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戰士姚靜:“這是烈士戰友留給我的最後紀念”

志願軍老戰士姚靜:“這是烈士戰友留給我的最後紀念”

姚靜珍藏的李霽烈士的遺物——慰問袋

這是一隻白色布袋,和現在的女孩子們喜愛的手袋差不多大小,上面繡著精緻的和平鴿和“贈給最可愛的人”等字樣。

布袋的故事要從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說起。志願軍戰士在前方鏖戰,祖國人民在後方支援,送往前線的慰問袋成千上萬。而這一隻,來歷特別,它曾經的主人叫李霽,一位已經將生命留在朝鮮戰場的志願軍文工團女兵。

如今珍藏著這布袋的,是李霽的戰友,現年90歲高齡的姚靜。她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從李霽手中接過慰問袋的那一瞬間。

李霽犧牲後,這隻慰問袋一直被姚靜珍藏在身邊。

近日,記者在敬老院裡採訪到了志願軍老戰士姚靜。回想當年的崢嶸歲月,她仍記憶猶新。

初上戰場經歷千里行軍

痛失摯友珍藏烈士遺物

姚靜是浙江省德清縣人,解放前在家鄉讀高中時,就是一名地下黨外圍組織成員。1949年4月,家鄉一解放,她就報名參加解放軍,成為一名文工團戰士。部隊文工團女戰士很多,李霽是其中之一。“李霽性格開朗,人長得也很漂亮。因為年紀相仿,她和我總能談到一塊,那時,我們倆一直互幫互助,關係也最好。”姚靜告訴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她和李霽一起向組織遞交了參戰決心書。

1952年9月5日傍晚,姚靜和李霽所在的志願軍23軍徒步進入受盡戰爭摧殘、滿目瘡痍的朝鮮。為避免美軍的空襲掃射,部隊入朝後夜行晝宿,翻山越嶺穿越清川江、大同江,向朝鮮東海岸前進。朝鮮北方崇山峻嶺,部隊有時行軍一夜僅能翻越一座大山,山陡雨水多,路越走越滑,稍不留神摔倒在地,可能就跌下山崖。夜間公路上聚集著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各種車輛人馬,走起來十分吃力。“有時,部隊剛剛停下休整,附近山頭上暗藏的特務就會用手電筒給天上盤旋的敵機打信號,敵機一會就來掃射一通。”講起行軍途中的種種驚險,姚靜的情緒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部隊在敵機和照明彈突擊封鎖的間隙強渡大同江時,姚靜看見師長振臂疾呼:“快跑!快跑!時間就是勝利!”戰士們咬緊牙關速跑四五里後,聽到了敵機和炸彈的爆炸聲。“儘管危險重重,歷時24天,但我們還是到達了朝鮮東海岸元山港附近,接替兄弟部隊防務。這次千里行軍,只是我入朝後接受的眾多考驗中的一次。”姚靜說。

志願軍老戰士姚靜:“這是烈士戰友留給我的最後紀念”

姚靜在朝鮮戰場上

朝鮮的冬天,零下二十幾攝氏度是常事,行軍途中,戰士們一路上一口壓縮餅乾一口雪。惡劣的天氣加上時常遭敵機騷擾的後勤運輸線,讓志願軍戰士們手中的日用品十分匱乏。姚靜告訴記者,那些日子,大家總盼望能早點收到祖國人民的慰問,每次部隊分發慰問品時,也是文工團女戰士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布袋裡除了裝有肥皂、牙粉等日用品外,還有女孩子們喜歡的糖果零食、木梳髮卡。“有一回,李霽把領到的慰問袋拿到我面前,笑嘻嘻地說:‘慰問袋裡好吃的我拿走了,這個布袋好漂亮,就送給你留個紀念。’接過布袋,我把它放進隨身的挎包裡。沒想到,不久後李霽就在一次空襲中犧牲了。這個慰問袋成了她留給我最後的紀念。”

