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脱实向虚,走向工业空心化和金融虚拟泡沫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那条河


最根本是因为美国把本土的制造业企业赶走了,大量的钱涌入华尔街,实体经济一落千丈。中国有句话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制造业才是国家富强发展的根本,这个产业能创造无数就业岗位、能带动无数供应链产业。

就拿钢铁行业来说,从钢材冶炼,到加工切割,钢成品出炉,再到销售。一个钢产品做出来,至少涉及4个以上供应链环节。美国从90年代开始,钢铁行业逐渐往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中国,东北的钢铁冶炼业,广东顺德乐从的钢铁加工销售行业,这些区域的钢铁供应链企业家从90年代发家,到2013年钢价大跌前,积累了无数的财富。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之前建Trump大厦也是用的中国进口的钢材。

跟自然界一样,制造业属于食物生态链的一环,把这个环节削减甚至消灭了,会造成整个生态链平衡遭到破坏。

说白了就是老美不想脚踏实地做事了,天天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利欲熏心,大量的钱涌入华尔街,寄希望于虚拟的数字上。富人希望能在这片领域快速收割韭菜,殊不知割的却是大量老百姓的血汗钱。

老百姓钱被收割了,又没有工作,于是街上出现大量的流浪汉,失业者,破产者,人民没有钱,没有工作,而政府又不作为,这时候就会起来抗议了。这是个恶性循环。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工业空心化,同时金融泡沫化,只能怪自己自作自受。


开心ing小御姐


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教训深刻,一个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世界是没有明天的。

次贷危机就是脱实向虚的结果,把虚拟经济越做越庞大的情况下,最后挂在了房地产市场中。以为美国可以通过高额的房价就可以享受全球的资本的供奉,加上美元的零铸币权更是可享受美好生活。可是,事与愿违,一场突如其来的次贷危机把所有的梦想都撕得支离破碎。

于是,从次贷危机之后就开始把美国放回到实体经济,在重返亚洲、回归制造业、退出TPP、向国内海外部增税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现代制造业的重现崛起。虽然,这也年的努力没有想象的那样成功,可是,在这第四次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3D技术、科技创新等推动下,人工成本在产业成本中的比重也是急剧下降,为美国高薪水的成本劣势杀出了血路。高端现代制造业也在慢慢地得到恢复。

但是,华尔街拥有的贪婪无比。在实体经济的逐步回归中,却是通过美元霸权,制造了更大的金融核弹。一个只有5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而M2却是控制在20万亿美元的水平。可是,随着CDS的成功运作,却可以让金融资产无限地放大。这就是美国金融资产无限泡沫的再一次打造。实体经济在其中只不过一块基石。



CDS就是信用违约互换协议,这样通过华尔街的衍生品打造,把资产扩大到无法想象的700万亿美元。这就是全球其它国家金融资产的数倍,这是绝对的金融大泡沫。

可是这个金融泡沫却是挂在了全球经济基础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以引起轩然大波,而且不仅仅在美国,还有世界经济也要一起跟着遭殃。而实体经济也不过是为虚拟经济提供的一个实物样板而已,美国虽然在回归制造业中有所好转,但与虚拟泡沫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鞅论财道



波音公司,是美国工业的象征。从飞机失事到故障频发,几年时间,不见好转。为什么?


美国人没心思做制造业了。虽然美国有最好的大学,最先进的知识资产,最丰富廉价的能源,最发达的金融体系,但是越来越不想搞制造业,因为来钱慢、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相比德国工业的严谨,日本的精细,中国的吃苦耐劳,美国劳动力在全球市场上没有优势了。


简单说,他们不值现在的价钱。但你要让他们少拿工资,他们活不下去。


美国的医疗教育房地产三座大山,已经把老百姓的口袋掏光了,而且欠了10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贷款。


生存成本太高,导致劳动力成本降不下来。最终导致美国工业空心化。资本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但要维持繁荣,就疯狂注入虚拟经济,少量科技产业、大量服务业和金融产业,以及股市债市,维持基本就业。同时靠透支国债来维持基本民生。


综上所述,可以说是金融利益集团和民生产业集团在对美国财政和人民吸血,同时又没有把吸来的血返还到生产领域。


回到问题本身,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把民生产业炒到天上,工业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美国的本质不是金融泡沫,而是民生泡沫。


当你看见新冠肺炎检查一次需要花3270美元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系统的运行成本有多高了。


