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1958年5月,一支神秘的部队悄悄进驻北京太平路上一座深宅大院。从此,这里成了壁垒森严的绝密之地,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座大院正是我军的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现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所在地。

1964年,在我国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前,党中央命令总后勤部秘密组建"一个特殊支队,开赴西北参加核试验"。这个特殊的支队就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防原医学研究所(又称为二所)为骨干组成核试验生物效应队。

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从核爆炸之后的试验场里尽快取回其爆炸对生物杀伤的各类标本和数据,从而探讨其杀伤规律,研究防护措施。

而吴德昌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吴德昌是我国防原医学(又名核伤害医学防护学)的开拓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放射毒理学及辐射防护。曾任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85年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1. 投笔从戎的和平使者

吴德昌祖籍江苏武进,1927年10月22日生于北平(现北京)的一个贫寒家庭,幼年丧父,靠着亲友的接济坚持完成了学业。当时的吴德昌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的耀武扬威,曾经一度认为"要振兴中华,需从外交做起",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谈判桌上为祖国争取利益。然而在报考大学时,却没有找到开设外交专业的大学,最终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此时的他还未曾意识到,未来他会以一种更加直截了当的方式提升祖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吴德昌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9月入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进修深造,1952年2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刘士豪等前辈指导下开始系统的锻炼培养科研能力,1955年6月,他作为协和医学院第一批自愿参军的工作人员之一,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变成了一名随时准备为国献身的军人。

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吴德昌1955年军服留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际形式风云变幻,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安全,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1956年11月,不到30岁的吴德昌派往前苏联高级医师进修学院及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生化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学习放射医学与同位素技术。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吴德昌无怨无悔的改变了研究方向,他克服语言的困难,废寝忘食的吸收先进经验,在莫斯科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整理出了整整12本超过30万字的笔记,为日后开拓我军防原医学事业奠定了基础,他也是当时我国最早接触防原医学事业的研究者之一。

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1956年参观苏联核电站合影,最右为吴德昌)

2. 默默无闻的西部"原子大军"

1957年,回国后的吴德昌加入了原军事医学科学院,专门从事辐射防护和放射毒理研究工作。军事科学医学院是我军最高医学科研机构,在当时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加入这里就意味着必须隐姓埋名,无论创造出多么辉煌的成果,也不能参与任何公开的学术活动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连他的妻子凌瑞珠都对他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一无所知。

他此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原子弹爆炸放射性落下灰对人体的伤害以及防治方法,每天都要和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打交道。为了节省时间,他和同事们他们吃住在实验室,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事业中。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党中央命令解放军总后勤部秘密组建"一个特殊支队赴西北参加核试验",吴德昌作为科研骨干有幸成为了西部"原子大军"的一员,他的任务就是在原子弹爆炸后迅速取回核武器对生物杀伤的各类标本和数据。

这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工作,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深知离爆心越近放射性沾染就越重,他更知道放射性沾染对人体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危害。但是为了数据的准确,每次核试验之后吴德昌都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进入核爆现场以至爆心,取回爆前布放在试验现场的效应物。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沾染区大步奔跑,让具有放射性的尘土在身边腾起一阵阵烟尘只为收集具有放射性的烟尘落下时候的扬尘系数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核现场与实验室相结合的研究,吴德昌在国内首次阐明了放射性落下灰的沾染规律,揭示了落下灰的危害特点,并且提出了粮食、蔬菜、水等经污染后,高效的洗消与除沾染措施,研发了阻止吸收及加速排出药物。还参与编写了《裂片产物放化分析》手册及《放射性沾染的监测与防护》手册。对平、战时核能应用的防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面对这样的成绩,吴德昌谦虚的说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们核试验生物效应队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国防事业中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作为西部'原子大军'的一分子,作为我国国防机体的一个细胞,能为维护祖国尊严、维护世界和平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们无愧于人生!"

3. 新时期的育人先锋

1987年,吴德昌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主抓科研和外事的副院长,他以开创本研究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和培养学术人才为己任,展现出卓越的涉外才能,他以主席、副主席的身份8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讲学达40余次,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放射(辐射)医学领域的话语权。

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1990年5月8日,参加UNSCEAR39届会议,IAEA大楼各国国旗前留影)

他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转型成了一名优秀的行政管理者,科研行政两不误。他曾指挥全国9个单位共同协作,担任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治"及"安全法规"的负责人,对保证我国核电站按时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有关防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意见。被国家授予"七五"攻关"有突出贡献个人"的光荣称号。

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秦山核电站考察留影)

1990年吴德昌正式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在任期间积极稳妥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单纯军用型向军民结合型转变、从单纯科研型向科研开发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而走出了一条和平时期军队科研单位发展的新路。同时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将人才培养视为科学精神的延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跨世纪的科技人才。他直接培养出博士后4名、博士生13名、硕士生7名,其中不少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正在为我国的防原医学努力拼搏。

4. 辐射致癌分子机理研究的先行者

1994年,吴德昌从行政管理岗位退了下来,此时的他在外人眼里已经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在乎这些外界赋予他的"标签",而是选择回到科研第一线,继续在和平时期为祖国贡献力量。

他利用专业优势,将核辐射导致肺癌的机理与危险度估计作为主攻方向,希望能通过研究找出发生致癌突变的靶基因,通过计算靶基因的放射受照剂量,提出相应的阻止癌变或减少癌变的措施。可以说,如果这个想法得以实现,那么将改变千百万肺癌患者的命运。

曾在核爆后的罗布泊奔跑,开创了我国放射毒理学研究新天地

(1995年在细胞培养室工作)

虽然这一想法的实现任重道远,需要经过复杂的基因克隆和推算,很多技术还无法实现,但他找到了30个相关基因片段,其中15个被世界基因序列数据库收录。并通过筛选,找出了一个3360碱基对的全长基因,经检索及序列分析,推测出它可能是蛋白激酶类的癌基因。1997年,古稀之年的吴德昌提出的"人肺癌变分子机理的研究"的选题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支持,为其基因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18年5月10日,91岁的吴德昌院士在北京逝世,中国工程院在唁电中对吴老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赞美:吴德昌院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热爱祖国,胸怀人民,治学严谨,勇于攀登,敬业奉献,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 周平坤. 吴德昌院士(1927-2018).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7): 557-560.

2. 《吴德昌院士:敢闯"生命禁区"的人》,中国科学报

3. 《常州大家吴德昌:放射毒理学及辐射防护创始人》,常州日报

4. 《记军事科学医学院吴德昌院士》,科学时报

5.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