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2018年的3月8日,為了紀念國際婦女節,「紐約時報」特別增設了Overlooked 欄目,為了紀念那些未曾被時報重視的、過世的卓越女性,補登她們的訃告、敘述她們生平事蹟。


其中就有Maria Bochkareva

她領導婦女們參加了一戰

My heart yearned to be there, in the boiling caldron of war, to be baptized in its fire and scorched in its lava.

——她在1919年的自傳中寫道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這名女英雄也即將在我們的遊戲中出現。


Maria Bochkareva 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婦女。

但戰爭改變了一切。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1914年

她申請加入軍隊,但被拒絕。

於是她直接給沙皇發電報,請求加入俄國軍隊。沙皇批准了她的請求,26歲的她和男人一起奔赴前線。

她曾從戰場上救出50名受傷的士兵而被授予勳章,男兵也對她刮目相看。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1917年初

她提議建立一支由女性組成的作戰部隊,以女性為榜樣,在戰場上樹立新的俄軍戰士形象。這個提議得到了陸軍總司令布魯西洛夫的批准,她說服政府首腦,並獲得了組建婦女營的允許。

這也是俄羅斯成立的第一個女子營。


1917年5月

在彼得格勒,她號召婦女走出家庭,參軍並加入她的婦女營。

當天就有1500名婦女響應,另外有500人隨後加入。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1917年7月

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已成為陸軍中尉的Maria Bochkareva 率領婦女營來到前線,在斯莫爾貢附近的進攻戰鬥中,婦女營遭受了嚴重損失,她也身受重傷。


儘管男兵對女子敢死營充滿歧視,她們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證明了她們的實力不容小覷。從此,該營也被西方稱為Women's Battalion of Death 即婦女敢死營。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軍事革命委員會正式解散了婦女營。

被布爾什維克拘捕的Maria Bochkareva 拒絕與新政權合作,多次逃脫都以失敗告終。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在她即將被處決時,奇蹟發生了。

一名劊子手認出了她就是在德國前線拯救了他生命的女軍官。於是,這名戰士站在她旁邊宣稱:他會與Maria Bochkareva 死在一起。


在別人的幫助下,Maria Bochkareva 終於設法逃脫到了美國。


1918年8月,伊熱夫斯克發生反布爾什維克叛亂,瑪麗亞到達阿爾漢格爾斯克,重新創建了婦女營,數以萬計的婦女穿上了軍用制服。

1919年10月,她被布爾什維克再次逮捕。

1920年5月15日,被執行死刑處決。


E社大講堂|鬚眉雖強,巾幗不讓

電影「Battalion 」就改編自Maria Bochkareva 的故事

女兵營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數次伏擊戰和偷襲,她們堅強、執著、全力奮戰的精神深深鼓舞了俄羅斯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