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跟你對著幹,是因為做錯了這件事

【1】

這段疫情期間大家都窩在家出不了遠門,“逼瘋”的不僅是孩子,更抓狂的就是父母了。

這幾天我們小區業主群裡對孩子那是各種怨氣沖天啊。

A:我是上輩子做什麼孽了嗎,我家這位“祖宗”天天給我翻箱倒櫃,拆我電腦鍵盤。最可氣的是把我口紅當成畫筆在牆上作畫,事後對我說:“媽媽,你看我厲害吧,用新畫筆花的豬豬好可愛”。此刻內心好心痛,那是我用花唄分期付款買的限量版YSL。

B:我家娃更鬧心,自己在臥室玩把自己反鎖在內。備用鑰匙就在臥室抽屜,沒辦法我們自己撬鎖不成,最後驚動“119”……此時我只能“呵呵”。

C:我家娃已經摔了好幾個杯子,是這樣的:拿杯子盛水用筷子敲打成音樂,動聽是動聽但就代價太大了,傷不起啊!

這個時候平時群裡“潛水”父母出現,對上述現象支招。簡單粗暴。

麗媽:打回去,並且懲罰一個星期不準吃零食。

我認為限食這件事情不靠譜。孩子像有天眼一樣,並且嗅覺也超靈敏。不管把食物藏哪都能找出來。

輝爸:現在破壞的物品,以後都要孩子償還。拿本子記錄好日期,損壞物品等等。不還也行,先把尿片錢還回來。

隨後展開各種苦水吐槽和“經驗”支招。A、B、C又說,讓孩子別亂動我的東西,就是不聽。越跟孩子說道理,孩子行為越離譜,恨不得把房子拆掉。很生氣的時候就會有罵甚至打了孩子,事後自己有很後悔和內疚。自己畢竟大人怎麼可以跟小孩子計較。去罵和打呢。

孩子總跟你對著幹,是因為做錯了這件事


【2】

以前我們父母輩那個年代的孩子都很聽話。現如今好多父母和孩子存在“相愛相殺”。有些可能會對孩子冷戰。也有些會體罰。太恐怖了。到底這種行為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親子關係如此緊張?

孩子總跟你對著幹,是因為做錯了這件事


一.愛發脾氣的孩子背後,是缺少尊重

尊重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管是調皮搗蛋的“破壞王”還是文靜淑女的“小仙女”。父母平時要多觀察孩子,多溝通來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情況。我們可以分析和引導孩子的一些決定,不要替孩子做決定

二.給孩子貼標籤,跟別人家孩子比較

這就很好理解了,也很常見。每天下午(疫情之前)我們小區會有叔叔阿姨還有年輕媽咪帶娃溜娃。常能聽到:“你家孩子好厲害,可以自己吃飯不需要大人幫忙,我家的不行啊,每頓飯都要大人幫喂”等等類似的話語。

“懶,膽小,害羞”等標籤來定義孩子

父母要愛護和接納自己的寶寶,讓孩子能坦然面對這些“標籤”並且父母和寶寶一起努力把它們統統摘掉!

三.喋喋不休的嘮叨害了孩子

“快點的,你太慢了,再寫不成作業今晚就別睡了”是不是很熟悉,我小時候也有被這樣催促過。嘮叨不能讓孩子聽話,反而很反感,厭煩。

孩子總跟你對著幹,是因為做錯了這件事


【3】

正如劉莉在書中《我最想學的雙語親子課》所說:“溝通不是把我的規則強加給你,或者無條件地接受你的規則,而是嘗試能不能找到一條讓我們都開心的中間道路。”

開心輕鬆的親子關係是最讓人舒服的。同時也要孩子知道規則,遵守規則。當然立規則不是為了懲罰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負責。那前提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身體力行的做好榜樣,讓孩子看到。並且也要告訴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後果是怎樣的。

遵守規則立規矩我們要:

1.做到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公平。不強迫,不命令孩子做不喜歡和違背本心的事情。

2.儘量不要責罵,用食物或者其他方式來賄賂孩子。這樣換來暫時的平靜其實後果更可怕。並沒有解決事情。

3.不要嚇唬孩子,避免孩子記恨父母,形成不良循環。

貝里.佈雷澤爾頓在《給孩子立規矩》一書中提到:“當一個孩子擔心父母再也不會照顧她時,她就可能盡力展現期“壞”的一面,試圖試探父母是否真的會因為那些“壞”的行為而遠離她”。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的前提是做到和孩子之前和諧相處,及時溝通交流。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