愿我中华国运昌隆。


悦涛


主要是资本家想赚快钱,才导致了美国工业空心化,金融虚拟化。

美国的波音飞机,过去只在美国生产,在美国建立了完善的配套工厂,产品的质量有保障,可就是利润太低了。

这时的欧州还处在战后重建中,有太多的人失业,为了混口饭吃,愿意低薪工作,只要能养活家人就行,特别是德国工人,只要面包不给钱都行,波音公司高层一看,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天大好事,就在德国投资建厂,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雇到德国高素质工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配套产品,也就关闭了美国配套工厂。

可让波音没想到的是,德国经济腾飞后,不敢波音干了,和法英意西联合组建了空客公司,要跟波音抢民航市场。

波音又去找当时还很穷的日本,又去扶持日本航空企业,达到降低成本抢占市场的目的。

可没想到,日本航空企业做大做强后,也想自立门户,逼的波音又找中国合作,可中国航空企业做大后,也想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民航机,逼的波音又去找印度人和作。

没想到,印度的航空基础工业太差了,工人又没充分培训,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害了波音客机出事故掉下来。

从波音公司的兴衰历史,就能看出美国资本家想赚快钱的结果。


光芒万丈34957


对于此次美股大跌的核心原因,会否意味着美国经济自此走向衰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目前可知的是,美股大跌背后,有其自由逻辑,而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1. 美联储在17-18年开启激进的货币紧缩策略,此类财政刺激让美国企业面临成本和利润压力,导致美国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收益衰退。叠加美国这段时间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对世界局势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致使此次世界范围内蔓延的疫情成为了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2. 在美国过去十年的长牛历程中,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其实是推动股价一直向上的很大动力。而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中,大量美股上市公司都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回购股票,进而推动公司股价。但是一旦某个外力趋势利率趋势性上行,这个逻辑链条就是断裂,企业融资困难, 股价开始下跌,导致融资更加困难,股价进一步下跌。

富途证券


回答一下

很简单,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提高。而且国家没有相应保证实体化的政策和限制(比如农业就有)。那么资本自然会追逐利润更高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同时,美元的国际货币化,更加加大了这一点。

经济其实也是个生态系统。利润和国家利益政策是里面的主要杠杆。美国长期崇尚自由经济,国家不干预政策。因此,市场对利润的追逐必然导致如此。要知道,制造业的营收利润率一般不高于10%,现在中国大部分工厂只有5%,甚至更低。同时,员工收入还不高,企业经营复杂,是典型的苦活累活。而金融业和科技行业,营收利润率往往超过20%,员工收入高,企业管理相对更简单。同时,加上金融业还有杠杆效应,利润更是惊人!如果你有钱,会投向哪里呢?所以,美国的这个情况,就是把苦活推出去,肥差自留。

另外,美元国际化,而控制他国,实现全球霸权最好用的就是金融大棒。这也是美国成为全球霸主的国家利益推动的。

美国目前这种情况固然有一些弊端。但很多也是被宣传扩大化了。其实没那么严重的。


守中堂主人


  脱实向虚是指很多国家脱离了实体经济,而把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输入到了虚拟经济当中,导致虚拟经济的增长速度过快,到最后导致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泡沫。

  所谓的实体经济,是指一个社会当中所有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函数。而所谓的虚拟经济,通常指股票或者是债券,股票和债券的持有者虽然没有工厂,但是却可以分享工厂生产利率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更向往虚拟经济,因为虚拟经济不需要付出过多的代价就能够换回丰厚的回报,导致虚拟经济发展过快,但实体经济停滞不前。

  以美国为例,美国劳动力增长最快的时候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所有知名的州立大学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而且当时的州立大学之有两门课程,即机械学和农学,从而培养出很多制造业的人才,为美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培养了大批虚拟经济的人才,这些人才点点鼠标,就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而把制造业留给了一些学历不高,甚至几乎没有文化水平的人群,导致制造业产业更新较慢,劳动力不断下降。

  另一个方面,虚拟经济也完全跑赢了实体经济,美国每年的GDP增长为3%左右,但是虚拟经济的增长往往能够超过20%,比如说现阶段的道琼斯指数,虽然美国的经济复苏依旧缓慢,但是道琼斯指数却屡创历史新高,而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就会出现信用风险,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金融危机。

