地气

日前,记者来到兴宁市罗浮镇烙画大师罗旭庆的家中,只见他左手托着螺丝刀,右手拿着电烙笔,烙铁尖与木板轻轻接触,飘出了缕缕青烟,“嗞嗞”声响,青烟消散,木板上一幅《抗疫处处有党员》渐渐显露雏形。

“这幅画以罗浮镇高坑村村容村貌为背景,展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坚守入村道路,对全部过往车辆、人员进行检查的画面。”今年74岁的罗旭庆说,他作为烙画的非遗传承人,希望能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和大家共克时艰,战胜疫情。

疫情当前,梅州非遗传承人将客家特色融入作品中,为战“疫”凝聚能量。

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了山歌《众志成城把疫防》;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了山歌对唱《疫情无情人有情》;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打造汉歌《万众一心壮志酬》;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以汉曲形式创作《我们一定胜》《迎来曙光艳阳天》……这些以战“疫”为题材的非遗作品,不仅客家特色鲜明,还温暖人心、鼓舞士气。

粤鄂情,心连心。广东汉剧与湖北汉剧同宗同源,作为湖北汉剧的兄弟剧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发挥剧种优势打造汉歌。“因为湖北是汉剧的发源地,去年武汉和梅州还共同发起汉剧申报‘世遗’,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老大哥’加油鼓劲。”《万众一心壮志酬》作词者、国家一级编剧徐青说。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听山歌”微信小程序在全省率先开辟“山歌抗疫情”专栏,第一时间把弘扬正能量、独具客家特色的文艺佳作献给市民收听。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征集客家童谣、山歌、五句板等作品逾70件,日均点击量3000多人次。

爱无疆,情愈浓。不少非遗传承人心系一线,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作通俗易懂、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把防疫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丰富防疫宣传、普及抗疫常识。

“人民利益挂心肠,人人都把责任扛,养成卫生好习惯,随地吐痰唔应当……”五华县各地响起了山歌快板的声音,广播里正在播放五句板《万众一心把疫防》。

“疫情发生后,大家都很着急,也很想出力,而我不是医生护士,不能够上前线,但心里总在想,自己要做点什么才好。”67岁的缪德良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艺术工作者,他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自发创作并推出了部分疫情防控山歌。

缪德良介绍,从形式上来说,客家山歌五句板具有“短平快”特点,同时又是我们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传播;从内容上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防控疫情的知识贯穿其中,既能帮助市民掌握防疫知识,又能打消市民的恐慌情绪。

■文艺战“疫”

梅州发起创作

全球58位歌手

倾情献唱《民族脊梁》

“你的模样,你的光芒,挺起中华民族坚硬的脊梁。无法阻挡,我们中国的力量,明天依旧充满灿烂的阳光……”2月14日,由梅州发起创作的抗击疫情公益歌曲《民族脊梁》正式发布,这是一首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人歌手共同心声的音乐。

歌曲MV开头以一辆冰冷的救护车作铺垫,通过引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抗击疫情冲锋陷阵,梅州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医护人员集体签下抗“疫”请战书等故事情节,展现出在疫情面前,全国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激发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击疫情的内在动力,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据介绍,《民族脊梁》的创作过程仅用了10天。梅州邀请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歌手,以及来自五大洲的华人歌手共58人倾情献唱,其中有央视春晚歌手潘兴周、高洪章,有著名民族歌唱家彭光琴、卓玛措等,也有来自加拿大华裔歌唱家董力溶、美籍华人吴灏等,囊括汉族、苗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歌手,为战疫贡献了一份力量,唱出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疫情发生以来,牵动了14亿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心,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消防战士、党员干部纷纷冲锋一线,我觉得他们就是可敬的逆行者,是我们的民族脊梁,因此这首《民族脊梁》是致敬那些迎难而上的一线人员,感谢他们的付出,也希望这首歌能给大家带来力量,战胜疫魔!”发起人陈善宝说。

《民族脊梁》创作期间,得到了来自海内外华人歌手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因为所有的歌手对“逆行者”深受感动,另一方面是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具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留在农村老家过年的云南籍歌手高洪章,得知我们要创作音乐鼓励一线工作者,还驱车往返4个多小时到大理市区帮我们录音。”陈善宝说。

“作为湖北人,我感激不尽,感谢所有为这个作品努力的人。”《民族脊梁》的演唱者之一、湖北三峡车溪艺术团歌手王爱兵说,每次这首歌的旋律一出来,内心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动,让他觉得湖北有希望,因为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