說到這裡,記者看到姚靜的眼眶一紅,熱淚瞬間奪眶而出。

轉行當上軍報記者

目睹黃繼光式的英雄

1953年春天,一道命令下達,姚靜和兩位男同志奉命去軍裡的《戰地報社》報到。“軍報記者必須要去前沿,要上陣地。你有勇氣嗎?”首長問。“有!”姚靜回答得毫不猶豫。那一刻,她的心裡,閃過的是李霽的身影。“我想為戰友報仇,我要上前線!”姚靜特別堅定。

1953年7月,金城反擊戰打響。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仗。“戰鬥開始前,我正在前沿陣地觀察所內採訪。戰鬥開始約20分鐘後,我看見一班長領頭衝出洞口,小個子戰士許家朋緊隨其後直向主峰奔去。這時,主峰有一個暗藏的機槍火力點阻礙部隊前進,很多戰士倒下了。我清楚地看見許家朋挺身而出,帶著炸藥包匍匐前進,在觀察所裡的同志們都為他暗暗叫好。就在這時,又一發炮彈打了過來,許家朋一頭栽倒在山坡上。”從望遠鏡裡姚靜看到,許家朋的腿已經斷了,但他還是一點一點地爬到了暗堡前,拉開了炸藥包的導火索,不料炸藥包卻沒有爆炸。“這時候,只見許家朋突然捏緊拳頭,撲向射擊孔,牢牢抓住機槍腳架,用身體堵住了槍眼!敵人的機槍很快啞火,後續部隊隨後衝上了主峰。”向記者講述這一幕時,90歲的姚靜似乎用上了她全身的力氣。

壯烈的這一幕,讓觀察所裡包括姚靜在內的所有人都呆住了。“兄弟部隊的黃繼光已經在全軍聞名。我想,一定要讓全志願軍,讓中朝軍民都知道這位和黃繼光一樣的英雄!”姚靜說,戰鬥結束後,她和戰友下連隊、尋材料、訪戰士,很快寫出了許家朋事蹟的報道。報道刊登後不久,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許家朋為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追授他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整理回憶

承載對戰友的深深懷念

在朝鮮的幾年間,姚靜曾多次面臨危險,一起在報社的戰友,有兩人先後犧牲。她告訴記者,有一次去前沿採訪,因為師首長臨時留住她交代任務,晚走了半小時。沒想到,先前出發的五位戰友遭遇了炮擊,只有一人生還。那時,距離停戰簽字沒有幾天了。

姚靜的老伴也是一名志願軍老戰士,夫妻倆相識于軍中。抗美援朝,擔任炮兵指揮員的丈夫和她一起跨過鴨綠江,帶領炮兵作戰,直到戰爭結束。回首往事,姚靜感慨萬千:“經歷戰火,幸運的是我和老伴最後都活著走下了戰場,每個人都珍惜生命,特別是我們這些志願軍老戰士,對‘活著’這兩個字,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回國後,姚靜從部隊轉業選擇上學深造,高中時代就喜歡化學的她報考了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蘇州化工研究所工作,上個世紀90年代離休。今年國慶前夕,姚靜榮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志願軍老戰士姚靜:“這是烈士戰友留給我的最後紀念”

姚靜近照。

姚靜告訴記者,最近,她準備整理有關朝鮮戰場的回憶文章,既是為了懷念戰友,也是為了教育子孫後代。“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容易,今天把這些陳年往事寫下來,是為了讓大家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深呼吸一口氣、平復下情緒後,姚靜說,“我老了,照片上的戰友們依然是那樣年輕。60多年了,我經常會想起埋骨異國的他們。”

採訪結束時,記者提議給姚靜拍一張照片,她欣然同意,特意換上了綴滿各種勳章、紀念章的老軍裝,並戴上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午後的陽光灑在她的身上,各種勳章紀念章閃閃發光,老人顯得神采奕奕。她指了指胸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布章對記者說:“這是朝鮮停戰後,發給每個志願軍幹部戰士的標誌。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成長,在戰場上的歲月是我一生最寶貴的回憶!”

三年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無數中國好兒女血灑三千里江山。“像李霽、許家朋等我的戰友們,正是他們的血肉之軀換來了中華民族60多年的和平生活!每一個普通戰士,都不該被遺忘。”老人的語氣緩慢而堅定。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