  虽然虚拟经济过热会导致金融危机,但是包括我国在内,仍然有很多国家乐此不疲的发展虚拟经济,不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脱实向虚:美国资本市场背后的暴富机制

  所以我们看美国的体系,在1995年之前,总体上可以认为这个包括它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围绕实体经济转的。它的商业模式没什么问题,1995年之后就这样变了。就变成纯围绕互联网公司,就是美国从1993年之后,除了通信行业和其他一些行业比如医疗,在科技领域,他本土几乎没有一家硬件制造业公司上市,全是“软公司”上市,直到2013年有一家制造业公司上市,叫GoPro,本质上它还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就是用于极客探险的那种摄像头,就是我们今天大疆创新的无人机上用的这个摄像头,只有这一家公司。

  长期来看,美国没有本土制造业公司上市。这实际上就造成了美国“脱实向虚”。但美国能撑下来,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扮演了极大的功能。美国90年代之后,这是美国的财富创造的大头,尤其是通过美国大量风险型投资机构的财富创造,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市值的创造。美国没有像中国这么依赖房地产,这期间的房地产,只是01年-07年,小布什执政期间有一大波升值,之后奥巴马执政期间,房地产不是主体,至多只是硅谷本地房地产因为股票财富的创造,本地一些人购买力膨胀被“买起来”。所以它的主体源头是来自于股票市场创造。但事实上,在实体经济意义上,它的财务增加值并不高,你可以说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很窘迫的——只是因为它不断融钱所以成了贵族。

  美国互联网公司,除了谷歌是明确的非常高的盈利以外,其他的公司大多不怎么赚钱。因为谷歌占了互联网非常特殊的领域,是垄断性的,百度也一样,还是天天的高盈利——但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这里面赚的很多钱是有问题的,比如医疗广告收入,占了很大比例。其他中美互联网公司都是非盈利或者微盈利。包括Facebook,Facebook如果你去看他的整个经营历史的和他现在他的每年在干的事情,可以这么概括:最开始是亏损的,不断扩大使用者规模,到后来呢。

  他发现他能在里面插入广告,游戏(游戏分成),再后来还是回到广告。到2012年以后,基本上每年会主推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比如视频起来就推视频,再后来推直播,再开发messanger这种附加产品作为新的载体,造出流量,然后在这个流量上加贴广告。总之每年一个新玩法,加广告。就是这样。

  在这种模式下,Facebook处于一个相对于它的用户规模微盈利的状态,有时市盈率到40倍,有时80倍,有时没有市盈率(亏损)。另外一些用户很大的应用,比如推特,不盈利,撑了三四年,就准备把自己卖给有较多现金的传统行业公司,但结果卖不出去,这是2016年的事情,也就是2010-2015年美国这波互联网热开始退烧后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踏入了这么一个很奇怪的循环,大量新创造的公司不盈利,但是它靠风险投资不断融资,最后上市,再造出一个市值财富出来,而这个市值财富是没有利润基础的。一般上市的市值规律,是按照市净率(market value to book value)计算,比如说二十倍。注意这边说是这个叫做市净率,我不是说市盈率。

  而这个book value,实际上是历次融资烧剩下的,积累下来的账面值,而且通常是把融资过程中的可转债统统转化为股本后的剩值。这里都不讨论到底有没有收入,更不说盈利,如果按照市收率、市盈率,那没法看。中国有一些例外,比如小米这样的公司,实际上也是互联网路线,但它所在行业流水很大,收入很大,但盈利很小,这样的公司就可以拿市收率说故事,但本质是类似的。

  我觉得中国今天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包括咱们的地方政府,在大力鼓吹互联网相关产业或者大上互联网产业园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美国这个产业的奥妙,主要是财务报表奥妙。因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发展产业,很重要的是税收问题,增值税问题(企业所得税我们过去可以优惠)。到底什么样的门类对你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行业它没有收入,那么实际上意义不大,如果是烧钱,但下游也没有烧出大规模的新增行业出来,也意义不大。

  如果是想拿着互联网名头搞产业园地产,由于有极强的群聚效应,到时候又可能搞出空园出来。中国的经济学家很多人也因为没有看过美国互联网公司的财务报表,所以很多人张口就说互联网是高科技高盈利行业,这是不负责任的。他们也没有想过自己经常在描绘互联网行业的时候说的是两张皮:一会儿说互联网行业烧钱,一会儿说互联网行业高科技高毛利——这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事物上呢?

