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兄妹一個清華,另一個考上北大,感恩父親:一直是我們的榜樣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近些年來隨著高考競爭程度的激烈演變,似乎成為了大眾的共識。那些出身貧困,甚至是普通的學生,因為無法從小享受到優渥的教育條件,那麼即便是在天賦水平在差不多的條件下,自然會在同時競爭中處於弱勢。

農村兄妹一個清華,另一個考上北大,感恩父親:一直是我們的榜樣

當一個普通的農民父親,卻能培養出兩個頂尖學府的孩子時,那麼毫無疑問他的教育方式,成為外界最關心的問題。王慶剛出生在陝西的一個普通農村,在小學畢業後,早早的回了家開始種地務農,後來有了孩子之後,為了能夠多賺些錢補貼家用,所以還會在農閒的時候,去到隔壁村打零工補貼家用。

王慶剛給兩個孩子分別起名叫王夢、王想,希望兩個孩子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走出這個狹小的村莊。等到孩子上學後,王慶剛發現自己小學的知識水平,想要輔導孩子的作業實在是難度不小,為了能夠一邊幫助孩子學習,一邊能夠監督孩子,王慶剛決心每天孩子學完的新課程,自己先回家學一遍,然後再來講給孩子聽。


農村兄妹一個清華,另一個考上北大,感恩父親:一直是我們的榜樣

定好這個規定後,每天放學後,兩個孩子回到家,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讓孩子把今天一天學到的內容,給自己複述一遍。在這個過程中,王慶剛發現既能讓孩子重溫白天上課時的記憶,而且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教一遍,還能更好的理解。跟著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中,王慶剛絲毫沒有懈怠,而且因為自己是大人,反而更加用心學習。

每次王慶剛都會在學完之後,再來檢查孩子作業上是否有難題需要解決,而每天的學習時間,無論白天怎麼辛苦,王慶剛都會堅持下去,這一點讓王夢與王想都十分受觸動,看到父親為自己做出的努力,姐弟倆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學習上。從上小學的時候,姐弟倆就互相監督,學習成績一直保持的不錯,而且再加上看到父親以身作則的榜樣,姐弟倆在學習上更加用心。

農村兄妹一個清華,另一個考上北大,感恩父親:一直是我們的榜樣

在姐姐以678分的好成績考上清華大學之後,時隔兩年弟弟以688分的好成績考上了北大。這個消息讓這個平靜的村莊瞬間點燃了起來,原來在這個毫不起眼的農村家庭,竟然走出了兩個清北的學生。在事後的採訪中,王夢與王想一直感謝父親的榜樣作用,而沒有曾經一起學習的鼓勵在,也許自己還不會有這麼好的成績,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精彩文章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