  美国很多互联网公司上市时资产负债表的股本的BOOK VALUE是负值,因为它之前很多融资是以可转债形态出现,只有上市了之后可转债持有者才可能回本并暴赚——通过转化为股票,卖出暴赚。前面已经说了美国互联网公司上市的时候老股东是可以卖老股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只有一部分钱是作为新股发售到新上市公司手里的。上市以后,大概有70%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炒个一两把——比如维持半年到一年左右,之后就开始慢慢下跌之路,但是有少数公司,比如Facebook这种,能生存下来而且逐渐上涨。所以美国二级市场的大量共同基金,一般就通过广持有,拿盈利的那部分抵掉亏损的那部分,最后还是有一个中等的收益。

  所以美国的资本市场背后的暴发机制是非常狠的。美国的公司绝对没有有些中国人想象那么光鲜,给股民带来无私的福利,这是不存在的。中国的IPO机制,有一个锁定期,大股东是三年,其他股东是1年,在这个意义上比美国这二十几年的机制要公平一点。当然这几年中国股市出现了市值管理等操纵乱象,这是另外的话题。美国公司的市盈率,这几年股票涨上去,之前的2009-2012年,我们看其中一些实体经济公司是比较合理的,十几倍的比较多,最近上涨到20倍-30倍。

  但是要知道,在90年代末,克林顿执政最繁荣的时候,这些实体经济公司的市盈率也普遍在40-60倍。所以美国的股市也不便宜。在克林顿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靠股市泡沫繁荣。这泡沫不只是互联网,它实体经济的估值也有泡沫,这样撑起来的。美国居民财富的股票资产占比,最高峰也是90年代末,到21世纪后,到2008年也没有恢复到90年代末那么高的水平。

  对美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近20年风险投资模式如果其财务本质没有搞清楚,那么我们制定政策就可能会出问题。一个例子,目前我们中国银行业在推“投贷联动”,就是对创业公司,不仅有VC投资,还有配套贷款。这其实是有矛盾的。我看本质是对美国风投机制理解不深。美国互联网时代开启以来,新创公司基本上是风投融资——这种融资尽管有时法律上是以可转债形态投的,但实质是股不是债,不是贷款。

  因为贷款天然不适合这种经营缺乏盈利,又没有抵押物的行业形态。美国“硅谷银行”其实就是个配角,可以看看他的业务规模,其实很小。如果是非互联网创业,比较重的行业,能形成固定资产的行业,才可能适应贷款,但在美国这种新生行业往往要承担较高的利息——比如以垃圾债券的形态出现。页岩气行业就是这样。但这显然不是我们中国提出“投贷联动”的初衷——我们这个联动,是既给股权风投,又给贷款,贷款利息还不能高,这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在这个基础上评价美国的金融业占GDP比重问题。美国金融业占GDP比重看似不高,比中国还要低。金融的几个大板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他们的行业增加值占美国GDP比重也确实不高。但美国的财富主要是通过金融行业创造的,既包括证券财富,也包括2001-2007年一度很火爆的全美房地产。而非金融板块里面,IT板块尤其是互联网板块,他们的市值创造也是金融属性的。其他一些非互联网板块,这几年市值抬上去也靠的是回购,也是金融发挥的作用。

  美国真正实打实的实体经济创新,这几年就是页岩气。这是货真价实的增量,需要非常关注。也是特朗普新政府会大力支持的。可以认为美国这二十多年经济脱实向虚,肯定是超出简单的金融业占GDP比重这个指标所暗示的程度,就好比理解美国金融系统膨胀的货币,不能用M2/GDP来衡量——因为它和中国不是同一个模式,应当把美国金融市场中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各种东西都纳入进来才是合适的全面衡量指标。这样才能真正看出美国经济金融化的程度。


伍度飛絮


其实原因就两个:

  • 人性,做最少的事赚最多钱的

  • 国家政治需要,全球化控制战略高地


只是他们都没想明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你赚的钱多你就牛逼;而是你没了我,活不了;而我没了你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没那么高端了而已;


美国人在全球化的推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则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是在网络经济的普及上,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则获得了同样的好处。从未来潜力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收益甚至会大于西方国家。而在全球化和网络的结合上,发展中国家可能要苦尽甘来,直面的不仅是转型的痛苦,而且也是廉价劳动力导致经济竞争力增强所带来的好处,它们因此可以输出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反过来讲,美国这个全球推手将自吞苦果,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其产业和工作机会的流失,是产业空心化的趋势,是失业顽症的加剧,是社会动乱的隐患。这就是全球化和互联网结合而成的悖论,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局和挑战。

西方世界鼓吹的全球化自相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国际贸易的格局,这种贸易本来应当遵循比较优势的理论进行的。

  现代经济关系中,人员的流动性最小,资源次之,资本流动性最大。当代发达国家不可能让发展中国家的劳工进入本国承揽起建设项目。西方国家给人的印象是开放的经济、人员自由流动的市场和民主法制的社会。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国家另一个侧面是开放的经济在吸收产品时有针对性的限制,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主要面向西方人自己。主要表现为:限制性商品市场准入、严格限制的劳动力市场准入。

  不要指望在西欧或美国拿到工程项目,从而带进中国工程队伍。在欧盟,别说带进建筑工人,就是建筑工程师都不能随项目带入,即便是中国城这类有民族特色、需要中国人自己设计且西方人一窍不通的项目方案也需要西方当地的建筑设计师签字才能算数。但是西方国家却可以承包发展中国家的工程项目,并随之带进西方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熟练工人。尽管他们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当地水准,并因此夸大了工程的成本。

  所以,西方世界主张的资本与商品自由流动的全球化逻辑掩盖的最基本的漏洞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始终没有得到同等的待遇。西方国家鼓吹的全球化、自由流动其实仅仅指资本的自由流动,因为西方国家有钱,而钱是需要增值的,才能完成到资本的转换。资本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哪里有利润,就自动流向哪里。西方国家所以不愿意看到资本流动有国际间的障碍。但是他们对商品流动则通过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设置障碍,对劳动力则根本不允许自由流动。这是当今西方世界鼓吹的全球化自相矛盾之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资源、资本和劳务自由流动而完成的循环,这才能使世界上的资源实行最有效的配置,才是一个合理、符合人人平等原则的贸易形式。当然这只能是梦想中的形式。因为这意味着:或者西方国家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发展中国家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同或接近,最终世界各国没有明显的贫富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应该是这个结局,这当然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并极力设置障碍的。

  于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原则被扭曲,商品价格被人为升高,丰厚的利润或者流入中间商的口袋,或者流失于重重关税壁垒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被盘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还要付高价。中美贸易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互联网带来划时代冲击

  互联网的普及,使扭曲的比较优势原则和狭义的全球化得到纠正。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说来,价格低廉、教育良好又源源不断涌现的劳动力是与西方国家相比的最大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像吸铁石一般将国际资本不断吸入,又像火山爆发一般将自身的劳务能量转化成商品再向外输出。中国就像西方国家的加工厂,劳务通过商品变相地进行了流动。这种现象将在很长时期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因为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仅仅是资本与商品的跨国际的流动的话,全球化就不完整。

  所以在现在经济建设中,一直是资本流动来代替劳务的流动,使贸易双方各自获利。但是资本流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兴建工厂和产品的运输,建工厂有选址的难题,而产品生产出来了,又要包装和出厂,陆运和海运到了另一个国家不仅有运输还有清关和仓储的问题,一个贸易过程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计算的,如果是兴建工厂的话。所以仅仅资本流动对狭义全球化的纠正是有限的。互联网的出现和它在发展中国家快速普及使这个问题得到更深一层的解决。

  那些无需投资建厂,仅仅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的脑力工作因为网络在国际间的集成而有了更好的解决方式。在西方国家投入大产出小、资本回报率低的工作因此可以外移。比如说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清算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档案电子版的录入及编辑,大公司的文件备份,设计游戏软件,各种投资的数学模型,以至于报纸和杂志的打字排版。

  而在这个转换阶段互联网起了关键的催化作用。因为它可以穿越时空,将国外的物化劳动瞬间交付,鼠标一点就将这个过程完成了。互联网可以将一个设计方案由远在万里的人实施、编辑并录入,完成电脑文件后就可以通过光缆甚至电话线来交付,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还绕过了国界。就等于美国企业将分厂设在了国外,而他们既不用付美国本土的工资、社会保险、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甚至连关税都不用付。

  关税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有时是致命的。输出国虽然可能以远低于输入国市场价格的条件交付货物,输入国却可以用技术壁垒、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作为主权国可以行使的行政手段将货物挡在国门外。而通过互联网交付的货物常常是免税的,在美国就是如此,尤其是电子版文件。对来自这种形式的收入征税是困难的,有的则根本无法征税。

  网络还可以消除中间商的盘剥。中间商的盘剥在国际贸易中常常占着很大的比例,它一方面压低供货者的价格,一方面抬高自己向最终买方的报价,以便使自己的利润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实际上,国际贸易间发展中国家的供货者和发达国家的销售商之间价格的不合理差距常常是因贸易商造成的。贸易商虽然使供求双方的交易得以完成,但却使后两者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网络的发展则为国际贸易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取代中间商的位置,却不具备盘剥的条件。这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买方和卖方在使用它的时候都不需要付买路钱。买方降低了成本,卖方提高了利润,双方均获得了利益。

  互联网的划时代冲击带来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经济整合、一个区域的合作以至于整个世界贸易的意义可能几十年以后才能被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导致的网络贸易是美国人的创举,但是它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中国手机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人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已经超过美国(这是手机结合网络深度应用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公司职员操纵电脑的熟练程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人,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的的英文程度已经达到或接近与西方人交流和工作的水平。中国已经具备接受承包美国及西方国家许多白领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互联网导致的工作机会势必定要转移到这个国家。

  互联网打破的界线是里程碑式的,它使得劳务这个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的生产要素在空间进行了流动,使得贸易国的关税壁垒失去了意义,使狭义全球化掩盖的问题得以纠正,使比较利益法则正常发挥了作用,也使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那就是:企业外包扩大,脑力工作的的流失,失业的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外包趋势和美国经济空心化

  企业外包主要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办公室白领工作机会的转移,这种外包的特点是:首先它本来本土化的工作,在本土出现又服务于本土,现在被转移至国外,再反过来应用于本土,市场没有变,供应方变了;其次是这种工作几乎清一色是脑力劳动,及与计算机关联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本来美国有绝对优势、甚至就在美国创造的,但是现在被承包到发展中国家去了;再次,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这些工作机会一旦流向海外,就很难重回美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国际贸易形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转移,是全方位的。

  美国转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开始是制造业,后来伴随着技术转移,然后是软件设计的转移,现在连售后服务、电话中心都转至发展中国家了。有关资料认为在印度设立电话中心,再服务美国本土,人工成本低于位于美国电话中心的90%。如果不是美国劳动力的成本太高,或者印度或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资成本那么低廉,以至于美国企业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的话,他们能做这样的重大转移吗?

  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人已经考虑以行政手段阻止工作机会流失的加剧,社会上的争论正在升温。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就像美国税务机关不能阻止安然公司做假账一样,如果是关于生死存亡的问题,企业是不会拘泥于政府的行政规定的。实际上在美国,针对企业的政府行政规定要比西欧少得多,企业遵循市场的规律,资本追逐着利润,政府更多的扮演着一个服务者的角色。美国是一个没有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在美国有一句话,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的行列。许多美国企业在抵挡不住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之后,转而加入了中国产品的行列,成了他们的代理者。许多企业开始外包的尝试。因而成了中美贸易的新话题。

  但是中美之间不会因此出现一场新的、不可避免的经贸商战。否则的话这将是美国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前所未有的经贸大战,而这样的商战在历史上并无先例。外包趋势和美国经济空心化不是国际经贸商战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全球化恰恰是由美国推动的。事实上,国际间的经贸商战针对的一直是商品,而不是劳务本身。

  问题出在美国自身。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和研究机构,但是美国公立初级教育只能算二流水平,而且危机还在加剧。在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方面美国人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一项国际初等教育评比中,美国在30多个被调查国家中名列第28。在2004年初的一个全球中等教育八年级数理化排名中,美国位于第19位,落在小国拉脱维亚的后面。美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足以应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为那些二流水平的公立中小学生是未来大学的生源,是未来美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其竞争力不见得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一方面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高知识结构人员的供给源源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需求有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供求关系便得中国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能够长时期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得中国工程师的工资与美国的工程师保持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将导致美国外包国际化持续不断的需求。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雷格·巴雷特已发出警告,他说,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已经拥有2.5亿至5亿智力劳动者,也就是受过高等教育、技术熟练的员工,他们能编写电脑程序、设计复杂产品和管理高层次生产程序。

  美国本来是一个吸引人才的社会。世界各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演艺界人士和其他杰出人才纷纷移居美国,那里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和最自由的社会环境。这是美国能够长时期领先与欧洲,并且称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的这个优势正在逐年丧失,有的学者指出美国正出现人才倒流的趋势。反恐战争和相关一系列政策给美国带来的不仅是人才的的流失,工作机会的流失,以及社会资源的流失。更关键的是它正在改变美国人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使保守主义和闭关自守的思潮抬头,这将给美国的未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外包现象显示出美国经济空心化的趋势。在近几十年来,美国企业已经把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现在它们正在把工程、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这些脑力密集型的工作转移出去。那美国在未来还剩下什么呢?

  如果美国人继续保持它创新的势头,则可以维持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优势。就像它创造了互联网,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又同时遭到严重威胁。如果美国人一如既往地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美国国内产生的工作机会将大于外包导致的流失,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会得到支撑,就像近十五年发生的那样。只是,人们尚未看到相当于互联网这样的新经济出现的苗头。


丶冥古宙


这是一个所有国家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的这么一个经济发展运行问题。之所以美国先出现了。那是因为他们走得快。所以走错了,掉坑里面了。导致出现现在的局面。应该是生产力和技术的全面提升之后出现的产能过剩和劳动力过剩问题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式和错误方向。

这和现在运用了几百年的这套经济学运用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就是这套体系不适用了。坦白的说就是现在所运用的这套经济学体系,是不能适应生产力和技术发展快速提升后的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经济脱实向虚的转折点就是在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体系上增加了一个虚拟环节来运作的附属产品。而且还很粗糙,直接对接的货币本身。既不健康,方向又错了。不是要加一个环节出来。而是要把整个经济学运作体系全部进行深化改革。以便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个的确很难。

其实在以国家为单位的综合体中,真正以实体经济直接相关联的行业和其他无关的行业都是可以完全并存的。只是需要把握好占比而已。例如实体经济行业有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加工业,制造业,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商贸领域,服务业,饮食业等等等等,但是有些领域就不是直接对接实体经济了,如行政管理,金融,科技,国防,教育,文化,艺术等等等等。一个国家经济运行不顺畅,失衡。是在于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排列组合次序出现了问题,以及在整个综合体中的体量占比不科学造成的困扰。和失衡。需要科学的去梳理。显然华盛顿的两次经济危机解除方式都是错误的,治标不治本的,改变货币锚定对象根本解决不了前面已经存在的错误,最后只会把后期的锚定对象拖累死(——比如现在的石油就会被美元最后拖累死的)。最后一次是运用了坎恩斯理论去延伸出来了一整套虚拟经济,杠杆运用,投机市场的开发扩张。而且大都还是直接在货币功能上做的延伸。见效快,副作用更大。他不完蛋谁完蛋呢。(不过有一个前提条件,解除绑定石油,美元立马就倒,直接破产。不解除美元绑定石油,石油不倒美元不倒!直到拖死为止。)


尘飞扬007


其实你题目中已经隐含了答案,即:脱实向虚。

为什会脱实向虚呢?

我们知道,一直到公元17世纪全球仍以农为主,地主阶级尽管富有,但是农民至少也有饭吃。。。根本原因在于地主阶级实际上隐蔽的承担了"社会公平"、"避免人民过度两极分化"的社会义务。

资本主义时代来临之后,世界的一切都被资本(货币)量化了,不但生产资料(土地、粮食等)有了价格,"人"也有了价格,甚至"社会关系"也有了价格一一一比如世人爱好四处宣扬某朋友当某大官、某大老板,好像感觉自已也身价倍增似的。再比如美国竞选总统,直接就是比较竞选经费量的多寡了。当一切向钱看的时候,落实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必然结果就是什么行业挣钱多、挣钱快就从事什么行业。

那么,当然是印钱、炒股、炒房挣钱最快,农业挣钱很慢,工业次之,二者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操不完的心思,太累太麻烦。

结果就是美国逐渐失去了工业体系,最后就只剩下了私人美联储和银行(印钱行业),华尔街(炒钱行业),房地产市场(沉淀钱行业)。如此这般,脱实向虚、工业空心化、金融泡沫就都有了。

其实,美国可怕的是工业空心化之下,美国人民失业一一一这一点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柱。工业体系没有即失业,失业即失去收入,失去收入即挨饿受冻,最终必引发游行甚至全国性暴乱。而且现在的美国流感、新冠,无疑又为可能的游行、暴乱火上浇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